张婧红
绿色生态背景下的城市人居环境设计原则*——以贵州贵安新区、观山湖区为例
张婧红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和专家学者对城市人居环境研究的深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生态环境对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性,在城市人居环境设计时强调生态、体现绿色是每一个城市建设者必须直面的课题。通过分析贵州省贵安新区、观山湖区的城市设计和建设,提出了城市人居环境设计应把握的基本原则,以期城市的建设者与设计者在今后城市的建设发展中自觉遵循这些原则,设计出“协调、绿色”的作品,营造和谐宜居、富有活力的城市。
绿色生态;城市;人居环境;设计原则
张婧红. 绿色生态背景下的城市人居环境设计原则——以贵州贵安新区、观山湖区为例[J].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6, 31(05): 72-77.
自我国推进城镇化战略以来,相关学者就展开了有关城镇化的研究,与城镇化研究相呼应,建筑学领域的专家学者也展开了对人居环境的研究,并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果。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生态环境对城市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性,这一认识上的深化对城市人居环境设计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城镇化取得了显著进展,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既有可喜的成就,也有沉重的教训,特别是在城市人居环境的生态建设上有不少失误,如昆明在2007年之后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中,忽视了人居生态环境设计,造成了城市发展建设的重大失误,城市原有的大山大水空间格局被破坏,城市的人文之湖滇池受到严重污染,城市的街区和建筑风格缺乏个性。即使到了今天,在国内城市人居环境的设计与建设方面,仍然不时出现失误,如一些城市中超大楼盘的出现,盲目建园区、上项目,对已知的污染城市人居环境的问题、隐患不及时纠正等等。正是由于城市建设和发展中各种问题的存在,在城市人居环境设计中,“生态”、“绿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著名生态学家马世骏和王如松在1984年就提出“城市是一类典型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系统”[1],王如松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设“天城合一”的生态城市思想[2]。吴良镛教授指出“保护生态环境不被破坏,归根到底,就是保护自己”,强调“在规划中增加生态问题研究的分量,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提高规划质量”[3]。刘先觉教授指出“生态环境是城市建设的基础,是人们生活的支柱”,在长远的城市规划与建设时,要有环境的观点、绿化的观点[4]。赵万民教授专门进行了“西南流域人居环境建设的生态理论以及评价方法的研究”[5]。随着对城市人居环境生态重视程度的加大,城市生态学、人居生态学等也应运而生。
现在,中央已经高度重视生态在城市建设与发展中的作用。2013年12月,中央专门召开了城镇化工作会议,强调了要提高城镇化的质量,在生态环境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要求。2015年12月,中央又专门召开了城市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不断提升城市环境质量、人民生活质量、城市竞争力,建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提高新型城镇化水平,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强调要“立足国情,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在统筹上下功夫,在重点上求突破,着力提高城市发展持续性、宜居性”[6]。
城市呼唤绿色,城市居民渴盼绿色。在城市人居环境设计时强调生态,体现绿色已经是每一个城市建设、设计工作者必须直面的课题。
图1 贵安新区用地功能分区规划图Fig.1 the land function zoning plan of Guian New District
在城市人居环境设计体现生态、绿色方面,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有一定的原则应该遵守。通过对成功或失败的案例的分析,可以总结出城市人居环境设计应遵循的一些原则。从野鸭乡、阳关农场、金华农场蜕变而来的贵阳市观山湖区经过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已变成一个宜居的城区,贵州省重点打造的贵安新区也初见雏形,已开始展现出绿色、生态、宜居、宜业的特点。通过对贵安新区与观山湖区的分析研究,可以看出在进行城市改扩建或者新建的人居环境设计时,应该注意把握以下原则。
2.1 以人为本原则
吴良镛教授指出:“人居环境的核心是‘人’,人居环境研究以满足‘人类居住’需要为目的”[3]38。在进行城市人居生态环境设计时,一定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围绕“人”这一核心来思考与设计。城市人居生态环境设计以人为本就是要从研究人的需求开始,到满足人的需求结束。人最基本的需求是生存,所以城市人居环境设计首先要考虑“宜业”。当就业(即生存)解决之后,人的需求就从最低的温饱提升到对良好居住环境的追求,所以,城市人居环境设计要考虑“宜居”。贵安新区规划设计就注意了“宜业”与“宜居”,考虑了“产城融合”。在“六城三区”的布局中,既有产业支撑,又有居住配套,避免“卧城”之类现象的产生(图1)。在富士康第4代绿色生态产业园开建之初,为该项目配套的“富贵安康生态小镇”也同步开建,第一期项目完工后可入住6000名富士康员工。
由于城市的特性,它必然是一个人员的聚居地和聚散地,因此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各类人员的实际状况和需求,把“最宜居、最宜业”作为设计的追求目标,尽可能创造一个适宜于人居住,同时也适宜于人创业的人居环境。贵安新区的居住用地采用了突出产城相互融合、强调完善生活配套、健全用地调控机制、贯彻生态环保理念的布局策略。按照倡导多元和谐的原则,规划了4种类型的居住社区,分别为高品质生态社区、普通商品房社区、政策保障房社区和兼容型社区,其中兼容型社区根据其在商务办公集中区、科技研发园区、产业区的不同被细分为3种类型(图2)。
从观山湖区建设的实践来看,其设计和建设充分考虑了各类不同人员的实际状况和需求,把“最宜居、最宜业”作为设计和建设的努力方向。碧海花园是一个以一般收入为主的人群的居住区,在这里居住有许多三线建设时期内迁的企业职工;阳关小区则是拆迁农民聚居区;观山湖一号既有高层楼房,又有别墅区,主要是以中、高收入人群为主居住;会展城住宅区有不少经商的人员居住;在建的金融中心配套建设了金融高管别墅区、金融员工住宅区及公寓,用公寓为刚入职的年轻人打造一个安居之所;现在基本完工的贵阳市高级人才公寓则是招才引智的“梧桐树”。无论是针对哪类人员的住宅区设计,都无一例外地注意了对绿化景观的打造以及生活和就业的便利。城市因人而生,因人而建,如果没有了人,城市将不复存在。只有以人为本进行规划和设计,充分考虑人们生产、生活的需求,才能聚人气(图3)。
图2 贵安新区居住用地布局规划图Fig.2 the residential land planning of Guian New District
图3 观山湖区用地规划图Fig.3 the land planning of Guanshanhu District
2.2 尊重自然的原则
“社会生态系统、经济生态系统与人居生态系统是以自然生态系统为基础,其发展受到自然生态基本规律的制约。”[7]城市人居环境设计必须要了解、把握并顺应自然生态基本规律,“运用生态方法了解自然,系统地建构结合自然的规划模式,或者说将设计与自然结合起来。”[8]尊重自然就要求在设计时尊重自然生态的基本规律,顺应自然。要综合考虑自然地理、气候、地质、土壤、植被、水文、风景、历史文化等因素,趋利避害,把城市建设导向最适合人居住的方向。贵安新区的规划设计强调了自然的重要性,规划在宏观空间结构构建上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探索山地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为理念,构建“一核两区”的空间结构:“一核”指位于新区东部的核心职能集聚区;“两区”分别指特色职能引领区和文化生态保护区。上述3大分区进一步细分为12个片区(包括8个城市片区和4个特色群落),各片区的城镇化空间选择,以对山林、水系、耕地的避让、保护和合理利用为基础,构建“组团+群落”的城镇化空间格局与“串联式、卫星城式”的发展模式(图4)。体现了“跟着水走、围着山转、顺应地形、融入自然”的原则。
在进行城市人居生态环境设计时,对一座山的挖与留,对一湾流水的填与留,对一块植被的弃与留,都要十分慎重,甚至对一块奇石、一株古树都要珍视,能保留的尽量保留,因为自然资源具有不可逆与不可弥补性。观山湖区的贵阳喀斯特公园就是一个经典范例,公园最初的规划是作商业用地,在刚开始动工时就发现具有贵州喀斯特地貌特征的山石群,当时的建设者们决定将其保留,修改规划,将商业用地改为公共用地,建造石林公园。其间又因资金紧张,有过放弃建公园、改回商业用地的考虑,但是最终还是坚持建成了公园。《都市幽谷》对贵阳喀斯特公园有这么一段文字描述:“在广厦林立的都市中心,居然拥有一座幽深石谷,古人认为‘胜境’所必须的峰、岭、岩、崖、穴、涧、坡、湖、水帘,无不具备,玲珑剔透,具体而微。”“真是天公的杰作,大自然对贵阳的厚赐。”[9]显然,正是由于建设者们对自然的尊重,“大自然对贵阳的厚赐”才得以留存,造福于贵阳百姓。
2.3 体现生态效益的原则
城市人居环境建设是一种人对自然的开发行为,对这种行为的评价,常常以经济效益的多少论成败。然而,只注重经济效益,忽视生态效益,将带来生态的破坏与恶化,造成得不偿失的结果。即使从经济的角度讲,“只有尊重生态原理所形成的经济政策才能取得成功”[10]。生态效益是指人们在生产中依据生态平衡规律,使自然界的生物系统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条件和环境条件产生的有益影响和有利效果。位于西南山区腹地的贵安新区之所以能成为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移动、富士康等行业巨头投资建设大数据和电信产业之地,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其所拥有的生态优势:贵安新区地层发育齐全,稳定的地质结构可最大限度地保证大数据中心远离地震等地质灾害;丰富的水电资源能满足上百万台的服务器水冷散热的需要;天然岩洞成为储存大数据中心庞大的服务器群落的最佳场所;这里全年平均气温在15℃左右,夏季平均气温24℃,常年有自然风吹过,利于散热,节电又降耗。因为空气洁净度高,稍微过滤即可直接进机房,能大大降低服务器的维护成本。保持并发展这一生态优势,是贵安新区建设者必须面对的课题。
“倘若明确人居环境建设可持续地为人类服务的终极目标,建构对这种开发行为的系统、科学的评价体系,人居环境建设的开发行为不仅可能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也同时能带来良好的生态效益”[11]。城市人居环境设计应紧扣“可持续为人类服务”这一终极目标,“达到人、建筑和自然生态系统互利互惠的良好效果”[12]。贵安新区规划指导思想明确:“立足资源,因地制宜地谋划整体发展格局。立足生态,采取低冲击发展和建设模式”[13]。在具体的设计上,规划设计了“滨湖湿地群落”,以红枫湖国家风景名胜区及红枫湖水源保护区为主,基本不安排城镇建设用地,通过红枫湖—邢江河文化生态带,将沿红枫湖最大的汇水流域内最具价值的生态、历史文化、风景资源串联起来,培育成新的生态走廊,构建成保护与发展有机协调的高端功能区。整合现有的自然生态资源,弥补原来建设所形成的生态碎片,规划设计“水脉林盘群落”,以羊昌河、麻线河及其支流为轴,构建串珠式空间群落。贵安新区规划设计了3处生态保育片区、6处生态恢复片区和“五纵五横”的区域生态安全网络格局,在规划区综合生态安全格局的基础上,结合风景资源空间分布特征与城镇化发展的空间要求,构建“五区为底(生态基底),八廊通联(生态廊道),山城相嵌,景观通贯”的贵安新区生态绿地系统。各构成要素在地域范围、自然条件、生态功能价值方面具有不同特征(图5)。在生态廊道内禁止任何开发建设,同时提出了“动态增长”的概念,即因开发建设不得不对部分植被进行破坏时,开发单位必须在新区外的地方按1:1.2进行植被补偿还原。
图4 贵安新区空间结构规划图Fig.4 the spatial structure plan of Guian New District
图5 贵安新区生态绿地系统规划图Fig.5 the ecological green space system plan of Guian New District
2.4 注重“五大系统”平衡的原则
城市是一个大的人群聚居地,吴良镛教授将其分为“五大系统”,即:自然系统、人类系统、社会系统、居住系统、支撑系统[3]40。在城市建设人居生态环境设计上必须要做到5大系统平衡。城市的自然系统要做到自身平衡,如水资源的平衡,城市取水要综合考虑地表水的流量、储量和地下水的储量等因素,与水资源的补充应处在一个平衡状态,否则就会导致供水紧张。人类系统的平衡要求在考虑人类基本需求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一定空间内的人群对自然资源的消耗程度,使一定空间内的人的居住量不超过该空间自然资源消耗最大承载限度。社会系统平衡要求一定城市空间的公共管理等要与该空间的居民需求相适应。居住系统平衡要求城市的住宅、社区设施、城市中心等要与该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城市居民的需求相适应。支撑系统平衡要求城市的公共服务设施系统、交通系统要与城市的现实需求和发展要求相适应。在任何城市,这5个系统都综合地存在着,城市人居环境设计要充分考虑这5个系统在城市人居环境中各自的作用和相互的联系,尽量既达到各自的平衡,又达到5个系统之间的平衡。贵安新区总体规划明确了人口及建设用地:远期到2030年城乡人口达到230万人左右。其中,城镇人口达到200万人左右;乡村人口逐渐减少稳定在30万人左右。与此相适应,到2030年城乡建设用地控制在260km2左右。居住用地布局上规划了4种类型的居住社区,以适应不同人群的居住需求。对中心体系与公共设施布局的设计是:规划构建一级(城市级或区域级)公共中心、二级(片区级)公共中心、三级(社区级)公共中心体系。规划构建“一湖五库四河多点”的区域水系湿地系统(一湖为区域核心的红枫湖;五库为区域重要的饮用水供水及调水调蓄水库,包括:松柏山水库、花溪水库、凯掌水库、鹅项水库、石株桥水库。四河为红枫湖的4条主要支流,包括乐平河、邢江—羊昌河、麻线河、马场河。多点为分散在区域内部的多处水文化景观节点、自然湿地节点、污水净化湿地节点和雨水调蓄与处理湿地节点)、“两横两纵一射”的高速公路网络(“两横”包括沪昆高速公路和贵安第二高速公路;“两纵”包括赤望高速公路和卫惠高速公路;“一射”为厦蓉高速公路)、“一环四线”的铁路网络(“一环”是贵阳环城快铁的西南环;“四线”分别为沪昆客专、贵昆铁路贵安城际线、贵兴铁路和湖林铁路。在沪昆走廊预留贵安城际线用地空间),构建3级公交枢纽系统。规划构建由快线和干线组成的“两横、两纵”的核心区轨道线网。贵安新区的设计注意了人口与自然资源的适应以及交通系统和公共设施对城市发展的有效支撑,比较充分地注意了5大系统的平衡。现代城市处在不断变化发展之中,随着经济的増长与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的规模也在不断地扩大,5大系统平衡实际是一个动态的平衡。道萨迪亚斯认为:“应当‘为生长做规划’,应当积极地考虑如何使城市更好地发展”[3]266,对城市5大系统平衡的考虑既要从现实出发,更要从城市的未来出发,多留一些发展的空间。贵安新区规划设计考虑到城市的弹性发展,对城镇建设用地范围按280km2左右的远景发展预留考虑控制(图6)。
图6 贵安新区分期建设规划图Fig.6 the installment construction plan of Guian New District
2.5 体现地域特色的原则
“建筑学是地区的产物,建筑形式的意义来源于地方文脉,并解释着地方文脉”[14]。建筑的地方属性是非常鲜明的。作为各种建筑所组成的城市,必然带有地方属性的烙印。任何城市都是一定地域的城市,只有注重了地域特色,才能彰显城市的个性,体现出城市特色。从设计的角度讲,更为重要的是不同的地域具有不同的地理特征和历史人文特征,只有充分考虑了独特的地理特征和历史人文特征,才能设计出独特的,能体现地域特色的建筑。观山湖区因观山湖而得名;贵阳喀斯特公园原来叫“石林公园”,因不能体现贵阳的地域特征,后改名为贵阳喀斯特公园;观山湖区的贵阳国际会议展览中心观光综合大楼是一座地标建筑,其外观造型是贵州苗族芦笙的变形,而苗族是贵州的主体民族之一。在贵阳有不少苗族村寨,苗族芦笙的的外观造型就很好地契合了贵州的地域特点,具有非常鲜明的地域、民族个性。贵安新区建设的六月六布依风情街,其建筑融入了不少布依族建筑的元素,流水石桥体现出布依族亲水的民族特点。贵州是个多山地区,贵安新区富士康第4代绿色产业园将厂房建在山洞里既满足了企业生产恒温的需要,又基本保持了地质地貌,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山体植被。
2.6 整体性原则
任何城市都不可能孤立存在,它必然要与周边的城市发生联系,因此,在进行城市人居环境设计时要考虑该城市在全国、地区、本省的地位、作用及其与周边城市的关系。设计师只有把握好整体性原则,所做的设计才符合客观实际,才为决策者所采纳。
贵安新区规划定位为中国内陆开放型经济示范区、中国西部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和生态文明示范区,是黔中经济区核心地带。而黔中经济区包括贵阳市全部、遵义市、毕节市、安顺市、黔东南州和黔南州部分地区,显然,贵安新区必然要向黔中经济区相关的市、县辐射,带动相关市、县的发展。鉴于此,贵安大道就连接了贵阳与安顺。规划区域范围远远超出直管区,规划控制面积1795km2。在其新区规划设计中包括了贵安生态新城、马场科技新城、天河潭新城、花溪大学城、清镇职教城、平坝新城、乐平产业功能区、蔡官产业功能区、文化生态保护区9个板块(图7)。观山湖区的建设则走过了一段曲折的道路,刚开始,观山湖区的前身金阳新区是作为贵阳老城区的扩展来考虑的,市级机关搬迁到金阳新区也是决策之一,从中可见实际上当时金阳新区的定位是行政、商业区。金阳新区行政中心建成之初,同步建成的只有几条大道及碧海花园住宅区,人烟稀少。之后,规划了大学聚集区、会展金融区、体育文化区等板块,先后建成了贵阳职业技术学院、贵阳护理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还曾动议过把贵州大学搬迁到金阳。随着发展,贵州省把大学城规划建在了花溪党武乡(现在党武乡已划归贵安新区,图8),清镇市通过努力建成了职教城,金阳新区的大学聚集区随之消失,教学、科研的聚集和辐射带动作用也不复存在。之后,原在金阳新区的高新技术开发区(仅4.5km2)因没有发展空间,转向白云区麦架乡一带发展,科研、高新技术的聚集和辐射带动作用随之转移到了白云区。而会展、金融板块由于契合原金阳新区的发展定位,发展较快,其中会展行业在全国已有一定名气,金融中心已有多家银行有意入驻,名字也由原来的金融中心更名为贵州金融城。可见,作为城市人居环境设计,整体性原则是非常重要的,在设计之初就有整体性原则的理念,可以少走许多弯路,减少资源浪费。
图7 贵安一体化地区空间布局示意图Fig.7 space planning of Guian integration district
2.7 内部协调性原则
城市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城市内部之间各要素的协调与否直接决定着城市的品味,决定着城市的生态环境。“城市要素即城市空间体型环境(Physical Environment)的构成部分。吉伯德曾下了这样的定义,‘城市中所看到的一切,都是要素’。林奇较为具体地指出:‘城市物质空间环境,一般意义上指的是城市中有一定规模的、静态的、相对永久的物质实在体,如城市建筑物、街道广场、工程设施物、道路、历史遗迹、山丘、河流、公园、绿地、甚至树木……’”[15]。“城市并不是构成要素的简单相加,其形态和空间环境的品质不仅取决于构成要素本身的性质,更取决于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系统关系。”[16]在进行城市人居环境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把具有相容性、互补性的要素尽可能地组合在一起,使各要素达到协调、完美。从区域布局上,要考虑各功能区之间的协调,如工业园区之间;工业园区与商业区之间;工业园区、商业区与住宅区之间;住宅区与住宅区之间;行政区与其它区之间,等等。从空间布局上,要考虑生态绿地与人工建筑两大系统的平衡协调。从路网布局上,要考虑人流、车流、物流的需求,考虑城市各区域之间、城市内外之间的需求,使之达到平衡协调。贵阳市级行政中心毗邻会展中心,利于重大会议的协调调度。贵州金融城紧邻会展中心,既相互支撑,又互为补充。3大中心互为犄角,环湖(观山湖公园)而建,现代建筑与自然山体、水域相得益彰,构成令人心旷神怡、山水交融的和谐画面。贵安新区的综合保税区与高科技电子信息产业园紧紧相连,既充分满足了园区企业的进出口需求,又最大化地缩短了运输距离,不仅节约了企业的物流成本,方便了企业,也减少了汽车尾气对大气的污染,减少了能耗。可见,城市内部协调对宜居、宜业非常重要。
图8 花溪大学城用地规划图Fig.8 land use planning of Huaxi University Town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指出:“城市建设水平,是城市生命力所在。”[17]在城市人居环境设计时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把握好城市人居生态环境设计的一般原则,对提高城市的建设水平是有积极意义的。舒适的人居生态环境不仅是城镇居民幸福指数和国民生活水准高低的标志,同时也是城市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快慢的重要标志。当前, 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发挥城市群辐射带动作用,优化发展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形成东北地区、中原地区、长江中游、成渝地区、关中平原等城市群。发展一批中心城市,强化区域服务功能”[18]。面对未来,城市的建设者、设计者们任重而道远。
[1]马世骏, 王如松. 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J]. 生态学报, 1984(01): 1-2.
[2]王如松, 欧阳志云. 天城合一:山水城建设的人类生态学原理[J]. 现代城市研究,1996(01): 13-17.
[3]吴良镛.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4: 62-69.
[4]刘先觉. 生态建筑学[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05): 3-6.
[5]吴良镛. 人居环境科学研究进展(2002—2010)[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192.
[6]新华网.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EB/OL]. (2015-12-22)[2016-03-20].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 2015-12/22/c_1117545528.htm
[7]查晓鸣, 杨剑. 生态人居环境系统的分析[J]. 城市规划, 2013(01): 16.
[8]伊恩·伦诺克斯·麦克哈格. 设计结合自然[M]. 芮经纬, 译. 天津: 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 184.
[9]陈刚. 都市幽谷——贵阳喀斯特公园[M].贵州: 贵州人民出版社, 2015: 7-12.
[10]莱斯特·R·布朗. 生态经济[M]. 林自新,戢守志, 殷士长, 等, 译. 北京: 东方出版社, 2002: 4.
[11]赵万民, 赵炜. 山地流域人居环境建设的景观生态研究——以乌江流域为例[J].城市规划, 2005(01): 66.
[12]蔡洪彬, 李桂文, 徐振明. 建筑生态效益的内涵解析[J]. 华中建筑, 2009(09): 31.
[13]多彩贵州网. 贵安新区总体规划(2013—2030年) [EB/OL]. (2014-02-26)[2016-0 3-20]. http://news.gog.cn/system/2014/0 2/26/013227478.shtml
[14]吴良镛. 国际建协《北京宪章——建筑学的未来》[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54.
[15]范文莉. 当代城市空间发展的前瞻性理论与设计[M]. 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 11.
[16]王一. 从城市要素到城市设计要素——探索一种基于系统整合的城市设计观[J].新建筑, 2005(03): 54.
[17]人民网.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EB/OL]. (2013-12-15) [2016-03-20]. http://politics.people.com.cn/ n/2013/1215/c1024-23842026.html
[18]人民网.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三五年规划的建议[EB/OL](2015-11-03). http:// politics.people.com.cn/n/2015/1103/ c1001-27772701.html
图片来源:
图1-8: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绘制
(编辑:袁李姝)
Design Principles of Urban Human Settlements Under Green Ecological Background
—Case Studies of Guian New District and Guanshanhu District in Guizhou Province
ZHANG JingH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and the further explorations of urban human settlements,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o the construc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ity are realized more than before. The embodiment of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 the design of urban human settlements is a serious problem which should be faced directly by every city builder. Based on the city designs and construction of Guian New District and Guanshanhu District in Guizhou province, this paper presented some basic principles that can be used in the design of urban human settlements to make a coordinating and environmental work and build a harmonious and livable city which is full of energy.
Green Ecology; City; Human Settlements; Design Principles
TU984.11+3
B
2095-6304(2016)05-0072-06
10.13791/j.cnki.hsfwest.20160511
*贵州省教育厅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资助项目(14QN025)
张婧红: 贵州师范学院,传媒与设计学院,讲师,zhang.eva@foxmail.com
2016-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