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态规划理论方法再深入*——2016年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生态规划学术委员会年会述要

2016-02-23 08:25周钰婷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6年5期
关键词:城市规划规划生态

曾 卫 周钰婷

城市生态规划理论方法再深入*——2016年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生态规划学术委员会年会述要

曾 卫 周钰婷

2016年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生态规划学术委员会年会的主题为城市生态规划理论方法再深入,主要就城市生态规划理论的思考与深化,城市生态规划实践的总结与发展、城市生态规划技术的应用与探索这3个方面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涉及生态城市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城市生态规划问题、低碳生态研究与创新、绿色基础设施评价的分析方法、生态实践智慧、城市生态安全体系的构建途径等具体内容,扩展了城市生态规划研究的广度与深度。

城市生态规划;生态城市;低碳生态;技术方法

曾卫, 周钰婷. 城市生态规划理论方法再深入——2016年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生态规划学术委员会年会述要[J].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6,31(05): 16-20.

1 会议概况

2016年5月28—29日,2016年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生态规划学术委员会年会在重庆大学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生态规划学术委员会主办,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承办,重庆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西部人居环境学刊》共同协办。年会主题为城市生态规划理论方法再深入,主要包含城市生态规划理论的思考与深化、城市生态规划实践的总结与发展、城市生态规划技术的应用与探索等专题。会议主题报告由厦门市规划副局长陈勇主持,专题报告由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沈清基教授主持,工作坊由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闫水玉、赵柯、颜文涛教授共同主持。共有来自国内著名高校、研究机构、规划设计机构的180余位专家代表参会,共同探讨我国社会经济与城镇化发展重要转型背景下的城市生态规划所面临的巨大挑战和新问题。会议旨在探讨城市生态规划的理论与技术方法,总结近年来国内外的生态规划实践,加强各地区专家学者的交流与合作。通过规划界的研究交流,能够为完善城市规划改革、转变规划理念、改进规划方法提供有利的经验。

2 会议沿革与变迁

在国际上,城市生态规划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我国城市生态规划的研究与实践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城市生态规划是运用系统分析手段、生态经济学知识和各种社会、自然信息与经验,规划、调节和改造城市各种复杂的系统关系,在城市现有的各种有利和不利条件下寻找扩大效益、减少风险的可行性对策所进行的规划[1]。1984年我国著名生态学家马世骏等提出了“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理论”[2]。1997年黄光宇等从生态导向的整体规划、生态城市的总体规划对策、生态城市功能区规划设计对策和生态城市建筑空间环境设计对策4个方面提出了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方法[3]。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和城镇化发展已进入重要的转型期,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重要的基本国策之一。2014年3月国家颁布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4]明确指出,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镇化进程,完善推动城镇化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体制机制。2015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5]特别强调,要加快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增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所以城市生态规划进一步成为我国政府和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十多年前,在山地城市规划学和生态城市理论奠基人黄光宇教授的倡导下,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生态规划学术委员会成立。十多年来,随着生态问题日益引起全球关注,生态文明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生态规划学术委员会得到了蓬勃发展,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在引导学术研究、服务行业发展、提升人才培养、开展技术咨询、促进学术交流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和价值。今年是黄光宇先生逝世十周年,城市生态规划理论的传承发展以及所取得的一系列成就,就是对黄先生最好的怀念。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生态规划学术委员会年会一年一届,每一届会议主题不同,各个地区的学者专家聚集在一起,交流一年以来城市生态规划的最新学术研究和实践成果。2009年,以“绿色城市,光明之路”为主题,就深圳市光明新区生态规划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讨论[6];2010年,以“面向实施的城市生态规划”为主题,探讨城市生态规划与建设的有关理论与实践;2011年,以“绿色中国,生态天津”为主题,分享低碳生态城乡规划的新进展;2012年,以“两型‘长沙’,低碳发展”为主题,指出生态城市是走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城市化之路的重要途径[7];2013年,以“低碳经济与生态城市”为主题,推动中国城市走生态发展之路;2014年,以“绿色榕城,生态福州”为主题,进行低碳生态城市规划建设反思及对策建议;2015年,以“生态引领,绿色发展”为主题,围绕国内低碳生态城乡规划最新学术研究和实践成果进行了交流[8]。

在前几年会议取得丰硕成果的基础上,2016年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生态规划学术委员会年会继续关注城市生态规划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问题,就城市生态规划理论的思考与深化、城市生态规划实践的总结与发展、城市生态规划技术的应用与探索这3个方面展开了探讨。与会专家们在研究的广度上,注重多学科融合、多重视角交叉:在研究的深度上,有了新的科学研究的方法和途径,研究对象也更加细化[9]。

3 会议主题与新动向

3.1 主旨报告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规划司孙安军司长以《改革完善城市规划,引导生态城市建设》为题,围绕生态城市的问题,介绍近年工作的新进展。首先是关于低碳生态城市试点示范工作的进展,其次是关于推进城市低碳生态发展所做的3方面工作,即抓紧制定相关标准、起草相关的指导性文件与组织开展专题研究。同时,孙司长指出我国生态城市工作发展变化的趋势:由专家学者倡导到中央和各级政府重视;由技术理念上升到国家政策;由中央要求发展到地方政府主动推进;由宏观全面开展到重视绿色基础设施的深度发展;由关注近期建设发展到逐步注重中长期低碳生态规划。孙安军司长进一步阐述了对生态城市的5个新认识:城市发展不仅要追求经济目标,还要追求生态目标及人与自然和谐的目标;城市规划成为落实“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手段;积极发挥城市规划对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引导作用;生态城市建设具有系统性,推进城市低碳生态发展,必须从宏观、中观、微观等多个层面考虑;加强各级政府的统筹协调、工作协同与政策对接。最后,针对目前我国生态城市建设存在的认识有偏差、规划两张皮、名不符实和特色不强等几个问题,提出推动生态城市建设的新举措,即修订有关的规划编制办法和标准;划定城市开发边界,控制城市开发强度;加强城市生态空间管控、增加城市生态用地;修复城市生态环境,增加城市绿色空间;大力建设海绵城市;加强评估和考核。

城市生态规划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张泉教授分享了2015年低碳生态与城乡规划的研究与实践概况。通过对2015年以来全国低碳生态发展的关注,综合比较近年来涉及低碳主题的期刊论文和硕博论文,对一年来的研究概况从论文数量、论文选题和研究关注等方面进行归纳分析,提出要对基本概念的定义进行正本溯源,拓展视野,进行讲求实效的研究。在实践动态方面,回顾己有的规划编制与指南制定,梳理低碳生态城市相关热点[10],内容涵盖低碳生态城市/社区规划、大气及水环境的优化、城市生态安全保障、可再生能源利用、绿色建筑及海绵城市建设5方面内容,综合分析新趋势和新动向,在研究和实践总结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对未来低碳生态发展的建议。

留城!这是女友给我下的最后通牒,在短短的两个字背后,女友娇美的笑容背后暗藏的冷漠让我刚刚勃起的躁动,如一堆火苗突然被泼下了一盆冷水,只剩下了一缕被被青烟袅袅而起。彼时我们在校园后山的树林一角约会,当我把这个消息当作喜讯告诉女友,女友却一把打掉我的手。我的手像蛇一样正准备钻入她胸前。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邢忠教授以山地城市生态规划研究与实践为主线,回顾了黄光宇先生的学科贡献、主要学术思想、研究实践与创建学术组织的情况[11]。黄光宇先生是“山地城市学”的奠基人,创立了“山地城市学”学说及其学科框架,将城市学与生态学结合起来,是生态城市理论与设计方法的开拓者,发展了“生态城市与规划设计方法”,将现代城市规划与山地学、生态学连接起来,建立了我国的山地城市生态化规划建设理论与方法体系,并倡导成立了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生态规划学术委员会。1985年黄光宇先生提出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朴素生态规划思想,1986年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生态城市的概念,1987年在规划中提出绿心环形生态城市的空间模式,提出了复合生态功能的思想。1992年,黄光宇先生的论文《论生态城市概念与评判标准》对生态城市规划的系统性,包括生态规划的一些方法进行了系统全面的阐述,提出建设生态城市、生态镇、生态社区和生态村落。当时提出生态城市建设的10条标准为以后的学科领域相关研究奠定了很好的研究基础。黄光宇先生的专著《生态城市理论与规划技术方法》(2002)是我国第一部全面阐述生态城市理论与规划技术方法的专著,2004年,他在哈佛做了“山地城市空间结构的生态学思考”的演讲,指出未来最精彩的生态城市将出现在中国山水交融的山区,对山地城市生态化建设的基本原则、发展理念以及空间结构模型等都提出了系统的方法。黄光宇先生参与规划设计了丽江县城总体规划(1982)、乐山绿心环形生态城市新模式(联合国“发明创新科技之星奖”,1992)、广州、成都非建设用地规划(建设部优秀城乡规划二、三等奖,2005—2006)等规划实践,“山地城市生化规划建设关键技术”(2005)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黄光宇先生的带领与培育下,重庆大学跨学科生态规划研究团队得到全面发展,在生态规划理论与历史、山地生态要素的认知、山地城市生态化规划与设计、山地生态文化保存、生态规划设计支持技术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学术研究与规划建设实践成果。

同济大学沈清基教授对城市生态规划生命力进行了深入探讨[12],介绍了生态规划的必要性和迫切性,简明扼要地表达了城市生态规划的理念:(1)从生命特征角度对城市生态规划进行进一步解析,然后提出城市生态规划生命力表征的几个特点;(2)与城市生命力建立关联;(3)现在所做的工作需要物质性规划与非物质性规划相结合。同时,沈教授阐述了提升城市生态规划生命力的若干途径,指出生态性、优秀历史自然要素的恢复、自然设计、科学性、应需性、时代性、人文性及人力资本等都是城市生态规划的生命力的重要内容。其中,生态性指将人以外的生物作为生态规划的重要方面,应需性指城市生态规划满足经济社会环境发展要求的功能;科学性指城市生态规划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改善人居环境所达到的水平和能力;时代性指城市生态规划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的顺应与互动;人文性指城市生态所具有的社会服务功能与文化价值。

中国生态城市研究院邹军院长对生态城市建设的2个指标即可再生能源占比和再生水利用率进行分析研究。以生态城市建设的2个指标“可再生能源利用率>20%”和“非传统水源利用率>50%"为切入点,从指标内涵、统计口径、取值范围、实施主体、配套政策等进行剖析,深入解读目前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现状和未来发展,揭示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研究的深刻意义。邹军院长提出在做生态城市的评价时,应更多地引进单位能耗的指标,在关于非传统水源的利用方面,应统一规划、统一管理,从政府、居民、企业3个层面上形成共识,协同推动。

3.2 会议专题

3.2.1 城市生态规划理论的思考与深化在现阶段城市生态规划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明确城市生态规划究竟要解决什么问题,如何发扬城市生态文明以及如何引进国外先进理念。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副总规划师张一成对生态城市建设的理论问题进行了探讨,围绕生态城市究竟要解决什么问题,生态城市如何传承城市文明、健康发展,生态城市建设中怎样引进国外先进理念、技术、方法和建设模式,如何把生态城市建设与“城市病”问题有机结合,将以上问题展开并结合深圳低碳生态示范市实践提出一些观点[13]:(1)生态、循环、低碳、绿色是人类社会应对气候变化、资源能源枯竭、自然生态破坏、生存环境恶化的必由之路;(2)工业文明禀赋着生态内涵和低碳基础,处于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的中国,更应注意吸取工业文明的合理内涵,促进生态文明的发展;(3)引进国外先进理念、技术、方法和设备,要结合本地自然、社会和人文环境实际,坚持本土化、低成本、可持续的原则;(4)生态城市建设应与城市发展转型有机融合,从规划管理各个层面融入到城市规划建设之中,同时,规划设计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规划师李浩以“一五”时期的八大重点城市规划为例,从历史视角提出城市生态规划问题思考[14]。“一五”时期的八大重点城市规划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层面主导的首批最为重要的城市规划活动,对其历史的回顾有助于对城市生态规划问题的深入认识。依据有关档案资料,结合老专家访谈,李浩分析了当年规划工作的主要技术特点。八大重点城市的规划活动与全球生态革命浪潮的兴起大致同步,尽管当时并没有生态城市等类似概念,但规划工作中却并不缺乏具有城市生态规划内涵的一些思想观念或规划措施。无论在任何时代,追求美好、宜居的生活环境都是人类的本性。城市生态规划理论方法的再深入要求我们从生态城市规划建设的理想主义和全能规划走向理性主义和有限规划。

在自由工作坊讨论中,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曾卫教授作了题为《地质生态环境与城镇建设关联性研究》的报告,指出地质生态环境与城镇建设的关系十分密切,良好的城镇地质生态环境是城镇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因。地质生态环境作为城镇生存的重要而复杂的承载系统,其不同的状态和变化将会影响到相应的城镇建设和发展,对此应有相应的城镇规划理论和技术方法。地质生态学是研究地质地理学中的生态学问题,并且把人类经济活动影响下“岩石圈—生物圈”自然技术系统中发生的作用作为地质生态学的自然科学研究内容。通过区域地质生态环境调查,从城镇生存的最重要和复杂的承载系统——地质生态系统去研究问题的本质,探讨地质环境、水文环境、大气环境、生物圈环境等因子要素与城镇建设所必需的基础条件的依存关系;分析地质生态环境对城镇空间结构、城镇土地布局、人口规模、城镇基础设施的影响,进而阐述地质生态环境与城镇建设的关联机制,对地质生态环境与城镇协调发展的关系进行科学分析与预测,运用地质生态学理论对地质生态变化下的山地城镇进行研究,寻找其与传统规划技术与方法的差异性,构建适宜于地质生态变化条件下的山地城镇规划新技术与方法,探索地质生态城市理论,促进城市规划学科发展[15]。

北京市规划设计院何永教授做了第3届联合国住房和城市可持续发展大会(简称“人居Ⅲ”)工作纪实报告。“人居Ⅲ”是联合国唯一聚焦城市和人居环境议题的全球峰会,也是全球范围内有关城市和住房问题最高级别的大会。人居大会每20年举办一次,此次“人居Ⅲ”将制定“新城市议程”,为今后20年世界城市的发展确立目标和方向。报告针对“人居Ⅲ”第8政策小组的生态城市与韧性城市政策文件的起草和修改工作,以《从“韬光养晦”到“有所作为”》为题,分享其中的收获与感悟,以国际视野审视城市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以战略眼光定位城市发展的时代坐标,以前沿理念强化城市发展的规划引领。

3.2.2 城市生态规划实践的总结与发展

从城市生态规划实践中检验理论研究的合理性,进一步指导城市生态规划的未来发展方向。

重庆市规划院总规划师彭瑶玲以重庆主城为案例,阐述了对低碳山地城市结构的认识和思考。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整体运行效率及城市的碳排放紧密相关,重庆主城区“多中心、组团式”空间结构的形成是自然选择和规划引领双重作用的结果,而以重庆主城区为典型的“多中心、组团式”空间布局的城市,在均衡市民公共服务需求、减少碳排放中具有先天的优势。但因居民人均收入和消费水平大幅提升,生活交通出行的比例上升,通勤交通出行的比例减少,面对建成区面积、人口规模、机动车保有量迅速增大等现状趋势,以及未来居民需求层次的分异,城市空间结构应依托现有多中心的良好基础,进一步向分层多中心体系转型,最大限度地降低居民出行的时耗,减少碳排放[16]。

广东省规划院总规划师马向明以《以河网为例,推动河口大都市连绵区三生空间的统筹》为题做了专题报告。河口三角洲作为陆海交汇地带,是陆海相互作用过程最为复杂、生态多样性最为丰富、生态最敏感的区域。河网是河口三角洲最重要的自然特征,它既是河口三角洲生态联系的关键网络,也是都市连绵区发展的重要依托,因此,河网是河口三角洲大都市连绵区把握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的内在联系的关键要素。河口三角洲大都市连绵区的三生空间统筹,一方面要求尽可能减少工业化与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要求最大程度地降低环境变化对大都市连绵区造成的不利影响,提高区域的韧性。在这种背景下,在河网水岸地带建立绿地景观带、运动休闲带和文化创意带相交织的多元水岸空间带,或许,这是河口三角洲大都市连绵区应对“互联网+”时代的城市空间组织方式。

重庆大学颜文涛教授做了名为《自然和社会系统的协同进化:可持续人类聚居的生态智慧》的专题报告。通过解读国内外4个案例中人类聚居生态系统的演变规律,探索人类聚居社会和自然系统协同共存的实践智慧。颜教授阐述了以上生态实践智慧对当代城乡生态规划的若干启示:自然引导下的人类聚居实践能够支撑生命支持系统;通过规划实践我们应该维持或重构健康的自然过程;将环境管理单元和规划发展单元融合,形成聚居模块单元,有助于形成基于模块单元的、有活力和健康的自治管理模式;在城市规划领域引入环境伦理观,可以指导规划价位选择与规划制度革新;可持续的人居环境模式应该是社会与自然系统相互协作、理性包容、适度冗余、有序增长的协调进化镇式。

3.2.3 城市生态规划技术的应用与探索

城市生态规划技术一直是生态规划研究的重中之重,也是很多专家学者不断进行探索实验的领域。清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饶戎教授做了名为《城市生态安全体系的构建途径——城市生态郊野森林公园规划设计研究探索》的专题报告。报告是基于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城市建设中生态规划关键技术与方法研究及应用示范”及“城市生态修复关键技术研究及示范”的技术体系完成的、为冬奥会所准备的张家口郊野森林的生态规划及设计的方法研究,包括基于生境再造的生态修复规划方法、微气候营建的规划设计方法、植物样方规划设计的方法等在生态规划层面、控制性规划层面、城市设计层面及建筑设计层面的应用。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访问学者、浙江大学副教授李咏华的报告《杭州市城市生态带划定研究——基于绿色基础设施评价的分析方法》指出城市生态带划定是实践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重要组成内容,其科学识别对于城市空间管控有重大意义。生态带也可理解为以生态服务和控制功能为主体的生态基础设施。这同由网络中心与连接廊道所组成的天然及人工化的绿色基础设施(Green Infrastructure, GI)内涵不谋而合。相较现有方法,绿色基础设施评价(Green Infrastructure Assessment, GIA)能够快速辨识生态核心区域,维护“斑块—廊道—垂质”的生态稳定结构[17];对区域生态特性分级划定,为城市空间增长提供情景依据。研究以杭州市为例,基于绿色基础设施评价及情景分析综合划定城市生态带,力图为杭州市城市空间增长的路径转型提供依据[18]。

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陈凌在《环太湖绿廊水域生态系统构建方法探索》报告中指出,生态系统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和损害,已成为目前全球面临的重大问题和人类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因而受损害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理论研究与技术应用愈加受到人们的重视。陈凌应用恢复生态学的理论,在重点分析太湖水体环境质量现状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根据太湖水体及周边地区的环境特点,系统研究构建太湖水域的生态指标体系,提出了太湖水域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工作的技术思路与方法策略,为太湖及其周边地区水环境整治提供思路,也为同类型的大区域水域生态系统建设提供参考。

4 总 结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生态规划起步并迅速发展,其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生态城市建设的探索与实践、城市生态规划问题、低碳生态研究与创新、绿色基础设施评价的分析方法、生态实践智慧、城市生态安全体系的构建途径等领域[19],这一系列的主题在本次年会中都有或多或少的体现。2016年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生态规划学术委员会年会接收稿件共计100余篇,将于会议后择优集结出版。与会专家们以强烈的责任感投身于城市生态规划研究,目前,我国城市生态研究理论与方法在世界范围内已经具有一定的影响力。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面临“转型”和“重构”的时代重任,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生态规划发展的道路,依然任重而道远。

[1]沈清基. 论城市规划的生态学化──兼论城市规划与城市生态规划的关系[J]. 规划师, 2000(03): 5-9.

[2]马世骏, 王如松. 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J]. 生态学报, 1984(01): 1-9.

[3]黄光宇, 陈勇. 生态城市概念及其规划设计方法研究[J]. 城市规划, 1997(06): 17-20.

[4]中共中央国务院.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R]. 北京: 新华社,2014.

[5]中共中央国务院.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R]. 北京: 新华社, 2015.

[6]城市生态规划建设学术委员会.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生态规划建设学术委员会2009年年会观点综述[J]. 江苏城市规划,2009(07): 4-5.

[7]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生态规划学术委员会. 2012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生态规划学术委员会年会学术综述[J]. 江苏城市规划, 2012(07): 4-5.

[8]陈国伟, 毕波. 2015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生态规划学术委员会年会暨ISOCARP50周年系列学术活动综述[J]. 江苏城市规划,2015(06): 4-6.

[9]曾卫, 袁李姝. 第三届山地人居可持续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述要[J].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2, 27(03): 50-54.

[10]张泉, 叶兴平, 陈国伟. 低碳城市规划——一个新的视野[J]. 城市规划,2010(02): 13-18.

[11]邢忠. 生态城市研究与实践──黄光宇先生学术思想及学术团队研究实践回顾[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3, 28(03): 20-30.

[12]沈清基. 生态城市的生命力及提升途径[J]. 北京城市建设, 2013(05): 25-28.

[13]张一成, 邓金杰. 深圳的生态内涵和低碳基础──城市规划的引领与促进[J]. 城市规划, 2013(03): 66-73.

[14]李浩. “一五”时期的城市规划是照搬“苏联模式”吗?──以八大重点城市规划编制为讨论中心[J]. 城市发展研究,2015(09): 1-5.

[15]曾卫, 陈雪梅. 地质生态学与山地城乡规划的研究思考[J].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4, 29(04): 29-36.

[16]彭瑶玲. 土地利用视角下的交通拥堵问题与改善对策──以重庆主城为例[J]. 城市规划, 2014(09): 85-89.

[17]李咏华, 傅晓, 马淇蔚. 基于绿色基础设施评价的低碳乡村景观优化策略初探[J].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5,30(02):11-14.

[18]李咏华. 生态视角下的城市增长边界划定方法──以杭州市为例[J]. 城市规划,2011(12): 83-90.

[19]绿色家园 生态城镇 第十届中外绿色人居论坛聚焦新型城镇化[J]. 南方建筑,2013(06): 15.

(编辑:袁李姝)

追忆黄光宇教授

Remembrance of Professor Huang Guangyu

Deep Explorations on the Urban Ecological Planning Theory and Method—Review on the Annual Meeting of 2016 Urban Ecological Planning Academic Committee, Urban Planning Society of China

ZENG Wei, ZHOU Yuting

The Annual Meeting of 2016 Urban Ecological Planning Academic Committee, Urban Planning Society of China takes “Deep Explorations on the Urban Ecological Planning Theory and Method” as the theme which involves three sub-themes: thoughts and explorations on urban ecological planning theory, summary and development of urban ecological practices, as well as the applications and explorations on urban ecological planning technology. It involves the specific contents including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eco-city construction, urban ecological planning issues, low carbon ecological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analysis method of evaluating green infrastructure, ecological practice wisdom,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 ecological security system, expanding the breadth and depth of the urban ecological planning research.

Urban Ecological Planning; Eco-city; Low-carbon Ecology; Technique

TU984

A

2095-6304(2016)05-0016-05

10.13791/j.cnki.hsfwest.20160503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378517)

曾 卫: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山地城镇建设与新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授,zengw@cqu.edu.cn

周钰婷: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硕士研究生

2016-07-01

猜你喜欢
城市规划规划生态
新形势下的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
“生态养生”娱晚年
新形势下的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生态景观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探索
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一体化探讨
规划引领把握未来
快递业十三五规划发布
多管齐下落实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