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文兴
但得真情留纸上
——读李正中《正中吟笺》小记
黄文兴
黄文兴
字为君,山东寿光人。军旅书法家、作家。曾就读于解放军艺术学院。荣立三等功5次。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职工书法家协会会员,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辽宁省书法家协会会员、辽宁省职工书法家协会执行副主席、辽宁省散文学会理事兼副秘书长,沈阳市沈河区书法家协会秘书长,《辽海散文》杂志编辑。著有《剑琴诗稿》《真味人生》《挑灯看剑》等,作品获辽宁省散文丰收奖、全军网络文学优秀奖等。个人专访入编《寿光骄子》。
俗话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这“伤心处”恐怕就是“动情处”吧。生活中,无论做人做事,还是吟诗弄文,只要付出了真情,只要产生了共鸣,只要动了情,就总会有一种东西去拨弄你的心扉、撼动你的心志、摇曳你的泪腺,仿佛被注入了某种魔力,让你不能自拔。
读李正中老师的《正中吟笺》就颇有这种感觉,或许因为自己是李老的弟子吧。那些诗文总是充满了温度和能量,时而让我深思,时而让我激昂,心弦一次次拨动的同时,也让我更深刻地感受了李老内心的强大,以及他的喜怒哀乐,还有他字里行间的真情实意和铁骨雄心。
著名辽海学者初国卿先生写李老的一篇文章《在沈阳,有这么一位文化老人》曾一时引起轰动,李老也由此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今年九十六岁的李老曾是东北沦陷时期的著名作家、《东北文学》主编,他是东北抗战时期精神抵抗的中流砥柱,他曾以柯炬、韦长明等三十六个笔名与敌人周旋,用手中的笔与魔鬼做着顽强的坚贞不屈的抵抗和斗争。
《正中吟笺》收录李老多年散落的旧体诗词四百首,依照写作时间顺序,从东北沦陷到解放到改革开放,跨度达七十多年。所以读起来,心情也是沿着这条时间的走向,从压抑悲愤到扬眉吐气,从黯淡失落到拨云见日,从青年的斗志昂扬到老年的壮心不已。一条线走来,让你热血沸腾,让你掩卷沉思,这是一条民族的曲线,也是一条历史的主线,在李老的笔下真实地、厚重地呈献出来。
《何满子·眺春江》写于一九三六年五月,那种做亡国奴受统治受压抑的愤懑跃然纸上。“沙屿萦回浮露,层波荡漾清幽;飞鸟野鸿波上逐,片帆临岸方收。云犬长空迭变,胜绝人世奇谋。柳絮飘随流水,榆钱洒遍荒陬;四顾茫茫天际远,松江更腾百筹;搔首满腔悲愤,濯足不尽长流。”原本清幽如画飞鸟逐波的春日,作者的心情却是如此低谷,沦陷给诗人带来了无尽的屈辱和创伤,在那个黑暗的年代,他只有借力文坛“带着镣铐跳舞”,要把满腔悲愤化作一团团烈火冲破那骇人的梦魇。
直到沈阳光复后,他的诗歌才随之跳跃明朗起来,笔下的情感更是烂漫天真,心中充满了希冀。“迩来百事浑相忘,唯记雄师进沈阳。月冷巷空余血渍,宵长声寂履严霜。巡街扫路争先河,问苦扶贫助老乡。瞬息旧城变新样,驱除阴霾奔康庄。”(《沈阳解放》)
但李老时刻不忘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他把国耻铭记于心,不时用诗歌反思那段历史,警示后人。一九八九年三月,他过皇姑屯张作霖被炸遇难地,对日寇的阴谋鬼脸有过刻骨的描述:“垂涎满蒙几多年,倭寇贼心怙不悛。戎帅班师还故里,伏兵引爆起硝烟。人民岂肯遭奴役,将士安能卸仔肩。可叹顽凶仍不解,柳条续写侵华篇。”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而民族英雄永远是人们心中的图腾。提起与之并肩抗战的民族英雄,平时为人低调的李老,此时的情感却显得很是张扬。众所周知的东北著名作家萧军,可谓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东北作家群的领军人物,是撰写世界武装反法西斯小说的第一人,“九一八”后组织抗日义勇军失败,后来他以笔为剑在黑土地上坚持与敌人抗争,以此表达着民众顽强的抗战决心,他的文字蕴含着东北抗战特有的意象。由于共同的理想和追求,两颗爱国的心紧紧连在了一起,他们成为忠贞的朋友和战友。《正中吟笺》中收录李老写给萧军的诗词多达五首。
“千篇忧国忧民泪,一片无私无畏心。域内博学人若海,如君浩气总难寻。”“松江《夜哨》操觚日,泸渎新篇问世时。五十年来诋毁遍,寒冬过后见雄姿。”(《赠萧军同志二首》)萧军去世后,李老悲痛之至,含泪写下《哭萧军》:“凌河赏月今犹昨,大都骑鲸事已非。黑水白山同一哭,老来泪涸亦沾衣。”可见其感情至深。一九九○年九月,李老为萧军墓碑揭幕式题诗:“一生济世匡时志,百代青冥白玉碑。故里芳魂重返日,凌河鲤跃稻香时。”一九九一年二月,时年七十高龄的李老再次拿起笔,为《萧军纪念集》题诗:“一瓣心香聚墨痕,桑梓异域共招魂。斯篇那得寻常读,国士文豪此见闻。”人世间,什么样的情感最深?从李老题赠萧军的诗中我们就能寻到答案。那是革命的情谊,是革命者志同道合、内心深处相惜相慕而流露出的大爱情怀。
在沦陷时期,李老曾冒着生命危险营救过抗日志士梁肃戎。李老在其诗集释语中有过这样的记述:“肃戎兄,辽宁省昌图人,与余同窗就学法政大学。梁肃戎禀于民族大义,攻读中即参加国民党地下组织,不避艰危,戮力反满抗日爱国活动。”一九四四年事泄遭逮捕入狱,李老为其辩护,极力营救。东北光复后,梁肃戎携全家去了台湾,曾经担任台湾“立法院”院长,是台湾政坛上长期坚持“和平统一中国”的著名人物,曾受到时任国家领导人江泽民的接见。
两位老人山海相隔,相见无由,李老多次赋诗寄情。一九八○年《怀远方挚友》:“日月潭边月,净月潭边心,游子久不至,相思夜夜深。”一九八五年《仿古闺怨》有句:“君似山头雪,侬如涧底花;相望两幽绝,雪融花沉沙。”一九八六年《寄同窗学友》中有句:“停云思故雨,落月怀良朋;悠悠东去风,何处觅搏鹏。”一九九一年,这两位历史老人,时隔四十年后终于再次相见,白首聚会,时过境迁,李老感慨满怀、诗兴大发,一气写下《赠呈梁肃戎兄四首有序》,以此表达内心的情怀。
其一:“岁岁吟袍渍泪痕,殊方晤对倍销魂。情怀湖海同畴昔,气谊金兰见季昆。东隅已失西景丽,白头虽老赤心存。岂真祸福缘苍昊,历尽沧桑待晓暾。”
其二:“报国情殷慕盛年,叱妖仗剑着先鞭。卌年颠沛知生死,百炼从容若等闲。朗月襟怀垂旷宇,洁霜壮志薄云天。云泥鸿爪君何健,黑水蓝疆史牒传。”
其三:“渭北江东一水遥,相闻相望隔重霄。安贫乐道嚣尘远,镂木雕虫剑锷销。日丽风和欣试笔,寻幽探胜且吟飙。逢君叨宠绨袍赠,人海谁云覆鹿蕉。”
其四:“一樽共进意徜徉,往事前尘百转肠。风雨长春当抵掌,干戈松水赋参商。气投奚患关山阻,岁晚争轮步履长。海晏河清期命驾,环辙喜育老冯唐。”
读李老的诗,不仅能领略那份至高无上的真情,更能感受到真情背后的冲天豪气和铮铮铁骨。我们不妨再读几首他七十岁前后的诗,此时,我们需用一颗真诚的心,与那些文字交流碰撞,去领会和感悟其中的精神和情感。
其一:“白山黑水人将老,寒夜霜晨笔未枯。尽有芜章贻大雅,羞看血泪到方诸。”(《元日感怀》)
其二:“六五哀翁敢自夸,千寻百仞望犹奢。粉身碎骨皆经过,舍命崖头眺晚霞。”(《登峨嵋山金顶》)
其三:“如此风光如此夜,共君畅饮共君歌;卑身可化晴空雨,洒向人间不厌多。”(《松花夜宴得句》)
其四:“百战归来意纵横,临池泼墨寄豪情。莫言笔底无师法,留有金戈铁马声。”(《题干休所书画室》)
《正中吟笺》还更多地收录了题赠山丁、梅娘、木风、田鄰、沈延毅、周铁衡、丁洪等友人的诗句,以及很多游记和感悟等,通篇贯穿着忠贞爱国、挚情友爱、豁达超脱的意趣,情真真、意切切,质朴平实,韵味十足,耐人品酌。
李老对诗歌的钟情,应该说得益于他的母亲。幼年时期,母亲就在夜灯下边做针线边教读诗,这为他以后的诗歌创作种下了一颗坚实的种子。李老写诗,强调真情实感,注重原汁原味,从不作无病呻吟,也不去“闭门觅句”,而是捕捉瞬息所思所感,抒发胸臆、注入笔端。所以他的诗有真情实感,催人心动,感染力强。李老还同时写有一笔好字,其碑和帖的结合在近代以来东北地区应该说是屈指可数的。俗话说:“笔为心声,字如其人”,在李老的心中,真情就是永恒,真的东西就是活的东西,把文字浸染了情感,把艺术注入了灵魂,魅力也就鲜活起来。
借用辽宁某杂志记者采访李老的一句话:“视岁月如砚开砚合,淡名利若墨浅墨深,汇古今在毫起毫落,融沧桑于诗歌诗吟。先生乃真人也。”以先生为师,是我的福分。先生的高德厚品、真挚情怀,让人钦佩。但得真情留纸上,他用这份真情书写着艺术的色彩,恢宏着生命的美丽。我们也真心地祝愿李老身体健康,也期待先生新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