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弘阳
世界第一钢铁生产大国,每年仍然要花费巨资进口圆珠笔上的圆珠,折射出制造业大国和制造业强国之间的差距。
1月4日下午,李克强总理在太原主持召开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座谈会。
总理的一席话,引起了国人的关注。
“去年,我们在钢铁产量严重过剩的情况下,仍然进口了一些特殊品类的高质量钢材。”李克强说,“我们还不具备生产模具钢的能力,包括圆珠笔头上的‘圆珠’,目前仍然需要进口。这都需要调整结构。”
这引起了媒体和人们的高度关注。有网友感叹道:“如果不是总理说出来,我还不知道我们这个世界第一钢铁生产大国,竟然连圆珠笔的圆珠都还生产不出来。”
做一支笔只能赚1毛钱
资料显示:中国每年圆珠笔的产量是380亿支;占全世界总供应量的80%,但笔尖珠芯近90%来自进口,每年需花费2亿美元外汇进口。而这2亿美元相当于两个石横特钢2015年的利润,石横特钢是2015年为数不多的能够盈利的钢铁企业,全年实现利润7亿元。
在制笔这个生产链中,日本人拿走材料的钱,瑞士、德国拿走了设备的钱,我们只赚一个微薄的苦力钱。
从产量来说,我国是制笔大国,然而并不是世界制笔强国,我国生产的圆珠笔大多属中低档类,出口平均价格仅为0.03美元/支。可是,美国著名的圆珠笔制造企业CROSS公司生产的圆珠笔类,最低价格都在10美元/支以上,差距相当惊人。
这其中除了品牌效应外,更关键还是产品的高质量提升了产品的价格。影响圆珠笔质量的有外观造型、色泽、书写类型、书写功能和书写质量等,但关键是书写质量,而书写质量的好坏取决于笔头和油墨的质量。
据了解,目前中国的3000多家制笔企业中,没有一家掌握了高端笔头和高端墨水制作的核心技术。这些高端墨水和高端笔头,以及笔头和墨水的关键制造设备,都是从瑞士、德国、日本进口的。然后中国制笔企业再配上笔杆,做好电镀、包装,将笔装配成型。一支圆珠笔,光笔头和油墨的成本就占了70%左右,再加上劳动力以及装配笔的其他要素,中国制笔企业怎么可能获得高利润呢?
其实早在2011年,关于圆珠笔的这个事就被提了出来。当时,科技部部长万钢接受记者采访时感慨万分:
“两会上政协的一个提案给我触动很大。我国每年生产380亿支圆珠笔,但笔尖珠芯近90%来自进口,墨水80%进口或用进口设备制造。常用的圆珠笔,美国卖1.99美元,我们制笔厂利润才1毛钱。”
后来国家拨款6000万,要解决这个问题——
“制笔行业关键材料及制备技术研发与产业化”项目分为三个子项目,分别是:
圆珠笔墨水的研发与产业化;
笔头线材及其装备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化;
笔头与墨水匹配等瓶颈问题。
项目实施期为3年(2011年6月至2014年6月)。按照科技部的要求,每个子项目的实施单位均需按1:2的比例对该项目进行资金配套。这意味着,将投入1.8亿元对圆珠笔的核心技术进行科技攻关。
最终确定由贝发集团、晨光集团、上海纳诺微科技公司三家企业牵头承担各个子项目的科技攻关。
2014年3月,科技部发布消息说,该项目已经通过验收,制笔行业整体实力和技术水平显著提升。
最早圆珠笔芯的圆珠是不锈钢的,1961年起改用碳化钨。
圆珠笔芯是从碳化钨粉末开始搓小球的。
粉末压成的毛坯颗粒
“圆珠”问题折射出中国钢铁困境
圆珠笔的圆珠也就是一种小钢珠。圆珠笔1895年就出现了,后经不断改进,到1945年由美国人米尔顿·雷诺重新技术创新,就成了现在常用的圆珠笔。
“圆珠笔芯问题折射出了中国钢铁困境,当前钢铁行业面临的主要问题便是产能过剩,但同样钢铁行业也存在结构性的问题。”卓创资讯分析师刘新伟表示:“一方面是我们的钢铁制造技术不过关,无法生产出合格的模具用钢;另一方面也能看出中国制造业的问题,大路货我们不缺,一些精密制造我们还有待提高。”
模具是一切工业的基础。一个国家的工业要振兴离不开先进的制造技术,而模具无疑应该排在先进制造技术的首位。所以模具技术水平的高低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制造业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
模具材料性能、质量和品种往往会影响模具质量、寿命及成本,国产模具钢与国外进口钢相比,无论是质量还是品种规格,都有较大差距。塑料、板材、设备等性能差,也直接影响模具水平的提高。
资料显示:中国模具生产总量虽然已位居世界第三,但设计制造水平在总体上要比德、美、日、法、意等工业发达国家落后许多,也比英国、加拿大、西班牙、葡萄牙、韩国、新加坡等国落后。
比如说很多中国人去日本买的马桶盖儿。有人说那是咱中国杭州产的——但是,那是用进口的模具、按照日本的标准生产的。我们没有那样的模具。甚至说:我们生产不出来那样的模具。
而我们常见的很多生活塑料产品,很多都有毛刺儿……那是模具不行。
有了模具钢,才能生产出好模具。生产出来好模具,才能生产出来好产品,这是一个循环。别小看圆珠笔尖的那个圆珠,你没有好模具,你就是造不出那么精细、圆滑的圆珠来,你造的那些圆珠就粗糙,就剌纸,写起字儿来就不好好出水儿……
这就是制造业大国和制造业强国的差距。
对策:大力推进供给侧改革
圆珠笔的圆珠现在技术上都是公开的,攻克并非难事。
那么,圆珠笔芯为何不能国产化?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分析说:“主要因为创新能力不足。一方面是技术含量低和附加值低的低端产品生产过剩,另一方面是技术含量高和附加值高的高端产品供给不足,这两种现象同时存在;二是产权制度不太健全。由于创新的成本和风险比较高,创新是需要大量投入的,如屠呦呦研究的青蒿素就花费了巨大精力和时间。同时即使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创新有时候也难以实现,即有风险。另外,如果创新成功了,因缺乏对这种产品的严格保护,会导致跟风抄袭和模仿现象。这对付出巨大投入的创新企业来说是极为不利的;三是垄断会阻碍创新。如一些有资金有技术的央企或国企,因凭借垄断地位可以轻易获得利润,故缺乏创新的动力;而实力比较弱的民企,虽有创新动力和压力,但往往创新能力不足。”
在谈及对策时,李佐军表示:“促进创新,就要大力推进供给侧改革,具体来说,一方面要减税,降低企业成本,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另一方面要减少管制,破除各种垄断,促进行业创新。”
针对我国目前不能制造高质量的“圆珠”,人社部副部长汤涛认为,这是因为中国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紧缺,但人才为何紧缺?是不是教育出了问题?
中国的教育目前还是理论脱离实际,这种亏当初德国也吃过,但当德国人看到美国人积极将理论运用到实业中,技术发展水平很高,于是幡然醒悟,明确提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针,并开始大力促进应用科学的发展,之后德国迅速跃升为工业强国,包括机械、化工、电器等在全球都是首屈一指。中国应该积极向德国学习,提升职业教育水平。
所以,只有技术转化与转移机制足够畅通,工艺保障机制足够稳定、人才与诚信的市场机制足够成熟,并且人人知道精益求精干好自己擅长的事,不用说造圆珠笔笔头,就算是更高精尖的汽车发动机、航空航天发动机,中国人一样能够搞定。
除了圆珠笔头哪些核心技术我们还没掌握
不仅仅是钢铁行业,事实上目前在众多产业领域,还有很多核心技术我们依旧在依赖国外。对于核心技术尚没有被中国所掌握的原因,业内人士解释说,有数据显示,美国、日本拥有的专利占世界专利总量的90%左右,而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仅仅占有10%左右。目前,我国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达50%,而美国、日本仅为5%。
圆珠笔构造图
蔡司纳米显微镜下放大30倍的圆珠笔尖
化妆品(配方)
目前,高端护肤品市场九成以上被外资品牌所占据,国产品牌尽管在近年强势发力,但只能停留在大众市场。业内人士表示,事实上,外资品牌在核心技术上并无压倒性优势。核心技术都在国际原料大厂手中,比如德国巴斯夫、法国Silab、美国道康宁、英国禾大、日本精化等。即使是强势的跨国品牌,也依赖这些生化巨头提供的原料和技术支持。
跑鞋(减震系统)
对于跑步爱好者来说,一双高性能的跑鞋十分重要。但遗憾的是,很少会有消费者选择购买国产品牌的专业跑鞋。目前,外资品牌占据了专业跑鞋市场,而这些品牌也确实掌握着一些国产品牌所没有的核心技术。以中底减震技术来说,这是决定一双运动跑鞋好坏的关键。专业的跑鞋品牌SAUCONY拥有的GRID减震系统,被认为是全球惟一能够同时提供缓震和稳定功能的中底技术系统,它可以提高运动鞋的稳定与缓震性能。而目前国产品牌还没有突破这一核心技术。
手机系统(安卓、iOS)
上述这两大手机系统,目前核心技术开发都属于国外,其中安卓系统是以Linux为基础的开源移动设备操作系统,主要用于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由Google成立的Open Handset Alliance(OHA,开放手持设备联盟)持续领导与开发中,而iOS系统则是由苹果公司开发的移动操作系统,专用于系列的苹果品牌的数码。
工业制造(数控机床)
我国数控机床目前还是以中低端产品为主,高端数控机床主要依赖于进口。数据显示,目前国内所需要的80%高端数控机床是要从国外进口的。
医疗设备(CT)
我国正在使用的高端医疗器械中,80%的CT、中高档监视仪,85%的检验仪器,90%的超声波仪器、磁共振设备、心电图机都是外国品牌。
汽车(发动机、电喷系统)
核心技术的缺失在汽车行业尤为明显,特别是在发动机等核心零部件方面。
另外,在变速箱以及电喷系统等方面,国外技术也处于领先地位。据了解,德国博世、美国德尔福、丰田旗下的日本电装几乎垄断了所有中国电喷市场份额,其中,德国博世的市场份额已经超过了60%。 有业内人士指出,从自主品牌到外资品牌、从轿车到卡车、从汽油车到柴油车,中国消费者每买一辆车就会向上述3家外企贡献上千元的利润。
家电(线性变频压缩机、DD直驱变频电机)
目前,彩电显示技术基本被国内几大企业所掌握,但在白色家电方面,除空调外,国内企业所掌握的核心技术并不强。据了解,包括线性变频压缩机(节能省电)、DD直驱变频电机(降低设备故障率)、智能灰尘压缩和光波技术等核心技术基本被国外家电生产商所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