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坤 闫峰 刘玉国 宫明永
山东省作为农业大省,有着雄厚的县域经济基础,通过实施“促强扶弱带中间”的县域发展战略和“双30”工程,在县域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累累硕果。笔者认为,大力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是未来30年山东省发展战略的重点,而未来县域的发展方式必将是科技推动下的健康、快速、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为此,有必要对县域科技投入体进行细致的研究,为构建县域科技创新体系奠定基础。
1 改善县域科技投入体制的意义
县域经济作为连接城乡的纽带,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基础支撑作用。县域经济的主要成分是农业经济,在国家上下同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今天,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改善县域经济发展方式,加强县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构建合理的科技投入体制显得颇为重要。
1.1 改善县域科技投入体制是构建县域科技创新体系的基础
县域科技体系的创新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建立健全县域科技投入体制可以保障县域科技创新过程中最优化资源配置的实现。
科学的县域科技投入体制应当突出科技创新主体在科技投入中的核心地位,既要考虑科技发展战略的总体要求,又要考虑科技创新主体所面临的现实状况。仅仅把科技发展战略规划作为一种指导思想深入到科技创新体制建设当中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当按照与时俱进、因地制宜的原则,将指导思想同地区的实际,同企业的需要一并考虑,构建一套适应区域自身特点,具体化、可实施、有针对性地科技投入体制。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科技创新活动的效率。对于县域来说,县与县之间的差距较大,科技发展基础不同,所以不能用一套方法去解决所有县域的问题,应当调查研究,找出县与县之间的异同点,完善县域科技投入体制。
1.2 改善县域科技投入体制是提高县域科技活动效率的保障
科技投入体制是涉及投入总量、投入结构、投入方式的复杂系统,每一部分都影响着整个的县域科技创新活动进程。
投入总量的多寡,影响到科技活动的研究范围和规模,特别会影响到一些重要领域的重大基础研究,这些研究项目往往有着高风险、研究难度大的特点,需要投入足够的财力和智力。科技投入不足会使得重点领域的科技攻关任务无法顺利开展。同时盲目的加大投入也会使科技活动过分依靠资金优势,而影响整个活动的效率。作为县域,所能承担的大型科研项目相对较少,而大型科研项目对于财力和智力的需求量较大。因此,需要调整投入结构和投入方式,要合理的开发科研活动经费的筹集渠道,构建以政府资金为引导,以企业资金为主体,以民间资本为补充的资金来源体系;要广泛的拓宽科技人才的引进平台,使得更多的科技工作者投身于科学事业,发挥科技人力资源的优势。
1.3 完善县域科技投入体制是建成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关键
农业科技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和社会效益,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非常重视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县域作为农业经济的繁衍地,对农业经济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县域科技投入体制建设是关系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能否顺利开展的关键。县域科技的主要成分就是农业科技,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建成必然要依靠县域科技创新体系,创新投入作为科技活动的动力源,直接影响科技创新的整个过程。作为县域,要积极引导各类农业及涉农企业增加科技投入,积极吸收各类资金支持农业科技事业。还要建立农业科技风险投资机制,加强对农业科技经费的管理,提高有限资金的使用效率,从各方面保证农业科研开发与推广的经费需求。
2 山东省县域科技投入体制现状
2.1 县域科技活动基础相对较弱
就山东县域来说,进行科技活动的一些基础配置资源都比较紧缺。县域内的高等教育和科研机构匮乏,研究和创新能力有限,县域内人才聚集程度还比较弱,很难充分发挥人才本身的知识优势。全省位于县域内的高等职业类学校寥寥无几,大部分学校为了生源及发展环境等因素,选择沿海或者中心城市建校,导致县域内科研交流效率大幅降低,要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的附加值都要依靠外地的科研院所。现在尽管一些先进企业有了一定的科研投入,建立了科研处室,也有了专门科研人员,但大部分企业和产业没有建立自己的研发基地。另外,对于县域内的科技投入资金也有待加强。很多县域内缺乏能够成功运作创新资金的创新型企业,使得资金只能选择那些拥有成熟科研创新企业的县域,最终造成了科技资金分配的不均匀,影响了县域的共同繁荣。
2.2 县域创新环境有待改善
创新环境方面,县域内农业和工业创新基础薄弱,企业大多以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为主,技术含量低,这种普遍的建厂和发展模式,影响了县域企业的创新动力。科技型企业相对于传统型企业,在发展过程的初期阶段会承受着相当大的风险,由于早期的研发是面临着机会成本和行业内短期竞争的双重压力,很多科技型企业在刚发展之初就不幸夭折或者改走传统型路线。依靠创新求发展的健康运行机制还没有建立,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还没有深入人心,短期利益的诱惑使得需要进行中期甚至长期承担研发风险的科研活动无法顺利开展,急需一种良好的创新氛围。
另外,由于县域经济的特殊性,科技创新服务于县域经济的作用不明显,县级政府对于科技创新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地方科技资金配置不到位,相关服务机构尚不健全,科技服务水平较低。对于一般的县(市),县级政府对科技工作的要求,不是增加投入从事大量的基础性的科学研究,而主要是把已经成熟的、先进适用的科技成果直接应用于生产中去,使其迅速产生效益,引领县域经济的发展。即使开展科技研发活动,县市科技部门的领导对待本级财政科技投入的使用较慎重,这些都影响了县本级财政科技投入。
2.3 县域内人才匮乏
人才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生命之源,是一个企业能够充满活力创新发展的不竭动力。山东省作为人力资源大省,人力资源总量优势明显,2013年高等院校毕业生475858人,其中,研究生22623人。尽管人力资源总量优势明显,山东省人力资源配置状况并不理想。毕业大学生在择业时,往往由于各种原因而选择不去基层就业。根据有关调查,大学生不选择去基层就业的原因主要有七个,其中,“失去在大城市可能会有的一些机遇”、“体制、思想相对落后,关系网复杂,难以发挥自身能力,发展空间小”、“前途不明朗,担心政策有变化”,“工资少、待遇低”,占据了前四位,占被调查总人数的83%。如何消除这些人才的实际顾虑,使得“人才兴县”战略可以切实落实成为当务之急。
3 改进县域科技投入体制的建议
3.1 引导县域企业成为科技创新和科技投入的主体
目前,学术界普遍赞同“以政府为引导、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充分突出企业创新核心地位的科技投入运行体制。这一理论从中长期发展的角度来说是科学的,是符合创新体系构建原则的。然而,县域经济是特殊的区域经济,应当分地区、分阶段的实施。
在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县域,科技创新基础雄厚,拥有强大的科研实力和人才队伍,有实力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不断增加科研投入,提升企业在科研中的主体地位,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企业科技创新体系和科技投入体制。对于一些经济比较落后,科技创新资源匮乏的县域,其内的企业大多数是生产水平较低、科技实力不强的劳动密集型或者资本密集型企业,缺乏启动科技创新体系和科技投入体制的实力。如果按照“以政府为引导、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要求,让企业去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和投入体制,对企业来说是一种负担,也很不现实。这时,应当转变观念、联系实际,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在企业科研水平成熟的前期,以政府为主体,促成企业初级科技创新体系和投入体制的建立,逐步的削弱政府的主导作用,最终引导企业确立科技创新和科技投入的主体地位,促进企业升级。
3.2 激活民间资本,发展创新基金
民间资本参与县域科技创新活动,可以弥补地方财政实力不足和县域企业资金匮乏的问题。在县域科技投入体制建设中,既要确立政府的引导地位,确立企业的主体地位,同时要重视民间资本的特殊作用。民间资本作为资金上的补充,既能保障科技投入资金的增长,又能形成一种全民关注创新、全民参与创新的和谐氛围。然而,由于科研活动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民间资本总是选择收益回报率相对稳定或者虽然风险大但收入很高的非科研项目进行投资。因此,要建立起科学的条件平台,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到科研活动中来。县域内,各种民间资金比较分散,专业从事风险投资的人员较少,很多人对于风险投资并不了解,盲目的引入会使得投资者利益受不到充分的保护。为了降低投资风险,可以建立小型创新基金,成立专门的第三方基金管理机构,聘请有专业知识的风险投资人员,对申请创新基金的企业做好评估,制定相应的保护政策,降低民间资本介入的风险。由于很多民间资本热衷于进行投机活动,对于投资活动并不关注。可以借助证券市场,使得创新基金以适当的比例参与股票二级市场交易,促进民间资本的充分参与。
3.3 走“人才兴县”之路,引导智力资源参与科研活动
对于县域来说,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最大的症结在于人才的短缺,特别是具备一定专业知识,创新意识的科技人才。缺乏了人才,创新意识得不到广泛的传播,创新体系建设所需要的智力资源得不到满足,科技创新活动无法开展。应当改善用人机制,建立健全合理的人才聘用制度,在鼓励人才去基层服务的同时,要在政策上给予最大的支持,改变原有缺乏鼓励机制的企业制度,用“活制度”去带动人才,为企业技术创新输入新鲜的血液。
在全省县域范围内,大搞“百千万人才工程”,每个县(市)根据自己实际的需要情况,制定每年的人才招聘计划,由省人事部门统一组织考聘,建立健全岗位考评体制,对部分岗位设立竞争机制,个别岗位实行末位淘汰制,小范围内增加人才的流动性。如此,既可以缓解日趋紧张的就业压力,又能使得县域人力资源队伍得到壮大。
【参考文献】
[1]高万龙.技术创新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引擎作用[J].中国科技论坛,2008(1).
[2]樊文彬.企业技术创新与区域经互动影响分析[J].区域创新体系,2007(4).
[3]陶晓燕,朱九龙,王世军.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考[J].商业研究,2004(22).
[4]朱孔来,李洪泽.县域经济发展研究[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3).
[5]刘卫东.东北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新思路[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1).
[责任编辑:王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