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亚静 周芸 顾琰
摘要:社区环境是社会人赖以生存的亲近区域,它必然带给大家的应该是“健康”。一个健康的事物,首先是具有归属感,其次是舒适感、参与感、引导功能,在参与互动的同时具有可创造性。一个具有生命力的社区它必然是在一定的策划基础之上自然生长出的、自发性形成的社区。它的生命力就在于它的可变化性,可自我调整修复性,它定然是可以随时社会无常的变化中不断地自我审视与尊从社区主导者的本心。
关键词:当代社区 社区节点 节点激活 激活模式
中国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6)02-0150-02
绪论
人类思想发展过程中,从忽视人的存在和意义到重新关怀人、尊重人的存在和意义,是人类思想的巨大跨越。从《马丘比丘宪章》在1977年开始强调公众参与的重要性,呼吁使用建筑的人成为设计的一部分;到《华沙宣言》中清晰的指出“人类居住建设规划应有市民参与,并反映出对全部需求和权力的充分尊重”;再到《北京宪章》2000年提出的“全社会建筑学”这一概念。在这些哲学基础和专业理论的支持下,关于人居社区环境空间的建设的人性化越来越被规划、景观、环境设计师关注和肯定。
英国著名社会学及政治学家吉登斯曾言到:“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使得以‘以社区为中心不仅成为可能,而且变得非常必要,这是因为这一进程产生的向下的压力。‘社区不仅意味着重新找回已经失去的地方团结形式,它还是一种促进街道、城镇和更大范围的地方区域的社会和物质复苏的可行办法”。
当代社区空间离散、失落的弊端所显现出的社区规划的形式化、主观化、无意识化,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不利让生存其中的人不得不反思。
一 社区节点的内涵
“节点”一词被诸多领域所使用。通常来说,是指局部的交汇点,在其他领域同时也成为汇合点、切点、互连公共点、结构的最小单元、最小的单位、一个属性组、输入输出的保存属性。
作为一个生活于社区的个体来说,不了解社区环境节点是有情可原的,因为他不一定有意识去分辨或者要求,但是作为一个社区规划的设计师来说不了解社区节点是怎么回事是绝对不能原谅的!因为在整个的社区健康的运行中社区个元素的组合、变化完全依赖于节点的作用变化,如果对节点及节点网络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就不可能将社区规划做好。
什么是社区的节点呢?如果把一个社区看成是一个人,道路是它的血管,主体居民楼是它的骨骼,那么皮毛、肌肉、关节就是它的节点了。
根据现有观察,老旧社区非规划性空间空间中有一部分属于半开敞的公共空间,这一类型的自发空间常常正是居民社区最具有活力和吸引了的节点,而这部分空间的公共设施的形成也同样属于居民自发设计,本项目希望通过数据的采集研究和分析,通过这些自发形成的设施的本质特性、形成原因及使用特点来为今后的公共设施设计提供一些指导和数据理论基础。但是这些自发的设施仍也然存在一些问题,所以在借鉴和学习的基础上,能够从专业的角度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建议和指导。
二 国内当代生活社区的普遍状态
社区,作为—种以地缘关切、生活互助和内部自治为基本特点的社会区域,是城市生活、生产、消费关系及其制度文化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产物。
当下社区场所空间节点在走向多元的同时却仍旧保留了以往的封闭性,这在某种程度上隔绝了社群主体之间有效的交往认同,空间节点功能缺失、瘀滞尤甚。旧规划已经障碍新型居民对于新型空间语言的认知与需求,激活旧空间将成为时下社区语言变更的一种手段,激活模式的研究便成为可能。现代国内景观多受到欧洲景观的影响,但是对我自然环境、意识形态、生活习俗,生搬硬套的设计反而使得欧风并没有真正发挥其美的效用,文化习俗的冲突,更多是不伦不类,类似模式化的景观形态给于社区人们可能是无形的约束。学习是融通的过程,最后是需要自己文化的吸纳与融摄才能更好地为己所用,所善用。(图1)
项目对普遍存在的老旧社区空间节点激活进行数据采集和分析,旨在将这一方面的研究进行细化,更加深入的探讨自发性城市空间的现状、形成的原因及对于设计的指导和提供理论基础,老旧社区非规划类空间空间的形成是居民自主营建的自发性行为,存在于我国各级老旧社区的角落和边缘,集中存在于一些老旧的居民区边界。这种现象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现代城市规划与管理模式对城市空间生成的过度功能化的趋势,这种对于功能需求朴素的回应,自下而上的调节是对现代城市设计、建筑设计的方法的补充,使社区更加具有活力。本项目希望通过对样本数据的研究分析,一方面能够提取对今后社区建设的理论基础指导,另一方面能够对现有的自发空间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专业的解决方法和建议。
三 节点激活本质
社区,作为—种以地缘关切、生活互助和内部自治为基本特点的社会区域,是城市生活、生产、消费关系及其制度文化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产物。
社区环境是社会人赖以生存的亲近区域,它必然带给大家的应该是“健康”。一个健康的事物,首先是具有归属感,其次是舒适感、参与感、引导功能,在参与互动的同时具有可创造性。例如,广州白云区时代玫瑰园社区骑楼连廊空间,在社区空间及环境美学方面,建筑设计师依循中国东南沿海城市街区传统的骑楼建筑形式,建构了社区楼群底层的几千平方米的通透性连廊式空间(楼体上层为单元式家庭住宅),它们构成了居民从私密的家庭空间步入社区公共场所的共享空间。连廊为邻里间的相互守望和日常联系提供了舒适而宽敞的社交空间,因此非常适宜社区的中老年人和少年儿童平日里的休闲、文化娱乐和邻里间的互动交往活动。
四 节点激活模式的思考
研究中试图去探讨通过当代社区“节点激活”而创造场所空间进化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建立在“交往理性”的实践之上,探讨通过空间环境的手段建立空间主体间的有效沟通,解决当代社区空间离散、失落的弊病。课题主体内容通过典型性空间的设计模式探索,最终呈现出设置合理的步行、车行、休闲、新型交流、服务等体系,并研究其安全性的基础之上探索不同空间之间安全互动、人气聚集的可能性,最终推动社区节点间互动与沟通,达到激活、重塑社区文化,舒缓信息化时代产生的群体性孤独。
纵观人类文明的发展,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对人文精神的追求从未泯灭。这种精神最本质的需求的体现就是在自身生存空间的建立。对于当代社区节点激活便是对生存环境的再思考,是对社区人们生存、生活、交往、服务的思索。下面对社区节点激活模式做—下基本的手法阐述。
节点激活模式:
1 当下空间社区功能的完备。平面布局要做到功能齐备,并且需要可以灵活整合。社区空间基础的应具有个体发挥无尽的可能性。
2 社区空间人文建设。是社区归属感的问题。所谓社区归属感就是社区内的居民对社区地域和人群集合体的认同、喜爱和依恋等心理感觉。
3 社区自然模式的完整性建设。社区是自然环境的组成部分,不可分割,两者具有着不可相互解释的价值,人的生活是自然的生活,而非是空闷无生机的器械轮转。
4 艺术的社区介入,已经逐渐关注形式美学之外的因素,如有关社区的文化形态、生活空间与公共设施的营造以及对于居民交往行为及其方式的适应性介入。同时包括了社区艺术的多样性发展,不再是纯粹的政治宣传和纪念性艺术的手法,而是结合社区的条件和需求进行多样性和整体性的艺术和设计的介入方式,以建构具有生活美学和人文环内涵的社区公共空间,有利于社区文化品质的提升。
5 社区公共空间以多种植栽、喷泉、池塘、水榭、雨棚、人工瀑布、座椅、垃圾箱、照明系统等公共设施及空间艺术设计的手法,为社区居民营造出适于休闲、娱乐、聚会和健身的多功能场所。最为重要的是社区要留有一定参与与自然互动的“空白”空间,大家会根据季节、社区变迁、社区活动等事件灵活去再造应时的满足社区居民的生活需求灵动空间。这样,会让社区植被、小品更加与人亲近,与居民的生活接近,让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
6 当代新技术在社区中的发挥空间。当代的生活是信息化、技术化、规范化的,我们不能脱离,也不可能置身事外,科技、信息的服务会让我们的生活状态处于无限的延展中,自然而然,相关的设施必然是新社区空间必备的交互手段和服务方式。例如,“自提柜”现身当代各个社区,可随时取快递,方便社区生活。
总之,节点激活的模式在于对人们生活空间元素的改变与整合,从而便捷和利益,甚至去引导、教育、提升,之至改变完善当代人的生活的状态。那么如何去做就是设计师该去深思熟虑的责任。首先是对于节点的了解及掌握、周全的策划与实施、之至灵活的运用组合,最终是为当代的民众更好的更有效的服务。
结论
一个具有生命力的社区它必然是在一定的策划基础之上根据人、自然、社会诸多角度的综合的需求自然而然生长出的、自发性形成的社区。它的生命力就在于它的可变化性,可自我调整修复性,它定然是可以随时社会无常的变化中不断地自我审视与尊从社区主导者的本心。节点的激活,便是增强社区自我更新适应发展的能力。最终,它将是社区人的意识形态的提升导致社区结构的变换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