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关系

2016-02-22 16:23谷君伟李金兰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5年24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谷君伟+李金兰

[摘要]党的十七大,尤其是十七届四中全会党中央提出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重大任务以来,我国学术理论界掀起了一场有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研究浪潮。广大学者们对于马克思主义“三化”的关系,三者的地位的表述各不相同,总结归纳起来可以分为包含关系说和并列关系说两大类型,这两种对于马克思主义“三化”关系的不同观点归根到底是由于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含义的理解角度不同所引起的。其实,马克思主义“三化”不论是从理论上分析还是从历史来考察亦或从现实需要的角度来审视都是辩证统一的。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辩证关系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24-0056-02

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充分显示了它巨大的感召力与影响力,给中国人民带来了许多有益的启示,值得我们认真加以研究。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三大基础组成部分,地位十分重要,所以,着力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是这一研究浪潮的重大问题,弄清马克思主义“三化”的关系能够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历史进程。

一、有关马克思主义“三化”关系的不同解读

学术界一致认为马克思主义“三化”是一个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但对于三者的地位的表述却很不一致。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六种观点:

一是,“核心——关键——基础”说。即指出,核心是中国化,是引领时代化与大众化发展的总要求、总原则;关键是时代化,是表明中国化与大众化先进性与科学性的主要标志;基础是大众化,是延伸中国化与时代化广度和深度的有效路径。因此,着力提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在中国大地上发展的新的里程碑,务必要做到以中国化为核心,牢以时代化为关键,以大众化为基础,从而更好地实现三者的整体性推进、全面均衡发展。

二是,“统领”说。即指出,引领一切总问题的是中国化,它系统的包含有其他两个部分,这并不能说明其他两个部分不具有相对独立的意义而不必列为问题进行研究。

三是,“主次分明”说。即指出,主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而时代化与大众化则是为中国化服务的,不可以将三者不分主次、平分秋色。

四是,“核心——动力——归宿”说。即指出,核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动力是时代化,归宿是大众化。

五是,“三位一体”说。即指出,总体是时代化,本体是中国化,主体是大众化;这“三体”共同构成三位一体,其终极目标是推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在当今中国转变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体。

六是,“一体两翼三维”说。即指出,“一体”即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引领一切的总问题、总原则与总要求。时代化、大众化则指“一体”之“两翼”,它植根于、服务于以及服从于“一体”。“三维”具体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它们是同一事物的三大不同组成部分,相应的按空间、时间、受众三个维度来诠释着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深刻内涵。

二、对于马克思主义“三化”关系不同表述的解读及其根据

(一)“包含关系”说与“并列关系”说

通过上面的表述不难看出,有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关系的说法有许多,但仔细分析后就可以看出这些表述可以总结为“包含关系”说与“并列关系”说两种类型。其中,它们的根据如下:

“包含关系”说的理由如下:首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即为使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实际国情进行有机的融合,然而,中国的“实际”不但是指中国的具体实践、中国的文化,而且亦指中国所经历的时代、中国的广大群众认同,同时泛指世情、国情与民情的相互统一。所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在的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人民大众的实践紧密联系的伟大创造,这深刻诠释了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大众化所具有的特征。其次,在中国特定的地理范围内,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应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更是时代化、大众化能够履行其合法性存在的必要基础,那种只单一性的考虑或分离中国化的时代化、大众化的社会实践必然要遭遇失败。最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它们在所经历的历史过程是相互一致地的,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显然需要时代化、大众化的不断发展。

“并列关系”说的理由如下:第一,十七届四中全会大力提出要推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深入发展,即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这一说法它不仅是一个比较完备的理论阐释,更重要的是其透彻的表明了它们之间所体现的鲜明的并列关系,这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发展的根本条件。第二,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三者之间在特定实现条件、结合对象、任务目标以及维度指向等等部分有着许多各自的特点,这更充分证明了彼此之间是存在着较为独立的并列关系的情形的。

在实际社会实践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三者是相互联系的有机统一体,这已经成为了众多学者的一致意见。学者们普遍指出“包含关系”说或是“并列关系”说都应当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三者做必要而合理的相互整合才是其根本前提。我们对马克思主义“三化”之间的关系之所以会存在着一系列不同的表达,从根本上说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有着各自不同的分析角度。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层含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含义,总而言之,即是把马克思主义的有关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的所处的具体情况进行巧妙的结合,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从而总结出适宜与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道路,就是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与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就是把革命、建设与改革过程中积累的实践经验以及历史经验上升为系统的理论,并切实引领中国社会实践大发展。endprint

我们通常所说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指广义上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指要把马克思主义的有关基本原理和我国具体实际相联系起来,积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有关立场、观点以及方法来研究与解决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历程中所深刻遭遇的众多社会实践课题,继而开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我国发展的新征程,促进我国社会繁荣与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内涵中的“中国化”也常常被人们狭义解释为马克思主义民族化和本土化,指的是使马克思主义与国家的区域性范畴进行融合,以提升其本土化水平,这也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的广义与狭义的两个方面的不同理解,正是由于对这两个方面的含义理解的侧重点不同使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三者关系地位的表达界限被区分成“包含关系”说与“并列关系”说。从广义角度分析的三化有着显著的包含关系。正如前面所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这一有机整体在其实质上是指广义的“中国化”,是指把马克思主义社会化实践作为依据,以便全面克服我国在社会实践方面所经历的一系列难题和困境,进而顺利促进我国社会实践的发展,其深刻的包括着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时代化、大众化等内容。总而言之,广义上普遍理解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我们处理一切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而时代化和大众化则是广义的中国化极其关键的两大部分,存在于广义的中国化之中。狭义的“中国化”是指本土化和民族化,其和时代化、大众化两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并列关系,它们是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

三、马克思主义“三化”的辩证统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无论是从理论上分析还是从历史来考察亦或从现实需要的角度来审视都是辩证统一的。

从理论探究的角度着手,马克思主义三化之间的统一关系深刻体现为它们三者是一致的同时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时时有矛盾,事事有矛盾;矛盾是对立统一,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三者都包含着普遍性的特征。无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还是大众化都是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的,无论在哪个国家所处什么时代或者面对什么对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和内涵不会变,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进程中必须把握的,脱离了这个普遍性前提也就不是马克思主义语境下的问题了。因此,从普遍性角度看马克思主义“三化”是一致的。同时,马克思主义“三化”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大众化的前提。大众所接受的马克思主义应该是适合中国国情并可以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方法原则,也是符合当今时代需要的理论方法。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所指向的主要目标。显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所创新出来的这些理论成果都必须经群众掌握才能有力量,才能推动社会的不断进步,最终实现共产主义。

从具体上的社会发展进程来考量,不难得出,推动马克思主义三化在实践上则同属同一历史发展进程。从中国共产党发展的历程来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也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时代要求相结合的过程,也是同人民大众认识接受创造相结合的过程。所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在发展过程上是相互一致的。

从现实需要来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三者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共同支撑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根基。因此,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才会在以往表述的基础上,正式提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一体化的命题。

综上所述,虽然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三者关系地位表述上存在着众多说法,但无论从理论分析,历史进程还是现实需要等方面来考察,都可以看出三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endprint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本刊策划·走进马克思主义学院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新时代下的马克思主义
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观
论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特质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