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预习,事半功倍

2016-02-22 20:46赵茜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6年2期
关键词:课文探究语文

赵茜

语文新课程的理念要求我们“要通过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终身学习发展的能力”。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有必要教给学生自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指导学生进行预习是达到这个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随着时代和教育理念的变化与发展,初中语文课程预习的内容和形式也在发生着变化。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我越来越体会到:学生预习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预习方案的设计是否科学合理,下面就如何指导学生有效预习,谈谈自己的看法和做法。

一、精心设计预习题,让学生了解预习什么

问题解决作为教学的核心,应当把各年级学生引进问题解决中去,设计问题是引导学生探索求知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依据学情,精心构建问题链。预习题的设计要科学合理,既要有针对性、层次性,还要有激励性。

1.针对性

针对性的内涵比较丰富,这里主要指针对课文的特点、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针对学生的自学基础设计问题。随着学习历程的增长,学生的智力水平差异会造成自学能力的差异。因此,预习题的设计既要重视普遍性要求,也应顾及能力较强的同学的特殊要求,这样才能在同一时间内让各类学生均有所得。

2.层次性

预习题既要面向全体学生,还要密切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问题的设置尽可能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做到由浅入深,让大多数学生“跳一跳”就能够摘到“桃子”,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调动学生进一步探究的积极性。如果题目难度较大,部分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信心;如果题目都比较容易,学生就不能得到思维的训练,就不能获得成功的喜悦。因此,预设题要有梯度,既要有基础题,也要有有深度探究题,让学生有发挥的空间,让学生积极思考和发现问题,最终让学生懂得怎样预习。如,预习《石榴》一文时,我在“问题探究”这一环节设计了以下问题:(1)课文按怎样的思路构织全文的?(2)作者抓住石榴什么特征来写,又是如何来写的?(3)写物是为了言志,本文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些有梯度的问题会引导学生逐步深层次理解课文,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3.激励性

兴趣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它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推动他们去探究和学习。中学生已经历过一定时间的预习训练,他们对常规性的预习要求基本熟悉,因此,课内预习题的设计要避免公式化,要在巩固常规预习方法的同时,注重激发学生的预习动力。应更多地考虑中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如引发矛盾让他们辨析,提出假设让他们推理,提供背景让他们分析等。设计的预习题力求活泼新颖,有创意,经常变换一些预设题的形式。如可以根据句意归纳成短语(成语),将成语补充完整,错别字订正,或要求学生网上查询有关作者的生平、写作背景等等。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预习效果会更好。

二、给予方法指导,让学生懂得怎样预习

叶圣陶先生说过:“练习阅读的最主要阶段是预习。”《现代汉语词典》对预习解释为:“学生预先自学将要听讲的功课。”同时,指导学生初学预习,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有重点地进行,要让学生在反反复复的练习中掌握方法。教师要给学生明确的预习任务,并且要进行方法的指导。

1.教给“四步”预习法,掌握常规预习

首先要求学生初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标出自己不认识的字,一篇文章里,必定或多或少有些同学们不认识的字,不会解释的词,不好理解的语句。那么同学们在阅读课文的时候,就要眼、脑、手并用,将预习时遇到的这些问题用笔画出来。

查是自己查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并积累下来,自查作者的生平、作品、文章的写作背景资料,这些信息很容易从各种途径获得,除了市面上销售的各种助学书籍外,互联网也是学生可利用的重要手段。上课时,可以邀请学生参与介绍作者及背景,教师可视学生准备资料完整性,给予适当的补充。

注是再读课文,批注每一段落所写的内容,并标明自己不理解的地方以便上课的时候解决。学生在字词基本解决的基础上,接下来要准确、流畅地通读课文,在自由的朗读过程中,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和作者情感,并试着用一句话或几句话加以表达。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时,要引导他们注意把握课文内容和形式,要求学生确定对课文的整体观念。这就是要求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思是依据课后练习有关问题再读课文,并作读书笔记。

预习贵在坚持,教师要逐步把预习四步骤渗透到学生中,逐步让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并持之以恒。教师一定要在上课之前检查预习,肯定学生的预习成果,给学生预习的动力,发现问题要及时纠正。

2.因人而异,倡导个性化预习

所谓“个性化”其实就是在完成上述常规预习的前提下,提倡学有余力的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层次的探究。这是学生在常规预习的基础上进行的深入研读,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在自读中的探究意识,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1)赏析性预习

我们鼓励学生对自己喜欢的文章或段落可以从词语、修辞写作方法等角度进行赏析,这样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有助于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语文的综合能力。如在预习朱自清的《春》时,可要求学生在完成常规预习的基础上对《春》一文的语言特点、表现手法等作一些赏析。

(2)质疑性预习

“学者先要会疑。”预习课文时一定要鼓励学生善于思考:作者在文中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对于理解难度较大的课文,如杂文和阅读障碍较大的文言文,可通过这种预习来培养学生在预习中善于察疑、质疑的意识。也可以采用运用列表的形式来反映“质疑”的内容。其内容包括语言运用、课文理解、知识链接和教学建议等方面。实践证明,如果学生发现问题越多,课堂上学习气氛就越浓厚,教学效果就越明显。如我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我设计了“你问我答”这一教学环节,要求学生把预习中遇到的不明白问题,认真整理好,准备课上讨论(还可以到图书室和网上查阅资料),学生在预习中提出了许多与课文有关的问题,如:①“三味书屋”中“三味”作何解?②“怪哉”究竟是怎么回事?③为什么三味书屋的匾上画着“梅花鹿伏在古树下”?课上学生讨论非常热烈,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三、重视反馈,及时了解预习效果

学生在完成预习作业后,在心理上是希望获得教师肯定性的评价的。对于所布置的预习作业,教师应巧妙地在课堂教学环节中根据需要加以检测,以便了解预习效果。例如:要求预习课文朗读,那么课上可以进行朗读比赛,对表现优异者进行表扬和鼓励;预习生字词,课上可以请学生当一回小老师上台示范讲解字词音形义。另外,教师在检查学生预习时,还应该在“养成良好预习习惯”上下功夫。不要机械地评价结果的正误,要注意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如在检查时应这样问:“你是怎样弄懂这个问题的?”“你是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来的?”等等。这样的检查和交流,对于学生认识能力、自学能力的形成是很有帮助的 。

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预习是语文教学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之一,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只要我们从预习着手,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就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就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endprint

猜你喜欢
课文探究语文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背课文的小偷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