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林
试论“体验学习”在高中化学课中的运用
⌾陈林
新课程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中小学课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历史性转变,即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从而培养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健全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良好的信息素养和环境意识等。而这些能力的获得,很难从书本中的格式化知识中获得,必须通过“体验学习”才能获得。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中,运用已有的学习经验,并通过与他人协作,主动建构而获得的。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出现了一系列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模式,体验学习就是其中的一种。
众所周知,接受学习是对“可表达性知识”的学习,必须通过语言、文字或符号系统来实现,学习的是前人对自然与社会的描述、解释和经验,是人类经验科学的成果,所以不需要学习者事事亲身经历;接受学习的关键是对知识的表征、理解以及对知识的重新组织;组织是对知识的新建构,解决知识的记忆和提取。
而体验学习是对“只能意会的知识”的学习,它是学习者在社会、生活实践或具体案例的分析中通过学习者亲身参与和互动,对情感、行为、事物、策略的内省体察,掌握某些技能、策略,形成能力和某些行为习惯、建立某些情感、态度、观念的过程。它通过事实材料的搜集、整理以及科学实验等科学研究的手段,获得问题的解决,并且进行交流、检验和评价的过程,其目的在于通过这一种具体研究活动去体验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而学会如何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师通过体验教学组织学习活时动,主要分为四个阶段:1、激发兴趣,引发动机;2、积极实践,尝试;3、观察反思,体验内化;4、总结领会,强化反馈。以苏教版必修一专题一第二单元《常见物质的检验》为例,按照以前的传统式教学模式,对于这部分实验操作,有些教师是按照“教师演示,学生看;教师讲,学生听(或者学生阅读)”的模式进行的,教师包办了所有学生应该自己动手探究的过程,直接把结论性的东西硬性灌输给学生,当问学生是否听懂了,学生点点头回答“懂了”,可是结果从学生的练习反馈情况看来,效果并不理想。很多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只是停留在表面,反知其然,不知所以然。开展体验学习,教师要将固定的教材内容灵活使用,不一定就是“书上怎么写,我就怎么教(做)”。按照体验式学习模式,该教学设计如下:
1、激发兴趣,引发动机。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给出一瓶未知的溶液(如Na2SO4)(可适当提示比如该物质可能是Na2SO4,也可能是NaCl),试确认该物质。利用初中所学,可能会利用BaCl2,也可能会利用Ba(NO3)2,甚至也有同学会利用AgNO3,对该物质进行鉴定。作为体验学习的指导者,巡视,并对学生的活动适当评点。那么根据你的鉴定,该物质是什么?可能的答案是NaCl或者是Na2SO4,也有个别基础较差的学生没有得出结论。适当表扬,公布结果。部分答案正确的学生兴奋。当然没有鉴定出来的同学若有所思。
体验学习的主体是学生,然而教师却是体验学习的设计者。在学生体验之前,教师要准备好学习的启动模式,创设情境,引发学生个体需要,产生动机。在这个阶段所提供的情境材料要围绕学习目标,贴近生活实际,建构在学生原有的生活经历基础上,能诱导学生有所感悟,能从中获得新的知识、信息。
2、积极实践,尝试。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如何根据不同物质所表现的不同特征来进行鉴别?(提示有些离子在水溶液中为无色,如何进行鉴别)根据它的外观,颜色等性状进行判别提供书本实验的实验试剂和实验器材。巡视,注意学生的操作规范,能纠正那些操作中不注意的小错误阅读完书本的实验过程,尝试着自己动手去完成。
经过激发兴趣,引发学生学习的潜在动机,积极想通过亲自动手、动脑,将自己的想法应用到实践中来,获得成就感。在这个阶段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对所经历的过程进行抽象、概括,然后形成概念和观念。但是学生个体差异,不同学生的感受往往不同,但都是经过实践最真实的情感体验。在此阶段,教师要特别注意不同学生的认知规律,指导学生的体验途径和方式,使其形成正确的体验实践活动规律方案。
3、观察反思,体验内化。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请学生描述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过程及现象通过自身的操作实践,在书本的实验描述的基础上,整合自己的语言,对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操作和试剂的使用顺序做了总结引导学生加以反思:Cl-和SO2-4的检验试剂能否更改,加入的顺序是否能改变交流讨论,发现并提出问题:(1)Cl-的检验:使用硝酸酸化的硝酸银,硝酸有何作用?能否用盐酸?(2)SO2-4的检验:为什么要加稀盐酸和氯化钡,能否换成硝酸钡或者换成稀硝酸?(3)SO2-4的检验:为什么先加盐酸,后加氯化钡?提示大家翻开书本附录的溶解性表,提示从溶解性的角度来分析查阅溶解性表,相互讨论发现问题:(1)碳酸银难溶于水,碳酸钡也难溶于水(2)以上两种物质属于碳酸盐,能溶解在强酸中(强酸制弱酸)得出初步结论:加入酸的目的是除去碳酸根的干扰。提示:亚硫酸的钡盐和银盐也均是难溶于水,均为白色沉淀,但是能溶于强酸中个别学生会提出,那为什么检验硫酸根用的是盐酸而不用硝酸提示:硝酸的氧化性,能将亚硫酸根氧化为硫酸根概括总结:(1)Cl-的检验:硝酸酸化的硝酸银,硝酸的作用:排除碳酸根和亚硫酸根的干扰;(2)SO2-4的检验:先加盐酸,排除Ag+的干扰,再滴加氯化钡
学习个体通过个人反思、同化或者顺应的方式,将亲身经历的事物、知识的感知或者对外部情境内化成自身的行为或者情感。在这个阶段,教师要积极组织学生思考讨论或者辩论,相互启迪,通过交流与讨论,促进学习主体进一步梳理自己的感受,使得体验得到进一步深入,内化得到巩固。特别在一些演示实验中,学生观察,教师要引导学生做进一步的反省思考,使其掌握本质,理解本质,能将原有的知识经验与新的问题起到冲突,通过个人思考或者团体讨论,使其在观察与思考中,得到体验内化,利于个人的长时记忆。
4、总结领会,强化反馈。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发给学生一瓶未知溶液(或者布置练习),创设问题情境:该溶液是取某化工厂的污水出口,已知可能含有Cl-、NH+4、Na+和K+,试确定该污水含有哪些离子,设计出实验方案。按照各种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选用试剂,设计步骤,将所掌握的离子的检验方法应用到现实生活中,认识化学的重要性。
以上对《常见物质的检验》教学设计,学生在活动的基础上,渴望了解物质的检验方法。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这时学生的注意力就比较集中,因为这时学生渴望获得检验物质的知识方法,课堂效率明显提高,许多基础不好的学生也能很好的参与进来。在实验完毕后,对选用何种试剂和滴加顺序产生疑问,通过查资料,讨论交流,解决问题。整个过程,学生能很好的参与到课堂中来,享受了课堂体验带来的乐趣。实践证明,学生在此课堂教学中的参与度明显提高,积极性也有明显的提升,且课堂的氛围较和谐融洽,课后练习情况也有明显改善。
[1]《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
[2]《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石中英;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元认知与学习策略》;杜晓新、冯震;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江苏省常州奔牛高级中学 213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