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贺宁
(沈阳师范大学社会学学院,辽宁 沈阳 110000)
理性选择与认同
吴贺宁
(沈阳师范大学社会学学院,辽宁 沈阳 110000)
摘要:理性选择理论对个人行为选择的分析着重运用系统方法进行研究,以达到解释行为发生原因,预测行为前景的效果。对于个人确立身份并建构身份认同和形成消费认同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通过引导个人在差异中确定身份,从文化、经济等层面完成身份建构,避免个人因在身份认同上与群体的偏离而产生发展的滞后性,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实现个人的身份认同,以便找到个人的群体归属感。
关键词:理性选择理论;建构;身份认同;消费认同
1理性选择理论
理性选择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詹姆斯·科尔曼在社会学领域对该理论做出过充分地阐释,认为这一理论借助合理性的行动连接了作为研究起点的个人行动和作为研究目标的社会系统行为,也即通过个人行动的集合促进社会制度的完善。[1]科尔曼的这种分析要通过对个体、资源、制度和组织等系统的各种因素开展综合分析,然后达到对社会系统运行方式或运行模式的把握。科尔曼研究的基点是个体的有选择的目的行为,其实就是比经济人的经济选择行为宽泛一些的理性选择行为。理性选择理论在分析个人行为的选择上,重视逻辑的推断,着重从个人选择的动机、个人信念、个人偏好以及个人选择时说面临的限制以及对选择后对收益的期望等方面来进行分析判断。运用理论假定的方法推导出个人选择行为可能产生的效果,以达到解释行为发生的原因、预测行为发生前景的效果。
这种理性人的假设是由于“理性人”实质上是社会人,所以理性选择行为的进一步研究就一定要在社会层面上展开。展开的第一步是:理性选择不仅是个体行为,更重要的是个体之间的互动。科尔曼说:“最简单的行动系统是两个人交换资源”,“由于行动过程中只有一个行动者,所以这种行动不具有社会意义(除非他的行动影响他人)。[2]新经济社会学的产生使社会学能够面向真实的经验现实,既看到社会结构中的个人选择行为,也看到限制着个人选择行为的社会结构;而且还使社会学与取得辉煌成就的经济学共同面对人类社会生活的中心——经济生活,进而开展深入具体和广泛丰富的对话,摆脱困扰社会学多年的边缘化困境。[3]
2职业与身份认同
在社会学的研究中,身份和身份认同是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与角色、社会化等概念相联系,解释着社会中的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通常意义而言,一种身份就标志着个人属于某一种职业群体。这也赋予的身份具有某种群体性的特征,拥有共同身份的人普遍认同本群体的行为准则、具有本群体的归属感,而这些属性都有助于实现群体的身份认同。身份认同是指个人对所属群体的角色及其特征的认可程度和接纳态度。[4]
3阶级与消费认同
个人处在相同的社会环境,拥有着一样的阶级地位,经过理性化的选择,形成了相同的消费认同。这种相同的社会空间究竟是如何影响人们的阶级实践的,布迪厄的阶级概念将社会空间、实践、惯习、品味结合在一起。强调阶级是一群在社会空间中有着相似位置,被置于相似条件,并受到相似约束的行动者主体的组合;同时由于这些行动者具有相同的位置,便有了相同的生活处境,因而也会有着相似的秉性或阶级惯习。处于不同阶级惯习中的人们存在不同的消费方式和消费偏好,并逐渐形成有别于结构层级化的消费模式,产生一定的消费认同。生活在不同场域的群体的消费行为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反过来又强化了阶层身份认同和阶层结构。所谓认同是一个“求同”和“存异”的过程,有两个对立的意思:一种是同一性,即“自我分类”与他者共有的素质或者状况;第二种是个性,即作为一个长期存在的实体的个人所具有的不同于他人的鲜明个性。而对于特定阶层群体这样的一种认同正是一种求同和存异的共进过程。[5]这种消费认同的建构正是展现出来阶级之间社会距离的建构过程,以及在这种建构阶级身份的定位过程。
4总结
认同实质是一种群体认同,个人以自身区别于它群体的身份来建构。身份认同和消费认同的建构可以从语言、文化、记忆等层面来着手,因为个人普遍认为自己拥有这一群体的特质以及在上述方面的相似性;同时在当个人承担的身份遭到质疑或威胁时,以具体的行动保持身份原初的价值和意义,这样的行为也是完成认同最初的建构的一个重要方面。理性选择理论在个人做出选择身份的行为之前,以系列因素为参照点,对个人的决策做理论指导,使得其后的身份认同行为获得了坚实的认同基础,赋予个人在内在意愿和外在行动上进行身份认同的动力从而形成一定的消费认同。在建构认同的过程中,由于个人对行为选择后收益的期望和身份选择行为前景的预测,促使个人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探寻身份认同的着力点、调整个人认同情感的切入点,既在思想上也在行动上实现一致的个人身份和消费的认同。在理性选择理论的指导下,确立身份并有效地建构身份认同、形成消费认同,其目的是为了使个人在做出行为选择后,提高自我的认识程度,更好的生活并且实现人生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格林·沙皮罗[美],徐湘林,袁瑞军译.理性选择理论的病变[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科尔曼,邓方译.社会理论的基础[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3]刘少杰.理性选择研究在经济社会学中的核心地位与方法错位[J].社会学研究,2003年第6期.
[4]黄铃.我国中小学心理教师身份认同感现状分析[M].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7.
[5]李友梅,肖瑛,黄晓春.社会认同:一种结构视野的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中图分类号:B8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1602(2016)04-0153-01
作者简介:吴贺宁(1991.7-),辽宁沈阳人,就读于沈阳师范大学社会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