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凤仙
(沈阳师范大学,辽宁 沈阳 110000)
我国城市边缘儿童状况分析
——以S市D小区为例
苏凤仙
(沈阳师范大学,辽宁 沈阳 110000)
摘要: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质需求、精神需求都到了极大的满足,但是在大城市内,会有一些孩子,他们更加渴望的是得到父母的照顾与陪伴。世界上没有坏孩子,只有不会管教孩子的父母。城市边缘儿童在教育方面、安全卫生方面、权力与义务方面都处在弱势地位。城市边缘儿童的健康成长应该得到社会的广泛重视,他们需要党与国家的重视以及政府的支持,需要有人帮助他们托起明天的太阳。
关键词:边缘儿童;分析;研究
1边缘儿童概念
“边缘儿童”,是指正常学前教育机构中,在情感和社会等方面处于不利地位,在一定程度上有别于普通儿童群体并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边缘”表示他们在群体中所处的外延地位,以及介于多种问题的边界性特点。
城市边缘儿童的父母大多来自农村,在城市边缘社区生活,得不到政府政策福利的他们在城市内处于边缘地位。根据S市D社区内的城市边缘儿童状况来看,边缘儿童的父母职业多为摊贩、司机、搓澡师等,有固定职业的家庭较少,并且没有劳动保障。处于这样的城市边缘地区,孩子们的学习条件、生活条件较差,且得到社区照顾机会较少。面对这种高流动性、低福利性的生存环境,城市边缘儿童问题急需得到社会的广泛重视。
2S市D小区城市边缘儿童状况
S市D小区处于城市边缘地区,该小区是农村回迁小区,住有当地回迁户以及来城务工人员。
2.1学业状况。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教育离不开父母的监督。对于孩子来说,良好的学习环境是由家长创造的。在S市D小区内,单亲、留守儿童居多,这些孩子多数为隔代教养,姥姥或奶奶是他们的直接看管者,长辈读书较少,面对越来越难的小学知识,她们束手无策。不能给予孩子们有效的学业帮助,也没有充足的经济条件给孩子上课业辅导班,这样的客观现实条件,使得城市边缘儿童处在一个极其危险的学业边缘。
2. 2家庭状况。城市边缘儿童一般跟随父母由农村迁移到城市,因为父母的经济状况以及职业上的要求,一般选择定居在大城市的郊区。父母的低文化程度导致了他们不能选择相对来说较稳定的工作,只能选择摊贩、司机这些需要出卖劳动力的、流动性较强的工作。这样的工作性质使得城市边缘儿童的家庭结构出现偏差,家长们因工作流动性强的原因将孩子托给爷爷、奶奶照管,或无法全身心投入到家庭中去,使得孩子在性格养成的过程中没有得到家长足够的关心以及爱护,这是不利于儿童成长的。
在S市D小区内,许多孩子都有类似的行为偏差,因为家庭关系,有些孩子放学后不愿意回家,或者易于发怒等等,失衡的家庭使城市边缘儿童更容易走向犯罪的深渊。
2.3社会交往状况。社会支持网络是指的是一组个人之间的接触,通过这些接触,个人得以维持社会身份并且获得情绪支持、物质援助和服务、信息并与新的社会接触。根据社会支持理论的观点,一个人拥有的社会支持网络越强大,就能更好的应对各种来自环境的挑战。
城市边缘儿童相对于其他儿童常常会伴有自卑、怯懦的心理特点,这样的心理特点导致他们构建社会支持网络的能力较差。不敢与他人打交道,对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没有自信都会影响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以及构建良好的社会支持网络。城市边缘儿童在社会交往方面还会遇到其他问题,如因对于同学之间矛盾不善于解决的问题、因父母离异导致的儿童抑郁问题以及因隔代抚养导致的儿童行为偏差问题等。
3总结与反思
3.1社会政策实施不足。我国城市边缘流动儿童问题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才得到较为广泛的关注,有关的政策、文件也是在这一时间段才开始出现的。在流动儿童的入学教育方面、健康卫生保障方面、法律法规方面都有相关的政策条文出台,同时党和国家也十分关注城市边缘儿童的社会融合,在2003年《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指出“加强宣传引导,营造全社会关心和支持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良好氛围。要将保障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作为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这些政策的相继颁布,缓解了城市边缘儿童的边缘位置。但是,国家政策的实施并没有完全有效的促进城市边缘儿童的弱势地位,在一些地区,城市边缘儿童仍然处于极其严重的劣势地位,我国的国情需要政府更加深入的为这些城市边缘儿童谋福祉,促进其与社会相互融合。
3.2社会结构变迁引起社会问题。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开始发生变化,小农经济解体,耕织分离,农业、手工业主破产,商品经济开始发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结构的转变,社会结构也悄然发生变化。1949年,我国城市化进程开始发展,1978年至今城市化进程稳定快速发展。但是,高城市化发展带给我们高收入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的繁多的社会问题。在城市化的过程中,来城务工人员的迁入给所在城市造成了环境污染、犯罪率增多、资源短缺等一系列问题。城市边缘儿童的出现也是城市化进程的产物,所以城市边缘儿童出现的问题并不是儿童自身的问题,他是由社会变迁造成的,我们应着眼于社会,从根源上帮助城市边缘儿童摆脱困境。
参考文献:
[1]邱德峰.边缘学生的行程与转化策略[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3.
[2]陈大明.我国城市边缘区发展模式研究[J].兵团党校学报,2006.
[3]刘敬龙.我国城市边缘区发展现状[J].济宁师专学报,2000.
中图分类号:F29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1602(2016)08-0104-01
作者简介:苏凤仙(1992-),女,汉族,辽宁省灯塔市人,硕士在读,单位:沈阳师范大学社会学学院,研究方向:社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