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艳
(湖南师范大学,湖南 长沙 410000)
中国农业合作化思想历史实践及现实思考
——以20世纪50年代为例
曾艳
(湖南师范大学,湖南 长沙 410000)
摘要:我国农业政策经历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以及“大跃进”等三次大的变革,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和但是中国农村实际情况相结合的历史脉络,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不同历史阶段对中国农村社会的了解和探索。在一定时期内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了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但由于探索期间党中央领导人没有联系中国的具体国情,一味地照搬照抄“苏联模式”,在变革过程中经历了不少挫折,我们应该积极借鉴之前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推动现代农业建设的发展。
关键词:农业合作化;农业政策;现代化;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1建国初期以毛泽东为领导核心的农业合作化实践
农业合作化,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通过各种互助合作形式,把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个体农业经济,改造为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农业合作经济的过程。这一社会变革过程,亦称农业集体化。
1.1农业合作化是社会主义农业改造的重要途径
中国以来就是以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国家,随着时代的发展,小农经济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毛泽东认为,实行农业合作化能够避免小农经济造成的两极分化。近代以来,在帝国主义的统治下,受政治不平衡发展的影响,中国经济也呈现出不平衡的状态。建国初期,进行土地改革之后,个体农业经济的弊端也开始显示出来,两极分化开始出现,虽然农民从地主那里分得了土地,但是由于缺少足够的生产资金和足够的生产工具,一些个体农户不得不把土地租给那些拥有足够农业生产资金和工具的农户,这样时刻都会有两极分化的危险,两极分化后中国的人民将分成两大阶层:第一层是富裕阶层,他们拥有足够或更多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第二层是无生产资料和少许生产资料,他们将进一步变成贫困阶层。毛泽东指出,作为农民的先锋队,应该解决农民真正关心的问题,不能放任两极分化,必须在农村建立社会主义的农业合作化,才能实现全民共同富裕。
1.2遵循了自愿、互利、平等,积极引导的原则
1951年12月15日,中共中央印发《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决议认为,农民个体经济在一个相当长时期内将是大量的,不能忽视和粗暴地挫伤农民个体经济的积极性。要求广大农民“组织起来”,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开展互助合作运动,克服分散经营中的困难,在个体经济基础上建立集体劳动,增加生产,丰衣足食,增加商品粮食及其他工业原料,提高工业品销路。决议提出了引导农民走上互助合作道路的三种形式,即互助组,常年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在战争年代,毛泽东提出“为了发展农业生产,必须劝告农民在自愿原则下逐步地组织为现时经济条件所许可的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各种生产的和消费的合作团体。”①毛泽东的做法和马克思等无产阶级革命家家一样都是采取的不强迫原则,对那些农民进行适当的教育,等他们的积极性、觉悟性提高了,再把他们拉入合作社。党中央充分了解国情,积极了解小农私有者的特点,客观分析在合作化面前个体农民,在实践中也是坚持贯彻这一原则。
在战争年代,毛泽东提出“为了发展农业生产,必须劝告农民在自愿原则下逐步地组织为现时经济条件所许可的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各种生产的和消费的合作团体。”②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在继承了马克思主义自愿、平等和积极引导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只有在互利的基础上,才能实现自愿。对于那些暂时不想加入合作社的农民,毛泽东的做法和马克思等无产阶级革命家家一样都是采取的不强迫原则,对那些农民进行适当的教育,等他们的积极性、觉悟性提高了,再把他们拉入合作社。党中央充分了解国情,积极了解小农私有者的特点,客观分析在合作化面前个体农民,在实践中也是坚持贯彻这一原则,没有粗暴的打击农民的积极性,反对不顾群众基础,依靠自上而下命令主义的做法。可见初期是很好的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
1.3农业合作化和社会主义工业化同时并举
农业与工业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中两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它们之间相辅相成,农业可以为社会主义工业化提供原料支持,工业也可以促进农业的发展。因此,毛泽东提出“在我国的条件下,必须先有合作化,然后才能使用大机器,工业和农业,社会主义的工业化及社会主义的农业改造是决不可以分割起来和相互孤立起来,决不可只强调一方面,减弱另一方面”。③统计数据表明,1954年前,以农业为原料来源的工业品占到工业总产值的一半,在轻工业中占到百分之八十,1953年社会主义全面化建设展开,农业的发展不能跟上工业发展的要求,小农经济的弊端也日益显现出来。毛泽东同志也做了高度指示,他说:“没有农业社会化,就没有全部巩固社会主义,农业社会化步骤,必须和国有企业为主体的强大的工业发展相适应”。我们可以看出,毛泽东认为合作化是必须的,只有实行合作化,才能解决工业和农业之间的矛盾,如果解决不好,那么在工业原料需求急速增长的情况下,农作物产量低下不能满足其需要,而且农业是发展工业的资金来源,也是工业产品的需求市场,这样工业发展就会受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面临困难,因此,农业社会化非常重要,它是巩固。毛泽东的这一思想和实践,为我国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打下了基础,也成为我国加快实现合作化的动力。
1.4冒进思想引起的实践偏差
建国初期,帝国主义对我国经济上进行封锁,当时只有苏联和中国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中苏关于(苏联)贷款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协定》,与中国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为加强国内经济建设,打破帝国主义的经济封锁、政治上的孤立起来非常重要的作用。苏联的集体农庄表现出的优越性,以及建设社会主义中的经验和制度,对我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1955年,当时我国发生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党在农村工作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导致对粮食的统购统销非常困难。1955年毛泽东对当时的农村情况做了错误的估计,改变了原来坚持的正确的思想。他认为农村新的富农很多,农村分化的情况已经非常严重,过高估计了农民对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加上受到“苏联模式”的影响,急切地希望提高经济水平,赶上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唯一的办法就是加快合作化的步伐。同年7月,毛泽东在《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中指出:“我们有些同志却像小脚女人,东摇西摆在那里走路。”④也反映出当时在合作化工作中出现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农业生产关系的调整和变革超出了农村生产力实际水平等偏差,使国民经济遭受极大损失。
2农业合作化未来发展对策
党在50年代对农业作出的一系列决策都是党的领导集体在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与中国实际结合的基础上得来的。新世纪新形势下,我们需历史实践和经验,依靠农村经营体制改革的推动力,促进新型农业合作化不断推进和不断超越,帮助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当代中国农业的发展。
2.1农业发展的立足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土地改革完成后,在农村两极分化和互助问题的认识上忽视了求真务实的精神,一味地排斥已经在农业发展上取得成功的资本主义国家的经验,甚至不顾实际情况地背道而驰。 1956年苏联在建设社会主义中显现出弊端,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提出“以苏为鉴”,号召全党坚持事实求是的工作作风,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在正确指导思想的指导下,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不错的成果。面对后来1958年展开的“大跃进”运动出现的偏差,党和国家领导人又开始重新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及时纠正了存在的问题。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才能保证社会主义的方向。纵观中国农业发展,我们只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充分认识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性和艰苦性,把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和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才能避免走之前的老路,陷入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才能促进现代农业经济的发展。
2.2农业生产关系变革要适应生产力发展
建国初期,党中央面对百废待兴的新中国,认为中国自古以来是小农经济为主的国家, 先从农民占人口的大多数,应该先从改造农业开始,对当时中国具体国情进行研究后决定进行土地改革,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快速恢复和发展。合作化初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农民积极性得到提高,农业产量增加。后期受到“苏联模式”的影响,急于由低级组织形式向高级组织形式转变,以超过常规的步伐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初级社还没有完全巩固起来就开始大搞高级社,甚至架起了人民公社。在当时的中国,生产力远远没有达到建立人民公社的标准,生产力不能适应过快变革的生产关系。“大跃进”运动就是没有弄清楚农业的基础地位,农业经济发展受挫,是不顾客观规律,盲目夸大主观作用的典型,最终还是调整了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
2.3走中国特色的农业发展道路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农业是三大产业中重要的一环,农民群众的生活自古以来都是统治者关心的问题,虽然有科学思想和实践经验作指导,农业政策也一直在优化调整,但是农业依然是三大产业中比较薄弱的一环,具体体现在农业投入不足,瓶颈限制的情况依然存在,制约农业增产和农业经济增长的矛盾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农村的发展还有较大地上升空间,粮食增产、农民增收还没有建立长效机制,科技对农业的指导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因此继续坚持以农为本,保持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依然是我们工作的重点。
近年来,受到国家上粮食危机的影响,对农业的关注逐渐升温,发展现代农业成为各个国家的重要任务。现代农业是指以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生产工具和现代管理理念的综合应用为主要标志的发达农业,是与传统农业相对应的农业生产方式,也是发展中国特色农业化道路的必然应有之义。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是提高农业的技术含量及综合实力的重要条件,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产业。
2.4继续坚持群众路线
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解决农村问题归根结底还是要解决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问题。党的历史上,正是因为党中央领导人认识到人民群众的重要性,所以才取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才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才会取得一系列成就。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实施的农业政策,除了需要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外,更重要的是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有了人民群众做政策的执行者和建设者,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可以顺利进行。
纵观20世纪50年代,各项农业政策都是涵盖在农业范畴下有紧密联系的整体,土地改革后消灭了封建主义,为了从个体经济向集体经济转变,开始了农业合作化运动,后期领导人在错误思想下开展了人民公社化运动。尽管在探索社会主义农业发展道路中出现了许多失误,但是我们可以分析背后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原因,从中汲取有益的经验教训,继承发展其中合理的因素,可以为继续推进农村的改革和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历史经验和思想动力,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指导思想,联系中国实际,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实现中国梦。
参考文献:
[1]马克思·巴库宁.国家制度和无政府状态.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2]马克思.论土地国有化.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6.
[3]列宁.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列宁.论合作制.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5]汪雷.我国农业制度的再创新[J].江西社会科学,1997,(3).
[6]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选选编:第7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8]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5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234.
[9]建国以来农业合作化史料汇编[M].北京:中央党史出版社,1992.
注解:
①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②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选选编:第7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④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5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234.
中图分类号:F0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1602(2016)08-009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