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光向下的革命——中国现代民俗学思想史论》读书报告

2016-02-22 14:14任凤慈
西部皮革 2016年4期
关键词:民俗学建立发展



《眼光向下的革命——中国现代民俗学思想史论》读书报告

任凤慈

(沈阳师范大学,辽宁 沈阳 110000)

摘要:《眼光向下的革命——中国现代民俗学思想史论(1918~1937)》是中国民间文化探索丛书系列之一,作者赵世瑜,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本书主要记录了中国民俗学在近代的变化,从模糊的认识到产生确立学科,再到持续的发展,从历史的角度看民俗学在1918年到1937年的发展,介绍了民俗学在我国发展的背景,推动民俗学发展的代表人物,以及关于民俗学的一些理论问题。

关键词:民俗学;建立;发展

赵世瑜,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本书是在他的博士论文《中国现代民俗学思想形成与发展(1918~1937)》的基础上创作完成的。历史学出身,在导师钟敬文的指导下选择这一主题研究,这一研究主题也是钟敬文一直想要研究的。

在第一编中,作者讨论了我国民俗学发展的两个因素,一个是自身文化的发展基础,另一个是外国科学和哲学影响。清朝末期,西方国家的文化和军事力量涌入,但这两种力量并不是我国民俗学学科化,即现代民俗学兴起的唯一要素,而这一因素恰恰只起到了一个催化剂的作用,更多的内在的因素我国从古至今以来的民俗学的基础。在孔子之前文化并没有明确的平民文化和贵族文化之分,自周确立礼乐制度以及孔子对于上下层文化的差别区分,而平民文化的确立是古代民俗学早期的发展的重要条件。除了上下层文化的差异,古代有许多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的思考,这是古代民俗学最初的认识。首先,出于政治的需要,孟子“民贵君轻”思想的影响,上层对于下层文化有足够的重视,常出现上层官员到下层的采风,即有专门的官员了解和记录民间的疾苦,以及民间的文化,如《礼记》《汉书·艺文志》等。其次,上层利用礼与俗进行对下层百姓的教化,如通过歌谣等形式对下层民众的思想文化进行一定的控制,让民俗以适应礼制。再次,如少数民族地区或不同地方间的移风易俗,表达出对于自身已有文化的重视和维护。最后许多文人出于自身学术知识的需求,记录了有关民俗的最初的资料,如《山海经》《天府广记》《风土录》等,是民间自发性的民俗记录,但也是最为真实和客观的对于当时当地的民俗的记录。而到了晚晴时期,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以及列强的军事欺压,民俗文化更加受到重视,且这时的民俗加重了教化的作用,如《古谣谚》。将这四点总结起来就是说,在古代时期,受到民主意识、功能意识、求知意识、实践意识的影响,民俗有着巨大的发展。作者在序言部分介绍了我国三次民间文化的高峰,第一次在两宋、第二次在明中、第三次在晚清,作者认为,尤其是晚清的这一次民间文化高峰说明我国自身的基础也已经达到了民俗学发展的早期要求,及时没有西方文化的介入,我国也可以自己发展期民俗学科。

第二部分中编是对现代民俗学主要代表人物的简要介绍。胡适和顾颉刚,两位学者受到西方的影响较大,两者都是从民间文学的角度进入民俗学。胡适最初倡导白话文,推动民间文学的发展。周作人研究国外文学,热爱日本“浮世绘”并且认识到,浮世绘的重要特色并不在于风景,而是在于市井习俗,而其收集歌谣时也主张从歌谣中认识和理解民俗。顾颉刚是从最初的反感到后来的热衷收集歌谣,一步步走上民俗学道路的,经过五四爱国运动后,他提出了将民俗学的研究与救亡图存联系起来,加强民俗学的教化功能。江绍源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宗教和民间信仰,他最开始的研究也是从宗教而来,逐步变成民俗学的研究。黄石的研究是从宗教和家族制度开始的。尤其是在黄石的妻子病逝后,黄石认为妻子的病逝与家族的压力有很大关系,由此开始更加关注对于家族制度的研究。钟敬文的民俗研究是与民间文学研究并行的,从收集民间歌谣投稿《歌谣周刊》开始,其研究的方向逐渐转向民俗学的研究,从研究《山海经》开始,逐步拓宽了研究的视角,不仅仅进行民间文学的研究。

以上的学者都是对民俗学创立初期有着巨大帮助,还有一些并不是专业民俗学者但是由于自身的研究热爱也对现代民俗学发展有着推动作用。常惠将歌谣进行比较,透过歌谣发现歌谣中所要表达的风土人情,最大的功绩是将歌谣与文艺学区分开,将歌谣的研究置于民俗学中。容肇祖是从研究风俗到研究歌谣,其视角重点是演技民俗的社会作用,以及民众的心理。杨成志是从引进西方思想开始,研究的视角多是社会学的角度,与人类学相近。赵景深,多从史学角度出发,对童话进行研究。

第三编是对于几个理论问题在不同时期的解答的整理。对于民俗学的特征问题,最新的也是最受到支持的是钟敬文的概括,即集体性、类型性或模式性、传承性和扩布性、相对稳定性和变革性、规范性与服务性。周作人则重点强调传承的重要性。民俗学的功能,最早的现代民俗学的兴起视为了改造旧文学,而在歌谣收集运动时期功能变成了通过民间文学反映社会现实。作者认为功能是与时代相结合的,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要求以及不同的功能。对于民俗学的方法论,作者认为大部分是借鉴其他学科的方法论研究,如语言学派、人类学派等。在歌谣周刊时期,为了研究歌谣,提出了一个有关的方法论,搜集、整理、研究,其中整理又分为分类和标音注释,这一理论是完全只针对于歌谣研究的,病有没有全面性,但是提出了一个民俗学的自身的方法论。在方法问题上,也是主要讨论资料搜集和整理的方法,也是针对早期歌谣的收集。1918年北大歌谣收集工作运用,本校学生教师自行搜索和嘱托教育团体收集两者结合。后来逐步引入田野工作,亲自下到地方收集。北大的风俗调查会就是运用,实地调查、搜集风俗物、搜集风俗文献三者相结合的方法,也就采用将田野、文献学、考古学三种学科相结合的方式。在之后学科的逐步发展过程中,又逐渐引入了历史地理研究方法,用来对故事的地理环境做研究。引进心理学,研究叙事中的民众心理反应。

本书从历史的角度对民俗学的发展做了详尽的分析,阐释了学科的早期发展。让读者对于民俗学有一个历史上的了解过程,了解这一学科的发展过程。这一课题一直是钟敬文想要做的,这本书对于研究民俗学今后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借鉴意义。

中图分类号:K892.3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1602(2016)04-0152-01

作者简介:任凤慈,沈阳师范大学民俗学专业研究生。

猜你喜欢
民俗学建立发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民俗学学科点简介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总括*
《六十种曲》中元宵习俗的民俗学、戏曲学意义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谈森林管理管理体制的创新
试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民俗学意识
企业核心能力理论在三星电子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