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育华,周申立,郭颖
(西华师范大学国土资源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0)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下地理答题思维方式的转变
李育华,周申立,郭颖
(西华师范大学国土资源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0)
摘要:新课程背景下,地理命题的特点侧重于考查学生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需要学生具备从繁琐的材料中提取出有用的信息的能力,而不同于之前的死记硬背。然而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决定了学生不愿意花时间在繁琐的材料中找信息,这就导致了学生读不懂题。所以,在新课程背景下,学生需要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转变自己的答题思维方式,以适应千变万化的题目。
关键词:新课程;建构主义;地理答题思维方式;转变
1背景
新课程改革更加注重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而不是一味的死记硬背,并且改变了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由个体学习者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建构知识的过程。因此,学生是信息地主要建构者。皮亚杰认为:知识既非来自主体,也非来自客体,而是在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建构起来的。一方面,新经验要获得意义需要以原有的经验为基础,从而融会到原有的经验结构中,即同化;另一方面,新经验的进入,又会使原有的经验发生一定的改变,即原有的经验发生顺应。这就是双向的建构过程。维果茨基认为:高级心理机能来自外部动作的内化,这种内化不仅通过教学,也通过日常生活、游戏和劳动等来实现。另外,内在的智力动作也外化为实际动作,使主观见之于客观。[1]
2问题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接受信息时,对信息本身的认知、理解和寻找对策等心理活动都需要利用人脑的工作记忆,而这些工作记忆量有限,如果同时从事多项活动,则存在资源分配的问题,此多彼少,总量不变。[2]
地理试题的命制具有大量的图表。学生需要从繁琐的数据和地图中去寻找要素之间的联系,建构解题需要的信息。索然无味的数据和黑白的地图显然是枯燥的。这就导致了学生读不懂数据和地图,提取不出有用的信息。学生的思维需要进行转换,那么又应该如何转换呢?
3思维转换是关键
新课改要求学生不仅对地理基础知识要识记掌握,而且还要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学会分析归纳问题,在建构主义理论的引领下,运用新的思维方法来解决地理问题。
3.1关键词阅读法:抓住题干关键词,无论题干多复杂的地理试题,我们只需要抓住关键词,将无用的信息去除掉,使题干简单化,一目了然。
图1所示区域受西风影响,年降水量多在50—300毫米。读图回答7—8题。(2014·四川卷)
7.图中①、②、③、④地,年降水量最多的是
A.①地B.②地C.③地D.④地
解析:第7题选C。此题应抓住的关键词是:“西风”。这是一幅等高线密集的地图。而设问却和降水有关。这就需要学生将关于等高线的思维转移到降水这个关键点上去,建构出等高线与降水之间的联系。由地形和降水的可以联想到关于地形雨的知识。第一句话:“受西风影响”就已经揭示了①和③才是迎风坡。然而③的地形抬升作用更加明显,所以选C。
3.2归纳式阅读法[3]:运用归纳总结的方法法阅读地理题。学生在面临问题的时候应该仔细阅读地理题干,理出题干层次,提炼出解题需要的核心要点。将题干精炼化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猕猴桃原产于我国,新西兰引入栽培,将改良后的优良品种称“奇异呆”奇异果生长怕早、怕风,宜栽植于湿润、疏松、深厚的土壤。新西兰的奇异果高度集中分布在北岛普伦蒂湾沿岸地区,鲜果主要出口到欧洲、日本等地,出口量居世界第一。我国已引种奇异采,并建立了加工企业。(2015·四川卷)
材料二新西兰北岛图
(1)分析新西兰普伦蒂湾沿岸栽植奇异果的有利自然条件。(10 分)
解析:答案:中纬偏低地区,热量条件较好(2分);沿岸有暖流经过气候湿润(2分);西风受地形阻挡,风较小(2分);沿岸平原,地势低平(2分);河流泥沙淤积,土层疏松深厚(2分)。
从材料一可以归纳出奇异果种植的气候条件:怕干,怕风;水源条件:湿润;土壤条件:疏松、深厚;地形:沿岸、避风。这四个条件和传统的农业自然区位因素一一对应。
3.3“图转文”方法:眼花缭乱的图表会令学生心情烦躁,很难抓住答题的突破口。看懂图表将其代表的信息转换成文字信息,答题的思路便一目了然。
图4 示意在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的某监测剖面上,不同年份水深2 米的位直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起始点是位于海岸一侧的固定点。读图4,完成10- 11题。(2015·新课标全国卷I)
10.1975~2004 年,该剖面近岸海域海底侵蚀、淤积的变化趋势是()
A、持续淤积B、先侵蚀、后淤积
C、持续侵蚀D、先淤积、后侵蚀
解析:第10题选D,此题材料是水深2米位置与起始点的距离变化,而设问则是关于河流的侵蚀和堆积作用。学生必须先将图表转化为文字信息,水深2米处的位置变化规律:先增加,后减少。然后转换思维,水深两米处越来越远,说明该点在往河流中心移动,那么原来两米的位置现在小于了2米,所以被淤积。反之,则发生了侵蚀。所以由图得出该趋势是:先淤积后侵蚀。因此D选项正确。
以上三种解答地理试题题的思维方法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而提出来的,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学生应该积极思考,积极在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建构解决问题所需要的结论,勤于实践,勤于动脑。新课程背景下,高考更加侧重于考察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即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能力。所以转换学生的答题思维方式显得尤为重要。
4结论
高中地理新课程的教育目标之一是要改变过于强调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需要学生具有主动建构知识的能力。学生必须能够将陌生的试题与已学的知识点建立联系,从而得出解题所需要的结论。而这一目标与学生惰性的心理现状存在着一定的矛盾。
教师应该从自身做起,为学生答题思维的转换提供条件。例如,课堂上教师应该多提出可供学生共同探讨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合作探究,建构知识,通过原有的知识基础与新的素材来建构起将自己的想法,再表达出来,解决问题。
学生应该从过去死记硬背的模式中走出来,认识到什么是新课程。学生应该在课堂上积极配合老师,积极思考,勤于动手,勇于实践。不断转换自己的思维方式,积极主动建立起新知识与自身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的出新的结论。沉着应对每一种类型的地理试题。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93-94.
[2]张鹏韬.转变思维“数转图” 节省认知促学习[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5,(1): 1-2.
[3]苗莉.新课程背景下地理有效学习策略[J].科技风,2014,(16): 1-1.
中图分类号:G4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1602(2016)10-016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