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展业人才需求与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关系初探

2016-02-22 13:54梁施蔚陈勇平
西部皮革 2016年10期
关键词:人才需求会展业

梁施蔚,陈勇平

(广州松田职业学院管理系,广东 广州 511370)



会展业人才需求与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关系初探

梁施蔚,陈勇平

(广州松田职业学院管理系,广东 广州 511370)

摘要:笔者结合个人会展企业从业和管理教学经验,指出当前会展业拥有巨大人才缺口的事实,并指出管理类高职院校是行业人才良好的培育场所。而为了实现给会展业输血的功能,必须促成“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与“会展业人才需求”的融溶,合理认知下列问题:1,会展业面临的用人瓶颈;2,会展业所需人才素质、人才分类和结构、管理类学生涉入之最佳入口;3,会展-管理类跨界融溶、渗透教育的实践规划;4,跨界人才培训成果的设想。认知问题后,把相关措施予以践行。

关键词:会展业;管理类;人才需求;跨界融溶;践行措施

会展业是会议业和展览业的总称,是现代服务业的新热点,政治、经济影响面广,与各行业关联度高;十年来,会展经济已成为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城市发展建设提供新能量,为劳动力市场提供大量职位。理论界反复强调会展业对宏观经济的“1:9”拉动作用,以及全国平均20%、重点城市30%的年经济增长率的预言,也被各地飘红的经济账单所印证。国家商务部就“十二五”规划计划至2015年,中国会展业产值规模超3000亿;而这组数据主要以官方大型展览、会议及外围服务为主,对于每年千万个民间会议,其中所隐含的万亿会议经济产值,还未真正列入详细统计数据中。

而这仅是我国会展业发展的序幕而已,从2003年首破产值80亿基本确立行业独立性至今,行业的迅猛发展导致了人才培养缺口产生的必然性,也昭示了在劳动力过剩的社会大背景下该行业对于职场新人存在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就笔者6年的会展从业经验所见,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新人,只要能刻苦耐劳、积极进取地在一线城市正规会展公司工作3—5年,半数会完成从助理—会展项目经理/策划主任的转变,月均收入可达税后6000以上,这对于热衷追求新事物、享受职业成就感且物欲较强的年轻人具有较强吸引力。

就此,不少本科院校及高职院校,顺应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开设此专业或教授相关课程,以培养对口人才。然而实践中有一个有趣的现象,为所谓的“专业对口”添上了可圈可点的注脚——跨界从业人员(特别是管理类学生)经常能展现出比会展类学生具备更强的综合性与条理性,他们能通过在职时的专业培训及继续教育课程更快地发展为成功的会议人或展览人。

笔者认为,管理类高职院校应清晰认识此特点,打破专业归属限制,尝试在人才培养中多渗入会展思维和技能教学,与会议、展览组织者联合开展实训,以便最大程度地启动学生成为会展辅助性和支持型人才的潜能,拓宽就业渠道并增加就业可能性。而为了更好实现“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与“会展业人才需求”的溶融,高校需要合理认知以下几个问题:1,会展业当前面临的用人瓶颈;2,会展业所需人才素质、人才分类和结构、管理类学生涉入之最佳入口;3,会展-管理类跨界融合、渗透教育的实践规划;4,跨界人才培训成果的设想。

1会展行业人才需求瓶颈

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作为知识技能的载体,是第一生产力;新兴行业发展壮大,需要“高质”、“足量”的从业人员兢兢业业地贡献力量。而事实上会展业及周边人才的大量缺位,也正是当前行业的短板所在,渐成制约我国会展产业快速前进之瓶颈,此问题如不突破必将带来严重的经济影响。

1.1会展业与各行各业关联紧密,对社会万象反应敏感,所需专业及周边人才具前沿性、综合性,因此传统服务业从业者不能尽然满足需求其要求。

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副会长、《会议》杂志总编辑王青道预言道,2016年“技术”一词仍旧是中国会议市场的关键词:中小型会议市场紧贴社会热点实践O2O风潮正盛,新技术被应用到会议运营管理及服务的各个环节,标准化管理从会议目标、流程、服务等方面丰富着会议体验,会议价值的回归使会议组织者最终远离粗放型的办会模式。而在市场实战方面,作为行业创新标杆的“会唐网”成为业界典型,整合会场云、会通、会邦、会唐DMC、会唐PCO、会唐PR等系列服务,积极探索践行会议产业的O2O模式,成为了福布斯中国非上市公司100强企业。由此可见,行业所呈现的新气象,已非传统“重人力轻技术”的服务业从业者所能把控。

1.2虽说世界变化迅速如此,但不少会议、展览公司仍因观念保守、资金不足、技术落后等原因,留存着大量线下、人工、低成本、低技术操作的现象,促使行业在一段时间内仍会按照传统服务业标准大量招收文化管理水平较低、协调能力不足的从业者。这种“保量不保质”的做法,为行业的良性发展带来较大的阻力。

据笔者过去从业所见,境内除香港、澳门的会展从业人员的总体素质较高、眼界较广外,北上广深等中心城市大公司内具有国际、国家、行业资质证书者凤毛麟角,而占会展公司总量90%以上的中小型公司、酒店、展馆的员工,几乎都是从泛旅游业及泛广告业踏入行业大门的;而社会上也似乎形成了顽固的偏见:会展入门条件不高,技术含量低,能吃苦即可,且社会名声尚佳,对于文化技术特长不显的人是改变命运的好选择——这种投机的观念,对行业人才储备乃至行业发展危害甚大。

总而言之,会议、展览业对会展类专才、新锐技术人才、管理人才的迫切需求,与实际操作中从业人员观念落后、综合素养低下的普遍现象,形成了怪异荒谬的矛盾,只有突破此瓶颈,行业的升级才能得以实现。

2会展人才之素养及管理类学生从业的最佳入口

高职院校作为人才市场输送新血的培育场所,为了达到为会展业培养更多高质人才的目标,必须在课程设置、专业授课、校企合作前了解行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强化从业技能及素养,并为学生指出入行的最佳入口及时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尽可能及时补足会展供应链上的软性缺口。

2.1会展业人才应具备的素质

根据会议、展览组织安排的特征,会展类人力资源主要由三部分构成:专业会议展览组织者、目的地管理公司、其他相关的人力资源,这三类人才都应具备以下五种素质:

2.1.1组会、组展的基础知识。会议人、展览人应了解会展策划与组织过程,会展选址及布置常识,项目推广、单元销售及邀请流程,场地、布装的设计和搭建,涉展涉会人员的培训,布场、撤场、物流、交通等安排规律,活动及接待工作的操作步骤等等。

2.1.2管理知识。会展从业人员日常面对的任务繁多琐碎,且任务间连接紧密环环相扣,丰富的管理知识及慎密的逻辑思维,有助于使项目有条不紊、面面俱到开展,简化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如作为会展项目运营,可把具体项目的工作按类别分组,制定项目总日程表、分组工作流程图及订立阶段性目标,这样组别间的对接时间和对接点就能一目了然,省却很多重复的协调沟通工作。

2.1.3人际交往能力。会展从业人员拥有众多与各领域精英接触的机会,需与政府部门、商会协会行会、公司企业等社会单位保持良好关系,需要参与各类社会公关、协调沟通活动,因此清晰的头脑、良好的表述、察言观色的敏锐触角及圆滑机敏的处事态度,也是必备的条件。

2.1.4过硬的心理素质。会展从业人员工作压力大,面对的人事关系复杂,没有高情商及强大精神力量,不可能同时处理漫长的谈判及例行加班,反复修改策划操作文案与现场图,与同事、客户及政府部门无休止的沟通,项目销售以及推广工作的压力,筹备及操作过程中随时开展的危机公关,以及项目结束后反复的对账及结算等工作。

2.1.5创新及开拓能力。无论从会展立项、创意策划、活动安排,还是从网络整合各酒店分会场组建虚拟会场、线上线下会议展览交互体验、展会专属APP签到或指引,都在考验会展从业人员与时俱进、践行原创的能力。

2.2会展业人才结构及管理类学生入行的最佳契机

按照会展类工作岗位职能层级划分,会展人才结构从专业到周边支持可分为核心人才、辅助性人才、外围支持人才层;而对于管理类学生入行的最佳入口主要是第二类人才,在此基础上通过在职期间专业培训及实践,学生转化为第一类人才的可能性较其他专业更强。

2.2.1会展业核心人才:即具备一定的会展具体实施、操办经验,拥有系统专业的会展服务理论知识体系,能独当一面地完成组织策划、经营开发和运作实践等工作的高级运营管理人才。他们是会展项目开展实施的灵魂人物,也就是常称的“会议人”、“展览人”,在行业中的层级最高、专业性最强、薪资也可观。行内对于此类人才身份确认,通常是实战经验、管理经验大于专业对口、资格证书,也就是说哪怕是会展专业毕业,拿到了会展策划师(人社部)、注册会展经理证书(贸促会与美国国际展览管理协会),未经过3年以上的专业实践的,在应聘过程中也不具备明显竞争优势。

2.2.2辅助性人才:会议与展览具体实施、操办的工作人员,通常体现为落实会展项目管理组工作策划及操作安排,分工更细致专业化、工作直接接触终端,如会展设计师、会展商务师、营销师、土木类工程师、电气类工程师、活动策划及现场操作人员、公共关系专员等等。这类人员较之核心人才,会展类专业性色彩已淡化,他们是为了现场落实策划及操作案所关涉的各方面流程而涉入会展业的。

2.2.3外围支持人才:即是为会展提供其他外围服务以及产品的人员,他们的入门条件限制不高,本职范围也未必与会议、展览有直接联系,而且对于具体会议、展览而言工作期限短、工作高峰期集中,主要集中在现场基础性工作操作,此类工作人员有外语类人才、物流业从业者、演艺礼仪类从业者、安保类从业者、旅游交通业从业者、餐饮酒店业从业者等等。

对于高职院校在校学生言,参与第三层工作有助于取得短期社会实践履历,丰富学生本专业技能经验,但在参与会展类求职应聘过程中未必有真实意义;而参与第二层工作则是等同领取了会展业招聘会的入门券,至少学生们是真正涉入会展项目的现场运营,脚踏实地拥有了对行业基础工作的切身体会。管理类学生,尤其是工商企业管理与市场营销管理方向的学生,较之其他专业的学生有更强的行政管理、活动策划与管理以及事务处理等专业知识,也具备营销策划、营销管理以及客户服务管理等专业核心技能,这些都是顺利实践第二层工作时的必备条件。可见通过参与及入职会展辅助性人才,后积极参与专业理论学习及现场实践,最后争取机会向会展业核心人才蜕变,是管理类学生在会展业海洋里成长的最佳模式。

3会展-管理类跨界融溶融合、渗透教学的实践探讨

在促成管理类学生实现圆梦会展业,实现会展—管理类跨界融合的过程中,高校的角色尤为重要。管理类高职院校在制定人培方案、教学实施以及开展校企合作时,可适时开展社会调研随顺社会发展的趋向,尽可能在建构学生理论知识体系时把现代服务业的管理思想及经营模式提到较高的地位,把会展业、会展业外围知识及服务技巧的传授渗透在日常教学中,并增加开发、参与和会展企业、商务服务公司合作及人才联动项目,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学习、实践和就业的机会,具体践行措施如下:

3.1在管理类理论课程设置时,增加以会展业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管理课程,把会展营销融溶进市场营销等核心课程的讲授中,把会展策划编排进公共关系和商业写作的案例、范文里,引导学生在课堂理论学习过程中直接接触会展行业,从根源上开阔学生视野,增加学生入行的兴趣。笔者在教授《团队建设与管理》时,贯穿整个课程32课时设置了一个任务:模拟一间小型会议公司的组建及运营;围绕着这个主题设置了7个单元:公司组建、领导层确立及管理实施、工作流程确立(对内)、对外经营拓展(对外)、领导力课程、员工培训及招聘、企业文化确立——通过会议公司这个对市场比较敏感且最能体现团队特征的媒介,学生们得到的不仅限于“团队建设与管理”知识本身,同时也包括了“会议公司运营”的启迪及间接经验。

3.2在组织课外专业知识讲座时,高职院校可主动引入活度更高、吸引力较强的内容。而活动组筹、微营销、演艺文化、涉外礼仪等会展类外围主题,因内容新颖、案例丰富、表达形式多样、体验性强的缘故,学生对此关注程度高且反馈意见踊跃。2009年笔者因第六届国际潮团联谊年会接待的需要,在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临时招聘礼仪接待人员,后在学院开展国际大会接待常识及商务礼仪讲座,原本讲座因进入复试的同学而设,但实际参加人数却比计划人数增加了1倍——这些不请自来的同学都是抱着开阔眼界、增加就业筹码的意愿听讲的,讲座后提问时间延绵1小时,现场气氛积极踊跃;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2009年广州城市职业学院的会展类毕业论文答辩会后,学院旅游管理系的老师邀请笔者做了个关于会展运营的小讲座,深受同学们喜爱。

3.3在开发课外实践项目、实训基地时,管理类高职院校要积极争取与会议、展览组织者发展深度合作关系,与实力强的、每年有大量项目的企业、商会、协会签订人才联动协议——机构定期派出专家为学校开展会展管理与运营培训,而学校则为机构输送学生提供基础接待服务——联动甚至可以是有偿的,为学生带来经验与金钱双重利益,具体操作不在本文细述。2009年的国际潮团联谊年会共有300多名学生志愿者,来自于广东商学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三所高校,分别承担会场基础接待人员、外宾接待人员和礼仪服务人员的任务,这些都源自本人此前所在会展公司与高校的联动计划。另外,在上述常规人才联动、短期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学校也可促成企业讲师在学校讲课、讲座过程中,物色学生中具备过硬管理知识及一定社会经验,具备“会议人”、“展览人”发展潜质的人才,安排在机构中进行更深度的培训与实习,作为机构的常驻活动策划、操作实习生与储备人才,这是人才联动计划的进阶体现。

3.4在开发实训项目的过程中,管理类高职院校因其专业方向涉猎面广,且教师在从教前大多有丰富社会阅历及强大人脉关系,建立自有商务服务公司的可行性很高(鼓励掌握商务资源的教师自建公司)。如能通过此类与学校血缘比较近的公司直接与各大型会议、展览场地签订合约,以基础服务备用供应商身份掌握会议、展览现场操作的机会,较之此前与会议、展览组织者展开人才联动计划更直接、便利。然而,这一设想需要在学校教务管理、学生工作管理、课程设置等层面上具备较高的适应性,因为对于展场、会场而言项目的档期比较被动,具体需要的人力资源也比较机动,会不时出现临时增补服务人员的状况;倘若学校要发展这种深度合作关系必先重视此问题,制订灵活度高的课程实训、集中实训和跨课程同步实训制度。个人认为,虽就目前情况来看难度较大,但这正是高职教育实现会展—管理类跨界融溶、渗透教育的必然发展方向。

4跨界人才培训成果的设想

管理类高职院校要以怎样的准则,去衡量“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与“会展业人才需求”融溶的成效?笔者为此作了大胆的设想:

一位经过三年管理类理论学习锻炼,经过会展思维渗透及会展现场实践的职场新人,他/她应比普通的管理类学生更懂与社会各界沟通的技巧,更懂招展招商的开展,拥有更高的活动策划、实施能力,拥有更强大的内心与应激能力,知道危机公关的开展方式;而他/她应比普通的会展专业毕业生更懂商业及经济文书写作,更懂公司及项目管理的规则,拥有更敏锐直接的市场触觉,拥有更灵活的思维方式及创新精神,习惯使用管理工具处事更具条理性。

4.1在硬件上,拥有管理类毕业生应该拥有的职业资格证书:助理营销师(必备)、助理客户服务管理师(可选)、高级商业秘书(可选);拥有会展类从业人员资格证书:会展策划师(必备)、助理会展师(可选)、注册会展经理证书(可选)、会议行业培训证明(可选)。

4.2在软件上,在校期间通过讲座、网络视频教程初步掌握会议、展览组筹的流程;多次参加系部、校内、校际活动组筹,有一定的组织能力与经验;参与2次及以上的国际、国内大会、大展的基础接待工作,对现场工作有切身体会。对于一些有志于在行业内发展的同学,需要拥有在会议、展览组织者持续工作1个月及以上的实习经验,基本理解单个会议、展览需要完成的工作及操作要领。

诚然,上述准则仅是较粗放的设想,尚未真正落实在具体可测量的标准上;但可以预料,如管理类高职院校需要践行“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与“会展业人才需求”融溶,必不可忽略重新细拟相关标准这一重要举措。随着学科樊篱的瓦解、产业间的融溶,会展业及其外围产业的壁垒必将渐行消解,会展-管理人终将成为普遍的现实。

5结语:把握机遇,践行跨界融溶之路

综上所述,会议、展览业作为新兴的第三产业热点,具有巨大的包容性,海纳各学科各行业的优秀人才;具备会展理论知识和经验的人才,只要能在行业内积极进取、努力坚持就能实现从支持型到辅助型到核心人才的转变。适逢此前途无量的发展契机,对应行业内出现的人才“质”与“量”的短板,也正是高职院校有效地解决学生就业问题的良好切入点。事实证明,管理类高职院校因课程设置、知识体系、校企合作、学生特征等多方面因素,在未来将成为会展行业三类人才,特别是第二类人才的主要培育场所。

然而,机会虽然美丽实在仿佛触手可得,高校却不能被动坐等其降临,应更主动地去创造条件、把握机遇,这对于增加学校的招生砝码和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都是百利而无一害的。笔者通过探讨了会展业人才需求与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关系,在实践上提出了促成践行两者的跨界溶融的若干措施,希望上述文字能为日后的探讨提供合理可行的基石。事实上,横亘在高校面前的困难不少,而更多源自于长久以来僵化的体制及教改推进过程中的遗留:如引入会展从业人员作为教职人员或企业导师的需要,与相关人员普遍学历偏低的矛盾,此时是否考虑破格录用且破格的度应如何把握;校企人才联动和学校亲缘企业与场地的合作涉及灵活的教务管理、学生安全管理等问题,这也是绝大部分学校不愿意忍痛触碰的领域……林林种种的事情,每况愈多,越是接近实施越是困难重重。然而我们终需谨记,探讨总归探讨,无实践无成果,如歌德在《浮士德》开篇所言“太初有行”,祈愿不久将来能看到践行会展—管理跨界融溶所得的丰硕果林。

参考文献:

[1]王青道.预测2016中国会议业五大看点.中国贸易报,2015/12/3.

[2]陈玲俐.会展服务与现代商务人才培养联动机制探究.职教论坛,2015(14).

[3]林嘉敏.基于行业标准的会展客户关系管理课程教学设计.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2015(21).

[4]刘学莉,徐虹.我国会展业人力培养模式和结构探析.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1).

[5]彭丽莉,杨建华.服务业一线客服人员的任职要求及发展空间.现代商业,2012(35).

基金项目:2014年度广东省广东教育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培育项目阶段研究成果,广州松田职业学院基金项目:企业培训课程在高职技能人才培养应用研究,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梁施蔚(1981-)女,硕士,广东广州市人,广州松田职业学院现任教师,曾任职国际会展公司策划总监,高级会议经理人,研究方向:现代服务业管理教学、团队建设与管理教学 陈勇平(1972-)男,硕士,浙江龙泉市人,广州松田职业学院教师,高级企业培训师,国家技能鉴定高级考评员、国家技能鉴定质量督导员,研究方向:职业教育创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1602(2016)10-0161-03

猜你喜欢
人才需求会展业
拨开迷雾破而后立
全面透析欧洲会展业
2022年冬奥会冰雪体育人才需求与培养路径研究
能源行业网络安全人才需求与培养探讨
数读
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需求分析
呼伦贝尔地区蒙医专业人才需求与教学改革
互联网时代会展业的出路何在?——广州市会展业行业协会访谈
中国海归人才需求地图
如何发展海南会展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