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型职业农民的研究

2016-02-22 13:54向雨婷
西部皮革 2016年10期
关键词:职业农民政策支持教育培训

向雨婷

(西南财经大学中国西部经济研究中心,四川 成都 611130)



关于新型职业农民的研究

向雨婷

(西南财经大学中国西部经济研究中心,四川 成都 611130)

摘要: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重点提出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要求,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关乎着将来土地由谁种?怎样种的问题,它的出现是农业现代化、产业化的必然产物,特别是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使得大量农村青壮年进城务工,农村剩下留守老人和妇女,农业劳动力呈现老龄化、女性化且文化素养低、技术知识更新不畅的特征,超过80%的农村新生代农民在城市读书后不愿意回到农村种地。现在成了70后不愿意种地,80后不会种地,90后完全不谈种地的现象,农村的后备人才的严重缺乏加速了培养职业农民的需求。

关键词: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政策支持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来,国家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农村经济发展成绩显著,农村生活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吸引了各种新型经营主体的入驻,从而拉动对农业方面人才的需求。同时我国也不断完善户籍制度、就业制度等,实现城乡人口平等化,鼓励更多的人来农村就业;减免农税费用,实行对农民的各项补贴,让从事农业这项职业越来越吸引人。

1职业农民的概念、特征和分类

职业农民是指把农民作为自己从事的职业并通过自己掌握的知识、技术、管理能力获得较高收入为目标的劳动者。蔡秀珍等(2011)[1]指出成为职业农民需要满足以下条件:一是必须要在农村生活;二是务农是自己的终身职业,不兼业其他部门,从事农业的报酬比普通农民高;三是文化素质高,科技和劳动技能实力强,有一定的资金基础;四是具有社会责任感,对他人、社会、环境有保护意识;五是年龄在60岁以下。

职业农民同传统农民相比具有显著的差异性。首先,职业农民没有出生地的约束,他可以是农村人也可以是城市人;其次,职业农民是适应现代化大生产的职业人,他们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掌握着丰富的务农知识、实践能力、运用网络等先进手段获取市场信息并有管理经验和能运用法律知识维护自身权益的人,他们追求报酬最大化,用农业产业化经营来满足社会大众的需要,不是农民的自给自足;最后,职业农民是一种职业称呼,朱启臻等(2012)[2]说到职业农民有独立的社会地位和相应的社会责任,传统农民更多的是一种身份的象征经常受到歧视且无社会地位可言。

国家农业部将职业农民分为四大类即:生产经营型:包括农业大户、家庭农场主、涉农企业家、专业技能型:农业工人、农业雇员、社会服务型:农业经济人、农机手、代耕手等和新生代型职业农民:农业大中专毕业生,返乡青年农民工,复转军人。

2培养职业农民中存在的问题

2.1培育对象的问题。农民整体素质偏低,身体素质总体来讲呈现老弱化趋势;文化素质偏低,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80%以上,知识面十分狭窄;技术素质不高,主要是依照父辈传下来的经验进行农业生产,产出的东西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因此收入效益不高;管理素质基本无,对市场的把握,信息的接受能力太弱,所以在市场竞争中最容易受到伤害;最后法律意识十分淡薄,遇到了纠纷要么草草了事要么忍气吞声,不懂通过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利益。

2.2教育方面的问题。我国农业教育重视理论,忽视实践,职业农民光是理论上精通,但是到了田里却什么都不会,这种脱离实际的培训方法是没有实际效益的。同时农民职业教育师资队伍人员缺乏,既有知识又有经验的老师稀有,现在普遍的作法就是邀请兼职讲师,他们对农业都是一知半解,从而影响培训的效果。现在国家农业类大中专院校很多,大多数学生虽然是涉农专业,但是毕业后并不愿意务农,可见农学类教育与就业的衔接不紧密,没有激发学生们务农的意愿。

2.3培育环境的问题。城乡分割导致的二元户籍制度使得市民和农民身份地位差距拉大,在收入分配、社会福利、医疗、保险、就业、子女上学等方面都处于劣势地位。农业基础设施十分糟糕,农田灌溉设施几乎废置在一边,农田里科技装备普及率低。对于城里人来讲,城乡的差距不仅是收入问题还有生活环境的问题,为了这样一个职业就放弃在城市里的优越生活到农村务农是不可能的,如果农村环境改变,各项发展能完善,可能会改变大多数人的想法。

3解决职业农民培育问题的措施

3.1培育对象的内容。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职业农民的培育对象具有优选性,要合理选择。主要培育对象为年龄不超过60岁,有务农经验、文化程度不低,最重要的是有一颗扎根土地,积极创新,把发展农业作为己任的劳动者。比如种植大户、农场主、农业职业经纪人和农学高校学生。在教育内容上要具有科学性和针对性,一切从实际出发,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做法,要回归土地干中学习,从实训中总结经验。

3.2创造培育环境。首先我们要改变人们对“留在农村没出息”这种心理,从事农业也可以有一番作为,社会应抛弃歧视农民的行为,促进城乡人口的合理流动,不仅有农村青壮年进城务工就业,完成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还要让有资金有文化的城市人到农村创业,补上农村缺乏人才的空位。此外要吸引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到农村实习就业,带来城市里的新技术新信息,为农村的发展注入新活力。其次要改善农村的生活环境,最重要的是享有与城市同样的社保、医疗、社会福利、子女上学等方面的平等性。

3.3国家政策制定和金融支农投入。许多发达国家都建立了农民职业准入制度。比如欧洲,想要当职业农民必须经过2年以上的课程学习,考试合格后获得绿色证书才能从事农业;德国规定在3年教育毕业后取得初级资格,还需要有5年的实践时间并且必须通过国家考试后才有务农的资格。我国也应该建立此制度,对于合格的职业农民进行登记注册,对不符合的农民实行退出,定期组织农民进行学习,促使农民自己加快对知识的更新,提高能力,加速优胜劣汰机制。

参考文献:

[1]蔡秀珍,朱启臻.城论职业农民培养的意义及途径[J].教育与职业,2011(27):160-161.

[2]朱启臻,闻静超.论新型职业农民及其培育[J].农业工程,2012(03):1-4.

[3]莫广钢,张治霆.浅谈职业农民的培育[J].中国农学通报,2013(14):98-102.

[4]郭智奇,齐国,杨慧,赵娉,白瑜.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问题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5).

作者简介:向雨婷(1993.3-),女,汉族,四川省乐山市,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村金融。

中图分类号:F32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1602(2016)10-0079-01

猜你喜欢
职业农民政策支持教育培训
国内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政策支持研究
新能源公交车辆发展的政策支持及使用管理
煤炭污染治理需要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
注重教育培训 保障职工安全
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几点思考
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县级党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思考
论农广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