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静娴
(安徽大学,安徽 合肥 230000)
留守儿童偏差行为的探索
叶静娴
(安徽大学,安徽 合肥 230000)
留守儿童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特殊时期,父母的外出务工很容易使其产生自我认识存在盲区,对自身变化和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认识不够,就会表现出如叛逆、自卑、厌恶父母的行为偏差。本文将以留守儿童的偏差行为的产生为出发点,探索出留守儿童偏差行为的具体表现,并着力从现有的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网络的角度多方面的分析和探索留守儿童偏差行为出现的成因。
留守儿童;偏差行为;不良习惯;行为失范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国家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人口进城务工的现象越来越普遍,随之留守儿童的数目也急剧增加,全国妇联在《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中指出,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已达6102.55万,占农村儿童37.7%,占全国儿童21.88%。[1]在乡镇、村落的经济、文化和教育等发展相对落后等因素的影响下留守儿童的数量越来越多,并且其成长状态也越来越不尽如人意,行为偏差问题愈发突显。
留守儿童处在身心迅速发展的特殊时期,因为受到家庭遗传、教育的综合影响,以及其他外部因素的影响,部分留守儿童的行为表现与社会生活规范和社会主流价值观相违背,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偏差行为的出现。偏差行为是相对于常态行为的,非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及人际交往上可能存在一定的问题,但较于留守儿童来说,留守儿童比非留守儿童更因监管的不足使其极易出现行为偏差并且一旦出现偏差便很难得到纠正与引导,因此会出现不断恶化以致很难修正的现象。本论文将留守儿童的偏差行为概括为生活上存在的偏差行为、学习上存在的偏差行为、人际交往上存在的偏差行为等。
2.1生活上存在的偏差行为
与同龄的非留守儿童人群相比,留守儿童因缺少父母的陪伴、抚养与照顾,极易在心理健康上受到不良影响从而表现出失范行为。具体表现在:不良行为习惯的养成如说谎、满嘴脏话、打架斗殴、迷恋网吧;亲子关系破裂、不尊重父母;偷窃、故意毁坏财物;观看、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问题儿童”已然成为留守儿童的标签。
2.2学习上存在的偏差行为
留守儿童学习上存在的偏差行为大致表现为:旷课、迟到早退、夜不归宿;学习自控力差、不按时完成作业、考试舞弊;一旦成绩下滑后很难得到提升等。因没有父母监督管理,其课堂表现大多呈现一幅自由散漫、不尊师重道、经常迟到、早退、考试舞弊、不交或迟交作业等不遵守学校和课堂纪律等不良现状令人堪忧。
2.3人际交往上存在的偏差行为
留守儿童在人际交往上存在的偏差行为具体为:与人交流时的自卑和抵触、排斥与同学交往、易形成“留守儿童小团体”进行活动等等。具体说来,留守儿童所在的家庭普遍存在家庭经济状况、父母文化程度及社会地位较低、成绩不好等现象,这都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留守儿童日渐自卑起来,不愿甚至会排斥与同学、老师的交流和沟通,把自己封闭起来,不与外界接触,每天活在自己狭小的世界里,抵制交际。即使学校里有很多同龄的伙伴,但因他们内心的排斥和抵触导致他们无法从非留守儿童那里得到一些感情的温暖和快乐。然而,当一群学习成绩普遍都差、普遍都缺上进心和自信的个体聚成一个小团体时,厌学之风也会随之很快弥散开。
社会环境是一个人生存和发展要考虑的必不可少的客观因素,特别是社会环境对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群体的成长和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和潜移默化的作用。尚处在成长阶段的留守儿童,正确的思想认知尚未形成,主流价值观还未得到很好的塑造,对外界的好奇却又自由散漫的生活态度,抵抗外界诱惑的能力差,没有成人的引导下他们几乎很难分辨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所以在不良的社会环境的大染缸下,留守儿童很容易养成不良陋习,产生偏差行为和越轨行为。[3]
尚处在成长阶段的留守儿童,正确的思想认知尚未形成,主流价值观还未得到很好的塑造,对外界的好奇却又自由散漫的生活态度,抵抗外界诱惑的能力差,没有成人的引导下他们几乎很难分辨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所以在不良的社会环境的大染缸下,留守儿童很容易养成不良陋习,产生偏差行为和越轨行为。[2]有学者指出“社会支持就是一定的社会网络运用一定的物质和精神手段对社会弱者进行无偿帮助的一种选择性社会行为,它强调社会支持是在社会互动过程中给予支持对象资源和动力的帮助,满足其需要和帮助其解决问题。”[4]
3.1受家庭环境的影响
父母对于留守儿童偏差行为的产生有十分直接的影响。父母一方或双方的外出务工让留守儿童失去了应有的生活照料和学习上的帮助和指导,而且还让他们从小遭受与父母的离别之痛。此外很多留守儿童并没有因为父母外出务工带来的经济收入增多而获得更好的更足够的物质资助,个别儿童甚至得不到父母在物质上给予的支持,这无疑不利于对他们的健康心理的塑造、端正良好行为的引导。
3.2受学校、同辈群体的影响
(1)学校和老师为留守儿童提供的支持主要是学习上的辅导,但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特别是针对留守儿童偏差行为的关注和纠正的活动极少。尽管学校会不同程度地开展一些关爱留守儿童的活动,但这些活动所发挥的作用却不容乐观。具体表现为:在学校方面,很多学校并没有意识到或没有充分意识到留守儿童这一特殊弱势群体的需要和问题,即便是有些留守儿童向他们表现出特别的需要,也大多被当成问题儿童被看待和处理,学校并没有考虑到留守儿童的特殊境遇如家庭环境因素,很难从留守儿童偏差行为产生的根源来杜绝这一现象。很多学校在开展一些帮助留守儿童纠正其偏差行为的行动方面也显得力不从心。此外,有些老师表示,在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照顾工作上有很多烦恼,也面临着别人难以想象的艰难处境。于是很多老师直接把自己的工作范围限定于完成教学任务,对留守儿童的价值观、思想认识、行为举止根本不予干涉。并且,留守儿童所在的学校普遍缺少优秀教师,对于留守儿童教育的特殊需求现有的一些低学历的教师基本无暇顾及,加上没有经过专业的学习和训练,他们大多缺乏心理辅导的能力,对留守儿童产生的偏差行为很难做到有效的预防和控制;现阶段学校在留守儿童管理上已经失去耐心,学校承受的心理压力较大,一定程度上放弃了对留守儿童的照顾和管理,更别提对其偏差行为的纠正和正确的引导了。留守儿童的特殊境遇已经给他们心理上带来了巨大的困惑与问题,当他们一旦行为出现偏差,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纠正与疏导,需要通过学校和老师的力量来温暖留守儿童因父母的外出的不完整的教育和情感,通过老师来弥补父母外出不能给予的引导和帮助,助其早日走上正途。
(2)留守儿童因为在择友时的谨慎与一定的倾向性使得他们在交友时通常更愿意也更倾向于与自己有相同或类似经历的同伴进行交往,因为有着类似的境遇,他们反而比较容易找到共同的话题、产生心理共鸣、找到感情依托。然而这在一定程度上使留守儿童脱离正常价值观的引导,他们的行为偏离大部分群体,容易形成“问题儿童小团体”进行活动。
3.3现有监护人的影响
留守儿童的现有监护人大多年岁已高,巨大的代际隔阂使得代理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监管教育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自身经济拮据的原因也使得他们并不能够给留守儿童提供很好的照顾,加之他们文化水平的欠缺使他们更无暇于留守儿童的道德的培养和学习的提升。
3.4社区的影响
在边远的农村和乡镇,外出务工的现象极为普遍,留守儿童的问题也就很突出。很多偏远地区的留守儿童没有专门供儿童活动的场所和供他们给父母打电话的条件,更别提是否有人会关注越轨、有问题的留守儿童。并且,村干部也很少关注留守儿童是否存在偏差行为,他们只会在留守儿童出现问题时将其视为“问题儿童”,然后苛责留守儿童及其家庭。[5]
3.5自身的因素
留守儿童之所以很容易产生偏差行为是因为他们三观尚未发育成熟,对外界的好奇心以及抵抗不良诱惑的能力极差。甚至部分留守儿童因不良诱惑参与违法犯罪活动。心理不健康通常表现为易怒、暴躁、忧郁、自我封闭等,这些都可能引发行为的偏差。
关于留守儿童偏差行为的问题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关乎家庭和教育的综合性的社会问题。及时有效的发现留守儿童偏差的行为关乎到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和千万个家庭的幸福。因此,关注留守儿童的行为是否存在偏差是十分重要的。然而仅仅依靠学校单方面的教育和帮助是难以解决其偏差行为的,还需要家庭、学校、社区、政府等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统一认识,积极配合,为形成引导留守儿童形成正确价值观、走上正轨的管理网络而协作努力,然而,探索出一条具体的帮助留守儿童走出偏差行为的道路任重而道远。
[1]摘自网络http://www.jyb.cn/china/gnxw/201504/t20150415_619059.html
[2]郭星华.社会失范与越轨行为.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3]郭星华.社会失范与越轨行为.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4]陈成文,潘泽泉.论社会支持的社会学意义.湖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6期
[5]叶敬忠,潘璐.别样童年-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205
叶静娴(1991.7-),女,皖,宿州,安徽大学2015级MSW硕士在读、社会与政治学院、社会工作,研究方向:儿童社会工作、青少年社会工作等。
C916
A
1671-1602(2016)16-009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