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怡菁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南 长沙 410004)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发展生态产业集群
——以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为例
简怡菁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南 长沙 410004)
历来洞庭湖区享有得天独厚的物资资源和地理优势,但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使得湖区在改革开放后的几十年里,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本文立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型发展的政策方针,对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发展生态产业集群给予一定的指导建议,为湖区实现绿色、循环、高效发展添加动力机制。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生态产业集群;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互联网
2014年经济增速放缓,国内产能严重过剩形势严峻,在此新常态下,国家推出转型升级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变过去凭借低劳动成本和破坏生态环境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主要通过制度变革、结构优化、要素升级这“三大发动机”来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增加有效供给。国家于2014年正式批复成立洞庭湖生态经济区,标志着该湖区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产业集群作为区域竞争的重要形式之一,结合供给侧改革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的政策指示,在该湖区发展生态产业集群对湖区的经济转型升级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生态产业集群的概念是在传统产业集群上发展而来的,其结合了产业生态理论、环境科学理论及系统科学理论而提出,是指遵循生态经济原理和规律,特定区位各种社会经济因素和生态因素有机结合和相互作用,实行资源循环利用和综合利用所形成的经济效率高、生态功能强的网络型进化型产业集群。
生态产业集群与传统产业集群的特征比较。传统产业集群是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为主、以追求GDP为目标、以低成本作为竞争优势的区域发展模式,实现的是“资源—产品—污染”的单向流动结构,也被形象地称为“从摇篮到坟墓”的过程,以致有限资源加速被耗费。此外,传统产业集群对单一产业所产生的外部效应无法有效地进行吸收,即正外部效应是集群内部企业付出了资源消耗的代价却得不到应有的补偿;负外部效应是在给集群自身和社会环境带来损害的同时,资源亦在进一步被浪费。而生态产业集群则是在追求利润最大化和GDP增长的同时,最大限度的保障生态安全,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可以将这一过程概括为“从摇篮到摇篮“的闭合循环回路。同时,生态产业集群能够尽可能的吸收和消化原来单一产业所产生的正外部效应,并且通过排放物的资源化处理和再利用来吸收、消化或弱化负外部效应,使得资源综合利用效益趋于最大化。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由湖南岳阳、常德、益阳3市、长沙市望城区以及湖北荆州市共33个县市区组成。该区水资源是湖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支撑,是最大资源、是最大特色,同时也是湖区生态核心。经过改革开放几十年的高污染、高消耗的粗放式经济增长外加自然环境等原因,不仅水域面积缩小至382平方公里,湖区泥沙淤积,洪涝灾害频繁,生物多样性下降、水质污染严重及疾病蔓延[1]等生态问题频发严重制约了湖区经济发展。作为国际重要湿地保护区,同时享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即该区承接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地处长江产业带与华南经济圈、长三角与成渝经济区的枢纽地带[2],应该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浪潮中,积极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并举,形成湖区生态产业集群发展模式,促进湖区经济转型升级。
2.1发展生态农业产业集群
我国生态农业目前普遍处于小规模、低技术、低效益、低循环的发展状态,要使其实现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尚且还存在一定距离。其中生产规范化、产品无害化、管理运作的标准化和法制化等因素是制约实现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关键因素[3]。若对生态农业这一复杂系统进行分解,将不同环节分解到区域内具有比较优势的部门或企业形成集群式发展,这样一来即可以实现规模经济效益,降低生产运营环节的生产成本和交换成本又可以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洞庭湖享有“天下粮仓”的美誉,是重要农副渔业生产基地,粮、棉、油、水产品产量在全国都占有重要地位。但以往都是以农户自主经营作为主要生态模式,经过多年来高污染化肥及农药的使用,严重污染了湖区水质。水质富营养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湖区疾病蔓延等生态问题形势严峻,使得人们不得不对当前的经济发展方式进行慎思。
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引导农民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带动力量。笔者认为,应在湖区建立生态农业龙头企业,以科技生产技术作为支撑,以先进的农业基础设施作为支持,并给与适当的政策优惠措施,让龙头企业带动农户走绿色、科学的发展发展道路。通过走生态企业集团化模式,或者多种产业共生模式来发展湖区绿色、高效、低污染的生态农业。如构建由农场、发电场、鱼塘、罐头制造厂组成的多种产业共生模式生态产业集群,利用农场沼气车间为发电厂提供绿色能源,产气后的沼渣可以回收利用作鱼塘饲料,鱼产品再进一步经过加工制作。
能在湖区实现农业生态化集群发展是秉承传统农业的精华和对现代科技技术合理运用的结果,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三者亦得到了统一。需充分利用好湖区地缘优势,以产业集群为结合方式,充分吸收集群内部的正负效应,发展独具湖区特色的生态农业产业集群。
2.2发展生态工业产业集群
2012年我国各行各业出现了大范围的产能过剩,从工业和信息化部2013年12月发布的《中国工业通信业运行报告》显示,6万余户大中型企业产能利用率平均低于80%,产能过剩从钢铁、有色、金属、建材、化工、造船等传统行业向风电、光伏、建材、化工、造船等传统行业向风电、光伏、碳纤维等新兴行业扩展,部分行业产能利用率不到75%。财政部2013年7月发布的《产业经济运行分析及建议》显示,钢铁产能利用率为67%,水泥和平板玻璃产能利用率低于75%,船舶产能利用率仅为50%左右[4]。“去产能化”、“淘汰落后企业“、“企业合并重组”等一系列政策正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浪潮中紧锣密鼓的展开。石化、纺织、船舶制造是湖区主要的工业体系,在这样的产能过剩大趋势之下也无能幸免。同时这些行业排放了大量的废气、粉尘使得湖区中心城市生态经济区如岳阳市区、常德市区、益阳市区等几个区域成为了我国重要的酸雨区。大部分的工业“三废”直接排入河道,导致了这类水质较差,从2006年至2012年连续发生大量的鱼类及江豚死亡事件。生态环境的破坏以及行业发展形势严峻迫使企业对现阶段的生存出路进行思考。
出于对环境承载力和资源有限性的考量,笔者认为应该在最大限度保护好湖区湿地面积的基础上,退田环湖、退耕还林、清淤蓄洪、植树造林,加强湖区蓄洪防洪能力,恢复其生态自我修复能力。又因为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地跨湖南湖北两省,故可以借鉴美国布朗斯维尔生态工业园区的发展模式,建立一种“虚拟”生态工业园区,破除地理因素的隔阂,结合两省的优质资源,省去一般建园所需要的的购地费用的同时也避免了建立复杂的相互关系,以及进行困难的工厂迁址工作。
布朗斯维尔生态工业园的建立不严格要求成员在同一地区,通过互联网建立起各个成员之间的物流、能量流、信息流的传递,自主选择合适的企业形成工业生态链,且区外企业不一定要通过废物交换方式与区内在空间上形成紧密联系。当互联网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工业与互联网的高度融合发展也会成为一种必然结果,即C2F(顾客对工厂)模式也会应时而生,这也是工业4.0的本质。工业4.0将在未来实现工厂、消费者、产品信息数据等的互联互通,重新构建整个社会的生产方式,即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信联网等手段,是工厂实现定制化生产,从而实现“消费需求—工厂制造—后续服务”的全面一体化[5]。这样依据更深入了解的消费需求定制化的生产,不仅可以省去经销商等中间环节,库存与积压也会大幅度减少。
2.3发展生态服务业产业集群
生态服务业是生态循环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包括绿色商业服务业、生态旅游业、现代物流业、绿色公共管理等部门。是指在充分合理开发、利用当地生态环境资源基础上发展的服务业。其发展在总体上有利于降低城市经济的资源和能源消耗强度,发展节约型社会,是整个循环经济正常运转的纽带和保障。
由2013年和2014年《湖南省统计年鉴》可知,岳阳、常德、益阳三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率平均值分别为12.83、12.53,高于湖南省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率平均11.12、11.82,而2013年第一、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率分4.73、10.03;2014年第一、二产业增加值增长率分别为3.13、11.27。故在一定程度上发展第三产业更能够带动湖区甚至是湖南省的经济发展。现在正值我国经济转型换挡之际,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可以充分利用其丰富的文化资源、自然资源和地理位置优势,大力发展具有湖湘鄂特色的第三产业,以集群化的形式发展生态服务业,比如生态旅游业和现代物流业。整合湖区空间优势、合理规划各个区域功能,使湖区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能够充分的发挥。多打造类似于东洞庭湖国际观鸟节、南湖公园国际龙舟赛场观赏区、常德桃花源、夹山国家森林公园、花溪国家森林公园等具有独特文化价值和高附加值的旅游产品。此外,成立新的产业园区也是转变发展思路之举,比如城陵矶临港新区的成立就是被赋予了“岳阳经济新的增长极和长江中游区域性航运物流中心”的发展使命。同时在建立新的产业园区的同时应该避免湖区同质竞争的情况出现,各区域应该通力合作,打造别具一格的生态产业集群,为湖区经济增长增添新的动力。
3.1财政政策
(1)各地州市政府应在税收上给予优惠,并在一定时期内对生态产业企业可以减征或免征增值税,对企业新开发的“绿色产品”也可以缓征所得税;(2)在生态产业的成长初期,特别是因新产品的研发而出现暂时性的亏损,或新产品为打入国家市场而出现的暂时亏损予以财政补贴;(3)加大政府采购中“绿色产品”的比重,通过政府购买生产乘数效应拉动生态产业的发展;(4)通过特别折旧方法对生态产业的技术装备实行加速折旧,促进其现代化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5)政府对“生态BOT”项目予以优先考虑,利用外资改善生态,发展生态产业。
3.2金融政策
(1)是通过商业银行和专业投资银行为生态产业的有关发展项目进行融资,对其贷款实行政策担保、贴息、延期还款等优惠政策;(2)是鼓励生态产业企业通过资本市场发行股票或债券直接融资,包括在境外上市融资;(3)是通过吸收外资,促进以出口为导向的生态产业企业的发展,并为其外向型发展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4)是强化“绿色金融”理念,大力发展“绿色消费”信贷,鼓励信用消费生态产业生产的“绿色产品”。
[1]宋明芳.洞庭湖的生态危机与拯救[J].生态经济,2013,08:14-17.
[2]尹少华.打造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思路、重点与政策建议[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3:38-40+44.
[3]郑军,史建民,杨晓杰.产业集群:生态农业发展新思路[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0,01:38-42.
[4]于立,张杰.中国产能过剩的根本成因与出路:非市场因素及其三步走战略[J].改革,2014,02:40-51.
[5]张云起,冯漪.供给侧经济改革中化解产能过剩的路径分析[J].商业文化,2016,01:33-38.
简怡菁(1991.12-),女,汉族,湖南岳阳人,在读研究生,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经济学院林业生态经济与管理专业,研究方向:林业生态经济与管理。
F04
A
1671-1602(2016)16-009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