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忠敬,李星星
(陕西省定边县动物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陕西 定边718699)
猪传染性胃肠炎的鉴别与防治
刘忠敬,李星星
(陕西省定边县动物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陕西定边718699)
猪传染性胃肠炎是一种高度接触性、急性胃肠道传染病,以水样腹泻、呕吐和脱水为主要临床特征,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直接影响养猪户(场)的经济效益。笔者结合临床实践经验,介绍了本病的病原、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和剖检病变,阐述了本病同猪流行性腹泻的鉴别诊断,最后提出了猪传染性胃肠炎的防治措施,以期为本病的诊治提供参考依据。
本病的病原为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普遍存在于病猪排泄物、体液和各器官中,以肠系膜淋巴结、十二指肠组织和空肠的含毒量最高;在病初,患猪的呼吸系统及肾的含毒量也较高;相比猪舍环境温度高而言,猪舍环境温度低产生的毒价高,可能是本病在寒冷季节发生和流行的一个重要因素。
本病菌不耐热,4℃以上不稳定,而在4℃以下则可保持较长时间的感染性;65℃下加热10min即可将其灭活;对光敏感,阳光下曝晒6h即可被杀死,紫外线可迅速灭活病毒;一般常用消毒剂均可将该病毒杀灭。
2.1不同年龄的猪均易感染,以危害2周龄内的哺乳仔猪最为严重,有高度致死率;自然条件下,本病只感染猪,未发现感染羊、牛等其他动物。
2.2本病主要传染源是病猪和康复后的带毒猪,病毒经分泌物、乳、呕吐物和粪排出,本病的传播途径是猪只摄入被病毒污染的饮水或饲料经消化道感染,或通过空气经呼吸道传染;圈舍卫生差、通风不好、湿度大、秋冬季圈舍温度低、猪群饲养密度大、饲料霉变、饲料突换和免疫不到位等均是本病的诱发因素。
2.3本病的发生有显著季节性,夏季发病少,常发生于寒冷冬春季节,传播迅速,老疫区多呈地方性流行,新疫区常呈暴发性流行。
本病的潜伏期短则15~18h,长达2~3d,哺乳仔猪出现呕吐、水样腹泻,排黄绿色或灰白色腥臭粪便,混有未消化的凝乳块,病猪极度口渴,脱水显著,机体消瘦,精神沉郁、被毛粗乱无光,患病仔猪吮奶减少或不吃奶,多于2~5d内死亡;成年公母猪、育肥猪和架子猪以食欲下降或废绝,水样腹泻,排褐色或黄绿色粪便,带有气泡为主要临床特征;哺乳母猪泌乳减少。
病死猪明显脱水,急性肠炎变化,从胃到肠呈卡他性炎症;病死猪剖检可见心脏、肺脏和肾脏通常无显著病变;心肌变软,冠状沟点状出血;胃肠充满凝乳块,胃底粘膜出血、充血,覆有黏液;小肠充满灰白色或黄绿色泡沫样内容物以及气体,肠壁变薄呈半透明状;绒毛肠系膜淋巴结肿胀、充血;膀胱有出血点。
5.1实验室检查
无菌采集病死猪淋巴结、脾脏和肝脏等组织,分别接种在普通琼脂和肉汤培养基上,37℃培养24h,结果无细菌生长。此外,也可采用免疫荧光法、病毒中和试验及ELISA法。
5.2鉴别诊断
本病同猪流行性腹泻在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上极为相似,临床上应做好鉴别诊断工作。猪流行性腹泻是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引起的,夏季也有猪感染致病;育肥猪、断奶仔猪和哺乳仔猪的感染发病率可高达100%;一般猪群中有一头猪染病,同圈或相邻猪群在一周内相继发病,经2~3周流行终止;病猪起先粪便粘稠,后转为水样腹泻;剖检病变可见全身淋巴结出血肿胀,小肠粘膜绒毛萎缩变短,上皮细胞坏死脱落,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坏死。
6.1预防
注重饲养管理,坚持自繁自养,实行全进全出的生产模式;秋冬季猪舍要注意保暖,防贼风,避免各种应激因素的产生;完善消毒制度,做好猪场灭蚊蝇和灭鼠、驱虫工作。同时要加强免疫接种,采用传染性胃肠炎弱毒冻干疫苗免疫预防:妊娠母猪产前20~30d注射2mL;10~50kg注射1mL;50kg以上的注射2mL;初生仔猪注射0.5mL,免疫期6个月。
6.2治疗
对病猪隔离治疗,及时淘汰没有治疗和饲养价值的病猪,病做好无害化处理工作。肌肉注射庆大霉素,按1~2mg/kg·bw,2次/d;病猪口服链霉素400~800IU/kg·bw,2 次/d。对于呕吐、腹泻严重的病例,可皮下注射2~4mg阿托品;或腹腔注射氯化钠、葡萄糖、庆大霉素和阿托品混合液,对于猪传染性胃肠炎的治疗效果良好。同时病猪要口服补液盐,1000mL水中添加口服葡萄糖20g、氯化钾1.5g、碳酸氢钠2.5g以及氯化钠3.5g,充分溶解后供于患猪饮用。
10.3969/J.ISSN.1671-6027.2016.06.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