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 莹,谢静文
(安徽大学 经济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城镇劳动力市场分割下的收入极化
——基于收入流动性视角下的极化指数
龙莹,谢静文
(安徽大学 经济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摘要:中国城镇劳动力市场分割状况导致收入差距不断增加,将收入流动性与收入极化指数的测量相结合,可更好地分析不同劳动力市场领域收入极化产生的原因。使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的微观数据,将极化指数P分解为结构化流动性极化指数PS(工资水平的变化)和交换流动性极化指数PE(个人的社会地位、职业特征的流动变化)两个部分,结果表明:学历和雇佣形式劳动力市场领域产生收入极化的主要原因是结构化流动性,而交换流动性是职业性质和企业所有制劳动力市场领域产生收入极化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劳动力市场分割;收入流动性;极化指数
一、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大量研究表明由于中国一些经济制度之因,导致了不同劳动力市场领域的工资差距明显[1],特别是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的收入水平要高于私人企业,而且低收入水平的劳动者难以流动进入到高收入的部门工作。同样,性别、受教育程度、雇佣形式等因素也是造成劳动力市场分割的主要原因之一,城镇劳动力市场分割状况明显。目前,大量研究多集中在劳动力市场分割造成的不同劳动力市场领域中个体的流动性方面,即收入流动性研究。学者们大多通过各种流动性指数、收入转换矩阵等方法研究了代际、代内收入流动性和相对、绝对收入流动性[2][3]1761-1800[4-5],描述了在城乡、职业、教育、区域差异等因素的影响下,低收入层的向上流动和高收入层的向下流动的动态变化情况。
上述研究没有描述个体流动后在各对立领域的人口聚集情况,而“哑铃型”的人口聚集情况是导致收入不平等的主要原因,对于这种人口的聚集情况,极化指数可以充分衡量因为个体在不同收入水平聚集时会导致收入极化加深的情况。目前,极化指数的研究主要为两个方面:多极化指数的测量和两极化指数的测量[6-9]。国内学者多运用这些指数进行极化指数的实证分析,如比较城乡、地域、行业等的收入极化现象[10-11],而这些极化指数只是单一地描述了不同收入阶层人口规模聚集的静态情况。因此,目前极化指数和收入流动性的研究都局限于各自的领域,研究方法较为局限,而将极化指数与流动性相结合可以更好地描述劳动力市场分割条件下的不同城镇劳动力领域的收入差距,故本文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个新的极化指数测算方法,即将收入流动性引入到极化指数的测算中,通过Markandya提出的流动性分解理论,即将流动性分解为反映不同时间收入差距的变化(结构化流动性)和反映个人收入等级的变化(交换流动性)两个部分[12-14]与Deutsch等人提出的极化指数测量方法结合在一起[15],尝试将极化指数P分解为两个部分:一部分代表结构性流动(工资水平差距导致的组间、组内和总基尼系数的变化)引起的极化指数的变化,统称为结构化流动性极化PS,这部分主要用来描述收入不平等产生的极化现象;另一部分代表交换流动性(个体的职业性质、社会阶层或地位的变化)引起的极化指数的变化,统称为交换流动性极化指数PE,主要用来描述各劳动力市场领域之间个体流动性产生的极化现象。通过这种新的极化指数测量方法,本文将全面描述城镇劳动力市场分割下的性别、学历、职业性质、企业所有制、雇佣形式五个不同劳动力市场领域的收入极化,研究不同劳动力市场领域产生收入极化的具体原因是结构化流动性占主导还是交换流动性占主导。
二、基于收入流动性的极化指数测量方法
(一)基本原理
基于收入流动性极化指数的理论基础,主要来源于Deutsch等人提出的极化指数和Ruiz-Castillo提出的收入流动性指数分解理论,其主要内容如下[13,15]:
Deutsch等人提出了一个测量两极分化的指标:
(1)
其中GB、GW、G分别表示组间基尼系数、组内基尼系数和总基尼系数。假设测量两个时间段的PG指标分别为时间t=0和时间t=1,用PG0和PG1表示,则两个时间段的PG变化值ΔPG为:
(2)
此时的ΔPG只是考虑群体间从时间t=0到时间t=1的极化指数变化情况,而没有考虑到个体的流动性。例如将收入群体分成两个部分,以中位数为分界点,那么不排除个别个体在不同时间段可能同时处在不同群组中,因为时间t=0到时间t=1之间的收入具有流动性,所以笔者将收入流动性引入到极化指标的测量中,利用Ruiz-Castillo提出的收入流动性指数分解理论,改造一个新的极化指数。
在Ruiz-Castillo提出的收入流动性指数分解测算方法中,将收入流动性指数分解为两个部分:一个是结构化流动性指数,用来衡量福利因素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另一个是交换流动性指数,用来衡量两个时间段的福利排序逆转的影响。测量公式如下:
(3)
(4)
(5)
(二)流动性极化指数测量方法
假设GBts、GWts和Gts分别为组间基尼系数、组内基尼系数和总基尼系数,各群组分别按照时间s排序,同时按照此顺序匹配时间t的收入,由此可用GB00、GW00、G00分别代替GB0、GW0和G0,用GB11、GW11、G11分别代替GB1、GW1、G1。
同样,用PG ts表示极化指数,且由GB ts、GWts和Gts计算而得。用PG10来测量各收入群体中每个个体按时间t=0的收入大小排序,同时按此顺序匹配在时间s=1的收入;同样,用PG01来测量各收入群体中每个个体按时间s=1的收入大小排序,同时按此顺序匹配在时间t=0的收入。在考虑个体流动性情况下,同时运用夏普里值分解原理,将时间t=0到时间t=1之间的极化指数变化情况用式(6)式(7)表示:
Δ′PG=(PG10-PG00)
=((GB10-GW10)/G10)-((GB00-GW00)/G00)
=[((B10-GW10)/G10)-((GB11-GW11)/G11)]+
[((GB11-GW11)G11)-((GB00-GW00)/G00)]
(6)
Δ″PG=(PG11-PG01)
=((GB11-GW11)/G11)-((GB01-GW01)/G01)
=[((GB11-GW11)/G11)-((GB00-GW00)/G00)]+
[((GB00-GW00)/G00)-((GB01-GW01)/G01)]
(7)
将式(6)(7)相加,得出极化指数平均变化值,即总极化指数变化值:
(8)
式(8)右边第一部分是测量结构流动性变化引起的极化指数变化,第二部分则是测量交换流动性变化引起的极化指数变化。在第二部分中个体得到的收入或是在时间t=1或是在时间t=0,其中假设第二部分的第一项按照时间t=0的收入大小进行排序,而第二项则是按照时间t=1的收入大小进行排序。
对于GB01、GB10、GW01、GW10、G01、G10的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将组间基尼系数GB的计算公式定义为:
GB=PGQ
(9)
P代表一组由每组总人口占全部总人口的比例组成的行向量,这些组按照收入的大小排序;Q代表由每组总收入占全部收入的比例组成的列向量,假设有n组收入群体,G就是n×n的矩阵,其中的向量元素gij为0(i=j)、-1(j>i)、1(j
综上,定义GB01为各组按照时间t=1的收入排列P,同时收入份额按照此顺序计算时间t=0的收入份额Q;同样,GB10为各组按照时间t=0的收入排列P,同时收入份额按照此顺序计算时间t=1的收入份额Q。
组内基尼系数GW计算公式为:
(10)
其中fn、wn、Gn分别表示各组人口占总人口份额、各组收入占总收入份额和各组的基尼系数。
定义GW01为各组人口占总人口份额fn和各组收入占总收入份额wn在时间t=0时的值,同时基尼系数Gn由按时间t=1时的收入进行排序的时间t=0时的收入值计算而得;计算GW10也是同样的方法,即为各组人口占总人口份额fn和各组收入占总收入份额wn在时间t=1时的值,同时基尼系数Gn由按时间t=0时的收入进行排序的时间t=1时的收入值计算而得。
对于总基尼系数Gts,也是采用同样的假设方法,即G01由按照时间t=1时的收入进行排序的时间t=0时的收入值计算而得,G10由按照时间t=0时的收入进行排序的时间t=1时的收入值计算而得。
三、实证分析
(一)数据来源
本文采用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的微观调查数据,选取了2004年、2006年、2009年、2011年的调查数据,其中包含了性别、受教育程度、所在单位的所有制类型、职业类型和职位、有无雇佣合同以及收入等信息;本文的样本选择了在4个调查年份中连续调查的样本,即追踪调查数据。
(二)描述性统计分析
在分析中,将性别、受教育程度(以大专学历水平为界点划分为高学历和低学历水平)、职业性质(划分为白领和蓝领)、雇佣类型(划分为有雇佣合同和无雇佣合同)、单位性质(根据所有制类型划分为国有部门和非国有部门)。根据上述划分,表1给出了各分组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表1 各分组描述性统计结果表
从表1可知,虽然总体上各分组的平均工资在逐年增长,但是不同劳动力市场领域的收入差距很大。男性、高学历、从事脑力工作、有雇佣合同、国有部门工作的劳动群体的平均工资和历年增长幅度,都普遍高于女性、低学历、从事体力劳动、没有雇佣合同、非国有部门的劳动群体。特别是国有部门与非国有部门之间,从2003年到2010年国有部门平均工资从13 153元涨到40 841元,增长幅度为2.1倍;而非国有部门平均工资从9 450元涨到24 428元,增长幅度为2.58倍,低于国有部门增长幅度;2010年国有部门平均工资是非国有部门平均工资的1.58倍,可见劳动力市场上普遍存在性别歧视、学历歧视、职业性质歧视、企业所有制歧视等现象,劳动力市场分割程度较深,不同劳动力市场领域的工资水平差距和各领域自身的个体流动性加剧了社会收入不平等。因此,笔者将结合收入流动性极化指数的分解指数,即从结构化流动性极化指数PS和交换流动性极化指数PE两个方面,描述不同劳动力市场领域收入极化现象,并具体分析在导致不同劳动力市场领域极化现象的原因中,究竟是工资水平差距导致的收入不平等占主导,还是各领域自身的壁垒导致的个体之间缺乏流动性占主导。
(三)流动性极化指数测量结果分析
由于本文的样本是多年的追踪调查数据,可以有效分析城镇劳动力市场分割对不同劳动力市场领域收入极化程度的影响,并判断影响收入极化的具体原因,如部门之间的收入差距、个人的职业性质和社会地位的流动性等。本文以2003年为时间t=0时的收入状况,2005年、2008年、2010年为时间t=1时的收入状况,通过将个体的流动水平量化,计算个体流动前后按收入重新排序的基尼系数,得出2005年、2008年、2010年相对于2003年的极化指数。具体测量的极化指数和以2005年极化指数为基准的变化值,分别见表2、表3所示。
表2 2005—2010年极化指数值表
表3 2008—2010年极化指数变化值表
由表2、表3可知,从整体上看截止到2010年,除性别和雇佣形式两个分组的收入极化程度下降外,其他分组都呈现上升趋势,特别是学历和企业所有制两个分组极化程度上涨幅度达到10倍和3倍。下面具体分析各分组极化指数变化情况:
男女性别差异:2008年之前极化指数在增加,到2010年极化指数出现了负值,说明男性和女性分组的极化程度在降低,收入不平等现象开始改善,其原因主要是结构化流动性极化指数(PS)的下降幅度占总下降水平的87%所致,可见男女之间工资水平差距缩小,同工不同酬现象有所改善。
职业性质分组:收入极化程度一直为负值,说明极化程度一直在降低,到2010年开始出现正值,其因是交换流动性极化指数(PE)上涨了0.082 0,说明个体在两个对立组之间的流动性减弱,从事体力的劳动者很难改变其职业性质和社会地位,个人的职业性质很难改变,加之两组间的工资水平也不会随着工作经验的增加而上升,而工资差距的加大使收入极化程度加深。
学历分组:收入极化水平一直在增加,特别是2008—2010年之间增长幅度达到11倍,其中结构化流动性极化指数(PS)贡献率为88.8%,说明高、低学历之间工资水平差距是导致极化的主要原因,两组间工资水平的差距导致组间基尼系数大于组内基尼系数,收入不平等加深;同时,低学历劳动者很难往高学历发展,个体流动性很差,社会地位和职业性质很难改变,这也说明一个问题,即低学历劳动者很少有机会同时自身也很少有意愿,通过再教育或再培训改善自己的学历水平。
雇佣形式分组:2008年出现了极化程度下降,而到了2010年极化指数又开始大幅上升,这是因结构化流动性极化指数PS剧烈变化所致,PS先下降后上升,而PE一直保持-0.11~0.011 5小幅浮动的水平,说明工资水平变化是引起极化指数变化的主要原因;2008年之前,有雇佣合同和无雇佣合同之间的工资水平差距减少,极化程度降低,到2008—2010年之间,工资水平的差距又开始拉大,所以使极化程度加深。
企业所有制形式分组:极化指数值由负转为正,主要因交换流动性极化指数(PE)上升了0.127 5,占总上升幅度的84%,说明国有部门和非国有部门之间人员流动性特别差,国有部门工作就是俗称的“铁饭碗”,岗位稳定,收入高;非国有部门劳动者很难流入到国有部门工作,两部门之间的壁垒很明显,收入等级难以跨越,加之两个部门的工资水平差距逐年加大,所以收入极化程度加深。
四、结论与建议
综上,本文将极化指数分解为结构化流动性极化指数PS和交换流动性极化指数PE,从工资水平变化和个人社会地位、职业特征流动变化两个方面,研究城镇劳动力市场分割下五个不同劳动力市场领域产生收入极化的主导原因。本文的主要结论和政策建议如下:
第一,性别分组中,无论是结构化流动性极化指数还是交换性流动性极化指数都在下降,主要是因结构化流动性极化指数PS的下降幅度占总下降水平的87%所致,说明男女性别差异造成的同工不同酬现象有所改善,女性可以流动到更高水平的工资岗位上,妇女的社会地位在上升。
第二,学历和雇佣形式分组中,结构化流动性极化指数PS的上升是导致收入极化程度加深的主要原因,说明工资水平改变导致的组间收入不平等加大是极化程度加深的主要原因,低学历水平和无雇佣合同的劳动者工资水平过分低廉,同时低学历劳动者的工资增长速度低于高学历劳动者,故加大了组间的收入不平等。同样,在工作之初,没有订立雇佣合同的劳动者很难在今后的工作中获得雇佣合同,工资水平也难以提高。所以,针对这种情况,国家在调节收入不平等时,最主要的是要提高低学历劳动者和没有订立雇佣合同劳动者的整体工资水平,同时重视对低学历劳动者的再教育以及规范劳动市场用人制度,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缓解收入极化的程度。
第三,职业性质与企业所有制分组中,交换流动性极化指数PE的上升是导致收入极化程度加深的主要原因。各分组中个体间的流动性很弱,个人很少有机会跨越组间壁垒而改变自己的职业性质和所在企业的所有制,只有打破这两种职业壁垒,加快国有企业改制和降低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异常高薪,才可以有效缓解收入极化现象。
参考文献:
[1]张世伟,武娜.农民工和城镇工劳动报酬差异的变动[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4(7).
[2]Fields Gary S,Ok Efe A. The Meaning and Measurement of Income Mobility[J]. 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 1996,71(3).
[3]Solon G. Handbook of Labour Economics[M].North-Holland: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9.
[4]尹恒,李实,邓曲恒.中国城镇个人收入流动性研究[J].经济研究2006(10).
[5]严斌剑,周应恒,于晓华.中国农村人均家庭收入流动性研究:1986-2010[J].经济学, 2014(3).
[6]Esteban J, Debraj R. On the Measurement of Polarization[J]. Econometrica,1994,87(2).
[7]Duclos J, Esteban J, Debraj R.Polarization: Concepts, Measurement,Estimation[J].Econometrica,2004,72(3).
[8]Wang Y Q, Tsui K Y. Polarization Orderings and New Classes of Polarization Indices[J].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 Theory,2000,32(2).
[9]Lasso Casilda, Urrutia Ana. An Alternative Formulation of the Esteban-Gradín-Ray Extended Measure of Polarization[J].Journal of Income Distribution,2006,15(2).
[10]洪兴建,李金昌.两极分化测度方法述评与中国居民收入两极分化[J].经济研究,2007(11).
[11]刘小勇.中国区域间农村居民收入差异及极化研究[J].财经论丛,2009(1).
[12]Markandya Anil. Intergenerational Exchange Mobility and Economic Welfare[J].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1982(3).
[13]Javier Ruiz-castill. The Measurement of Structural and Exchange Income Mobility[J].Journal of Economic Inequality,2004,25(2).
[14]Ambra Poggi, Jacques Silber. On Polarization and Mobility: A Look at Polarization in the Wage-career in Italy[J].Review of Income and Wealth, 2010,56(4).
[15]Deutsch Joseph, Meital Hanoka, Jacques Silber. On the Link Between the Concepts of Kurtosis and Bipolarization[J]. Economics Bulletin, 2007,4(36).
(责任编辑:郭诗梦)
【统计应用研究】
Income Polarization of Urban Labor Market Segmentation: The Polarization Index Based on Income Mobility
LONG Ying,XIE Jing-wen
(School of Economics, Anhui University, Hefei 230601, China)
Abstract:Chinese income gap is increasing under the China's urban labor market segmentation, combine the measurement of income mobility and polarization index can better analyze the polarization of labor market, this article use Chinese Nutrition and Health Survey (CHNS) micro data,and divided the polarization index P into two parts, the structured mobility polarization index PS(change over time in the overall, between-and within-groups inequality) and exchange liquidity polarization index PE(changes over time in the ranks of the individuals).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reason of labor market polarization of education and employment is structural liquidity, and the reason of labor market polarization of professional nature and enterprise ownership is the exchange of liquidity.
Key words:labor market segmentation;income mobility;polarization index
作者简介:沈红丽,女,河南周口人,管理学博士,讲师,研究方向:农村金融。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 《生态型产业结构评价体系构建与测度:对中国典型区域的实证分析》(13BJY007)
收稿日期:2015-07-31;修复日期:2015-09-28
中图分类号:F2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3116(2016)01-007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