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诵读训练 走进国学殿堂

2016-02-22 17:52武国屏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6年2期
关键词:国学

武国屏

讲这个题目,首先要廓清对两个概念的理解和认识。何谓“国学”?权威的解释是,国学指的是我国传统的学术文化。它包括哲学、历史学、考古学、文学、语言文字学。何谓“诵读”?诵读就是要求学习者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用朗读的方法,反复熟读文本,逐步加深理解,直到可以背诵。诵读强调的是一个“读”字。要求不断地读,反复地读,直到能够背诵为止。今天,我们就“国学”与“诵读”的关系,讲三个问题。

一、直面现实:国学经典面临的处境

马克·吐温曾经讲过一句话:“所谓经典,就是大家认为应该读而没有读的东西。”这句话并不难理解,就是说,没有人否认应该读经典,但真正读的,却寥寥无几。马克·吐温关于经典尴尬处境的论述,用在国学经典上不也完全恰当吗?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呢?

因为经典本身是纯粹的。它不打算讨好人,不千方百计诱惑你去读它。作家在写作时,只是要写出他对生活的所思所感以及他对生活的切身体验。他是写给自己看的,至多是写给他认为可以与之对话的人看的,并没有打算让大量的读者成为自己的粉丝。曹雪芹在“举家食粥酒常赊”的窘境中写《红楼梦》,只是想写出他的“一把辛酸泪”,并没有奢望把它做成畅销书,赚它个稿费排行榜第一。因此,经典不会时刻想着为你提供方便,不会挖空心思哄你逗你,不会因为你理解不了而降格以求。

因为经典关注的是事物本质的东西。就说《论语》吧,孔子由于奉行“述而不作”的人生信条,他的学术思想并没有通过专著的方式完整而系统地流传下来。我们能见到的唯一集中反映孔子思想的著作,就是由孔子的学生记录、整理的他的言论与事迹的《论语》。这部《论语》是语录式的,没有引人入胜的情节,没有叱咤风云的人物,在某些人看来,也许乏味得很,根本读不下去。然而,就是这部《论语》,影响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社会,成为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作,成为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历史进入21世纪,《论语》不但没有过时,而且有许多东西需要我们更好地传承。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和他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不但属于中华民族,而且属于世界人民。现在许多国家都建立了孔子学院,在学习汉语文化的同时,也在研究和传播孔子思想、孔子精神。人们常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它对事物规律的认识和对事物本质的揭示,可见它内容的博大精深。

以上这些特征,使那些渴望阅读经典的读者对经典产生隔膜,使他们无缘分享出自人类杰出头脑的感受、智慧和发现。

阅读经典需要充足的时间和从容的心境,而匆促的生活节奏,过于丰富乃至泛滥的信息,培植了现代人浮光掠影的阅读习惯。面对铺天盖地的碎片化、娱乐化的信息,人们很难有时间沉潜到情韵悠长的大部头文学作品中;人们静不下心来欣赏一段风光描写,揣摩一种细腻的心理变化过程;人们没有耐心细细品味一首诗的节奏、韵律以及布局谋篇的微妙之处,享受纯粹的文字之美。传媒学家尼乐·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指出,这是一个泛娱乐化的时代,深刻的思考在迅速地销声匿迹,我们变得匆忙和浮躁,只能以一种消费的心态,消受那些等而下之的粗浅的读物了。什么“文化快餐”,什么“名著精编”,就是这类东西。

人们还可以有这样那样疏远经典的理由。这些理由让我们面对人类精神的优秀成果却漠然视之,让我们和深刻、和睿智、和人类大脑艰苦求索而获得的精神愉悦等美好的东西失之交臂。领悟了这些,我们是不是应该有所行动呢?

二、走出误区:破除对国学的神秘感

我们国家是古老的礼仪之邦,对于教化十分重视。言传身教,又重在启发,尤其鼓励个人在实践中的自我领悟。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这里讲的,就是从自我反省中求得人的自我领悟,从而提升人的道德修养。国学中蕴含的人类数千年积累起来的经典智慧,对人类继续生存并追求和平、幸福的生活,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中国传统的学习路径是内向的,指向人的心灵,寻求人内心的平和与宽容,从而达到一种和谐的境界。而这,正可以改变当今人们的急躁情绪,缓解当代社会的普遍焦虑。

国学,如前所说,指的是我国的传统的学术文化。它既是一个知识系统,也是一个价值系统。对学术而言,还是一个治学门径和学术基础。由小学(旧时把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总称小学)而经学而文史而诸子的治学路径,就是在道德坚持之中,对于知识的整体性把握。“小学”是基础,没有这个基础,读不懂文献;“经”是价值核心,没有这个核心,人生就会背离道德原则;“文史”是知识,也是传统文化思想的载体;“诸子”是思想,是对现实难题进行的思考以及有效应对。这个基础打好了,就可以要文而得文,要史而得史,而不必一开始就自织罗网,作茧自缚,把自己定位在文或史的狭隘范围里。

谈到国学,人们还应该破除对国学的神秘感。国学并不是什么玄虚空泛、深奥莫测的东西。人们只要稍微留意一下小学五、六年级以及初、高中语文课本中的古诗文内容,就会发现这里有大量的国学经典。我们且粗略地看一下初、高中课本中的一些篇目。《论语》有《〈论语〉十则》《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孟子》有《鱼我所欲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寡人之于国也》。《诗经》有《关雎》《蒹葭》;《楚辞》有《渔父》《离骚》。《左传》有《曹刿论战》《烛之武退秦师》;《史记》有《鸿门宴》《屈原列传》。诸子百家有庄子的《逍遥游》,荀子的《劝学篇》。神话寓言有《夸父逐日》《女娲补天》《愚公移山》。唐诗有李白的《将进酒》《蜀道难》,杜甫的《石壕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的《卖炭翁》《琵琶行》。宋词有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元曲有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杂剧有关汉卿的《窦娥冤》,王实甫的《西厢记》。四大名著《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都有节选,《三言二拍》《聊斋志异》都收选篇(前者如《灌园叟晚逢仙女》,后者如《促织》)。可见课文所选,从《诗经》《楚辞》到《左传》《史记》,从诸子百家到神话寓言,从唐诗宋词到元曲杂剧,从三国水浒到西游红楼,从《三言二拍》到《聊斋志异》,等等,可以说国学经典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学好了这些基本篇目,应该说已经打下了国学的初步基础。入门既不难,进一步深造乃至登堂入室,也是可以办得到的。

国学并不神秘。国学就在身边。

三、加强诵读:走进国学的便捷门径

黑格尔说,方法不是外在的形式,而是内容的灵魂。恩格斯也指出,在一切哲学家那里,体系都是暂时的东西,但包含在体系中的真正有价值的方法,却可以长久地启人心智,发人深省。

做任何事情都必须找到它的正确门径和有效方法。学习国学也是如此。国学大师姚奠中先生说:“国学不易讲,甚至不能讲,必须自己用心去读去看。章太炎先生讲国学,不过是指示些门径和矫正些近人易犯的毛病而已。如果真要讲方法的话,便是‘自己用心去读去看。‘读,便是读书学习,博闻强识,由博返约。‘看,眼见为实,含有践行之意。所谓知行合一,正在于此。‘用心便是思考了,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与思相辅相成,方能有所成就。此外,可以讲授的便是一些经验,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先贤的治学总结,自然可以帮助后人少走些弯路,但路还是要自己走的。”(《国学之道——谈中国人生智慧》北京大学出版社)

要说方法,这就是方法。这里,我要特别强调一点,就是读,特别是诵读。这是前人学习文言文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应该在文言文阅读训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那么,怎样进行诵读训练呢?

第一,要多读,不可误读。朱熹在《训学斋规》中指出:“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勉强硬记,指文章没有读熟,就一句一句地在心里硬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第二,要心到、眼到、口到。朱子言:“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随随便便)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最要紧)。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第三,要和思考结合起来。朱熹在《读书之要》里说:“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苏轼《送安惇落第诗》写道:“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荀子在《劝学》里也说“诵读以贯之,思索以通之”,就是说,用反复诵读的方法把所学的东西连贯起来,用深入思考的方法把所学的东西联系起来,使之贯通。

这些,都是千百年来反复验证、行之有效的好方法。我们切不可弃之如敝屣,不理不采。

谈到诵读的好处,依我看,至少有两条:其一,演讲可以出口成章,增加文化含量。议论则剀切入里,叙事则娓娓动听。其二,为文可以增加文采,流传广远。孔子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要使自己的文章写得有文采,有吸引力,人家愿看,爱看,必须在提高学养上下功夫。很难设想,一个读书不多、视野不广的人,笔下却能写出字字珠玑、文采斐然的锦绣文章来。当然,通过诵读还可陶冶情操,愉悦身心,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提高人的道德修养。这些,不言自明,就不去多说了。

下面由我给大家推荐几篇古典诗文,国学经典。

1.荀子《劝学》

2.诸葛亮《出师表》

3.陶渊明《桃花源记》

4.李白《将进酒》

5.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6.白居易《琵琶行》

7.李商隐《锦瑟》

8.韩愈《师说》

9.周敦颐《爱莲说》

10.苏轼《赤壁赋》

这里,既有诗歌,也有散文。诗歌中既有古体诗(如李白的《将进酒》)也有近体诗(如李商隐的《锦瑟》)。散文中既有“表”,也有“说”,也有“记”;既有短文,如《爱莲说》,仅119字,也有较长的赋文,如《赤壁赋》,537字。我希望能够通过体裁各异类型不同的诗文的诵读,起到示范和引领的作用,使更多的同学有兴趣参与到诵读国学经典的队伍中来。果能如是,我一个古稀老人也就感到莫大欣慰了。

什么是幸福?不同的人会给出不同的答案。就我理解,做自己想做而又能做的事就是幸福。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一生别无所好,唯一的嗜好就是读书与写作。穷其一生,不改其志,乐此不疲。尽管如此,书读得不能算多,文章写得好的也没有几篇。但我还不失自信。最近,我给自己拟了一条座右铭,张梦文先生给我写成条幅。这句话是:“若苍天不弃,假我以时日,当惜之而勤耕不辍,庶几有新作问世焉。”希望青年学子,能珍惜宝贵的光阴,加强诵读训练,走进国学殿堂,努力让自己多学到一点东西!

附录:诗文十篇诵读提示

1.荀子《劝学》

《劝学》是《荀子》的开篇之作,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目的、意义、态度和方法,是古代论述学习的重要文章。这里节选的三段,着重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和学习应持的态度。作者反复论证人的知识、才能、品德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通过学习和积累取得的。即使是圣人的思想,也可以在不断的学习和积累中具备。所以任何人都应当持恒专一,脚踏实地,不断学习。

本文善于运用比喻,深入浅出地阐述道理,很有说服力。此外还使用简短的排比句,音节和谐,气势充沛,使人读起来有整齐畅达的感觉。

2.诸葛亮《出师表》

本文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出师伐魏前写给后主刘禅的奏章。文中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要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表达了诸葛亮对先帝知遇之恩的感激之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此表历来受到人们的称赞。宋代爱国诗人陆游在《书愤》诗中有这样的名句:“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3.陶渊明《桃花源记》

本文是东晋文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文章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小住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的曲折离奇的情节贯穿起来,描绘了一个自给自足、和平恬静、没有战乱之苦、没有欺诈剥削的理想社会,表现了对残酷、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幸福安宁的社会生活的渴望。

文章语言精练,文笔优美,写景叙事,简洁精妙。写桃花林,寥寥数笔,就把一个幽静绮丽、美不胜收的自然境界图画般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写桃花源中的境况,在不足五十个字里,交代了此中人的生活条件、居住环境、民风民情及人们的精神面貌,极有层次,给人留下明晰的印象。

《桃花源记》千百年来受人喜爱,证明了它有不朽的艺术魅力。

4.李白《将进酒》

本诗是李白咏酒的名篇。表面是写“饮酒放歌”,实际则是借豪写悲,寓悲于豪。诗人以酒作为引发诗情的触媒,用直抒胸臆的方法,深入地揭示了自己内心世界的激荡和矛盾,成功地塑造了纵酒狂歌、不拘形迹的自我形象。他胸怀大志,渴望建功,怀才不遇,愤懑不平,鄙弃世俗,蔑视富贵。他既狂放傲岸,又豪爽豁达;既忧愤深广,又乐观自信;既表示“但愿长醉不复醒”,又执着于美好人生,不屈不挠地追求理想的实现。在一首篇幅不长的古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塑造得如此活灵活现,多姿多彩,在我国古代诗歌史上实属罕见。

5.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本诗是杜甫旅居四川成都草堂期间创作的一首古体诗,诗歌写了一次大风把作者茅屋上的草吹走,诗人一家在风雨飘摇中度过一个不眠之夜的经历,体现了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

推己及人、忧国忧民是诗人诗作中一以贯之的思想。像《又呈吴郎》中的“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像《登岳阳楼》中的“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等等,它们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思想、情感一脉相承。从中我们可以窥见诗人关心国事的深沉目光,心系黎民的赤子情怀。

6.白居易《琵琶行》

《琵琶行》是一首叙事诗,是诗人的代表作。全诗借叙琵琶女的高超演技和凄凉身世,抒写了自己遭贬抑郁无可宣泄的悲苦之情。全诗结构清晰,过渡自然,衔接紧凑,情、景、事高度融合,浑然一体。

诗中关于琵琶女弹奏技艺的描写,历来被视为音乐描写的绝唱。而表现诗人平等思想和悲悯情怀的诗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千百年来一直为人所传诵。

7.李商隐《锦瑟》

《锦瑟》一诗写得很美,是李商隐的代表作。对这首七律的解读,是自伤身世,还是悼亡之作,抑或还有其他含义?历来没有定论,看来也说不清楚。只好见仁见智了。我们试作一解。

首联两句,由锦瑟起兴,自伤政治失意,爱情忧思,引起对华年往事的追忆。颔联借庄子、杜宇两个典故,申说自己政治和爱情的失意,宣泄自己难言的忧愤和痛苦。是“华年之思”的具体化。颈联抒写作者对美好理想的追求以及无法实现的悲哀。内涵丰富,联想奇丽,千百年来,一直为人所传诵。尾联两句,言以上种种凄怆欲绝的情怀,痛苦执着的追求,终成泡影。诗人面对现实,不禁惘然若失。以此总结其一生,情味婉曲,深挚哀痛。

本诗是李商隐罢官后的自伤寄托之词。诗人身世的悲怆,理想的幻灭,爱情的悲凄,人生路途的迷茫和无穷的遗恨,一并囊括在诗的意象之中,拨动了每一个读者的心弦。

8.韩愈《师说》

“说”是一种论述性的文体。韩愈针对唐代士大夫阶层普遍轻视学习、耻于从师的社会风气,有针对性地写了这篇文章,论述从师学习的重要意义,批评当时的世俗偏见。他在文中提出的见解,至今仍值得我们重视。

多用对比,是本篇论证上的突出特点。高屋建瓴,破立结合,说理精辟、透彻,多方面地选用论据,写得极有气势,也极具说服力。

9.周敦颐《爱莲说》

本文通过对莲花的赞美,表现了作者自己的思想品格。作者从莲的生性、长相诸方面,着意刻画莲的高尚、正直、纯洁、尊严,誉之为“花之君子者”,明确地表示“独爱”,从而表白了自己的胸怀志趣。菊花也具有孤高贞洁的品性,作者不无敬意,称之为“花之隐逸者”,为“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而惋惜,但是作者志在入世,不尚隐逸,所以对它未加赞誉。文中称牡丹为“花之富贵者”,以“世人甚爱牡丹”来比喻追求富贵的庸俗之风,表示了自己内心的厌恶。

文章采取古典诗文常用的咏物言志手法,以莲花喻君子,写得含蓄别致,饶有趣味。

周敦颐是宋代理学的开山鼻祖。他为官正直,明于治案。宋代诗人黄庭坚曾称赞他“人品甚高,胸中洒落,如光风霁月”,此文确实可视为作者胸怀志趣的自我写照。

10.苏轼《赤壁赋》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苏轼因新党指控他讪谤朝廷,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当时,他谪居黄州,政治上失意,精神上苦闷;却又强自慰藉,以求解脱。赋中充分反映了作者这种复杂而又矛盾的心情。

作者月夜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触景生情,感慨万千,联想古今人事,借题发挥,抒发了内心的愤懑,表现了超然独立、不计得失的胸怀。文章把写景、抒情、说理融为一体。选材精,构思巧,结构严,用语妙。全篇如行云流水,自然流畅,情景交融,又富含哲理。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这是一篇散文赋。在押韵和骈偶句式方面体现了赋的特点,在使用散句方面又表现出散文的长处。作者在江风秋月中与客对饮,互问互答,既有淡淡的哀愁,也有乐观旷达的情怀。文辞豪迈,气势宏伟,想象丰富,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艺术功力。

东坡被贬黄州,仕途上遭受了重挫,却为后世留下了难得的一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赋(《赤壁赋》)。祸乎?福乎?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诡异奇谲。

猜你喜欢
国学
国学大考堂
“垂”改成“掉”,好不好?
国学大考堂
走入国学馆遇见最美的你
国学大考堂
国学课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国学文化鉴赏
众说“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