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丽萍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双丰街道办事处农业技术综合服务中心,黑龙江 哈尔滨 150313)
母猪生产前后四种繁殖性疾病的诊治
刘丽萍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双丰街道办事处农业技术综合服务中心,黑龙江 哈尔滨 150313)
不食或称食欲废绝是消化系统疾病的症状,但母猪临产不食常导致生产无力、产程过长、胎衣不下、产后无乳等影响繁殖性能的后果,故纳入繁殖障碍疾病予以讨论。母猪临产不食的原因也很复杂,常见的原因为妊娠期能量过剩、猪瘟带毒、猪流感、口蹄疫、蓝耳病等。
1.1 多数肥胖母猪出现临产不食为能量营养过剩所致 此类母猪精神、体温、呼吸、脉搏均正常,体表也未见异常,即通常饲养户反映的“没有任何异常”,但却喜卧地、懒动、拒绝采食,一般停食3~4d后恢复正常,之所以出现此类临床表现,是因为血酮过高,若为育肥猪,肌肉注射肾上腺素、加速酮体转化即可。但因是临产母猪,注射肾上腺素会导致早产,因而难以决断,在养殖户或兽医的犹豫过程中母猪临盆,随即出现生产无力、产程过长、胎衣不下、产后无乳等一系列问题。纠正方法最好是产前10d起降低母猪饲料的能量浓度,或减少原来饲喂饲料的10%,代之以小米糠、麸皮等粗纤维饲料;其次是投以芹菜、包菜等青绿饲料;三是在饮水中投以大量的电解多维,加速代谢。
1.2 猪瘟带毒母猪也会表现临产不食 但是多数群内有相关症状,如母猪自身皮肤或眼结膜潮红、眼眶下泪斑、低热稽留和群内公猪的尿鞘积液等表现。处置时可在肌内注射猪瘟抗体或干扰素的同时,肌内注射黄芪多糖,饮水中添加电解多维。
1.3 突发猪流感的临产母猪出现不食 多数有喷嚏、中热稽留、前眼角泪斑、眼屎等症状。处置时可肌内注射柴胡注射液,或等量的柴胡注射液、鱼腥草注射液,同时在饮水中添加大剂量电解多维。
1.4 口蹄疫、亚临床口蹄疫的母猪临产不食 可在蹄、口、唇、舌端或边缘、牙龈、上颚见到水疱,或在相应部位见到火柴头大小的出血、淤血斑点,多伴有低热,或微热,或不规则热。处置时可肌内注射干扰素或合成肽,更重要的是使用过氧乙酸熏蒸猪舍,用碘制剂消毒产床、母猪体和猪舍,以及给初生仔猪注射干扰素,避免哺乳仔猪感染发病。
1.5 部分感染蓝耳病 母猪会因产前体质虚弱,继发传染性胸膜肺炎或猪副嗜血杆菌除了不食,双耳和会阴部出现“一过性”蓝灰色或双耳渐进性鲜红、暗红色,臀部、会阴部和尾、腹下等处全部或部分出现鲜红、暗红的皮肤颜色改变之外,前者有喘气、消瘦,流白色黏稠鼻涕等临床症状;后者有喘气、四肢下部或关节肿胀,鼻流白色或带有血红色泡沫等临床症状。共性的特征是体温40~40.5℃的稽留热。处置时可肌内注射头孢噻呋钠、头孢喹肟等杀灭细菌的同时,肌内注射干扰素或多肽类生物制剂抑制病毒的增殖,并给予电解多维、肝肾宝、肝泰乐等营养制剂,以保证代谢过程中大量消耗酶的补充。
在影响母猪繁殖性能的各种因素中,胎儿异常和假死占据的位置并不十分重要,但是处理得当可取得明显成效。畸形胎儿,过大过小胎儿,均属异常胎儿。畸形胎儿的出生多数同近亲和回交有关,也见于人工授精的后代。前两种交配组合之所以出现畸形胎儿,是有害基因重组频率升高的原因,因而在技术规程中要求建立配种和产仔记录,技术人员应定期分析本猪群的生产记录,及时调整配种方案和交配组合,降低畸形胎儿的出生率。
假死胎儿多见于难产病例,多由于羊水破后分娩不顺利、胎儿长时间缺氧所致。接生时应对假死胎儿逐个检查:一是手提后腿,让口鼻中黏液自然流出;二是掏出口腔内黏液等堵塞物;三是用手掌轻击小猪臀部;四是电击有反射的小猪,促使其复苏。
该症多见于高龄母猪,或消瘦体弱母猪,或染疫母猪,也见于日粮营养不平衡母猪。预防以及时淘汰老龄母猪、定期驱虫、增加维生素营养、确保蛋白质营养、处方化免疫为主要措施。临床处置则需首先排除传染病,高龄母猪可通过增加营养(重点是维生素和蛋白质营养)、内服“生乳散”予以调整,在本胎次仔猪断奶后予以淘汰;消瘦母猪则应在排除传染病、年龄因素之后予以驱虫,之后再参照高龄母猪的办法处置;染疫母猪应通过实验室检验确诊,然后采取针对性的临时处置措施,但应注意,施行临时处置措施后即使产奶量很好,也要按照传染病的处置措施继续处置,避免水平传播和下次分娩时重发此病。
该病常见于低胎龄的蛋白质营养不良母猪群,多发于乳房、乳腺炎症病例,也见于肠道寄生虫和微量元素营养不良母猪。
多数母猪咬食仔猪同乳腺、乳房的疼痛有关,因而接生时认真检查、仔细消毒乳腺、乳头非常重要,通过检查和消毒及时发现异常母猪并及时处理,是预防本病发生的根本措施。少数母猪发生本病,同饲喂生肉、吞食胎衣后对血腥气味的特殊记忆有关。所以,不给母猪(包括后备母猪)饲喂生肉、生鱼粉,及时收集胎衣、胎盘不让母猪采食,是产房管理中必须注意的问题。寄生虫病、某种微量元素营养不足、蛋白质营养不良同样是饲养管理的问题。所以,规模饲养猪群的程式化管理和各项管理制度的落实是避免和减少本病的基础。
10.3969/J.ISSN.1671-6027.2016.03.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