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波,徐 铁
(1.辽宁省黑山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辽宁 黑山 121400;2.辽宁省黑山县畜产品安全监察所,辽宁 黑山 121400)
散养禽霍乱病诊治措施
史学波1,徐 铁2
(1.辽宁省黑山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辽宁 黑山 121400;2.辽宁省黑山县畜产品安全监察所,辽宁 黑山 121400)
禽霍乱病是由巴氏杆菌引起的家禽急性、败血性传染病;病程短,病死率高。在每年的7~9月份,是散养禽霍乱病的高发期,常常出现无任何临床症状而突然死亡的病例,让散养户措手不及,防不胜防。笔者在长期的临床工作中,总结了散养禽霍乱病诊治措施,供广大兽医工作者和散养户参考。
1.1 散养禽活动范围较大,接触禽霍乱的传染源、病原体的机会大大增加。
1.2 管理粗放,没有固定的圈舍,栖息的条件随自然环境的改变而变化,夏季连雨天,地面潮湿,天气闷热,应激反应大,机体抵抗力下降,易感染发病。
2.1 最急性型
多见于产蛋高峰期的蛋禽,无任何临床症状。蛋鸡死在鸡窝、鸡架上;鸭子、鹅等水禽死在水坑边。
2.2 急性型
病禽体温升高;羽毛脏乱无光;缩头闭眼,离群靠边;鸡冠、肉髯青紫色;口角、鼻孔有粘液流淌,发出“咯、咯”声;排出淡绿色、白色、灰黄色腥臭稀粪,泄殖腔周围羽毛被粪便和泥土污染;最终衰竭死亡。病鸭(鹅)除以上症状,还有摇头、站立不稳、瘫痪、惧水等表现。病程数小时至2~3d不等。
2.3 慢性型
病禽瘦弱、跛行;拎起来轻飘飘的;腿部关节肿大;鼻腔有粘液,鼻窦肿大,呼吸困难;腹泻;个别病例鸡冠、肉髯坏死、脱落。病程达1月以上,产蛋停止。
3.1 最急性型
无病理变化;个别病例可见心外膜散在出血点。
3.2 急性型
切开肉髯、关节等肿胀部位有黄灰色或黄红色浓稠的渗出物或干酪样坏死;呼吸道内有粘稠液体;打开腹腔,可见病禽腹膜及腹部脂肪有出血点;肝脏肿大充血,质脆,呈深紫色或铜绿色,表面散在大量针尖至米粒大小不一的坏死灶;心包较厚,心包内含有大量纤维素样积液(病鸭在心包内充满透明橙黄色渗出物),心内膜、心外膜和心冠脂肪有明显出血点;腺胃、肌胃及腺胃与肌胃的交界处出血;整个肠管肿胀充血,尤其以十二指肠段较严重;卵巢明显出血;肺充血、出血。
3.3 慢性型
因侵害部位不同而呈现不同的病理变化。侵害关节时可见关节肿大变形有炎性渗出物和干酪样坏死;侵害呼吸系统时,鼻腔和鼻窦内有多量粘性分泌物,肺脏呈现黄色干酪样病灶;侵害产蛋禽生殖系统时,卵泡软化或卵黄囊破裂,侵害消化系统时,腹腔内脏表面附着干酪样卵黄样物质;个别病例脾、肾肿大。
4.1 取病禽新鲜肝脏涂片,碱性美蓝染色,显微镜下观察,发现典型的两极浓染,无芽孢、无鞭毛、有荚膜的革兰氏阴性小杆菌。
4.2 在37℃恒温箱中,分别用普通琼脂、血液琼脂和麦康凯琼脂平板(pH为7.3)进行分离培养24h,发现在麦康凯琼脂培养基上不生长;普通琼脂培养基上生长不良;血液琼脂培养基上,出现圆形、微突起、浅灰白色、奶油状小菌落。
5.1 散养户缺乏养殖经验或比较粗心,发现时除最急性禽已经死亡外,患病禽往往已是中、后期 ,又因禽只数量较少,认为无治疗价值而放弃治疗。将病死禽随意丢弃在路边、水坑边。这也是个别散禽发生禽霍乱导致全村散禽发病的主要原因。所以杜绝恣意丢弃病死禽是控制禽霍乱病的最有效措施。
5.2 改善饲养环境,因散养禽数量少,便于转群,所以在夏季阴雨天来临之前,建一个固定的可遮风避雨的禽舍,投喂足够的卫生饲料,不要投喂发馊变质的剩饭剩菜,每天采集新鲜的野菜可保证充足的维生素供给,提供清洁饮水。水禽尽量避免到村屯内的水坑洗澡戏水,因为这个季节水坑的水质最差,细菌含量较高。
5.3 散禽患病时,暂时将散禽圈养,口服恩诺沙星片,每次0.5~1片/kg·bw,重症酌加,1~2次/d,连用2~3d。霍乱灵散拌料(按600g/100kg)全群投喂,自由采食,连用5d。
5.4 禽舍用百毒杀消毒液消毒,2次/d,连用5d,以杀灭病原菌,减少疫病的传播。
10.3969/J.ISSN.1671-6027.2016.03.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