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海荣
(辽宁省绥中县秋子沟动物卫生监督所,辽宁 绥中 125216)
小尾寒羊鼻蝇蛆病的防治
赵海荣
(辽宁省绥中县秋子沟动物卫生监督所,辽宁 绥中 125216)
羊鼻蝇蛆病,又叫羊鼻蝇蚴病,是由狂蝇科、狂蝇属羊鼻蝇的幼虫寄生于羊鼻腔及其附近的腔窦内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主要危害绵羊,其次是山羊。小尾寒羊是我国古老的地方优良品种之一,具有生长发育快、肉用性能好、多胎繁殖率高等特点。近几年,笔者在临床诊疗工作中发现,小尾寒羊感染羊鼻蝇蛆病非常普遍,感染率几乎达到100%,已成为危害小尾寒羊羔羊的主要寄生虫病之一,对小尾寒羊的健康养殖造成很大影响,本文对小尾寒羊鼻蝇蛆病的综合防治做一概述。
羊鼻蝇在形态学上可分为成蝇和幼虫,二者对小尾寒羊均有致病作用。
成蝇体长10~12mm,全身密生绒毛,外形如蜂。头部呈黄色,胸部灰黄色,有四条不明显的黑色纵纹,腹部具有银灰色与黑绿色的斑点。
幼虫分为3期,第一期幼虫长约1mm,呈淡黄白色,前后端呈梭形,前端有两个黑色的口钩,体表有小刺;第二期幼虫呈椭圆形,长20~25mm,体表的刺不明显;第三期幼虫体长约30mm,前端有两个黑色的大口钩,虫体分节,每一节上都有许多小刺,腹面平,背面隆起,每节的背面有黑褐色的横带,虫体后端平齐,有两个黑色的气孔。
羊鼻蝇的发育要经过成蝇、幼虫(一、二、三期幼虫)和蛹三个阶段。为胎生,成蝇直接产出幼虫。
成蝇在每年温暖季节出现,尤以夏季为多。雌雄交配后,雄蝇死亡,雌蝇则栖息于安静较高的地方,待体内幼虫发育后,雌蝇开始飞翔,突然飞向羊鼻孔,直接将幼虫产于羊鼻孔或鼻孔周围,一次能产下30~40个幼虫,雌蝇产完全部幼虫后死亡。第一期幼虫活动力很强;立即爬入鼻腔,固定于鼻粘膜上,并向鼻腔深部移行。在鼻腔、额窦等处蜕皮变为第二期幼虫,直到第二年春天,发育为第三期幼虫。第三期幼虫开始向鼻腔浅部移行。当患羊打喷嚏时,将虫体喷落于地面,幼虫钻入土中,化蛹,蛹又变为成蝇。
成蝇侵袭羊群产幼虫时,羊群骚动,惊恐不安,互相拥挤。被侵袭的羊频频摇头、喷鼻,有的奔跑躲闪,有的将鼻孔抵于地面,有的羊将头伸进其它羊的腹下或腿间,严重影响羊的正常采食和休息。
幼虫进入鼻腔后,以其腹面的小刺和口钩刺激损伤粘膜,引起鼻粘膜肿胀和发炎。初期为浆液性炎,流出浆液性鼻汁,以后变为化脓性鼻炎,流脓性分泌物,有时混有血液,分泌物风干后,在鼻孔周围形成黑色结痂,堵塞鼻孔。个别幼虫可进入颅腔,刺激损伤脑膜而出现神经症状。
患羊表现不安,打喷嚏、摇头、磨鼻、食欲减退,逐渐消瘦。当虫体或结痂堵塞鼻孔时病羊表现呼吸困难。当虫体刺激、损伤脑膜时,病羊表现运动失调,间歇性地做回旋运动,称其为“假回旋病”。最后病羊食欲废绝,极度衰竭死亡。
根据发病季节,典型的临床症状以及死后剖检在鼻腔、额窦等处发现虫体后可以确诊。当出现神经症状(假回旋病)时,应与脑多头蚴病加以区别。羊鼻蝇蚴引起的假回旋病有以下特点,可作为与脑多头蚴病鉴别诊断的参考依据。
4.1 患羊间歇性地向一侧做回旋运动,间歇时间长短不一,病情也时好时坏。
4.2 患羊鼻腔内往往有虫体,经常喷鼻、以鼻触地,鼻孔周围有黑色脓痂。
4.3 患羊脑部无变化,而对比检查两侧额窦,会发现病侧额窦稍有隆起。
4.4 假回旋病大多由三期幼虫引起。从成蝇7~9月出现,幼虫在鼻腔、额窦内发育为三期幼虫需9个月时间,所以本病多发生在第二年的4~7月。
5.1 治疗
5.1.1 消灭鼻腔内第一期幼虫 敌百虫酒精溶液(精制敌百虫60g溶解在31mL95%的酒精中,再加蒸馏水31mL即配成)。大羊2~3mL,中等羊1~3mL,小羊0.5~1mL。肌肉注射。11~12月份进行。
用10%的敌百虫溶液做室内气雾处理,剂量为4g/m3,吸雾时间为1h。
伊维菌素:0.2mg/kg·bw,一次颈部皮下注射。
5.1.2 消灭鼻腔内的三期幼虫 1%~2%的敌百虫水溶液,用去掉针头的注射器向鼻腔内喷射,每只成羊20mL(每侧10mL),中等羊 16mL(每侧8mL),小羊12mL(每侧6mL)。3~4月份进行,据实验,对三期幼虫的驱杀率为 100%。另外,此法也可用来消灭一、二期幼虫。但应在11~12月份进行。此方法适用于个体养羊户的小规模羊群的治疗。
5.2 预 防
在成蝇飞翔季节,为防止成蝇在羊鼻孔产幼虫,可向羊鼻孔周围涂擦药物,可防止成蝇产幼虫,还可以杀死已产出的第一期幼虫。
10.3969/J.ISSN.1671-6027.2016.03.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