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脾除湿法治疗皮肤病的研究进展

2016-02-21 02:51王秀艳于希军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6年27期
关键词:皮肤病茯苓白术

王秀艳,于希军

(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0)



健脾除湿法治疗皮肤病的研究进展

王秀艳,于希军

(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0)

中医;健脾除湿;皮肤病

皮肤病种类繁多,机体的任何异常都可导致皮肤病的发生,病因病机复杂,临床症状体征多变,一些疾病由于不能从根本上得到治疗,长期不愈,反复发作,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及工作质量。中医治疗皮肤病历史悠久,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根据整体观念及辨证论治的原则,临床治疗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疗效,现将近年来应用健脾除湿法治疗皮肤病的研究情况综述如下,以期为皮肤病的治疗提供一定思路。

1 湿  疹

湿疹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炎性皮肤病,具有皮损多形性、易于渗出、常对称分布、自觉瘙痒剧烈、反复发作、易演变成慢性等特点。该病属中医“湿疮”“浸淫疮”“血风疮”等范畴,“浸淫疮”类似“急性湿疹”,“血风疮”类似“亚急性湿疹”。

金志雄等[1]认为湿疹多因先天禀赋不足,饮食失调,损伤脾胃,脾失健运,水湿内停,湿邪化为湿热或寒湿,若外合风、湿、热之邪,内外两邪相搏浸淫肌肤而为病,故予口服健脾渗湿汤( 茯苓、白术、陈皮、苍术、川牛膝、薏苡仁、猪苓、泽泻、白鲜皮、徐长卿、玄参、当归、丹参、甘草)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口服依巴斯汀片的对照组(P<0.05)。宋瑜等[2]认为湿疹是因为脾失于健运,痰湿内生,久蕴化热,复感外邪,相搏肌肤而致病,治疗应健脾除湿,佐以清热祛风。应用健脾除湿方(苍术、生薏苡仁、厚朴、猪苓、车前草、白鲜皮、黄柏、车前草、黄芩、牡丹皮、生甘草)水煎服,总有效率为87.50%,而口服消风止痒颗粒总有效率仅66.67%,且前者生活质量也明显优于后者。

2 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是因感染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致,是一种急性疱疹性皮肤病,临床表现以局部皮肤先出现潮红斑,很快出现簇集成群大小不等的丘疹,继而迅速变为水疱,各簇水疱群间皮肤正常,皮损沿一定神经部位呈带状排列,伴有显著神经痛,任何部位都可发生,多见于头颅、胸胁、腰等部位,好发单侧,中医学称之为“蛇串疮”“缠腰火丹”。

何佳丽等[3]认为带状疱疹是因为脾运失调,水湿内停化热,蕴于肺脾二经,感毒而发,临床治疗以健脾利湿为主,佐以清热止痛之药,并列举了临床治疗带状疱疹案例,应用除湿胃苓汤(炒白术、茯苓、苍术、泽泻、厚朴、生薏苡仁、陈皮、猪苓、防风、炒栀子、黄芩、滑石、延胡索、甘草)加减水煎服,1周后水疱干燥结痂,疼痛明显减轻。尹云斌[4]认为带状疱疹患者多因脾经湿热,湿重于热所致,临床常伴有肢体重着、纳呆、胃痛、腹胀便溏、舌淡,苔白腻等症状,治疗应用健脾除湿、清热止痛方药(茯苓皮、苍术、白术、厚朴、陈皮、马齿苋、蒲公英、大青叶、六一散、元胡、川楝子、乳香、没药等)灵活加减,水煎服,列举案例1周后水疱基本不扩展,皮损疼痛减轻,3周后基本痊愈,证实该法疗效确切,缩短了病程。

3 特应性皮炎

特应性皮炎与遗传过敏素质有关,属中医“奶癣”“湿疮”等范畴,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又称“泛发性神经性皮炎”“异位性皮炎”,多见于儿童,主要以瘙痒、多形性皮损并有渗出、反复发作为特点,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董心亚等[5]认为特应性皮炎是由于胎毒遗热,禀赋不耐,或过食肥甘厚味辛辣之物,脾失健运,湿热内蕴,外感淫邪,搏于肌肤而发病,脾虚湿盛贯穿该病始终,风、湿、热、瘀为其主要表现。其将95例特应性皮炎患儿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外用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瘙痒剧烈者给予抗组胺药物左西替利嗪口服液,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内服健脾化湿汤[太子参20 g、茯苓10 g、炒薏苡仁15 g、炒白术10 g、苍术10 g、陈皮10 g、防风10 g、白蒺藜10 g、白藓皮10 g、生牡蛎20 g(先煎)、淡竹叶10 g、甘草6 g]治疗,适量加减;疗程均为8周,结果观察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赵廷元等[6]认为特应性皮炎,由于母亲孕期过食辛辣肥甘油炸之品,湿热内生,或多种原因致患者脾运失常,湿邪蕴结,外发肌肤而发病,健脾化湿法是治疗该病主要方法。其将100例特应性皮炎患儿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内服健脾化湿方(党参、白术、茯苓、苍术、陈皮、地肤子、白鲜皮、生地、丹皮、甘草),根据体质量加减用量,对照组口服西替利嗪糖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4 慢性荨麻疹

慢性荨麻疹是一种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由多种原因引起,临床表现为皮肤上出现瘙痒性风团或红斑,时隐时现,退后不留痕迹,反复发作,难以治愈,严重影响了患者身心健康。慢性荨麻疹属于中医“风疹”“隐疹”范畴。

张翠月等[7]认为慢性荨麻疹患者因长期皮肤瘙痒难安,终致脾胃虚弱,健运失常,致湿浊内生,甚至化成湿热,与风合蕴于肌肤,成为脾虚湿蕴证,治疗宜健脾除湿为主,佐以祛风止痒,以参苓白术散加减组方(人参、白术、茯苓、山药、生薏苡仁、砂仁、荆芥、白鲜皮、白蒺藜、蝉蜕、清半夏、炙甘草),水煎服,结果26例脾虚湿蕴型慢性荨麻疹患者经治8周后,总有效率为92.31%,疗效显著。付蓉等[8]认为该类患者应属于脾虚湿阻证,治疗宜健脾除湿祛风,用自拟治荨3号方加减治疗(黄芪、白术、生薏仁、茯苓、泽泻、猪苓、防风、六一散、白鲜皮等),并列举案例,取得了临床较好疗效。

5 黄褐斑

黄褐斑俗称“妊娠斑”,是面部色素沉着性皮肤病,好发于中青年女性,皮损呈对称性黄褐色或深褐色斑片,大小不一,无自觉症状。中医又称“蝴蝶斑”、 “黧黑斑”等

刘海燕等[9]总结了皮肤专家陈明岭教授运用中医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经验。陈教授认为黄褐斑是脏腑功能失调的外在表现,通过辨证求因将黄褐斑分为5种类型,脾虚湿蕴是其中较常见的证型,多因情志不畅,肝失疏泄,肝气乘脾,脾失健运,痰湿内生,凝滞于经脉,郁结于面部肌肤所致,伴有神疲乏力、纳呆、脘腹胀闷,便溏或带下清稀,舌淡或边有齿痕,苔腻,脉缓或濡细,治宜健脾除湿,活血行气,用异功散(太子参、白术、茯苓、陈皮、淮山药、川芎、当归、红花、甘草)随症加减,疗效确切。周黎霞等[10]将黄褐斑归纳为肝郁气滞、气滞血瘀、脾虚湿胜、肝肾不足等4个证型,其中黄褐斑脾虚湿蕴证型用健脾除湿法治疗疗效好。

6 痤  疮

痤疮是一种毛囊皮脂腺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好发在颜面、胸背部,临床表现为散在性丘疹、脓包、黑头粉刺、囊肿及结节,多见于青少年,中医学属于“肺风粉刺” “面皰”等范畴。

周荣等[11]认为痤疮是由于患者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辛辣或感受外邪,引动素体所蕴湿邪,湿热郁滞不散发于肌肤而导致,丘疹、脓疱、溢出的皮脂均为湿浊所化,治疗应标本同治,以健脾燥湿为大法。其将102例痤疮患者随机分2组,治疗组53例采用胃苓汤加味治疗(茯苓、猪苓、泽泻、陈皮、桂枝、苦参、金银花、赤芍、牡丹皮、白术、厚朴、连翘、苍术、炙甘草,水煎服),对照组49例采用0.025%维A酸乳膏外用擦于患处,2组均6周后评价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李淑等[12]整理了中医皮肤专家李咏梅教授运用健脾除湿法治疗多种皮肤病的临床验案,认为痤疮是由于脾失健运,痰湿凝聚,上蒸于肺,发于颜面所致,治疗健脾除湿为主,佐软坚化痰,应用健脾除湿法方加减(苍术、猪苓、萆薢、牡丹皮、黄柏、陈皮、姜半夏、车前草、薏苡仁、败酱草、夏枯草、甘草等水煎服)治疗,避免辛辣甜腻食品,并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

7 结节性痒疹

结节性痒疹又称“结节性苔癣”,是一种慢性疣状结节损害皮肤病,剧烈瘙痒,好发于四肢,尤其小腿伸侧最为显著,中医属于“马疥” “ 顽湿积聚” 范畴。

王秀菊等[13]认为结节性痒疹是因为湿邪内蕴,复感风毒,或因毒虫叮咬,毒汁内侵导致气血凝滞,经络闭塞不同,湿为阴邪,其性趋下,故往往在下肢小腿发病, 且病程缠绵难愈,因此结节性痒疹的治疗应从“湿”入手,治宜健脾利湿,根据辨证佐以祛风止痒、解毒清热、软坚散结之法。王和平等[14]阐述了结节性痒疹应从“脾”论治,认为此病初期是因为患者素体脾气亏虚,湿邪内盛,兼外感风毒之邪,湿毒浸淫肌肤,阻滞脉络,化痰生瘀而成结节瘙痒,根据辨证属脾虚湿盛证,用“参苓白术散”化载(黄芪、党参、薏苡仁、泽泻、炒白术、茯苓、白扁豆、陈皮、荆芥、防风、车前子、甘草),以健脾除湿,祛风止痒,临床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8 皮肤淀粉样变

皮肤淀粉样变是淀粉样蛋白沉着于皮肤组织的一种慢性皮肤病,以皮肤出现半圆形、圆锥形或多角形的坚硬丘疹,皮损为正常皮色、褐色或淡红色,上背部和小腿沿皮纹方向呈念珠状排列,可见少许苔藓样鳞屑,剧烈瘙痒为临床特征。中医属于“松皮癣”“顽癣”等范畴。

郑雨佳等[15]总结了艾儒棣教授对皮肤淀粉样变的诊治经验。艾教授认为湿、痰在此病病程发展中起重要作用,根据辨证将此病分为痰浊阻滞证、湿热蕴结证2型。痰浊阻滞证患者一般因为素体有痰湿,感受风湿热邪,迁延不愈,损伤脾胃,脾失健运,痰湿之邪阻于皮肤而发病,治宜健脾除湿,化痰软坚,以四君子汤加味(白术、茯苓、桑白皮、浙贝母、白鲜皮、昆布、山慈菇、甘草等),湿瘀蕴结证多因外邪郁于体内,阻于经脉,久而化瘀,湿瘀结于肌肤而发病,治宜健脾除湿,化瘀止痒,方用萆薢渗湿汤加减(萆薢、薏苡仁、茯苓、丹皮、泽泻、滑石、苍术、桃仁、红花、丹参等),同时认为湿痰郁久,必伤正气,后期治疗应调摄正气。吴卿等[16]总结了陈达灿老师运用“异病同证”法则,采用“三术三藤药对”治疗各种顽固性皮肤病经验。陈老师认为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属于顽固性难治性皮肤病,多由于先天禀赋不足, 或饮食不节,过食辛辣厚腻之物,或情志失调, 损伤脾胃,健运失常,湿邪内蕴,久而化热,加之外感风毒之邪,致气血瘀滞,皮肤失润所致,陈老师运用“三术三藤药对”化载治疗,所谓“三术”是指苍术、白术、莪术,“三藤”是指首乌藤、鸡血藤、钩藤,“三术”和“三藤”合用健脾除湿、活血通络、养血和营,临床取效迅速,可达到标本兼顾之目的。

9 寻常型银屑病

寻常型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 皮损以红斑、银白色鳞屑为主要临床表现,易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俗称“牛皮癣”,中医属“干癣”“白疕”范畴。

杨玉峰等[17]根据辨证论治原则将寻常型银屑病分为实证和虚证2种证型,进展期多属于实证型,常因情志不畅,肝失疏泄,或过食辛辣厚腻之品,外感六淫之邪,湿热毒邪瘀滞于肌肤而发为本病,可见皮损潮红、灼热,伴心烦、口苦咽干、小便黄、大便干、舌红苔黄或黄腻、脉弦数等症,治宜采用清热解毒散结、疏肝健脾祛湿(金银花、连翘、浙贝母、柴胡、薏苡仁、山药、茯苓、黄芩、牡丹皮等)之药,稳定期和消退期多属于虚证,多因脾气亏乏,或过食寒凉之品,导致正虚邪恋,可见皮损暗红,伴神疲乏力、腹胀、便溏、舌淡红有齿痕、脉滑,治疗宜用健脾除湿、佐清热疏风(党参、白术、茯苓、薏苡仁、茵陈、防风、蒺藜、茵陈等)之药,以补虚泻实为总治则,临床收效甚佳。彭军等[18]治疗寻常型银屑病以“健脾”为切入点,以六君子汤(党参、白术、茯苓、半夏、厚朴易陈皮)为基础方,健脾益气,除湿化痰,根据病证灵活加减,临床疗效较好。

10 小  结

张立军等[19]认为皮肤病的发病与人体内脏腑气机功能失调密切相关,“有诸内必形诸外”,内患不除,外疾难消。于希军等[20]主张皮肤病的治疗应采用“辨证求因,审因论治”,“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钟继珍等[21]认为相当部分皮肤病,虽临床症状不同,但病机却有相同之处,对于素体脾胃虚弱,运化功能失常,湿邪内蕴,瘀滞于肌肤的皮肤病,治疗应健脾除湿为主。健脾化湿法治疗多种皮肤病,体现了中医学“异病同治”的治疗理念,从根本上解决了患者的病痛,为今后皮肤病的治疗提供了一定的思路。

[1]金志雄,秦宗碧.健脾除湿汤治疗亚急性湿疹的临床疗效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2014,36(5):36-37

[2]宋瑜,马绍尧,李咏梅.健脾除湿方治疗湿疹48例临床观察[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2,46,(9):54-69

[3]何佳丽,高如宏,徐静.除湿胃苓汤加减治疗皮肤病体会[J].江西中医药,2015,46(392):19-21

[4]尹云斌.祛湿法在皮肤病治疗中的临床体会[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5,24(13):23

[5]董心亚,周健.健脾化湿汤联合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治疗特应性皮炎的效果[J].广东医学,2015,36(22):3540-3542

[6]赵廷元,于小峰,谢彦.健脾化湿法治疗儿童特应性皮炎的研究[J].中医临床研究,2014,6(15):65-67

[7]张翠月,高征,刘银伟.从脾辨治慢性荨麻疹临床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3,19(8):298-301

[8]付蓉,张丰川.从肝脾论治慢性荨麻疹[J].四川中医, 2013,31(6):27-28

[9]刘海燕,卢阳,黄丹.陈明岭教授治疗黄褐斑临床经验[J].四川中医,2012,30(11):6-7

[10]周黎霞,张恩虎.黄褐斑的中医药治疗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33):4360-4362

[11]周荣,彭琪,张敏.胃苓汤治疗痤疮53例[J].西部中医药,2014, 27(4):98-99

[12]李淑,陈毅丽,郭潋.健脾除湿方治疗皮肤病验案8则举隅[J].新中医,2014,46(8):244-246

[13]王秀菊,杨小娜,吴军.结节性痒疹从“湿”论治[J].湖南中医杂志,2014,30(2):103-104

[14]王和平,刘智鹏.从脾论治结节性痒疹[J].中医药学报,2015,43(3):98-99

[15]郑雨佳,黄晓凌,李莹.从湿痰角度浅谈皮肤淀粉样变的辨证治疗[J].甘肃中医,2008,21(6):7-8

[16]吴卿,赵巍,陈达灿.陈达灿运用“三术三藤药对”治疗顽固性皮肤病经验[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4,21(7):99-101

[17]杨玉峰,郭樱,黄晶.虚实辨证治疗寻常型银屑病临床疗效分析[J].河北中医药学报,2014,29(4):25-26

[18]彭军,张玉占,陈宝财.六型中医辨证治疗寻常型银屑病120例[J].光明中医,2014,29(12):2540-2541

[19]张立军,张润田,周兴刚.中医药治疗带状疱疹的研究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3,22(6):682-684

[20]于希军,王秀艳.养血祛风法治疗慢性皮肤病的研究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3(10):1134-1136

[21]钟继珍,陈芳,郑吉林.黄莺教授从脾胃论治皮肤病[J].新中医2014,46(12):24-25

于希军,E-mail:yuxijun@live.cn

10.3969/j.issn.1008-8849.2016.27.041

R751.05

A

1008-8849(2016)27-3076-03

2016-03-05

猜你喜欢
皮肤病茯苓白术
夏秋重护肤 远离皮肤病
健脾安神话茯苓
防治皮肤病 对症食药膳
茯苓健脾 孩子健康
夏秋重护肤 远离皮肤病
气虚便秘用白术莱菔汤
桂枝茯苓透皮贴剂的制备
实事求是 报喜告忧 喜读《中西医结合治疗皮肤病》
加味桂枝茯苓汤I中丹皮酚的含量测定
王付教授运用白术治疗便秘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