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文 段亮彩
欧阳厚均(1766-1846),字福田,号坦斋,湖南安仁县禾市乡乐友村人。他自幼聪明好学,于乾隆五十九年(1794)考取举人,嘉庆四年(1799)考取进士,初授户部主事,后任浙江道监察御史。
在任职期间,正逢浙北一带发生严重旱灾,农田失收,还饿死了不少人。于是朝廷下拨了救灾粮食和物资。然而当地有几个地方官员竟私吞赈灾粮款,欧阳厚均查实后,严惩了贪官。为此,有同僚讥讽欧阳氏“与农人穿一条裤子”,他淡然一笑,说:“我来自乡村,本该与农人穿一条裤子。”
欧阳厚均是个官员,还是一个诗人。他写过一部诗集,叫《有方游草》,其中有不少作品反映了当时百姓生活的疾苦,表达了同情劳苦人民的思想感情。
1813年,欧阳厚均在河北保定农村看到因遭受旱涝冰雹之灾,农民生活艰难,他在《保定道中》一诗中这样写道:“可怜村南与村北,三载无禾复无麦。腹中时复闻雷鸣,面上何人不菜色?”如此凄惨的景象,让欧阳厚均非常痛心。更让他气愤的是,城里的富贵之家和官吏们竟对乡村百姓的疾苦麻木不仁,终日莺歌燕舞,寻欢作乐,于是,他义愤填膺地在《城中贵人》一诗中写道:“城中贵人冠盖多,昼日选舞夜征歌。玉粒凝脂皆八凿,粉粢胜雪必重国。宾朋奴隶醉且饱,食余委弃填沟河。”一边是饥寒交迫,一边是醉生梦死,这一鲜明的对比,极为深刻地揭露了当时社会阶级对立的本质。
欧阳厚均在往返京师途中,曾两次谒岳飞祠。他怀着对岳飞的敬仰,写了一首长诗《岳壮千秋》,他在诗的末尾发人深省地哀叹道:“誓心天日忠谁鉴?供人凭吊恨悠悠。”值得指出的是,此诗是他在出任京官的途中写的,他不避嫌疑地大胆说出“忠谁鉴”“恨悠悠”,除把矛头对准奸佞之外,还直接指向最高统治者,不能不佩服他的勇气。有人曾好心地劝他作为一个朝廷命官,写诗不要太露,而生性秉直的他却不以为然地说:“我来自乡村,说话就像农人犁田——直来直去,行得端,坐得正,怕什么!”
然而,想安心做一个清官谈何容易?欧阳厚均政绩昭著,深受百姓爱戴,但是因性格直爽,遇事敢说敢做,自然是难以合群,被同僚视为“另类”,加上他在浙北办案时扳倒了几个地方贪官,而官员裙带关系错综复杂,他这么一出手,势必触痛了一些权贵的神经。因此他受到朝野同僚的排挤,甚至还有人上书告他写“反诗”。不过皇帝(嘉庆)清楚欧阳氏的性格,也很赏识他的才干,所以并没有降罪于他。
说到这里,就不能不提起欧阳氏更令人敬佩的一件事:1812年,经刘云房(长沙人,朝廷主持科举考试的大臣)推荐,欧阳厚均为皇太子旻宁(即后在位30年的道光皇帝)授课。由于他敢打太子,信奉“不打不成器,打了做皇帝”的俗念,再加上他的循循善诱,从小不愿读书的旻宁爱上了读书。嘉庆帝还亲赐“殿中执法”的御匾,悬于欧阳氏宗祠。
欧阳厚均虽然很感谢皇恩,但争权夺利、勾心斗角、拉帮结派的官场生活让他深感厌倦和憎恶。他在诗中写道:“十年踏遍软尘红,热态全归冷眼中。”“拓得墙东半亩基,小园惟与种花宜。色艳惯招蜂蝶妒,根深不受雪霜欺。年来悟彻荣枯事,日向篱边醉几卮。”
这些诗句说明他入仕以来,对官场中的荣枯事见得多了,终于“悟彻”过来,宁可蜗居“小园”,以免“招蜂蝶妒”“受雪霜欺”,于是便决意谢绝仕途。1815年,49岁的欧阳厚均以父亲早逝、母亲体弱多病无人照料为由,辞官回到安仁老家。
告老回乡的第三年——嘉庆二十三年(1818),欧阳厚均应湖南道巴中丞之邀,出任岳麓书院山长之职。他在书院一干就是整整27个年头。他遵循前任山长的治学遗法,结合自己多年从政经验,以“忠孝廉节、敦品励行”立教,创造性地对学风院风进行了推陈出新。欧阳厚均破除了以往框框式的教学模式,首开素质教育之先河。他诫勉学生“求知必先立德,唯有德才兼备,方可成为有用之才”。
欧阳厚均力诫把学生关在室内读死书,主张“先生立教,务会学者,陶泳其天趣,晨起讲经义,暇则率生徒看山花,听田歌,徜徉亭台池坞之间”,使学生有宽松的学习环境,在一劳一逸中成就学业的同时,还可广闻博学,增长见识。师生平等相处,共同学习,共同娱乐,共同提高,这在20世纪的今天虽是平常不过,然而在100多年前的清朝却是“前无古人”之做法。他的这种“教学相长”的主张,无疑是对当时“师道尊严”“惟师为是”观念的挑战。
欧阳厚均正是凭着自己的真才实学和新法教学成为清代著名教育家,且不说门下弟子逾三千人,多为湖南隽秀,单举其得意门生曾国藩、左宗棠、李元度、郭嵩焘、胡林翼数人,已足以令人惊绝,整整一部中国近代史都让他的学生写了。
难能可贵的是,欧阳厚均还带领学生走出院门,在岳麓山下与农人交谈,一来让学生们懂得一些农作物的生长规律,二来让学生懂得“盘中餐”的来之不易,从而培养学生同情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引导学生同情穷苦百姓,关注民生的做法对学生的将来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门生李元度,先后任贵州按察使、布政使等职。任内,他剪巨恶,劾黑吏,兴蚕桑,设矿局,励精图治,深得民心。故后人在评价李元度时曰:“深得欧阳之遗风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