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七年级代数入门教学

2016-02-20 05:40方永
课堂内外·教师版 2016年2期
关键词:入门定势一题

方永

从小学升入中学,数学的学习一般都是从代数开始。代数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四个内容中分量最多的一个内容,是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虽然学生在小学也学习了代数的一些初步知识,但七年级老师还是要重视代数的入门教学,抓好了代数的入门教学,就能在后面的教学中减少很多困难。

七年级的代数与小学的代数相比较,有两个质的飞跃:一是引入了负数,数系扩充到了有理数系;二是从具体的数过渡到用字母表示数,这是由“算术”向“代数”转化的转折点,学生经历小学由具体的数和用运算符号组成的式子过渡到中学含有字母的式子的过程,是由特殊到一般,具体到抽象的飞跃。由此,代数开始变得概念多,抽象性增强,方法更加灵活。

相对而言,小学的代数侧重于具体数的四则运算,方法上侧重于死记硬背。学习上对老师的依赖性强。

由于上述原因,七年级的代数的入门教学,一要帮助学生切实建立有理数概念,见到“数”,不再只想到正数和零,还要想到负数。二是由计算、推理的具体性和感性经验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转变。三是由学习上的依赖性向主动性和独立性转变。学生适应了这些转变,就能取得初中代数学习的主动权。为帮助学生实现转变,我用了下面的做法:

一、多角度多层次对比启发,在“立体性”思维中理解相关知识

如“负数”概念的教学,不是通过“负数”那一节能让学生学会的,以后遇到问题中有“奇数”,都要启发学生:不能只想到1、3、5……,还要想到-1、-3、-5等等。如“相反数”的教学,生活中的例子:零上3度和零下3度,数学式子表示:+3,-3,计算它们的和,他们在数轴上表示的点的位置关系,他们的绝对值的关系等等,通过多小节内容的学习,帮助学生总结归纳“相反数”的概念。

二、发挥迁移效应,培养思维灵活性

思维定势习惯有两面性,一是习惯思路与题目的解题途径相一致,就能迅速地联想到已学的知识技能,利用迁移效应使问题迎刃而解;二是当习惯思路与题目的解题途径不一致或不完全一致时,就出现解题困难或解题错误。七年级代数入门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有效防止学生出现解题思路不畅或负迁移效应的“思维定势”。为此,要通过以下方法对学生进行训练:

1. 正确揭示知识和规律,展开多向思维,防止单向思维,以训练思维的灵活性。

2. 防止“定势错觉”。如“计算:”,不善于动脑筋的同学就可能由于思维定势得出结果是“1”。

3. 注意新老知识的对比融通,展示新老知识的联系、差异及结构特征,防止旧知识对新知识的干扰。

4. 变化题目的形式,加强一题多解的练习,防止模仿而形成的解题定势。

三、反对单纯模仿,开启发散思维

在教学中,对学生要加强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知识综合训练。此外,可以采用结构评分法,来训练学生发散思维。

结构评分法:将一份数学试卷分为五部分来评分。

1. 理解分。评定学生对题意及由题目所反映问题的理解程度,即学生能回答两个问题:(1)出题意图是什么;(2)解题的关键是什么。

2. 技能分。评定学生解题思路解题技能。引导学生在掌握基本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找到简便的解题方法。

3. 多解分。评定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思考问题时尽可能提出多种设想,寻求解决问题的各种途径,一题多解。

4. 严谨分。评定学生的解题步骤的严谨性,要求学生解题过程逻辑推理严谨,思路清晰,书写有条理。

5. 正确分。评定结果是否正确。这种方法要求老师对题目精心选取。有的题目要能够一题多解,有的题目要能够用简便的方法求解。

通过以上做法,并充分利用学生在小学学习代数的基础,并时时注意中学代数与小学代数的联系与差异加强迁移,克服负迁移,就能为学七年级代数入门打好良好的基础。

猜你喜欢
入门定势一题
排除统计问题中的定势效应之“雷”
宜写“思维定式”,不宜写“思维定势”
注重细节,表现均衡的4K入门之选 Acer(宏碁)HE-4K15
一题多解
一题多解在于活
学习和自己的相处之道 独木舟的入门 CANOE
几何入门,四个“重视”
拒子入门
论戏剧《耻辱》在西方人眼中的穆斯林文化定势
加强社区服务型党组织建设要破除四种思维定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