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感知的休闲农业园区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
——以合肥市大圩生态农业旅游景区为例

2016-02-20 07:09郑嬗婷
合肥学院学报(综合版) 2016年6期
关键词:园区景区旅游

郑嬗婷,陈 浩

(1. 合肥学院 旅游系 合肥 230601,2. 安徽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合肥 230036)



游客感知的休闲农业园区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
——以合肥市大圩生态农业旅游景区为例

郑嬗婷1,陈 浩2

(1. 合肥学院 旅游系 合肥 230601,2. 安徽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 合肥 230036)

从休闲农业园区发展的硬件系统和软实力两大系统6个方面,优选37个具体量测指标,构建休闲农业园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游客的问卷调查,从游客感知视角,分析合肥市大圩休闲农业园发展的可持续性程度。结果显示:大圩生态农业旅游景区在旅游产品和基础设施方面的问题较为突出,两个维度的大多数指标处于可持续基准线以下;环境、旅游服务、园区管理以及价值体现4个维度中仅有少数指标达到可持续基准值;总体上,大圩休闲农业园的旅游发展处于潜在可持续发展阶段。基于分析结果,从升级旅游产品、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升服务质量、创新运营模式4个方面提出推动其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

旅游可持续发展;游客感知;大圩生态农业旅游景区

我国的体闲农业是在市场需求促动下,在农业发展急需调整产业结构、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情况下应运而生的,发展十分迅速,[1]促进了区域经济快速健康发展,成为当地社会经济支柱产业和民生工程[2]。《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进一二三产的融合,发展农村社会服务业,重点强调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截至2015年底,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游客超过22亿人次,营业收入超过4 400亿元,从业人员790万人,其中农民从业人员630万人,带动550万户农民受益。“十二五”时期游客接待数和营业收入年均增速均超10%。①现代农业园区作为农业经济发展的新形态,在国内逐步得到推广[3],处于快速发展的新阶段。但是,在快速发展的同时面临着诸多问题,特别是早期的休闲农业园区矛盾突出,如节假日园区的旅游承载能力不足,园区的可进入性不强,内部交通堵塞,游客对园区的产品质量、服务质量不满意等。多数乡村旅游景区在上一轮井喷式大发展之后,普遍面临着二次创业、持续发展的问题。在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环境下,这些问题将影响农业园区的旅游可持续发展。

1 相关研究进展

休闲农业是以农业为基础,以休闲为目的,以服务为手段,以城市游客为目标,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相结合的新型产业。[4]对休闲农业的研究是随着休闲农业的发展逐渐展开,目前的研究领域也较为广泛、个案研究较为细致,研究成果多注重应用。但基本的理论性研究相对较少。纵观国内外已有的成果来看,研究内容大多集中在休闲农业的概念规划建设、园区等级及质量评估评价、利益相关者、经营管理以及游客感知等方面,基本形成了多学科综合的研究格局。概念方面,Carpio,C和Phillip,S都认为休闲农业旅游是对休闲农业园旅游的诠释,休闲农业园是休闲农业发展的支撑。[5-6]关于休闲农业的表达形式有很多,冯建国认为休闲农业园是休闲农业的最佳服务载体。[7]规划建设方面,Tress,B强调景观的可参与性是农业园建设的关键[8];乔丽芳基于BP神经网络模型建立休闲农业园景观规划方案评价模型[9]。发展质量的评估评价方面,肖光明、吴永兴分别建立评估体系对休闲农业园的质量等级给予评定和综合评估。[10-11]利益相关者的研究方面,Claudia Gil Arroyo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对美国密苏里州和北卡罗莱纳的休闲农业旅游进行定义[12],Sharon Flanigan基于不同的研究对象对休闲农业园的利益相关者进行分析[13]。经营管理方面多是从经营模式和管理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已日渐成熟,如郑健雄关于休闲农场的经营模式的比较研究[14];陈昭郎对休闲农场的经营的研究[15];陈墀吉也对休闲农场未来的管理模式提出了发展方向[16]。近年来游客感知理论成为研究的热点,王晓蓉基于游客感知的视角,从游客的满意度对休闲农业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17];Hyungsuk Choo通过对休闲农场的游客满意进行分析,开展对农业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探索,并提出了若干极具操作性的建议[18]。关于乡村旅游方面的研究成果有Donald V. L. MacLeod、 Steven A. Gillespie关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定义[19];黄燕玲关于农业旅游地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20];张集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关键因子的研究[21];此外,通过建立评估模型对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判定也逐渐成为近年来旅游学术界研究的热点。目前,有关休闲农业园可持续发展的定量研究较为薄弱,休闲农业园可持续性的现实发展迫切需要更多理论和实证研究的支撑。本研究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基于游客感知,建立休闲农业园区的可持续评估指标模型,探讨休闲农业园区的旅游可持续性途径。

2 休闲农业园区旅游可持续性评估模型的构建

2.1 评估维度确定 从游客感知的视角,同时借鉴钟伟桃的旅游发展三关键分析法中对提升旅游竞争力的因素分类方法[22],把旅游目的地的支撑力分为旅游硬件感知和软实力感知两大系统,六大方面,即产品、基础设施、环境、服务、管理、价值。这些方面构成了农业休闲园区可持续性评估的六大维度。其中产品是衡量休闲农业园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是游客感知的重要因素,在整个模型中占据重要地位,起到基础性作用。

2.2 量测指标选取 在量测指标选取上,遵循了保护性、系统性、层次性、简明科学性、代表性、可操作性、敏感性和量化性等原则。同时为了更好地对农业园进行评估,在对相关研究解读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到农业旅游地特别是休闲农业园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影响因素,初步选取49个相关指标,邀请了十位专家(专家分别来自大学旅游类专业教师、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及旅游企业),通过三次打分并反复讨论,最后确定37个指标。

2.3 评估模型构建 库(Ko)提出旅游可持续性评估模型构建方法,即简化论方法(reductionist approach)和整体论方法(holistic approach)相结合的方法[ 23],卢松建立古村落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估模型时运用了分层方法[24],本文在对两种分析借鉴的基础上,结合休闲农业园区发展的具体要素,构建休闲农业园区旅游可持续性评估模型(如表1所示)。模型的第一个层次是在整体论方法基础上确定的,第二层和第三层的维度及具体指标是运用的简化法。

表1 休闲农业园区旅游可持续性评估总体框架

3 合肥市大圩生态农业旅游景区旅游可持续性评价的实证研究

3.1 大圩生态农业旅游景区的概况 选取合肥市大圩生态农业旅游景区作为研究案例地。园区建于2006年,最早是作为都市生态农业区,发展进程中以农业种植及养殖为基础逐步拓展休闲功能,在合肥环城游憩带农业休闲旅游发展中具有先锋地位。景区实施“以农促旅、以旅促农、农旅融合”的发展战略,连续10年成功举办“绿色大圩”植树节、菜花节、草莓节、西瓜节、葡萄节等节事活动,先后被评为全国生态镇、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全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国家4A级景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被誉为“中国最美的湖区都市田园”,是“合肥市民的大客厅、滨湖新区的后花园、合肥市的大氧吧”。大圩生态农业旅游景区的农业休闲旅游发展不仅仅是合肥市休闲农业发展的典范和代表,其旅游的可持续性水平和具体影响因素也是全国大城市周边类似休闲农业园区特别是早期建设的园区旅游发展缩影。纵观其发展历程可以看出,从开发之初大圩的游客量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但近两年随着旅游业整体的快速发展,景区的休闲旅游发展却出现徘徊不前的局面,旅游可持续发展明显遇到瓶颈和挑战。

3.2 调查过程 研究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根据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提箱的设置,借鉴李克特的5分量表方法,选项中的1、2、3、4、5分别表示“非常糟糕”“糟糕”“一般”“好”“非常好”。调查的对象选取分两个部分,一部分为在景区内部实地调查的游客,另一部分为在合肥室内调查的曾经去过大圩的市民。调研时间在2016年5月,景区内的调查分两次在周末进行,主要是在停车场、农家乐餐厅、果园休憩处进行。市民调查则主要集中在傍晚在市内几个休闲广场及商场进行。预调研1次,在景区发放问卷30份,收回24份,整理结果与预设基本一致,证实可以进行正式调研。

3.3 基本情况 游客问卷总共发放300份,回收278份,其中有效问卷272份,有效率为90.7%。对调查问卷中的游客基本信息,如表2所示。

表2 大圩生态农业旅游景区游客基本情况表

3.4 结果分析 对问卷的结果进行SPSS统计分析,得出大圩休闲农园区游客基本情况图、旅游可持续晴雨表图(图1)和旅游可持续性指标阿米虫图(图2),对问卷结果抽样调查,运用回归分析法,分析影响大圩旅游可持续性的因素以及大圩旅游可持续性整体水平。

图1 旅游可持续性ATSI图

图2 旅游可持续性BTS图

3.4.1 单项指标分析 经过数据分析得到大圩各个具体指标A1~A37的平均值并将数据图表化,得到大圩旅游可持续性指标的阿米虫图(图1)。把指标值分为5个程度等级,即可持续(4

(1)硬件系统感知。对产品的感知,大圩的产品各方面大多处于可持续的基准线以下,特别是餐饮的种类质量、经典的丰富度、项目的趣味性以及可购买的手工艺品都不能达到游客的基本满意。诸多问题,总结起来就是产品类型单一,同质化现象严重,特色不够明显,未形成相应的产品品牌和系列,产品雷同现象较多,品位不高;同时产品开发深度不够,质量有待提升;产品的季节性明显,淡旺季差别尤为明显;缺乏人文内涵也是发展的一大缺陷。这些问题掣肘了园区的旅游可持续发展。基础设施方面,指标大多处于不可持续阶段。通过对大圩的调研分析,大圩的可进入性能力还停留在早期开发的水平;原有的停车场已经不能满足现有的客流情况,这对园区的影响是长期的,直接造成了黄金周等旅游旺季的交通拥堵;接待设施条件的局限直接影响了园区的旅游承载能力,加大了园区的容载压力;园内现有的道路状况使得内部交通的通达性得到制约,为旅游发展埋下安全隐患;园内的低碳交通工具、公共休息设施的不健全,降低游客的游览兴致;标识系统不够清晰,也影响游客的方位和目的地判断,加剧交通拥堵。

(2)软实力感知方面。环境建设方面,除了厕所卫生外,其他均高于可持续基准线。就调研得知,大圩的厕所卫生状况不能达到同等级景区标准,游客对于厕所的数量以及卫生现状存在不满和抱怨,厕所卫生问题成为大圩环境方面急需解决的难题。服务方面,除导游讲解和供租种并提供相关咨询服务没达到基准线外,其他均达标。大圩内部的工作人员大多是周边的村民,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和已有的认知局限性使得服务缺乏主动性和多样性,在完善性和质量上也存在一定的缺陷。 管理方面,作为早期发展的休闲农业园,农户自管模式已不能适应大圩现在的发展力水平,迫切需要管理模式上的改革创新。价值方面,大圩现有的价值皆处于可持续基准线上。

3.4.2 整体分析 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通过BTS图对大圩生态农业旅游景区发展现状进行整体分析。BTS图分析时把一个整体的生命体分成两大系统,用硬件系统和软实力系统这两个相辅相成的系统来表达可持续性的程度。可以把它分为5个等级,高度可持续即O4B5O5A5区域、潜在可持续即O3B4B5O4A5A4区域、一般可持续即O2B3B4O3A4A3区域、潜在不可持续即O1B2B3O2A3A2区域、不可持续即OB1B2O1A2A1区域。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得出两大系统的分值3.11、3.34。由图2可知,大圩的两大感知系统的指标值相当,但硬件系统稍逊色于软实力系统,其旅游整体处于潜在可持续发展阶段。总的来说,大圩的旅游可持续性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需要发挥内生潜力,在硬件系统建设上加大投入力度,同时提高其软实力水平。

4 大圩生态农业旅游景区旅游可持续发展对策

4.1 升级旅游产品 产品的转型升级是首要解决的问题,大圩生态农业旅游景区是合肥市最早期发展起来的乡村旅游景区,休闲采摘、农家餐饮是其旅游产品的基本模式,已无法满足市民对乡村旅游的全面体验需求,要把握和适应大众旅游消费向多样化需求、自由化行程、深度化体验及重个性、乐旅行、慢生活等方面升级的特征,开发具有主题性、体验性、趣味性、文化性和创意性的旅游产品。大圩生态农业旅游景区应进一步丰富种植品种,通过品种搭配和种养相结合,使其具有立体性、生态性、常年性和艺术性,并将其与游客食、宿、行、游、购、娱全面、深度融合,创新特色休闲、体验产品,如健康美食、特色住宿、体验式交通、深度体验、个性化商品等。注重园区的人文价值提升,实现田园风光和人文景观完美结合,以农耕文化为魂,深入挖掘乡土文化,开发乡村研学旅游产品,满足青少年对农业的求真、求知需求。秉持“体验就是一切”[25]的原则,充分体现乡村风情的原真性与产品的趣味性,加大特色项目的开发。

4.2 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强化综合服务中心的游客集散功能,丰富交通工具的类型,尽量避免机动车进入园区的核心区,倡导电瓶车、自行车等低碳化交通工具,既缓解景区内部的交通压力,也增强了游客的体验性,同时也保护景区的环境减少污染。进一步加强道路的通畅性,尤其是景区内部道路应进一步升级,设置单循环交通,避免高峰期由于车辆交错及掉头、转向等引起的交通拥堵,加强对交通流进行引导。游客的接待服务休憩设施设备的改进,建立新型的游客接待中心,展示园区文化、提供完善的服务以及加强园区管理。顺应智慧农业、智慧景区的发展趋势,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建立独立的景区网站,引进培养拥有物联网技术的高端人才,开发APP客户终端系统,同时更新维护门户网站,实现“网上可查,电话可问,开车可找”[27]。

4.3 提升服务质量 树立服务理念,加强对园区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人员素质,从基础上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加强对景区服务要素的设计、创新,在服务流程、操作标准、礼仪、服装等各方面凸显特色,提供多样化人性化的服务,让游客宾至如归,最大化的领略到游览价值,对园区的长期发展非常必要。完善服务质量管理条例,用规章制度量订服务标准,奠定旅游景区服务的制度基础。

4.4 创新运营模式 创新融资环境,完善多元投入机制,[28]联合园区内农户,结成农户联盟,吸纳闲散资金,破解资金瓶颈,壮大休闲农业园的建设规模。由政府牵头,开创新的如“政府+公司+农户”的管理模式,获得政府财政和政策支持,实现合作共赢,支持旅游可持续发展。引进旅游管理、科技人才,促进农园与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增强农园的科技竞争力。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挖掘潜在的价值和作用,借鉴日本和台湾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休闲农业发展的成功模式,发挥农业园区的休闲度假、养老以及其他教育功能,在其现有的旅游功能基础上创造更多的经济和社会价值。

注 释:

① 数据来源2015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经验交流会公布数据。

[1] 冯建国,杜姗姗,陈奕捷.大城市郊区休闲农业园发展类型探讨——以北京郊区休闲农业园区为例[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2(1):23-30.

[2] 张姝然.我国休闲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品牌.2014(3):9.

[3] 俞菊生,马莹,张晨,等. 上海现代农业园区类型与经营绩效研究[J].上海农业学报,2013(4):85-89.

[4] 郭焕成,吕明伟.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经济地理,2008(4):640-646.

[5] Canlos E Carpio,Wohlgenant M ,Boonsaeng T. The demand for agritourism in the United States[J].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Resource Economics, 2006,33(2):254-269.

[6] Phillip S,Hunter C,Blackstock K.A typology for defining agritourism[J].Tourism Management,2010,31(6):754-758.

[7] 冯建国,杜姗姗,陈奕捷.大城市郊区休闲农业园发展类型探讨——以北京郊区休闲农业园区为例[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2(1):23-30.

[8] Tress B, Tress G.Scenario visualisation for participatory landscape planning ——a study from Denmark[J].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2003,64(2):161-178.

[9] 乔丽芳,曹娓,张毅川.基于BP神经网络模型的都市休闲农业园景观规划方案评价[J].江苏农业科学,2012(7):167-168.

[10] 肖光明.大中型休闲农业园区质量等级评价体系——以广东省为例[J].经济地理,2007(4):643-648.

[11] 吴永兴,李卫江.现代农业园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评价方法研究[J].经济地理,2002(5):530-533.

[12] Claudia Gil Arroyo, Carla Barbieri ,Samantha Rozier Rich. Defining agritourism: A comparative study of stakeholders’ perceptions in Missouri and North Carolina[J]. Tourism Management ,2013,37(1):39-47.

[13] Sharon Flanigan, Kirsty Blackstock, Colin Hunter. Agritouris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oviders and visitors :a typology-based study[J]. Tourism Management ,2014,40(2):394-405.

[14] 郑健雄.两岸观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之比较[M]//2004海峡两岸休闲农业与观光旅游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2004.

[15] 陈昭郎.台湾休闲农业现状与未来发展方向[M]//休闲农业与农业之永续发展研讨会.台湾,2005.

[16] 陈墀吉,李奇桦.休闲农业经营管理[M].台北:威仕曼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5:267.

[17] 王晓蓉,王树从.基于SEM的休闲农业园游客满意度研究——以南京地区调查为例[J].中国农学通报,2010(13):413-419.

[18] Hyungsuk Choo, James F Petrick. Social interactions and intentions to revisit for agritourism service encounters[J]. Tourism Management ,2014,40(1):372-381.

[19] Donald V L MacLeod, Steven A .Sustainable Tourism in Rural Europe: Approaches to Development[J]. Routledge ,2010:161-168.

[20] 黄燕玲,罗盛锋,程道品.基于GA优化的农业旅游地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以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为例[J].旅游学刊,2009(10):32-37.

[21] 张集良 ,邬秋艳.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子研究——以长乐村、宏村、三山岛为例[J].旅游论坛,2009(6):890-896.

[22] 钟伟桃.关于发展旅游业的三个关键在武陵山区乌江画廊旅游发展的实践研究[Z].武陵山区·乌江画廊民俗生态旅游经济发展论坛.彭水,2012.

[23] Ko T G.Development of tourism sustainability assessment procedure :A conceptual approach[J].Tourism Managemen,2005,26(3):431-455.

[24] 卢松,陈思屹,潘蕙.古村落旅游可持续性评估的初步研究——以世纪文化遗产地宏村为例[J].旅游学刊,2010(1):17-25.

[25] 肖恩·史密斯,乔·惠勒.顾客体验的品牌化[M].韩顺平,吴爱撤,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193.

[27] 朱华武,张好记,傅志强,等.湖南省休闲农业发展战略与空间布局探讨[J].经济地理,2013(6):132-134.

[28] 彭文华,朱华武.现代农庄发展面临的困难与对策[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6):141-143.

[责任编辑:刘跃平]

A Case Study of Leisure Agricultural Garden on its
Tourism Sustainability Based on Tourist Perception

ZHENG Shan-ting1CHEN Hao2

(1. Department of Tourism, Hefei Unuversity, Hefei 230601; 2.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Hefei 230036, China

Covering the hard and the soft power system, this paper selects such 6 dimensions management of garden and value, and 37 concrete indices to build the assessment index system for the tourism sustainability of leisure agricultural garden. through the questionnaire for the tourist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xtent of Hefei Dawei Leisure Agricultural Garden development sustainabil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ourists. The result of questionnaire shows that: there exist some bigger problems in the tourism products and infrastructure in Dawei, most of the indices of those two are below the sustainable standard; only a handful of indices do not meet the sustainable value in environment, service, management and value; overall, tourism development in Dawei is under potential and sustainable situation. In accordance with this result,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concrete measures for achieving tourism sustainability from the following 4 aspects, the update of tourism products, the improvement of the public service system, the upgrade of service quality and innovation of operation model.

tourism sustainability; tourist perception; Dawei Ecological Agriculture Scenic Area

2015-11-21

安徽高校省级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基于乡村性评价的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SK201313419)、2010年度安徽农业大学稳定和引进人才科研资助项目“乡村旅游可持续运行指标体系研究”、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AHSK11-12D112)、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旅游发展与文化生态保护深度融合的机理与模式选择:以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为例”(AHSKQ2015D37)、2016年安徽省旅游业青年专家培养计划基金资助。

郑嬗婷(1981— ),女,安徽天长人,合肥学院旅游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乡村旅游;陈 浩(1972— ),男,安徽霍邱人,安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

F592.99

A

2096-2371(2016)06-0029-06

猜你喜欢
园区景区旅游
云南发布一批公示 10家景区拟确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苏通园区:激荡开放潮 十年再出发
『摘牌』
“摘牌”
园区的开放样本
某景区留念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旅游
园区开发Ⅱ个股表现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