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荣,夏玉玲,白丽娟,李亚平
(唐山学院,河北 唐山 063000)
高校学报、教学、科研协同度模型构建及实证分析
——基于高校学报的视角
李秀荣,夏玉玲,白丽娟,李亚平
(唐山学院,河北 唐山 063000)
为探究高校学报与教学、科研的协同发展关系,构建了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运用2010-2014年数据对某高校学报与教学、科研的系统有序度、协同度进行了测量,结果显示:三者系统的有序度呈无序波动状态,说明系统内部要素之间紧密性不稳定;而且两两之间的协同度较差,整体协同度不高,协同发展机制远未形成。因此,需完善控制措施,加强学报与教学、科研之间的密切联系。
高校学报;教学;科研;协同度
1978年教育部在《关于办好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的意见》中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学报是以反映本校教学科研成果为主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由此可见,高校学报与教学、科研有着天然的互动关系。较多的专家学者对这种关系进行了论证和阐释。如,郭贤逢(1995)在《高校学报与教学科研》中阐述了高校学报、教学、科研三者的关系是“最直接最基本的”,而且表明“三者关系的平衡,是高校职能得以正常发挥的必然要求”。尹志诚(2006)在《新时期高校学报在教学科研中的作用》论述了新时期高校学报对教学和科研有促进作用,对学校的教师和科研人员产生较强的激励作用,对加快高校青年教师成长有催化作用,对促进高校科技创新、知识创新有导向作用。
从讨论三者关系的文献中可以总结出:在高校这一特定环境下,学报、教学、科研构成了复合系统中的三个有机联系的子系统,虽各自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但之间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具备实现协同发展的基础。因为协同作用客观存在,所以在实践中每家学报都与本校的教学和科研保持着或松或紧的协同关系。那么这种松紧关系程度如何?而且在高校学报“外向性”发展境况下,学报并不能全部呈现本校的教学科研成果,那么学报对教学和科研的促进作用会不会趋于边缘化呢?基于上述疑问,本文试图通过建立协同度模型,以某高校相关数据为基础对三者的协同度进行实证说明,揭示三者之间存在的定量关系,并从学报的视角出发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为协调学报与教学科研的关系提供数据支持和决策依据。
系统论中,协同度是指系统之间或系统组成要素之间在发展演化过程中彼此和谐一致的程度。其测度模型是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构建的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
设复合系统由若干子系统或要素构成,即S=(S1,S2,S3,…,Si),i∈[1,m],Si为第i个子系统或基本要素。设子系统Si在其发展过程中的序参量ci=(ci1,ci2,ci3,…,cin),其中n≥1,βij≤cij≤αij,j∈[1,n],cij为系统的序参分量,αij,βij分别为序参分量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通常,系统有序度表现为两种情况:一种是ci1,ci2,…,cik为正向指标时,则其数值越大系统的有序度越高,如效益型指标;另一种是ci(k+1),ci(k+2),…,cin为负向指标时,则其数值越小系统的有序度越高,如成本型指标。由此,构建的子系统的系统有序度Xi(cij}计算模型为
(1)
由式(1)可知,Xi(cij)∈[0,1],且数值越大,cij对系统有序的贡献越大。
序参量分量cij对系统有序的总贡献度可通过线性加权求和法进行计算,即
(2)
Xi(ci)为序参量ci的系统有序度,wi为权重。由式(2)可知,Xi(ci)∈[0,1],且数值越大,系统有序度越高。
(3)
(一)指标选取和数据来源
根据合理性、可操作性和可数据化的原则,选取学报、教学、科研的测度指标。相关数据通过“中国知网”文献检索平台获得及来自该校2010-2014年的校志。
学报子系统中包括内稿占比、重点学科论文占比、“科研达人”论文占比和复合影响因子4个指标,其中前3个指标是指在该校学报刊载的本校教师论文数、重点学科论文数、“科研达人”论文数与学报载文量的比值,它们表现了学报与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和科研人才之间的关联。“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会计学”是该校从2009年起逐渐发展起来的重点学科,其论文数通过“中国知网”检索,方法是以发表时间和文献来源作为检索控制条件,所获得的文献按学科浏览,将“自动化技术”“机械工业”“会计”与该校重点学科进行模糊匹配,3个学科中包含的论文数累加即为学报刊载的重点学科论文数;学校的“科研达人”通过筛选获得,条件为2010-2014年间总发文数超过15篇且H指数≥3(统计时间为2015年12月20日)的该校人员,共24人,这些活跃且科研绩效高的科技人员应该成为学报的核心作者群。
教学子系统包括人均重点学科数、人均教研基金项目数、人均教研论文数3个指标,其中“人均”指的是以该校的教学人员数作为基数;教研论文数是通过“中国知网”以“教学”为主题检索词合并发表时间和作者单位两个条件检索获得。
科研子系统中的“人均”指标是以科技人员活动人数(教职工人数)作为基数。
学报、教学、科研系统的测度指标及其原始数据如表1所示。
(二)指标数据权重的确定
由于系统序参分量对序参量的影响程度不同,即子系统各指标在保持子系统有序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或占有的地位不同,因此需要对各指标赋予不同的权重值。本文采用相关系数矩阵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具体步骤为:设包含n个指标的指标体系,其相关系数矩阵为R
表1 测度指标及其原始数据
(4)
式中rii=1(i=1,2,3…n)
由于各指标的原始数据单位不同,在确定权重前需通过无量纲化对其进行标准化处理,以消除不同量纲间的差异。均值标准差法标准化公式为
(5)
无量纲化后,形成的标准化矩阵为
其中,B1,B2,B3分别为学报、教学、科研的标准化矩阵。对应的相关系数矩阵为
(6)
学报各指标的权重:w11=0.166,w12=0.306,w13=0.192,w14=0.336;教学各指标的权重:w21=0.546,w21=0.280,w21=0.174;科研各指标的权重:w31=0.347,w31=0.390,w31=0.263。
(三)有序度计算
根据各指标数据由式(1)计算各序参分量的系统有序度,将此值与对应的权重代入式(2)即可得到各子系统的有序度,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各子系统的有序度
(四)协同度计算
根据表2及式(3)可得到学报、教学、科研三者之间的协同度,如表3所示。
表3 学报、教学、科研三个子系统的两两协同度
(一)结果分析
(1)由表2可知,从2010-2014年学报系统的有序度在[0.291,0.842]之间变动,整体有序度较高,说明内部各要素间联系相对紧密;而且2013年达到0.842,从序参分量的计算结果可知内稿占比和“科研达人”论文占比对此值贡献较大。
教学系统的有序度变化跨度较大,2012年达到低谷后快速上升,2013年达到0.943,2014年又达到顶点,表明教学系统从有序程度低向有序程度高进化,其中人均重点学科数和人均教研基金项目数对系统高有序度值的贡献较大。科研系统的有序度呈波动上升的趋势,2014年达到最高,为0.906,人均科研项目数和人均三大检索论文数对此值的贡献较大。
(2)对于在高校的学报、教学、科研三个子系统组成的复合系统,如果两两之间的协同度越大,表明子系统之间配合和协作得越紧密,协同效能越高。但是从表3可知,学报、教学、科研三个子系统的两两协同度除2013年全为正值外,其余年份均有负值,说明在发展过程中子系统之间协调状况不是非常稳定,还缺乏一致性和紧密性,学报与教学、科研在较多年份未呈现协同互促的和谐状态。由此推而广之:虽然学报身在高校,可以零距离推动本校教学、科研的深入发展,但它与二者关系中表现出的协同水平不高、协同失败或“孤岛现象”或许客观存在。这说明复合系统存在改进的必要与潜力,需要对策机制对其状态进行调控。
(二)对策建议
要实现学报对教学科研的促进作用,必须加强学报与教学科研之间的联系,具体措施为:
(1)合理确定内外稿件的比例。学报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需要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换,以保证自身水平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学报应从内外稿件的比例上找到服务教学、科研的平衡点,对序参量“内稿占比”设定稳定的数值,以免造成协同系统的破坏性振荡。而且,除对内稿数量上进行规定外,重要的是着力提高内稿的质量,从而提高学报的学术影响力。
(2)不断扩大校内核心作者的队伍规模。学校的“科研达人”科研能力强,积极性高,学报应将这些人作为重要的作者力量,给予特别关注,加强联络。同时,学报更应注重对校内有潜质的教学和科研人才的培养,通过鼓励他们在学报发表文章,激发他们的科研积极性,助推他们学术科研水平的提升,帮助他们在教学科学道路上成长,使之尽快成为教学骨干和科研拔尖人才。
(3)设置固定栏目支持学科建设。对重点学科、特色学科和有发展前途的学科,学报应通过设置固定栏目对其进行扶植和培育。一是主动向这些学科的学术带头人、科研人员或教学名师约稿,将他们最新的研究成果、教改成果通过学报进行展示,不断提升学校的学科优势;二是有针对性地向校外学科建设方面的专家、学者约稿,引进他们高质量的学术成果,以此带动本校的学科建设和发展。
[1]郭贤逢.高校学报与教学科研[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995(4):1-4.
[2]尹志诚.新时期高校学报在教学科研中的作用[J].中国冶金教育2006(6):60-63.
[3]孟庆松,韩文秀.复合系统协调度模型研究[J].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2000,33(4):444-446.
[4]蔡乌赶.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产业系统的协同演化机理及实证研究[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5):401-406.
Construction of Synergetic Degree Model and Empirical Analysis among the Systems of University Journal, Teach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University Journal
LI Xiu-rong,XIA Yu-ling,BAI Li-juan,LI Ya-ping
(Tangshan University, Tangshan 063000, China)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synergetic development among university journal, teach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this paper constructs composite system synergetic degree model, and used the data from the year 2010 to 2014 of a university to measure the degree of order and synergy among the systems of university journal, teach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The results show that ordering degrees of the three systems were fluctuating disorderly, indicating the tightness is instability between the internal elements in the system, and the synergetic degree was poor between each two,the overall synergy degree was not great, synergetic development mechanism has not yet to be formed. Therefore, it is need to improve the control measures to strengthen the close ties among the journal, teach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university journal; teaching; scientific research; synergy degree
2016-09-02
2015年度唐山学院校级教育科学研究项目(150258)。
李秀荣(1971-),女,硕士,唐山学院学报编辑部副编审,主要从事编辑出版研究。
G644
A
1671-3974(2016)04-0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