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君鳌,吴树旭,李子祺,钟庭开
广东省中医院芳村医院,广东 广州 510407
以生半夏生石膏为主药治疗急性痛风临床观察
王君鳌,吴树旭,李子祺,钟庭开
广东省中医院芳村医院,广东 广州 510407
目的:观察以生半夏、生石膏为主药组方治疗急性痛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5例,治疗组以生半夏、生石膏为主药进行辨证治疗,对照组予以消炎止痛并降尿酸药物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后血清尿酸、C-反应蛋白数值变化、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情况。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100%,对照组为94.26%;2组临床疗效经Mannwhitney U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疼痛VAS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间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血尿酸、CRP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间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生半夏、生石膏为主药组方治疗急性痛风疗效肯定。
急性痛风;生半夏;生石膏;辨证治疗
急性痛风是近年来门诊常见病和高发病之一,其发病主要与患者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相关。该病起病骤急,大多以第一跖趾关节为首发[1],其次好发于足背、踝、膝、腕、肘等关节,发病处表现为红、肿、热、痛,尤以夜间剧烈疼痛为主要特征。本病为代谢性疾病,是以嘌呤代谢异常引起血尿酸过高或波动异常所导致。中医学则归之于痹证范畴,无论虚实总由湿、热、痰、瘀蕴结而成,治疗上以祛湿、清热、化痰、通瘀、消肿、扶正为主。笔者以生半夏、生石膏为主药辨证组方治疗急性痛风,临床收到了良好效果,结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0月—2015年3月在本院骨科门诊急性痛风就诊患者,共70例。采用单盲法,应用随机数字表法按就诊顺序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35例。治疗组男21例,女14例;年龄跨度17~73岁,平均(44.14±15.90)岁;本次病程5~72 h;初次发作12例,复发23例;其中第一跖趾关节6例,踝关节9例,膝关节11例,腕关节4例,累及多关节 5例;血尿酸水平 398~720 μmol/L,平均(516.46±67.79)μmol/L;C-反应蛋白(CRP)28~120.2 mg/L,平均(56.71±20.73)mg/L。对照组男19例,女16例;年龄20~75岁,平均(44.89±15.20)岁;病程5~72 h;初次发作者14例,复发者21例;其中第一跖趾关节9例,踝关节7例,膝关节9例,腕关节3例,肘关节1例,多关节者6例;血尿酸水平395~688 μmol/L,平均(514.29±69.97)μmol/L;CRP 26~104.6 mg/L,平均(57.95±19.49)mg/L。2组性别、年龄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以美国风湿病协会[2]1997年制定标准:①整个关节呈暗红色;②高尿酸血症;③急性关节炎发作1次以上并在24 h内达到极甚期;④非对称性关节肿胀;⑤急性炎症局限于个别关节;⑥第1跖趾关节肿痛;⑦有可疑证实的痛风结节;⑧单侧跖关节急性发炎;⑨发作可自行终止。符合以上3项即可诊断为痛风。
2.1 宣教教育 通过问诊,患者发病前几乎都有饮酒、进食河海鲜、老火汤、烧鸡鸭鹅、豆类、菌类等食肥甘厚腻或高嘌呤食物,短则数小时内即引起痛风发作。故对患者明列忌口事项,每天饮水量2500~3500 mL,嘱咐患者严格执行。
2.2 对照组 口服依托考昔120 mg,每天1次;碳酸氢钠1.0 g,每天3次;苯溴马隆100 mg,每天1次;奥美拉唑20 mg,每天2次;局部外敷四黄水蜜(大黄、黄连、黄芩、黄柏、蜂蜜)8~10 h,每天1次。4天1疗程,连续治疗2疗程。
2.3 治疗组 根据中医辨证分为阳证和阴证。阳证症见口苦,口干,口臭,纳差,腹胀,便臭,尿黄,舌质胖大,或有齿痕、或偏红,舌苔白厚腻、或黄厚腻、或厚腻滑,患处红、肿、热、痛,疼痛拒绝按压,拒绝主被动活动。阴证症见口干,微渴或不渴,面色晦暗,纳差,腹胀,尿微黄或白,舌质胖大、或有齿痕,舌苔或白、或腻、或厚、或交互夹杂,脉沉为主,患处微红或不红、肿胀、发热或扪久觉热、疼痛而拒绝活动。以上诸症不必全悉,但见一二具可用之。处方:生半夏20~45 g,生石膏20~60 g,白豆蔻15~20 g,厚朴10~30 g,土茯苓20~30 g,山慈姑10~15g,土贝母10~15g,威灵仙20~30g,萆薢15~20 g,川芎10~20 g,延胡索10~30 g。阳证:加生薏苡仁50~100 g,白术20~30 g,忍冬藤20~30 g,绵茵陈10~20 g,丹参10~30 g;阴证:加炒苡薏仁30~50 g,麻黄10~15 g,土炒白术15~30 g,扁豆20~30 g,生姜10~15 g。每天1剂,上药共煎3次,取药汁600 mL,分3次口服,以轻微利下为度。如若利下较甚,加入30 g粳米同煎或改为洗米水煎药以缓和药性。局部外敷四黄水蜜8~10 h,每天1次。4天1疗程,根据患者症状调整汤剂药量,连续治疗2疗程。
3.1 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血尿酸和CRP数值变化。记录患者初诊、末次复诊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VAS疼痛评分标准(0~10分)。0分:无痛;3分以下:有轻微疼痛,能忍受;4~6分患者疼痛并影响睡眠,尚能忍受;7~10分:患者有渐强烈的疼痛,疼痛难忍,影响食欲影响睡眠。
3.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以()表示,通过单样本 Kolmogorov-Smirnov检验均符合正态分布,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临床疗效评价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评价。
4.1 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拟定。临床痊愈:症状消失,无疼痛,关节红肿消失,局部无任何反应,活动如常,主要理化检查指标正常;显效:疼痛较前明显减轻,能正常生活、饮食及睡眠,轻度肿胀,皮纹略有变化,而周径无明显变化,主要理化检查指标基本正常;有效:疼痛减轻,但仍不能忍受,日常生活、饮食及睡眠受到一定影响,关节红肿有明显变化,周径大于健侧,主要理化检查指标有所改善;无效:疼痛无减轻,肿胀无变化。
4.2 2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 。总有效率治疗组为100%,对照组为 94.26%。2组临床疗效经Mann-whitney U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4.3 2组疼痛VAS评分比较 见表2 。治疗后2组疼痛VAS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间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2组疼痛VAS评分比较() 分
表2 2组疼痛VAS评分比较() 分
组别治疗组对照组t值P n P 35 35治疗前7.46±1.20 7.49±1.20治疗后2.26±1.46 2.86±1.88 0.149>0.05 t值16.28 12.28<0.001<0.001
4.4 2组治疗前后血尿酸、CRP比较 见表3 。治疗后2组血尿酸、CRP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间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3 2组治疗前后血尿酸、CRP比较()
表3 2组治疗前后血尿酸、CRP比较()
与同组治疗前比较,①P<0.01
组别治疗组对照组n 血尿酸(μmol/L) CRP(mg/L) 35 35治疗前516.46±67.79 514.29±69.97治疗后330.11±50.23①326.71±48.48治疗前56.71±20.73 57.95±19.49治疗后26.88±13.87①26.91±12.20
4.5 不良反应 治疗期间治疗组初服2剂中药,多数出现轻微泻下,大便每天约2~3次,和预期符合,之后未再出现。对照组出现胃部隐痛症状5例,嘱患者改饭后服药后改善。
社会的变迁促使人们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发生改变,导致近年来痛风发病率急速上升,年龄分布逐渐向两级延伸,发病间隔期越来越短。其病发急骤,夜间骤痛,痛如刀割噬咬,常以关节疼痛为首发症状[4],故急性发作时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给患者带来巨大身心痛苦。现代医学认为,痛风发作是由于血尿酸排泄减少和或嘌呤代谢障碍,导致体内血尿酸盐结晶沉积或浓度异常波动,刺激病灶内皮细胞活化,促使单核巨噬细胞黏附渗出,并吞噬尿酸盐微晶体后分泌炎症因子而诱发的免疫反应[5]。
在治疗上,主要是控制急性炎症并降低血尿酸水平,从而抑制尿酸生成、促进尿酸排泄等,以预防尿酸盐沉积、关节破坏、肾脏损害及痛风石形成[6]。本病目前治疗多首选非甾体类消炎药、秋水仙碱。但长期应用以上药物则会带来毒副作用,如服用秋水仙碱患者约有80%在临床症状完全缓解之前出现恶心、呕吐、腹泻、腹痛,严重者出现骨髓抑制、肝细胞损害、肾功能衰竭,甚至死亡[6]。非甾体类消炎药常见副作用包括胃肠道反应、头晕、荨麻疹、白细胞减少等,严重的会导致神经精神症状、高血压、肾脏损害、心律失常等[6]。
中医学将痛风归于痹证范畴。金元时期,朱丹溪在《格致余论·痛风论》中提出“痛风”病名,首次将痛风作为一个疾病确立。《丹溪心法》曰:“大率有痰,风热,风湿,血虚”,又曰:“肥人肢节痛,多是风湿与痰饮流注经络……”认为本病乃血分风、湿、热、痰郁于关节而成。明代张景岳《景岳全书·脚气》认为:“外是阴寒水湿,今湿邪袭人皮肉筋脉;内由平素肥甘过度,湿壅下焦;寒与湿邪相结郁而化热,停留肌肤……病变部位红肿潮热,久则骨蚀。”进一步阐明痛风发作由内外合因,以及会出现骨蚀的预后不良结局,这和现代痛风发病机制与预后相一致。
笔者认为,痛风病机总由湿、痰、瘀、热蕴结而成,病性本虚标实,与五脏相关,主责之于脾肾。初责之脾虚,久之及肾导致脾肾两虚。岭南气候本湿热抑脾,今人又多爱夜生活,生活节律混乱,饮食不节,恣食肥甘或嗜酒伤脾,不顺于天,久之内外合因,脾气渐虚,失其健运,酿生痰湿,痰湿内聚,流注于关节、肌肤、下焦;脾虚日久,运化无权,先天失养,伤及于肾,肾主水液,气化失司,分清泌浊不能,亦不能以先天滋后天,导致脾肾两虚,湿、痰进一步加重积聚;有形无形之痰湿郁积经络关节、肌肤腠理,气血运行不畅,不荣不通作痛;然湿性最易缠绵,最常与内外热邪相互勾结,且积久亦生热,热甚则肿,瘀而不通则红、则痛。其与五脏相关者,心火旺则热易行,心火弱则不生脾;肝火亢多暴虐,热夹湿流注行;肝气郁则乘脾;肺气虚不生水,不相傅不行水,湿为水之渐,遂聚湿成痰停留于关节四肢百骸。
根据病机、临床表现、舌脉象等,笔者将急性痛风发作分为阳证和阴证两类,治疗上从湿、从痰、从瘀、从热,以生半夏、生石膏为君药配伍化痰祛湿、健运脾胃、活血化瘀、利水消肿、舒筋活络之药祛湿、化痰、通瘀、清热、消肿、扶正,以达标本兼治。方中半夏生用为治湿痰要药,长于健脾燥湿化痰,能消有形无形之顽痰湿浊,是为君药。因生半夏有毒,后世医家多畏其毒,常炮制后用,如姜半夏、水半夏、制半夏等,生药则极少用之。颜德馨等[7]认为:生、熟半夏虽一字之差,但炮制后的半夏有效成分大量丢失,药力大减,和生半夏相比,疗效相差甚远。李可老中医亦认为制半夏纯粹是药渣子,没有治疗作用[8]。现代药理研究进一步揭示炮制品与生半夏相比较,其生物碱、鸟苷、蛋白质和总糖含量都有所降低[9],其治疗作用明显不如生半夏。经过煎煮的半夏毒性成分不耐热,不溶或难溶于水[10],因此其煎出液口服是安全的[11]。石膏辛甘寒,功专清热除烦生津止咳,用于急性痛风红肿热痛之甚者,用之即可热退肿消而痛减,亦为方中之君药。此二药初始用量宜重不宜轻,急性痛风者其舌象“污浊”多厚、腻、滑,甚或苔腐口臭,关节显著红、肿、热、痛,因此用量轻则如隔靴搔痒贻误病情,应予以猛药清之、化之,甚可微泻之。其后再根据舌脉象和红肿热痛情况予以调整药物用量,做到有理有节。至于阴证中更有石膏配伍生麻黄,二者相反为用,既制约石膏之过寒又能入肾温阳,使之清泻而不伤正。川芎、延胡索、丹参功在活血行气化瘀消肿止痛。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薏苡仁、土茯苓、萆解、防己、忍冬藤、威灵仙等中药有抑制尿酸合成、改善循环、促排尿酸、抗炎镇痛等作用[12],故诸药共奏臣、佐、使之功,助君药健脾化痰,祛湿清热。全方抓住急性痛风临床表现、舌脉象进行综合辨证论治,有的放矢,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紊乱的内环境,特别是重用有轻微致泻作用的石膏,使患者微微利下,使邪有出路,达到痰湿去、瘀热清的目的。同时患者外用大黄、黄芩、黄连、黄柏制成的粉末调配蜂蜜外敷,以清热燥湿、解毒消肿、化瘀止痛,以达内外合治目的。
从2组最终治疗效果来分析,虽然2组总体有效率均较高,但在症状改善的质与量上,中药治疗明显比单纯运用西药消炎、降尿酸要好,盖因西药仅仅为靶点治疗,而中药则从整体观念出发进行全身综合调节,通过改善患者失稳的内环境,使其通过自身调节同样能够达到炎症止而尿酸降的最终目的,患者整体舒适、胃纳、睡眠改善程度均较前者为好,且无明显服药不良反应。综上所述,基于精细辨证,以生半夏、生石膏为主药组方治疗急性痛风疗效肯定。
[1]吕厚山,陈坚.关节炎外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361-365.
[2]王承德,沈丕安,胡荫奇.实用中医风湿病学·痛风[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586.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ZY/T001.1~001.9-94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32.
[4]袁艳平,李长贵.痛风性关节炎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α环氧化酶-2水平的动态变化研究[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13,17(12):818-821.
[5]王仁崇,蒋电明,黄伟,等.痛风性关节炎的研究进展[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11,15:647-650.
[6]桂璇,黄宝康.抗痛风性关节炎的天然药物研究进展[J].现代药物与临床,2013,28(4):628-631.
[7]颜新.颜德馨教授用毒性药物的经验举隅[J].辽宁中医杂志,1998,25(2):53-54.
[8]许明辉.浅谈李可老中医运用生半夏的临床体会[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0,25(9):1415-1417.
[9]张跃进,孟祥海,许玲,等.不同炮制方法对半夏化学成分含量的影响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杂志,2008,14 (12):21-23.
[10]戴克敏.常用中药的药理和应用[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96.
[11]赵典刚.半夏熟法炮制品与药典法炮制品药理作用比较的实验研究[J].中国中医药科技,200,8(6):366-368.
[12]吴锦秋,李盛华.中药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4,22(2):79-80.
(责任编辑:冯天保)
R589.7
A
0256-7415(2016)05-0107-04
10.13457/j.cnki.jncm.2016.05.041
2015-11-012
王君鳌(1972-),男,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骨与关节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