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慧敏(贵州省黔南州人民医院,贵州都匀558000)
内科病人危险症状的急救护理对策分析
郑慧敏
(贵州省黔南州人民医院,贵州都匀558000)
心血管科疾病具有突发性特点,患者入院后必须及时急救护理方法,才能进一步抑制病况加剧,为后期治疗争取更多的时间。高血压急症是心血管科突发疾病之一,由于病况严重且引起脑供血不足,若不及时护理则会引起诸多异常症状。结合高血压急症病症特点,本文介绍了病人急救过程中的检查与护理对策,提高临床护理的有效性。
高血压急症;急救护理;检查;对策
心血管科病人处于危机状态下,对脑血管组织造成极大的破坏作用,且容易引起脑部供血不足而导致抽搐、休克、晕厥等危险症状,急救护理过程中,护士要及时观察患者的病症,结合MRI、DSA等检查技术,关注脑血管中血流方向及速度变化情况,为患者提供针对性的急救护理方法。同时,护士要时刻关注血管病变情况,提前采取措施预防突发性症状导致的危险隐患。
高血压急症是指在原发性或继发性高血压患者,在某些诱因作用下,血压突然和显著升高(一般超过180/120mmHg),同时伴有进行性心、脑、肾等重要靶器官功能急性损害的一种严重危及生命的临床综合征。高血压急症包括高血压脑病、颅内出血(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梗死、急性心力衰竭、肺水肿、急性冠脉综合征、主动脉夹层、子痫等。以往所谓的恶性高血压、高血压危象等均属于此范畴。
据调查,我国2013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人数超过2亿,2015年突破2.08亿,并且存在逐年增长的趋势。心脑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影响社会人群死亡的主要因素,提高临床诊断技术水平具有多方面的价值意义。MRI对中动脉检查是分析血管狭窄的主要方式,利用动脉血液流向作为分析表中,判断血管狭窄病症的发生情况。正常状态下,大脑中动脉血流方向是朝向探头的,通过MRI检查表现为正向MRI频移;若中动脉存在严重性狭窄、脑梗塞等并正式,MRI可发现大脑中动脉血流明显降低,以及完全消失等,这些都是优质护理服务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内科病人危险症状护理中,护士要考虑血流方向异常处理及护理方式,才能提高脑血管病症的康复效果。大脑前动脉出现梗塞情况,则血流变向受到了阻碍,对血流量大小控制带来不利影响,MRI显示血流量减少或玩不小时。血管呈现可发现血流方向出现逆转,转变为朝向探头,且存在正向频移。对于高血压急症严重病变者,颈动脉会出现严重性的狭窄、阻碍、梗塞等问题,也可经过MRI对侧大脑前动脉供血情况进行检查,判断是否存在血管便宜等问题。根本上来说,一旦前动脉出现梗塞、颈动脉狭窄等问题,就可以判断为高血压急症。
国内学者认为,数字减影技术可根据病人临床诊断要求,选取针对性的区域作为诊断平台,把图像数据与病症数据相互整合,共同建立更加优质的图像分析与临床护理环境。MRI不仅满足了单层图像操作处理要求,也能实现二维、三维、四维等高层次空间图像,进一步细化了临床检验结果。急救护理过程中,超声检查也起到了至关作用,颈动脉超声可以掌握颈动脉壁病变发生与发展情况,实时针对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病况进行综合分析,依据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对动脉粥样硬化防治处理提供了指导依据,超声检查发挥了多方面作用。现代护理学认为,急救过程可采用联合诊断模式,往往会更加精确地掌握患者病症状态。例如,“MRI血管成像+超声检查”与“DSA检查”检查结果无差异性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现代计算机诊断技术快速发展,临床诊断采用计算机为控制中心,借助计算机数字化模型构建诊断平台,为脑血管疾病诊断提供了技术支撑。
3.1急救护理原则
急救护理是治疗高血压的主要方式,围急救期采取综合护理干预方式,可降低感染率,减少术后发热、疼痛等症状。学者指出,围手术期护理对控制感染效果明显,说明了围手术护理的临床应用价值。此外,要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引导其树立正确的治疗观念,为手术治疗创造有利条件。主要原则:一方面,迅速降低血压,在几分钟到1小时内迅速降低血压,采用静脉途径给药,或者快速口服相关药物控制血压。实际护理方案中,要结合患者具体病况采取针对性护理,提高高血压护理的有效性,发挥急救护理在病症处理中的作用,为患者后期治疗争取更多的时间,这些都是现代护理不可缺少的原则。同时,要考虑危险症状对患者后期造成的风险,提前做好相应的护理决策,控制好各类异常症状的发生率。例如,病人处于危机状态下,对脑血管组织造成极大的破坏作用,且容易引起脑部供血不足而导致抽搐、休克、晕厥等危险症状,急救护理过程要注意这些症状的控制。
3.2降压药物使用
随着临床研究工作深入开展,发现高血压患者患者常伴有肺部感染病症,且同一患者可出现多个并发症,降低了手术治疗后期的康复效果。针对术后肺部感染进行诱发因素分析,可以为临床护理提供针对性指导,降低死亡的风险率。常用药物包括:硝普钠、硝酸甘油等,根据患者血压指标变化情况进行控制,合理用药,确保血压指标在短时间内得到控制。急救护理患者肺部感染属于高危病症,术后肺部感染与病室环境、无菌操作、消毒隔离、抗生素使用等因素相关,做好抗感染护理是不可缺少的。及时护理可抑制并发症加剧,降低术后感染诱发的死亡,为患者创造更加优质的康复环境。
3.3急救护理方法
高血压是心血管内科常见疾病之一,患者发病时常伴血压突增、恶心、呕吐等诸多症状,尤其是疼痛加剧而引起一系列不适感。临床治疗高血压采用急救处理方案,药物治疗与急救处理是比较先进的方式。为了提高手术治疗效率,手术期需配合综合护理过程,降低术后患者感染的发生率。病人突然心悸气短,呈端坐呼吸状态,口唇发绀,肢体活动失灵,伴咯粉红泡沫样痰时,要考虑有急性左心衰竭,应吩咐病人双腿下垂,采取坐位,如备有氧气袋,及时吸入氧气,并迅速通知急救中心。血压突然升高,伴有恶心、呕吐、剧烈头痛、心慌、尿频、甚至视线模糊,即已出现高血压脑病。家人要安慰病人别紧张,卧床休息,并及时服用降压药,还可另服利尿剂、镇静剂等。突发性高血压是骨科比较严重的疾病之一,大多数患者是由于外力直接因素所致,导致心血管组织出现异常损伤。临床治疗突发性高血压可选用急救护理方式,按照不同病症状态拟定治疗方案,从病理学上解决患者的内在病症。除了护理治疗外,围护理护理也是十分关键的,对术后患者病症状态康复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总之,高血压急症易引起供血不足、血管阻塞等危险性病症,临床对病症必须实时急救护理方案,结合血管检查与分析结果进行多方面救治护理。急救护理中,要快速降低患者血压指标,合理使用降压药物;同时,对一些突发性急症变化,采取有效的急救处理方式,时刻观察患者病症的变化情况,为急救处理做好准备工作。据此判断高血压急症发病情况可提高护理的针对性,综合防范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提高内科病人急救的安全系数。
[1] 张春娥.心血管内科护理中的不安全因素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5(21).
[2] 祖翠兰,杨丰华,孙艳华,王春燕,赵丹.医护协同查房在肿瘤内科护理中的应用与效果判定[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02).
[3] 李英辉.优质护理在消化内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生物技术世界.2016(02).
[4] 赵亮.人性化服务在心血管内科护理中的应用研究[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2016(01).
[5] 周才智.心内科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20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