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彦荣
(康县核桃科技服务中心 长坝镇核桃专干,甘肃 康县 746500)
康县核桃产业发展研究
王彦荣
(康县核桃科技服务中心 长坝镇核桃专干,甘肃 康县 746500)
康县山地,适宜发展核桃,而且康县有经营核桃的历史和人文基础。基于此,根据康县的地理气候、种植条件、文化背景、管理基础,从不同层面探讨康县核桃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发展建议,促进这一产业得以健康发展。
核桃产业;发展建议;康县
1.1 气候适宜核桃生长,栽培历史悠久。
康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陕、甘、川三省交界地带,地处长江上游,西秦岭南侧陇南山地。属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气候,境内温和湿润,雨量充沛,植被茂盛,物产丰富。康县核桃生产历史悠久,全县核桃面积4多万hm2,1 200万株,21个乡镇都有核桃分布,村级覆盖率达96.8%;核桃种植户约4.15万户,占全县总农户的94.56%;2010年核桃坚果产量达到了615万kg,占全国产量的0.8%,占全省产量的20.5%,居全省首位和全国前30位,人均核桃达34.6 kg。核桃树具有一定生长周期,是多年生木本油料和用材树种之一,在康县自然气候条件下,从萌芽到衰老枯死,要经历很长生长期,如豆坪乡祁山村实生的老核桃树,树龄已长达300多年。
1.2 环境质量好,果品优质安全
康县山清水秀,空气清新,水质好,工业污染小。农药、化肥使用程度较低,这些客观条件使得康县核桃安全性较高,产品长期处于供不应求的良好态势。长期的自然选择和天然杂交形成了康县丰富的核桃种质资源。仅《核桃志》记载的类群就有:康县白米子等7种类型,市优树7株,是全市和省内核桃优树最多的县区。2000年以来,随着嫁接技术的突破,核桃良种的问世和引进,品种资源得到了较大的丰富。
1.3 栽培历史悠久,群众基础好
康县原有核桃多为晚实核桃,栽植后一般要经过9~12 a才开始挂果,20~30 a进入盛果。在长期的实践中,全县基础群众和科研人员总结积累了一定的核桃栽培和管理经验,如根部换土、老树复壮、刮翘皮等,随核桃新品种问世和连年引进,核桃树高接换优和夏季方块芽接的普及推广,康县农民对核桃树的栽培和管理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1.4 领导高度重视,投资服务不断加强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不断审视县情,完善康县经济发展的思路,提出了“整县核桃,南茶北桑,优势产业,重点突破”工作思路,先后组织实施了以退耕还核桃和青皮核桃直播重点的核桃基地建设;以“双十工程”和两化示范村为重点的核桃树综合管理和病虫害防治工作;特别是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大抓以核桃高接换优为主的经济林综合管理工作。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按照大规模全覆盖的要求,开展了核桃树高接换优、夏季方块芽接,加强了病虫害的群防群治、施肥、修剪等关键措施的落实。采取政府补贴和农民自投的方式,购置了大量的充电式喷雾器、粘虫板、粘虫胶、高效低毒农药等;建立了县级特色产业发展基金,有力支持了技术培训、病虫害防治、综合管理、嫁接换优,初步解决了一些长期困扰康县核桃产业发展的难题。
2.1 新技术推广普及慢
近年来,康县核桃栽培技术推广上虽然做了大量的工作,综合管理、嫁接换优、病虫害防治、脱青烘干技术的应用从无到有,逐步加强。但与全县核桃生产的要求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修剪技术还处在起步阶段,大树树形紊乱,内膛光照不足,结果部位外移,产量低而不稳,核桃嫁接人才较缺,接后管理技术不能及时规范落实,嫁接成活的树时有损失,树型很难养成;人工辅助授粉技术停留在个别示范点上,新建核桃园也没有配置必要的授粉树;核桃采收普通过早,坚果晾晒受天气影响较大,乙烯利脱皮、坚果清洗、烘干技术还处在宣传和实验阶段。
2.2 经营管理粗放,栽培水平低
康县是中国名特优经济林——核桃之乡,但栽培管理水平仍然是靠天吃饭的低水平。突出的表现是,繁殖方法落后,从核桃生产先进地区的实践看,必须走嫁接繁殖的路子,但康县长期没有走出实生繁殖的老路,掌握嫁接接后管理修剪的人不多。良种只有与良法相配套,才能发挥出应有的优势,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沿用晚实核桃的栽培方法栽培早实核桃,肥水跟不上,修剪不落实,病虫害防治不及时,放任生长甚至荒芜,使树长不起来,产量也上不去。嫁接苗过早结果,忽视了长树与结果的调节,超负荷结果,使树体生长不良,产量增长受阻,树体濒临枯死病,有的形成了小老树。
2.3 病虫害种类多,防治难度大
康县温暖湿润的自然环境,给核桃等树木提供了良好的生长条件,同时也为多种昆虫和微生物的繁殖提供了便利条件,导致核桃等林木病虫害易发多发。加之康县是核桃老区,多年的积累和检疫不严,造成康县病史害种类多,危害重。危及核桃树生命的有云斑天牛、芳香木蠹蛾、核桃横沟虫象、银杏大蚕蛾等,严重影响产量和质量的有炭疽病、黑斑病、举肢蛾、果象甲,影响树的树干梢的有膏药病、核桃溃疡病、枝枯病、叶甲等,其他病虫害种类更多,防治压力大。
2.4 品种布局混乱
在引进核桃新品种过程中,缺乏必须的实验,忽视了品种的适应性和地域条件的差异性,盲目地调进栽植,没有做到适地适树,栽植嫁接缺乏布局,出现了同一块地栽植多个“品种”的混乱现象,同一块地出现了早晚实核桃混栽、混接现象。培养的农民技术员,人多难管理,本该嫁接早实品种的,却人为地接成了晚实品种;本该嫁接晚实品种的山地,却人为地接成了早实品种,导致品种布局混乱。
3.1 提升栽培管理水平,走“整县核桃”之路
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尊重核桃生产规律的前提下,发展康县的核桃产业,通过建立科技示范基地及科技入户示范点,向农民展示新品种、新技术;积极推进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指导农民科学使用农药、化肥等投入品,减少水源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开展科技下乡活动,邀请核桃专家,采用现场咨询、专题讲座、派送技术明白纸等形式,向广大农民宣传推广嫁接换优、病虫害防治、综合管理等技术。着重培育农民核桃专业技术人才,围绕核桃生产周期和农时季节,加强对农民核桃产前、产中、产后技能培训,普及核桃栽培与管理的科技知识,提高农民技术员吸纳、运用新技术的能力,培育新型农民和农民技术员,为康县核桃产业发展提供大量的科技人才。
3.2 加快土地流转,不断扩大经营规模
土地规模经营是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种植业之一的核桃产业亦同样。而土地合理流转是实现土地规模经营的重要途径,鼓励、支持和指导农民以转包、互换、出租、转让和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逐步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使土地向资金雄厚、技术先进、市场广阔的龙头企业、中介组织、种植大户和社会各界有经营实力的组织和个人集中,实行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管理、产业化经营,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促进核桃增效、农民增收。
3.3 转变经营理念,培育技术力量
凡是有发展核桃的农村,变“要我栽植”为“我要栽植”、“要我管护”为“我要管护”、“要我嫁接”为“我要嫁接”,每5户保障有1个技术骨干,达到能独立操作所有技术,能独立处理一般问题,彻底扭转群众对发展核桃产业的观望等待、消极徘徊、被动应付等思想,切实发挥乡镇和农户的积极性、主动性。
3.4 培养产业大户,依靠典型带动
核桃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是,观念守旧、技术落后,难以适应发展商品核桃产业的要求;重栽植轻管理,重嫁接轻修剪,核桃产业的发展效益难以提高。因此,在发展核桃的行政村,需要依照不同的发展条件,合理布局品种,培养懂技术、会管理、会经营的示范户,做给农民看,指导农民干,要算棵树,更要算其挂果率,才能真正把这棵树种好,对其他核桃种植户起到引导和引领的作用。
抓住关键环节,突破核心问题。通过发展核桃产业,要突破人心问题,改变人心要从人的社会地位入手。发展核桃产业,是改变山区农民经济地位的最佳选择。通过典型核桃农户的发展变化,要让农民明白,发展核桃创业能改变全家人的生活命运,这才是发展核桃创业的目的。
通过算账对比,打消农民发展核桃产业的顾虑。一是经济账。栽核桃与种粮食作物比,与种水果比,与种蔬菜比,栽核桃的成本最低,效益最高。二是算环境账。栽核桃能防止水土流失,提高森林覆盖率,美化环境。三是算发展账。核桃产业是一代人投入几代人受益的可持续发展产业。
核桃产业,农户是经营主体,乡镇是管理主体,林业部门是技术服务主体。只有采取乡抓村、村抓组、组抓户、户抓管的四位一体管理管护机制,积极调动农民的发展意识,康县的核桃产业才能得到健康发展。
F326.13
A
1674-7909(2016)17-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