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远佳 左敬龙 张秋晶 崔得龙 吕晓兰
摘要:针对电子信息类创新实验平台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力图摸索出一条适合学校办学特色的大学生创新实验平台的建设方法,研究适合培养大学生工程能力的创新实验室建设及团队培养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团队;电子信息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7-0223-02
一、引言
近年来,广东石油化工学院计算机与电子信息学院的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成绩。但在通过前期创新实验室调研和电信学院学科竞赛工作交流会中,发现我校学生创新实验室团队建设也客观地存在一些问题,如图1所示。这些问题的存在阻碍了我校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向更深层次、更广范围、更高水平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本项目意图通过对电子信息类创新实验室团队建设和管理中存在的若干问题的研究,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创新实验环境,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其中,创新实验团队的可持续性研究、指导老师在创新团队中的作用研究、创新团队的约束与激励机制研究是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二、通过人才梯队保持创新实验团队的可持续性
目前的大学生创新团队,大多是在申报科技课题时临时组织起来的,而且这些团队从组建到学生毕业,是一种独立运行的模式,不能充分调动团队之外学生的创作积极性。通过我们对电信学院学生的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都有参与创新活动的渴望,由于他们的知识结构与水平有限,缺乏科技创新的思维与意识,认为搞创新活动要很耽误时间,挂了科不值,没有正确地认识到参与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另外,老师在研的课题数量和各种针对于学生的科技活动数量有限,只能满足小部分学生参与研究。因此,有必要组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科技团队,充分发挥团队的作用,使具有一定经验的高年级学生引导低年级学生,进行大学期间“入门—提高—竞赛—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科技团队中的主体是学生,在学生的四年大学生活中,参与到科技团队的时间是有限的,每年都有毕业学生离开团队,也有新的学生加入团队。因此,需要保证一定的人才梯度,让每个年级的学生都有自己的位置以及发展定位。同时,学生创新团队的建设要兼顾高低年级搭配,不同专业搭配,可以通过拔尖人才选拔、课题科技小组、学生社团等组织形式开展,在具体的学生科研活动开展中以全程导师制度、专题进行研究、重点课题公关和纵向项目负责制等形式开展。
三、导师团队在创新团队中的作用研究
专业教师的参与和指导是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得以发展的保障。虽然科技活动的主体是学生,但是这项活动的开展离不开老师的认真指导。因此,创新实验区的导师应具备较强的责任心和业务能力,思维敏捷,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能够认真按时完成学生的科研指导工作,并在指导学生科技活动的过程中,不仅能够进行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注重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性情的陶冶和为人治学的作风教育。同时,导师团队结构上要注意老中青结合,学科专业结合。导师的任务是对学生进行科研方法的训练、科研思想的熏陶、科研能力的锻炼和科学精神的培养,并指导学生完成科研任务和竞赛课题研究工作。然而就目前情况来看,指导老师在学生的科技活动中表现为两种趋势:一种是指导老师积极性不高,对学生科技创作作用不大,有些学生虽然有想法,但是受知识水平、客观条件所限无法实现;另一种是指导老师在科技活动中指导过多,主要的研究工作均由指导老师承担,导致学生在活动中只是承担一些简单的体力劳动。这些都不能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在科技活动中得到有效的培养。一方面,学生需要更主动地学习相关知识和技能,开阔自己的眼界,主动找到自己的创新点申请各类大学生竞赛项目;另一方面,教师也应该提升自己的水平。俗话说,要给人一碗水,首先自己要有一桶水,教师不能沉溺于几十年前书本上的老知识,需要不断地充电,掌握电子信息技术方面最新最前沿的知识,才能够更好地指导学生做出自己的成绩。
四、创新团队的约束与激励机制研究
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因素中,除学校已有的教学与科研条件外,指导老师和学生是影响创新能力培养效果的两个主要主观因素。尤其在目前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指导老师基本上是做义务劳动,以至一些老师不愿意指导学生的创新活动。因此,必须建立一个有效的约束与激励机制,充分调动老师与学生的积极性,防止学生对科技课题的“三分钟热情”现象,鼓励那些渴望参加科技创新活动而又认为自己能力不够的学生积极参与进来。在实验室方面要在勤工俭学、大学生创新基金项目方面为有能力的学生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在教师方面需要定期地做一些普及型的知识讲座,不能完全放任学生自己学习,需要用一定的活动、讲座、知识分享会议让学生黏在实验室。
五、创新实验资源共享网络平台建设
为了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计算机与电子信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系在2008年为有能力的学生开辟了創新实验室,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创新实验室成果显著,并且因其辐射和示范作用,电信学院各系纷纷大力推进创新实验室建设,为学生获取知识、提高实践能力开辟了新的途径。但由于图1所示的原因,目前各创新实验室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进入了瓶颈期,若想进一步加强实验室的孵化作用,创造出更多高级别的成果,还需要对各创新实验室进行硬件、软件、师资以及管理资源的整合,主要措施就是创立一个统一的创新实验资源共享网络平台,主要内容为以下几个部分。
1.建立创新实验平台门户网站。建立统一的创新实验平台门户网站,各个具有特色研究方向的创新实验室采用二级站点的形式下挂到门户站中,二级站点由各自的实验室成员进行管理。创新实验平台门户网站则将电信学院创新实验室的精神加以提炼,拟提出“有想法,肯吃苦,会合作,能坚持”作为实验区的创新精神,通过竞赛成果、科创项目、学子风采、创新团队等栏目的介绍充分展示创新实验平台的勃勃生机。与此同时,通过收集或自由共享的方式,建立电信学院科技创新成果库,包括但不限于申报书、源代码、电路图、实物视频、论文、专利等成果形式。以此方式来对低年级学生起到榜样和激励作用,对高年级学生则起到促进创新思维的交流和知识传承的作用。
2.建立创新实验区公共微信账号。鉴于目前移动互联网的趋势以及当代大学生对微信的粘性和使用惯性,考虑采用微信公共账号的形式进行相关行业新闻、校内通知推送;与此同时,通过老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挖掘网络上一些非常好的学习资料与案例,不定时地推送到成员与关注者的手机上,让学生的见识与阅历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3.加强创新实验平台与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的资源共享与交流。通过积极承担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任务,为参与计划的学生提供技术、场地、政策、管理等支持和创业孵化服务。更进一步,邀请优秀的创业学子回母校讲座,通过专题讲座、与在校生座谈、交流会等各种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技能、职业生涯规划、自主创业等相关内容进行指导,可能的话再进行一些业务与外包项目间的交流,实现创新实验平台与创新创业基地的相互促进与反哺。
4.通过多渠道推广电信学院学生科技创新品牌。通过网站、微信、二维码名片等方式,在大学生科技创新IT文化节、大一新生入校、社团和实验室招新、重大场合展览等时机对创新实验区进行宣传,力图在学生中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风气与创新精神。
六、结束语
本文提出的创新实验室团队建设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是从电信学院学科竞赛工作交流会中提炼出的亟待解决的有代表性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研究科技创新团队人才培养模式,在同一团队中由不同创新能力层次的学生组成,在科技活动中本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注重创新的原则,对学生进行“入门—提高—竞赛—科研”的创新能力培养。通过多元化的方式整合创新实验室资源,为创新实验平台打开宣传窗口,凸显特色,扩大知名度,进而使创新实验平台的建设筹措更多的经费与项目支持。
参考文献:
[1]刘翠红,陈秉岩,王建永.基于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实验教学改革[J].科技创新导报,2011,(01):151-152.
[2]王东旭.高校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1,(19):35-36+43.
[3]李婉,谭金明,朱琨.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03):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