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浅绛彩

2016-02-19 15:51一朵
中国新时代 2016年1期
关键词:御窑釉上彩彩瓷

一朵

自古以来,瓷器制作因其复杂性而形成了细密的分工,各工序之间紧密衔接,

一件瓷器的诞生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各分工之间也不存在明显的尊卑差别,彩绘者也并不能得到另眼相看。

但浅绛彩瓷的问世却改变了这种状况,使釉上彩绘这一最后工序者屹立在了金字塔顶端。

陶瓷装饰技法众多,青花、粉古彩、颜色釉……从古至今都有延续及发展,市面上也都能见得到,可唯独浅降彩于咸丰末年出现,此后七八十年,风行整个中国,而后又迅速衰退,以至绝迹,如今更是难见身影。关于浅降彩的起源,向来众说纷纭,难有定论。然而,有人则将太平天国起义与浅绛彩的出现进行了关联。

1855年,太平军攻下江西,在景德镇前后管辖达7年之久,这对景德镇的制瓷业来说,是一个灭顶之灾。御窑被烧毁,库存瓷样和资料散失一空。避过杀身之祸的御窑厂画师们,又面临生计之困,除了烧制瓷器以外,他们一无所长,只能重操旧业。浅绛彩瓷器便在这时流行起来,日用粗瓷上勾勒,署上自己的名号,低温二次烧成之后便可待价而沽。署名,也许对于他们而言,只不过是借御窑画师名号促销的手段,但这一做法却使绘瓷人的身份和地位,在此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浅绛”原指元代文人黄公望创造的一种以水墨勾画,以淡赭石渲染而成的山水画。陶瓷界所说的“浅绛”,借用了国画的术语,以浓淡相间的黑色釉上彩料,在白瓷上绘制花纹,再染上淡赭和极少的水绿、草绿与淡蓝水料,经低温烧成,使其瓷上纹饰与纸绢上之浅绛画近似的一种制品。不过其题材已不局限于山水,除山水外尚有人物、花鸟、走兽之类。

浅绛彩并非创新品种,而是在粉彩基础上的革新,工艺上的变化并不多,主要集中于黑料上的变化。以往粉彩用黑料打底后,需要再罩一层雪白水料,烧成之后色泽亮丽,而浅绛彩则在黑料中掺入了雪白料,从而省去了再罩雪白的步骤。烧成之后,浅绛彩黑料发色浅淡,配以淡雅的赭、绿等色,很适合表现中国山水画清淡儒雅的风格。加之瓷绘艺人将中国画诗、书、画合一的形式移植到了瓷器上,形成了与浅绛国画相近的独特风格。这种摆脱了传统粉彩的匠气,而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和艺人个性的浅绛彩,让人耳目一新。

谈到浅绛彩,就不得不提到程门,他可谓是文人瓷画的开山鼻祖,其成就至今无人超越。程门出身于安徽黟县,绘画艺术功底深厚,主要受新安画派和海上画派影响较深,其作品常在传统的基础上自出机杼,有明显的个人风格。同时,其文学底蕴较厚,能书善诗,是一个多面手,属典型的文人画家。事实上,程门在来景德镇之前,就已经是当地知名的国画家了。

关于程门是否曾就职于御窑,在此并不重要,这并不影响他将浅绛彩技艺融合在瓷器上,并发挥至极致。在街头画瓷的日子里,程门经常随意地在瓶上点缀,或闲钓大江,或策杖问山水,或驾舟栖于柳塘,身寄尘世,心超物外,逍遥于宇宙之间。留白的空间越来越大,道家之气,被他在浅绛山水中染开。最初,他极欣赏米氏父子的云山,烟云变灭,林泉相映,他以为这种独具个性的画语,便是艺术与自然的最佳结合物。但后来,他又认识到“写云山当以气胜,不必米氏父子为然也”。浅绛彩宗师最终领悟了“瓷道”,并成为无人可超越的大师。大清国4万名满清皇族,对程门的作品也极为尊崇,争相抢购,飞鹰走狗之余反复把玩。后来,程门悉心指导自己的儿子程言,对他来说,无论世事如何变迁,传承“瓷道”都是最为紧要之事。

自古以来,瓷器制作因其复杂性而形成了细密的分工,各工序之间紧密衔接,一件瓷器的诞生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各分工之间也不存在明显的尊卑差别,彩绘者也并不能得到另眼相看。但浅绛彩瓷的问世却改变了这种状况,使釉上彩绘这一最后工序者屹立在了金字塔顶端。不过,对于程门的记载现存于世的并不多,至今所见有关程门的史料均出自两本书——《黟县四志》(民国十二年刻本)及张鸣珂《寒松阁谈艺琐录》。后者是近代艺术史经常被提及的名著之一。

1908年,冬天即将结束的时候,程门画完了人生的最后一笔,陪同的有他的“传记作者”张鸣珂、慈禧太后以及不太情愿的光绪皇帝,扰攘的19世纪结束了,历史的车轮不可逆转。任由时光过去了100多年,已经化作一缕青烟的程门依旧是公认的浅绛彩第一大家。但是浅绛彩却因少了雪白粉的覆盖,画面极易脱落这个致命的缺点,决定了它不能像五彩、粉彩瓷那样长久地延续下去。

猜你喜欢
御窑釉上彩彩瓷
《圆梦》釉上彩瓷瓶 作者:余晓霞
瓷画艺术家
景德镇御窑博物馆
景德镇明清御窑厂遗址保护区
地下遗址篇
王延天作品精选
卞哲甫作品精选
与古代艺术大师画粉彩瓷
浅绛彩瓷欣赏之一
皇帝的瓷器破了怎么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