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家俊 崔晓东 倪闪闪 缑国华 马骞斐
(河南省黄泛区实业集团,河南 西华 466632)
小麦赤霉病发生及防治
罗家俊崔晓东倪闪闪缑国华马骞斐
(河南省黄泛区实业集团,河南西华466632)
[摘要]小麦赤霉病2012年在河南省黄泛区大流行,造成严重减产,调查表明,西华县分场重于扶沟县分场,玉米茬重于大豆茬,品种间发病率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总体抗性品种缺乏,赤霉病的发生与2011年10月下旬、11月上旬及2012年3月下旬、4月中旬和5月中旬降水量呈明显正相关。小麦赤霉病的防治以初花期1次或初花期+盛花期2次防治为宜,药剂为43%戊唑醇SC 15 g+48%氰烯·戊唑醇SC 70 mL。
[关键词]小麦;赤霉病;发生;防治
小麦赤霉病是小麦生产中的重要病害之一,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小麦赤霉病最经济有效的方法,但由于小麦对赤霉病的抗性水平较低,受环境影响比较大,目前生产上推广的小麦品种都难以抵抗病菌的侵染危害。
小麦赤霉病是由禾谷镰孢菌属(Fusarium graminearum Schw)真菌引起的世界范围内流行性病害,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已成为我国小麦的主要病害[1]。该病菌不仅对小麦产量和质量影响很大,还产生以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为主的赤霉毒素对人畜有较大危害作用[2]。小麦赤霉病是我国南方麦区的主要病害,其危害面积超过667万hm2,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大流行时几乎使小麦颗粒无收,是南方麦区小麦生产的主要限制因子。
在小麦赤霉病防治上,选用抗病品种无疑是治本方法。但是,目前能用于生产的高产优质高抗的品种较少[3]。麦赤霉病是一种典型的气候型病害,小麦抽穗扬花期是最易感病期,如遇3 d以上连阴雨天气,极易造成小麦赤霉病大流行。小麦赤霉病一旦流行,不仅造成小麦严重减产,而且病麦不能食用[4]。
小麦赤霉病具有周期性流行的特点,一旦病害流行对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将会造成较大的影响[5]。小麦在生长各个阶段都能受害,苗期侵染引起苗腐,中后期侵染引起秆腐和穗腐,尤以穗腐危害最大;一般扬花期侵染,灌浆期显症,成熟期成灾。赤霉病侵染初期在小穗和颖片上出现水渍状褐斑,后逐渐扩展到整个小穗,病小穗随即枯黄。赤霉病菌致病能力极强,分布范围极广,赤霉病菌在田间小麦、玉米秸秆作物残体上越夏,以菌丝体状态越冬,翌年春季形成了囊孢子,经气流传播至小麦穗部,从凋萎的花药侵入小穗,小麦不同生育期病菌侵入难易有很大差异,扬花期最易感病,抽穗期次之。在有大量菌源存在的条件下,小麦抽穗扬花期间若遇3 d以上连续阴雨,气温在15℃以上,则赤霉病将大流行[6]。其流行程度在地区、年际间有差异,不仅与菌源量有关,更与气象条件密切相关[7]。10月中旬—11月中旬,即小麦赤霉病菌原体形成日平均气温≥12℃日数、降雨量、降雨日数、平均相对温度、日平均相对湿度≥17%的日数以及日照时间等气象要素与小麦赤霉菌原体的数量呈正相关[8]。
2012年小麦赤霉病在黄泛区暴发,农场发生尤为严重,因为农场管理精细,水肥投入充足,小麦群体大。同时,由于4月下旬—5月上旬降水偏多,光照偏少,气温明显偏高,有利于赤霉病的发生。全场0.67万hm2小麦发病率10%以下占31.0%,20%以下的占26.0%,30%以下的占18.0%,40%以下的占12.0%,40%以上的占14.0%。表现为西华分场种重于扶沟分场。西华分场发病率40%以上的面积占22.6%,扶沟县则为0。说明西华县明显重于扶沟县,也说明赤霉病为气候病害,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
减产量各品种分别为:郑麦9962,146.3 kg/667 m2;丰德存麦1号,132.3 kg/667 m2;泛麦5号,117.3 kg/667 m2;郑麦7698,95.2 kg/667 m2;泛麦8号,52.6 kg/667 m2;郑麦9023,24.5 kg/667 m2。说明目前小麦品种抗赤霉病能力存在差别,但总体上缺乏抗性品种,品种群体抗病能力弱,且较抗品种主要集中在春性品种,存在抗寒性弱、丰产性差的缺点。品种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发病重的品种有泛麦5号(44.9%)、丰德存麦1号(43.7%)、郑麦9962(32.0%)、郑麦 7698(33.3%)和泛麦 8号(24.7%),较轻的品种为郑麦9023(7.6%)。
不同茬口也存在明显差异,玉米茬平均病穗率28.7%,减产88.3 kg/667 m2,大豆茬平均病穗率13.7%,减产35.2 kg/667 m2,玉米茬明显重于大豆茬。原因有:一是玉米茬秸秆为病菌的越冬寄主,玉米茬秸秆还田后,由于掩埋不彻底,造成病原菌菌源量大,是造成玉米茬严重发生的主要原因;二是玉米茬肥力水平高,玉米生长期间施肥量明显高于大豆茬,造成小麦长势旺,群体大,田间阴蔽重,也导致赤霉病重。
赤霉病的发生还与气候有明显的关系,据2012年度小麦生育期间降水量与赤霉病发病率的相关性分析(全场16个分场)结果表明,赤霉病的发病率与10月下旬、11月上旬、3月上旬、3月下旬、4月中旬和5月下旬降水量呈明显相关性,特别是玉米茬相关性大于大豆茬相关性。2012年度,麦播后出现了长时间明显降水,田间湿度大,有利于菌丝繁殖及越冬,3月上旬、3月下旬明显降水能促进孢子生长,4月中旬降水有利于孢子壳破裂和弹射释放孢子。
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最佳时间为初花期,预防重于防治,一般年份防治一遍时,选择初花期施药,感病品种或气候条件有利于赤霉病流行,需进行二次防治,可在初花期和盛花期防治。如果花期出现3 d以上降水,需进行3次防治,在雨前或雨后补防一次。667 m2用阿立卡(22%噻虫·高氯氟SC)15 mL+43%戊唑醇SC 15 g+48%氰烯·戊唑醇SC 70 mL+水15 kg进行防治。
参考文献
[1]韩青梅,康振生,段双科.戊唑醇与羟菌唑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及对小麦产量的影响[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5(7);40-44.
[2]叶滔,马志强,牛芳胜,等.戊唑醇、百菌清及其复配对禾谷镰孢菌的生物活性[J].农药,2012(3):225-227.
[3]欧仕益,何觉民,唐国廉,等.赤霉灵对小麦赤霉病防治效果的研究[J].麦类作物学报,2002(3):63-66.
[4]张波,汪海萍,孙利忠,等.不同药剂防治小麦赤霉病试验效果初探[J].安徽农学通报,2010(11):175-178.
[5]洪素娣,史志清,吴玉平,等.25%氰烯菌酯与常用药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比较[J].农业装备技术,2011 (4):35-36.
[6]贲秀兰,赵海红,苏兴海,等.小麦赤霉病不同药剂试验简报[J].上海农业科技,2012(6):128-129.
[7]霍治国,姚彩文,姜瑞中,等.我国小麦赤霉病最大熵谱预报模式研究[J].植物病理学报,1996(2):117-122.
[8]袁淑杰,梁平,武文辉,等.冀、京、津产麦区小麦赤霉病菌原体形成期的气象要素演变特征与分析[J].华北农学报,2007(Z2):220-224.
[中图分类号]S435.1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7909(2016)02-89-2
作者简介:罗家俊(1972-),男,技术员,研究方向:小麦育种和农业技术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