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荣周
(1.阿坝师范学院藏羌医药研究所,四川 汶川 623001;2.四川大学体育科学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0065)
羌区新农村建设视野里羌族医药文化传承的思考
——基于乡村羌医羌药产业开发的调查研究
覃荣周1,2
(1.阿坝师范学院藏羌医药研究所,四川 汶川 623001;2.四川大学体育科学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0065)
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传承羌医药文化和发展羌医药产业有助于生产发展、农民增收,有利于丰富乡村文化内涵和构建农村高效医保体系。针对当今羌医药传承发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应抓住新农村建设的有利时机,深入调研完善羌医药中周理论,建立羌医药品牌,整合政产商学研用,积极做好羌医药发展的顶层设计。
新农村建设;羌族药物;羌医药中周论;羌医药基本理论;文化传承
现在羌族主要聚居于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的横断山区边缘,即岷江中上游地区包括四川省的茂汶理、黑水、松潘、平武和北川等县,居住地大多位于较高海拔的高半山或河谷地台,因而羌族被称为“云朵中的民族”,羌医药也别称为云朵医药。羌族别具特色但发展落后的村寨,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议中需要重点扶持的对象。
羌医是羌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与生活实践中同疾病作斗争的历史过程中产生的一门有关人体生理、病理、疾病诊断、防治及养生康复等理论和方法的独具特色、独成体系的医学科学[1]。羌药是羌医药中周理论体系指导下用于诊断、治疗、预防疾病或调节人体机能的药物。司马迁《史记》载:“禹生于石纽,兴于西羌”,大禹治水有功得帝位分九州定中国,现在茂汶、北川与石纽山相连的大业山上建有采药亭、大禹雕像,以重现其幼年之时随母采药制药的形象。伴随着羌族走过漫长岁月的羌医药文化是历史留给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羌族聚居区峰重峦叠、山高谷深,地少并干旱贫瘠,风多且气候常变,植被薄弱而泥石流频发,温湿落差致地方病易患。区域内常见头痛、惊厥、黑热病、高山病等疾患,与其他地区有显著性高发特点。羌区在新农村建设中,特别是在农村医药卫生服务体系的完善以及区域特色医疗技术的文化传承方面,处于优先发展目标的位置。
2.1 有利新农村建设中形成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四川省是著名的南派藏医药发祥地,在康巴藏区拥有保存丰富的藏医药验方的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德格印经院,处于横断山脉的甘孜、阿坝两州的有中藏药资源,岷江中上游有羌医药资源,攀西地区有彝药资源,这些民族医药资源是当地经济发展的基础。羌族医药具有中周学说这一相对完整且与众不同的理论体系和“西羌药山”这一别具美誉且名任其实的自然资源,其本身的经济价值是显而易见的。在羌医药中周论概念下开发羌山村寨别具特色的生态修身、休闲养生、自然疗法、药材采集等多种结合旅游度假的产品,正在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所以,开发羌族医药资源将成为羌族村民增收的途径,必将成为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是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推动力。
2.2 传承羌医文化有利于丰富民族乡村文化内涵
以奇妙的中周哲学思想为指导的羌医药文化,是羌族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羌族优秀文化中的突出代表、特色品牌,正如白石崇拜、萨朗舞蹈、释比作法、推杆活动和娲尔娥簇等一样,是羌山百姓文化生活的标志性符号,是羌乡黎民赖以生存的精神家园。其融会了自然观、社会观和人生观的传统哲学思想,不仅仅是羌医药理论,更是贯穿于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文化之根,是传承羌医文化促进民族发展的需要,是丰富羌民文化生活的需要,更是守护人类精神财富的需要。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建设中,利用好发展好这些具有积极意义的传统文化因素,有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基础建设,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作用。
2.3 传承羌医文化有利于构建综合的农村医保体系
一直以来就有“取消中医”(大中医体系,包含民族医药)的呼声,姑且不论中医是否科学这一命题,我们应当正视民族医药本身的短板,而非一味归咎于现代医学(“西医”)的冲击。例如,民族医药学在循证、标准化、量化等方面的不足,以及与现代生活节奏不合拍的情形,如传统药物的保存、煎熬和服用不方便,疗效相对较慢等,都是制约民族医药发展的因素。当然,民族医药有其自身的优势,包括费用较低,副作用较少,取材方便,普通群众能理解医理和自用等。在新农村建设中,将民族医药纳入农村医保体系,在传承发扬羌医药文化、开发利用羌医药产业的同时建设益民利民的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使病有所医的愿望更容易地实现。
3.1 羌医药理论的抢救、挖掘工作滞后,成为文化传承与发扬的障碍
通过有关专家、学者的深入调查研究,现在对于羌医药的基础理论即羌医药中周论已经初成体系。该理论认为中气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无形之气可化有形之石,有形世界皆由石所构筑;阴阳特性所形成的吸斥之力是一切运动变化的能量来源,不生不灭;宇宙依五周(土火木水金)变易,分别对应五数为4、6、8、12、20,五名为象合荒支廿,五色为黄红青黑白……其中白石为万物至尊。根据中周的哲学思想,派生出羌医中独特的有关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病因病理、诊断分析、审机辨算、药物方剂、预防养生和治疗康复等方面的内中周和外中周理论,如人体内有中心元神和周身形体(包括四质六脏腑八官十二管道二十经),外有土火木水金五周天环绕人体;病因有中周内因(内伤四食、内伤六邪、内伤八情、内伤十二瘀和内生二十虚)和中周外因(四伤、六淫、八疫、十二虫和二十毒);病机有内中周(元神、四质六脏腑八官支道廿经)病机和外周天病机;诊断有元神诊和周身诊(廿问支望八摸六听四嗅);药性有中性和外性(四气、六向、八味、十二功和二十归经);方剂也有中性和外性(四成、六变、八配、十二功和二十归经)……这些理论挖掘虽然初见成效,但要结合临床各科构成完整体系,以至开发教材、开展教育等方面仍存在不少瓶颈,成为文化传承与发扬的障碍。
3.2 羌医药研究机构逐步壮大,开发企业逐渐增多,但缺乏整合
在中共十七大明确提出的“中西医并重,大力发展和扶持民族医药”和2007年四川省第一届民族医药会议上提出的“大力发展民族医药,建设民族医院”的方针与政策下,省内许多高校建立起以民族医药为主题的科研机构,阿坝州(茂县)中羌医医院、北川中羌医医院等一些羌医医院也相继成立。随着羌药品种的研究、开发与推广,从事羌药种植生产、产品收购、制剂改良等市场运作的企业逐渐增加,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产能。例如,有企业已经开发种植羌区道地药材或羌族常用药的基地,产品销售全国各地。但是,通过发展规划研究,整合企业、高校、研究机构资源,实验羌族医药产业的大平台建设,实现资源共享,互利共赢,这仍然是一件亟需努力的事情。
3.3 农村中农民的小农经济意识强烈,相互支持合作的大局观仍然不足
大量有价值的羌医药知识之所以失传、误传,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小农意识中的封闭守旧、分门别派的观念过重造成的。“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思想余流至今尚且可见,甚至有打着“维护知识产权”的幌子沉渣泛起,闭门造车而拒绝合作交流,使羌医药文化的发展举步维艰。小富即安、不思进取的小农思想也造成了羌医药理论得不到应有的创新,只顾“埋头拉车”决不“抬头看路”的习惯使得目光短浅、视野狭窄,甚至出现“东家处方不抓西店药剂,南宗医理难容北派辨算”的情形。打击对方理论,维自已是尊;格拒外人研究,维家族是大。这些思想都会使羌医药研发工作狭隘在小圈子里,造成“文人相轻、医者相贱”的不良气氛。
4.1 深入羌山村寨调查研究,完善羌医药基本理论
羌医药中周论的核心内容是一(气)二(阴阳,黑白)三(多,五周变易),结合在人体就是体中元神、内周形体和外周天,这一理论贯穿了羌医理法方药的各个方面,具有相对的严密性。在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平台上,研究者应注意保存、记录和复制古羌医药的历史真迹,在保存原汁原味的基础上去伪留真、去粗取精,剔除糟粕传承实用、珍贵部分并推广应用。将羌医药理论结合内外妇儿等各科,编写成教材以供更多医务工作者学习研究、认同与创新,真正让羌医药发展做到有国(国家政策)可靠、有法可依,有理(理论)可据、有书可读,有师可学、有人可传。这里“有师可学”也包括在高校中创办相关专业或学科课程。
4.2 以新农村建设为依托,创立羌医药品牌,整合政产商学研用
在政府的主导下,把羌医药文化传承和产业开发纳入到新农村建设的项目中。一是让羌医药发展事业得到政策、经济等方面更大力度的支持;二是让羌医药的发展事业成为群众自己的事业,结合人民群众发展乡村经济,用羌医药本身的作用为人民群众的健康作出贡献,实现文化的活化传承。另外,充分挖掘羌医药中周学说中的中气本原论和五周变易论相关经典,创立具有羌医药文化特色与思想内涵的品牌,如阿坝州中周酒业有限公司开发生产的中周羌稞养生酒,中周药业开发生产的中周健血口服液、中周活络酒、中周新伤药膏、中周接骨丸等,这些都是羌族特色文化、工艺和地方特产相结合的品牌产品。当然,品牌产品研发投入的资金规模大、周期长,单个公司往往承担不起,这需要在乡村企业在新农村建设的大环境中,与政府、当地乡村、科研单位、学校等共同合作,创立百姓品牌,在企业研发与新农村建设的各方间产生互动促进作用,互利共赢,真正做到政产商学研用一体化发展。例如,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羌医药分会拟于2016年年底在成都大学召开“第三届全国羌医药学术研讨会暨羌医药传承发展与政产经学研用高峰论坛”,就是各方交流对接的有利平台。
4.3 结合新农村建设的需要,积极做好羌医药发展的顶层设计
“云朵医药”体现了高原生态、环保的特点,契合大健康产业。以大健康产业的视角开展羌医药顶层设计,首先要结合大羌区新农村建设的整体布局,摒弃区域保护,抛弃过时的小农经济意识,引导大家树立大局观、全局观,把阿坝州深厚底蕴的羌医药历史文化基础转化为区域经济、省区经济产业发展的生产力,把羌医药学研单位(学校、学会等)、服务机构(医院、养生会馆等)转化成为特色医疗技术、特色制剂技术和健康产品创新孵化中心,把羌医药传承发展与人才培养、健康服务、科研发掘、宣传弘扬和产业开发等整合在一起,形成以羌医药中周理论为核心思想的文化品牌,作出具有实用意义的近远期顶层设计。
羌医药文化的传承涉及社会、政治、生产、商贸、市场、科研和教育等各个领域,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有关机构、部门和个人工作者应抓住政府努力进行新农村建设的机遇,把抢救、发掘、保护、传承和发扬羌医药文化的工作结合到深入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日程中来,以羌医药系统理论为根基,加大投入,培养人才,建立羌医医院、科室或诊所,研究特色、优势疗法,推广种植道地羌药品种,开发羌成药制剂等,切实做好各项工作,稳步推进羌医药事业发展。在培养人才方面,以蔡光正、包希福、杨福寿、张和金和唐庆尧等羌医大师为代表的老羌医,不但辛劳地工作在临床服务和科学研究的第一线,而且正在以传统的师承方式收徒授艺,奉献毕生所学。他们是传承羌医药文化的典范,其医药知识技能、精神意识和行为方法等均值得学习研究,形成模式推广。
[1]覃荣周,陈兴龙,吴天德,等.羌族医药生态环境分析与文化传承思考[J].环球人文地理,2014(2):79-81.
R193
A
1674-7909(2016)29-28-3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羌学研究中心”2013年度课题(QXJ1301);阿坝师范学院2014专项基金课题(JY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