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真人秀节目的奇观化特质

2016-02-19 14:59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6年7期
关键词:真人秀特质消费

■ 田 昊



论真人秀节目的奇观化特质

■ 田 昊

近年来频现的“现象级”真人秀节目是此类型节目奇观化特质的社会文化显现,这种特质主要是运用好莱坞大片式的视听体验、戏剧化的任务设置和狂欢化的角色关系予以呈现,其实质是消费文化语境下欲望消费的对象化呈现与合理性表达。虽然奇观化使得“真人秀”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但在审美关照和社会批判方面却力有不逮,这正是需要反思与亟待解决的问题。

真人秀节目;欲望消费;奇观化;狂欢化

虽然真人秀节目不时要接受舆论批评,被看作是商业资本僭越人文精神的典型,但是面对观众强烈的娱乐诉求以及竞技挑战的渴望,真人秀节目又不得不屈服于奇观逻辑,这就使得真人秀节目的奇观化特质愈发显著。

一、奇观化特质的外在呈现

奇观化源于“Spectacle”一词,Spectacle主要有两种翻译:一是景观;二是奇观。景观,主要是作为德波景观社会理论的核心概念,具有进行社会批判的功能。奇观,是作为凯尔纳媒体奇观论的批判核心,强调令人震惊的效果以及社会效应。凯尔纳媒体奇观论是对德波景观理论的修正与拓展,他用“奇观”一词来凸显大众传媒的示范效应和广泛深刻的影响力,从而赋予了“Spectacle”令人震惊的主观感受。为了强调真人秀节目带给观众的视觉冲击力和心理震撼力,奇观化特质能够较为准确地表达观众的主观感受。奇观化是一种审美情趣的外在演进过程,是一种价值观的外在呈现。戏剧化与奇观化相伴相生,两者体现了消费社会中欲望的狂欢。

1.好莱坞大片式的视听效果

纵观几档被称为“现象级”的真人秀节目,不论是《中国好声音》,还是《爸爸去哪儿》《奔跑吧兄弟》,在视听效果上都在逼近极致。特别是歌曲竞演类的节目,如《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中国好歌曲》等,在音响设备和现场演奏效果上要求绝对苛刻,动用专业级的伴奏乐队和大师级的合作嘉宾几乎成为常态,现场竞演具有国际水准,为现场和电视机前的观众奉献了视听盛宴。对于视觉的极致追求主要体现在户外真人秀节目中,比如湖南卫视的《爸爸去哪儿》连续三季打造了国内海外的旅游热门景点,这主要依赖节目中奇观化的视觉呈现,让黑龙江省海林市雪乡、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普者黑、湖南省地笋苗寨、浙江省新叶村、新西兰等地成为了人们竞相追逐的旅行目的地。按照凯尔纳的观点,奇观追求的是一种轰动效应,为了追求这种轰动效应和社会影响力,奇观化成为了电视真人秀节目内蕴的特质,成为电视真人秀的逻辑。

2.戏剧化的情节/任务设置

真人秀节目来源于竞赛节目、游戏节目,将真实(真实人物、真实场景)与虚拟(虚拟情节、游戏设计)进行混搭,强调参与者的表演性,在“秀”中展现“真人”,节目最终落实在人性和人际关系上。真人秀节目的叙事要按照任务执行的情况来展开,时间线是依照任务进度展开。为了营造紧张刺激的气氛,节目通常是以分组的形式在三条或三条以上的线索上同时展开任务。为了增加真人秀的娱乐性和观赏性,任务设置常常剧情化、故事化,用故事线索建构任务环节。比如说,浙江卫视《奔跑吧兄弟》中大量的戏剧化情节设计,首先源自团队的系统分工,有一位负责编剧的总导演,专业的编剧组,“把编剧和导演分开,让导演更加有精力注意现场的呈现和设置,编剧更加有精力编排艺人的整个情感、性格定位和环节内容的走向”①。这就确保了戏剧化情节设置的专业性,使节目最终呈现的效果更具奇观化特质。戏剧化情节或任务的设置从每期节目主题中可见一斑。跑男三季主题很多都是对经典故事的戏仿,从观众熟悉的历史典故、影视剧故事、民间传说中汲取灵感,并将其中的精彩桥段进行游戏化处理,以任务或是游戏环节的形式再次呈现,在解构经典的过程中达到了戏剧化效果。这使得真人秀节目更具有诱惑力,将观众所熟知的故事解构、重构成更具娱乐性的游戏符号,在戏剧化的游戏任务中强化了观众的参与“代入感”。

在进行具体的戏剧化任务设计过程中,“间离”即陌生化是经常采用的方法。这是将观众所熟知的事物或事件人为地进行陌生化处理,使之与观众产生距离感,就像布莱希特所说:“让观众对所描绘的事件,有一个分析和批判该事件的立场”②。间离效果是人为远离熟知,从而达到引人深思,重新认知对象。“陌生化作为一种理解(理解—不理解—理解),否定之否定。”③在诸如明星类真人秀节目《陪着爸妈去旅行》中还原明星在家庭中的子女身份,《我是歌手》还原成名歌手的歌唱本色,《爸爸去哪儿》则是将男明星的社会身份、形象进行陌生化处理。

3.狂欢化的角色关系

狂欢化是基于巴赫金狂欢诗学中关于狂欢化的解读,狂欢化是在特定情境中对现实世界社会关系的颠覆,并在颠覆与解构中获得快感,它强调生命的自由和情感的真实。在电视真人秀节目中,“秀场”是人为设定的,任务和情节也是设计的,每位参与者都要在给定的时空中进行角色扮演,而这一角色是对现实世界身份的颠覆。这种角色关系的颠覆最明显的体现在明星恋爱真人秀中,江苏卫视《我们相爱吧》正是这一现象的集中体现。在现实生活中,参与节目的三对明星几乎没有交集,也没有建立任何私人关系,可以说是陌生人,因为同在演艺圈娱乐圈,所谓的了解也只是荧幕形象。面对陌生人,却要即刻展开浪漫的恋爱之旅,现实生活中的陌生人突然间变成了亲密爱人,这是对现实世界中人际关系的一次颠覆。与以往荧幕形象不同,男女明星是以真实身份参加真人秀节目,展现的是真实性情,这又是对他们塑造的荧幕形象的一种颠覆。但不论是对人际关系的颠覆,还是对以往形象的颠覆,真人秀都强调了情感的真实自然,这也是此类节目能够引发观众共鸣,带给观众乐趣的原因。

奇观化是审美趣味外在化的不断演进,也是价值观的物质化呈现。电视真人秀中戏剧化与奇观化相伴相生,两者共同体现了消费社会中欲望的狂欢。

二、奇观化特质的欲望消费本源

奇观化是一种欲望表达和消费诉求,它既具有合理性,又存在问题。真人秀节目使欲望转换成了具体对象,并且能够进行消费,这是欲望对象的奇观化展示。

电视真人秀节目借助影像符号制造了一个无比真实的世界,在这个符号影像的世界里,人们分不清现实世界和符号世界。在真人秀节目中,人们根据规则执行任务,这实际是用游戏规则替代了价值判断,这样既释放了人性的合理诉求,同时也激发了欲望本能。真人秀节目成了人们寻求刺激、获得新奇体验、窥探隐私的捷径,变成了供大众消遣娱乐的“玩具”。户外生存体验类节目就是这样的“玩具”,东方卫视《跟着贝尔去冒险》号称是亚洲首档自然探索类纪实真人秀,由野外生存第一人贝尔·格里尔斯携手蒋昌建,带领明星队员荒野求生。节目在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保存完好的贵州荔波县进行拍摄,将自然奇观与野外探险转译成一场荒野求生的考验,将极限条件下的生存法则和技能一一展现在节目中,为了获得生存下去的能量源,明星们在贝尔的带领下展示了人类最为原始的一面,只要能吃的东西都能成为生存的能量源泉,这激发了观众最原始的求生本能以及如何求生的好奇心。

真人秀节目是欲望的对象化,也是欲望的夸张和变形。对于观众来说,欲望和欲望对象之间永远存在距离。即使用真人秀节目来填充欲望,也只能作为欲望的替代品。作为欲望的表达,替代品不断地对欲望进行阐释,同时替代品也在不断地更新。婚恋类真人秀就是一个不断被解读,又不断推陈出新的节目样态。

电视真人秀节目虽然是欲望的替代品,但却将欲望进行了合理转换,转化为对生活品质和生活品位的追求,使欲望成为合法的在场。这种合理的转化凭借高超的传媒技术进行,以视觉的影像化表征了理想的生活状态,通过真人秀将人性对欲望的无尽追求转译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将人性中的贪婪和欲望转译为追求美好生活的不竭动力,只要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永恒不变的永远的在场,那么欲望就是合法的存在。

作为文化工业的产物,电视真人秀节目是观众消费的对象,也是欲望消费的对象。“表面上以物品和享受为轴心和导向的消费行为实际上指向的是其他完全不同的目标:即对欲望进行曲折隐喻式表达的目标、通过区别符号来生产价值社会编码的目标。因此具有决定意义的,并不是透过物品法则的利益等个体功能,而是这种透过符号法则的交换、沟通、价值分配等即时社会性功能。”④真人秀节目就是将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欲望或者是潜意识的内容有意识地进行了艺术化或娱乐化的表达,用隐喻的方法对欲望进行了表达,使欲望成为合法的在场。从电视真人秀节目的类型和名称上,就能够发现观众的欲望所指和消费特点。比如说明星选秀类节目就是针对青少年群体迫切需要社会认同与急于实现自我价值的心理需要,满足他们一夜成名的欲望而打造的明星出道真人秀。快速成名,迅速上位成为这类真人秀节目的消费特点。从引发社会轰动的《超级女声》,到《中国好声音》《中国好歌曲》《声动亚洲》,再到近来的《燃烧吧少年》《星动亚洲》《蜜蜂少女队》,单从节目名称看,消费指向明显,欲望诉求清楚。“超级”“好”都说明了节目选拔的尺度和标准,“女”“少年”等明确了节目的核心受众与诉求对象。选拔的标准和形式都在不断变化,选拔从单人出道转向团队出道,标准也从单一歌唱才能转向全方位才能展示。偶像明星的选拔标准依然不变,不过更加注重了偶像加实力的全面能力。这实际上是欲望借助消费的力量以一种物化的表征方式得以显身,在真人秀节目中欲望披上了时尚的外衣闪亮登场。欲望变成了一件可供消费的公众玩具,提供给追逐欲望的人们一个象征符号,观众在观看真人秀节目的过程中完成了欲望消费,获得了满足,也就是说,欲望最终在观众(消费者)那里得以实现。

真人秀节目的奇观化特质源于工业化生产的逐利。作为文化工业的媒介化产物,电视真人秀是成功的商业节目,它天然地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而非追求精神境界的升华和终极目标的达成。电视真人秀节目是作为消费品出现在公众视野里的,它虽具有文化属性但却难掩逐利本性。“文化给一切事物都贴上了同样的标签。”⑤即文化工业产品,因此“整个世界都要通过文化工业的过滤”⑥。文化工业使“效果、修饰以及技术细节获得凌驾于作品本身的优势地位,尽管它们曾经表达过某种观念,但是后来却与观念一起消融了。……而所有这些,恰恰是文化工业的总体性所带来的结果。尽管文化只能与各种感受有关,但文化还是消除了它们拒不妥协的特征,使它们遵循着固定的程式,而不是作品本身”⑦。真人秀节目展现了鲜活灵动的生命活力与勃勃生机,呈现出令人向往的生活愿景,但是这种打上文化工业烙印的节目无法摆脱商业特性。从消费视域出发,奇观化是工业化流程的最终体现,也是消费品的显著特点,可以说是无奇观不消费。美国学者凯尔纳认为“文化工业是‘新经济’中少有的不断发展的领域,它所不断生产的媒体奇观为大众提供了娱乐,转移了他们对重大事件的注意力,同时也获得了巨额利润。”⑧电视真人秀节目就是为这种“新经济”的消费者提供娱乐,像是旅行类明星真人秀节目就满足了观众坐在家里看电视旅行的愿望,而且观众们的旅伴还是俊男靓女的明星组合,景美人美心情好。节目营造出真实的“现场感”“参与感”与狂欢的“气氛”,这种被营造出来“现场感”“参与感”“气氛”甚至要比亲身参与的活动所感受到的还要真实、还要有满足感。观众在足不出户的情况下就得到了亲身参与的快感和满足感。相对于现实而言,节目提供了一种安全保障,不会因为旅途的辛苦而身心疲累。通过屏幕,观众与节目进行了互动,这种节目内外的互动也形成了另一种奇观,这也是奇观化带给观众更多满足感的一种表现。电视真人秀节目是大众文化的一种实践,用影像表征生活方式,传递了思想情感和价值理念。真人秀节目激发了观众的消费欲望,点燃了潜藏的欲望诉求,并为欲望找到了合理的释放出口。

三、结语:对真人秀节目奇观化的反思

奇观化作为电视真人秀节目的特质之一,蕴涵着消费主义和媒介化生存的独特意义。同时,奇观化作为关照生活的一种方式也对大众的审美能力提出了挑战。

真人秀节目的奇观化特质能够迅速吸引关注。媒介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视觉上的奇观化呈现变得越来越容易实现,随着3D和VR技术的广泛应用,真人秀节目所要打造的视觉奇观将会向极致发展,这必将对真人秀的影像表达提出新的挑战。如何运用新技术更好地表达节目的文化内涵和精神追求,不仅需要确立真人秀节目的新标准,也要深度挖掘奇观化的内涵。

文化工业以审美关照的方式使所有的大众文化都趋于一致,真人秀节目以奇观化的特质对文化工业做出回应,奇观成为消费主导下的工业化产物,“电影和广播不再需要装扮成艺术了,它们已经变成了公平的交易”⑨,所以真人秀节目的奇观化特质成为了工业化生产的内在要求。真人秀越是奇观化就越是刺激,就越是能够吸引关注,继而获得更多的利益。但是在文化工业中,文化丧失了批判性的立场,文化不仅成为一切事物的标签,而且走向了它自己的反面:以文化的形式否定了文化本身,成为了攫取利益的有力武器。正是由于文化工业本能地追逐经济利益最大化,才使真人秀节目陷入了低俗、恶俗、庸俗的泥淖,从而在文化层面上否认大众文化的终极追求,丧失了文化的精神特质。

注释:

① 《揭密〈跑男〉制作团队:那些流水线工人、电视手艺人》,http://ent.ifeng.com/a/20150420/42378673_0.shtml,2015年4月20日。

②③ [德]布莱希特:《布莱希特论戏剧》,丁扬忠译,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版,第7页。

④ [法]波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69页。

⑤⑥⑦⑨ [德]霍克海默、[德]阿多诺:《启蒙辩证法》,渠敬东、曹卫东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07、113、112-113、108页。

⑧ [美]凯尔纳:《媒体奇观》,史安斌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0页。

(作者系辽宁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渤海大学文学院讲师)

【责任编辑:李 立】

猜你喜欢
真人秀特质消费
文人的心理探索之“痴颠狂怪”特质
国内消费
新的一年,准备消费!
一场史无前例的乐队真人秀
40年消费流变
论儒家思想的宗教特质
真人秀节目基本元素的呈现
调查
新消费ABC
户外明星真人秀为何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