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坚:红富士苹果引进推广先驱

2016-02-19 12:08:54王永福
西北园艺(果树) 2016年4期
关键词:红富士烟台苹果

王永福

刘志坚:红富士苹果引进推广先驱

王永福

胶东这片圣土,物产丰富,英才辈出,把红富士苹果推向全国的先驱者刘志坚,就是从神话传说八仙过海的蓬莱阁下走出来的一位农业英才。

烟台苹果莱阳梨,久负盛名,正所谓“中国苹果看山东,山东苹果看烟台,烟台苹果看富士”,红富士苹果如今已成为烟台苹果的当家品牌,相继在山东和全国名优果品评比和国际博览会金榜题名,享誉中外。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时下已迈向耄耋之年的刘志坚,青春时的满头乌发已被稀疏银丝取代,与人交流要靠助听器,看书写作要高度老花镜配合。但镜片后的眼神依然那么坚定,宽阔的前额,白皙的面庞和儒雅风范,诉说着老一代知识分子的睿智和奉献。

好汉不忘当年勇,提起红富士的发展史,刘志坚好像又回到了自己风华正茂的青春岁月。

笔者与老刘的相识、相交是在改革开放初期。那时我在烟台地委宣传部任新闻科长,他是烟台市的科技拔尖人才。一次光明日报记者张秀平来烟台采访农业科技问题,我负责接待,他也全程陪同,从此我们成为挚友。

敢喊时代第一声

“三中全会”前,刘志坚是招远县林业局的科技人员,目睹了极左路线下科技战线的沉闷状态和对科技人员的不公正待遇,他有感而发地给《光明日报》写了“读者来信”。没想到《光明日报》在第一版刊发,还在文章下配发了《要充分发挥农村科技人员作用》的评论文章。一时间刘志坚成为引人注目的新闻人物。

改革开放后,刘志坚全身心地投入到农业科技推广的实践中,同红富士苹果相伴50个春秋,收获了成功与喜悦。那时,烟台市的党政领导,对这位有为青年也是呵护有加,王济夫、俞正声、董传周,都当面鼓励过他,关心过他。至今,提起当年情景,老刘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为了表彰刘志坚为发展我国农业科技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从1993年10月起,政府发给他国务院特殊津贴。

刘志坚是典型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骨子里有报效祖国、奉献社会的人生理念,他一旦确立了奋斗的目标,就会百折不挠,矢志不渝。

其实,刘志坚的人生路充满了曲折和坎坷。虽然家族中不乏抗倭英雄和革命志士,但在那“以阶级斗争为纲”、“唯成分论”的年代,仍被视为“另类”,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他是在不断的战胜自我、冲破环境束缚过程中迈步向前。中学时期,凭着优异的学习成绩和出色的政治表现,他成为烟台一中较早的共青团员,高中毕业考入莱阳农学院。参加工作后,他从农业基层岗位做起,靠突出的表现加入中国共产党。正如他的名字那样,他有着坚强的革命意志,常怀感恩之心,致力农业科技研究,为培育新一代烟台苹果,不遗余力。

三个新芽一片天

1966年冬,我国首次派出苹果考察团,到日本学习考察,引进了富士、红星等新品种的少量苗木接穗。刘志坚从山东省果树所的招远老乡那里,获得了3段休眠期富士苹果进行嫁接,成为勇于吃螃蟹的第一人。1970年3个新芽结出了前所未有“最好吃”的富士苹果,更加让他坚定了继续试验的信心。

他秘密与农民果树技术员王宝瑛合作,自费进行了4年苹果良种育苗,先后获得了“一芽一年繁殖1 316倍”、“借根插条育苗”和“空中育苗”三个课题成果,并创造了当年播种、当年嫁接、当年成苗的“三当年”育苗新技术,进一步把育苗基地扩大到68个,由当年的3个芽,到1985年为全县培育出红富士苹果苗4 000多万株,并建成了全国首个十万亩红富士苹果基地,先后得到多项科技奖。1986年9月24日的《人民日报》,以《一万比二十》为题,对刘志坚领衔的这场果品科技革命进行专题报道。这项由两个农业科技人员自费进行的苹果快速育苗技术研究成果,已达到了全国领先水平,1982年被评为山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如果说红富士苹果的栽培数量、普及速度,我国不亚于日本,但管理技术,我们则比人家差一大截。正是这样的背景下,1988年4月26日,在刘志坚倡导下,招远县派出赴日苹果考察团赴日本取经。

岛国东瀛的春天,樱花遍地盛开,美不胜收,但刘志坚不恋樱花美,一心只在苹果园。他与伙伴拍下了300多张技术资料照片,带回国内制作出200套彩色图谱,成为同行们的重要参考资料,为开发新一套管理技术积攒了经验。

为无公害果品立新功

在刘志坚的人生辞典里,每一项技术的成功不是终止,而是另一个新目标的起点。

1988年日本归来后,刘志坚和杨聚德把友人送给他的10条从母树上剪下来的早生富士接穗,分给几个村庄进行高接观察,结果比一般红富士早熟1个月。他总结经验,迅速在面上推广。1990年春,他挑起了烟台市果树科学研究所所长的重担,为了广泛获取支持,刘志坚坚持公办科研所与大专院校、私营研究所、生产基地“四结合”,加快新品种引进与推广步伐。

1991年3月,赴美国考察进一步开阔了他的眼界。他认识到,烟台苹果要走出国门,进入发达国家,必须在解决农药残留超标问题上下功夫。回国后,他抓紧建设5万亩无公害果品生产基地,并主持了烟台市“绿色苹果生产规程研究”课题,率先向全国苹果产区推出“无公害苹果病虫害综合防治”活动,在无公害苹果栽培上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为了把红富士苹果研究创新成果推向神州大地,让全国农民共享新科技的成果,早在1984年的春天,他就开始用专车拉着红富士苹果苗,先后到甘肃、山西、河南、陕西、河北、云南等地现场考察,办培训班,担任顾问,走到哪里就把新品种种苗种到哪里,为广大农民送去福利。先进的品种,先进的栽培管理技术,让红富士苹果遍地开花。

化作夕阳犹灿烂

1998年4月,从农业科研岗位上退下来后,刘志坚人离岗心依然为农业科技跳动。他不顾身心疲惫,继续奔波在边远地区,为那里的农民送技术、传经验,进一步探索果树配套栽培新技术。

1997年,山东鄄城、定陶地区的农民,用价格低廉的塑料袋套在苹果上防治病虫害,这一信息传到刘志坚耳朵里,凭一位科技工作者的敏感,认为这一技术有推广价值,对防治病虫害、全面提高果品价值、打造无公害绿色果品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此时已退休离岗,无法争取到项目资金支持,他便采取了借船出海、借鸡生蛋的办法,与“佳路”“果侣”“凯祥”等5家果袋厂携手,以生产无公害苹果为目标,同几家生产无公害农药厂联姻,开始了苹果套袋的试验、示范、推广。经过长达5年的探索、总结、完善,终于取得了具有革命意义的技术突破。国家工程院束怀瑞院士,高度评价了这项成果对果树领域的重大贡献。随后,由刘志坚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发行了《苹果全套袋栽培》一书,在果树界产生了巨大影响。

晚年的老刘,依然保留着当年的那种敢试、敢闯的精气神,不仅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红富士苹果的发展,为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积极撰写经验体会和回忆文章,且“老夫聊发少年狂”,这位农业科技出身的老年知识分子又对博大精深的国学产生了浓厚兴趣,博览国学书籍,关心学界信息,结合自己的人生体悟和如何以传统文明教育下一代的实际,写下了几万字的读书笔记和体会文章。

本世纪初,一位诗人、书法家,有感于刘志坚的先进事迹,曾书赠两首诗,赞曰:“一生情结苹果缘,创新求变四十年。传经遍走冀鲁豫,送宝穿行晋陕甘”;“报国甘当拓荒牛,红了苹果白了头。归休犹怀绿色梦,壮心不已志可酬。”

王永福,山东省烟台市莱山区新城北街银海花园2—102,邮编261400。

2016-04-16

猜你喜欢
红富士烟台苹果
《烟台果树》征稿简章
烟台果树(2021年2期)2021-07-21 07:18:22
烟台 身在蓬莱就是仙
艺术品鉴(2020年6期)2020-08-11 09:36:24
烟台优利机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鲜美烟台 四月芳菲
走向世界(2019年18期)2019-08-16 13:06:02
安徽:砀山红富士苹果价格持续攀升
收获苹果
有毒的苹果
红富士
幸福·悦读(2016年8期)2016-10-21 12:18:20
拿苹果
会说话的苹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