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华国
(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西藏拉萨·850032)
新时期西藏“一江两河”农业流域生态环境问题初探
张华国*
(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西藏拉萨·850032)
西藏自治区农业经济发展主要集中在“一江两河”农业生产流域,该流域是农业资源开发、经济建设、人口聚集等主要的集中地,是发挥西藏农业优势、符合实际、增强自我发展创新的区域地,在多年的开发与建设当中,总体是以开发区域大农业、兴修水利设施、大力改造中低产田、积极发展畜牧业和农业并逐步推进交通业和运输业的有效结合,取得了可观的成绩。但是在面临今天日益提倡的“建设美丽西藏、建设生态家园”主题,环境问题建设缺少了系统性的研究是目前西藏“一江两河”流域面临的突出性问题和根本性问题,同时环境建设是经济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解决环境保护问题是功在当代、立在千秋的历史使命。因此,本文研究西藏“一江两河”农业生态流域的环境问题十分的必要、更加的紧迫,就目前的“一江两河”农业生态流域进行初步探讨供相关环境部门进行参考。
“一江两河” 农业 生态环境 初探
当今资源环境与生态保护建设是当今西藏经济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它着重强调要尊重自然、保护环境、促进生态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资源环境与生态保护建设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认同,本文将切实结合当今面临的形式特点,从西藏“一江两河“农业生态流域的发展特点、自然属性、实际情况等出发并将结合科研学术工作,就保护西藏“一江两河”农业生态流域生态环境问题阐述自身的初步见解与看法,论述部分如下:
西藏“一江两河”农业生态流域是西藏自治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之一,该农业区域流域涉及18个县市范围,辖214个乡、11各镇、总人口130万,占全区人口总数的三分之一,其中农业人口63.5万人是主要的农牧业生产的主要力量,人居农牧民收入18715元/年,该地区主要包括拉萨、日喀则、山南等市区以及贡嘎、扎囊、曲水、江孜、堆龙德庆、达孜、墨竹贡嘎等多个县区[1][2];该地区自然条件较好、物种生存与开发价值相对宽裕,太阳辐射较强、日照时间较长、具有高原温带的热量水平地带性变化,地形垂直较大,除谷底边缘是稍湿的半干旱气候其他地区据属于半干旱气候,为农牧业生产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该地区自然资源相当的丰富,即具有巨大的水资源、太阳能资源、风能资源等为西藏农业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和提供了条件;此外该地区处于山脉低谷地区,地理位置平坦适宜,交通干线相互连接与辐射,青藏、川藏、新藏、中尼等主要交通干道相互连接,为发展西藏农牧业生产建设提供了有利的各项条件。
1 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西藏“一江两河”农业生态流域涉及18个县、市、区,总面积6.57万平方公里,主要是以农牧业生产为主,自然条件较好、开发较早、人口稠密且经济相对集中与发达,长期以来农牧业生产放任自流式的经营、当地人们环境意识的淡薄,导致脆弱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1 水土流失日趋加剧
伴随高原现代化城市建设的逐步推进,城市、公路、房屋占地面积正在逐步的扩大,城市用水、工业用水、农业用水不断的增加,造成的水资源、土地资源慢慢的减少;同时经济发展当中农业化肥的使用、工业废水的排放、日常不合理的开垦与种植方式也造成了土壤盐碱化的增高,对水土环境造成极大破坏;自然生态属性的特点造成局部水土流失现象,例如:据资料显示,部分区域拉萨河支流流沙河流域面积为172平方公里,平均比降1/50,由于地势原因水流陡涨陡落、周围植被稀疏、水底岩石风化,在夏季雨季来临之时水土流失十分的严重,多次测定河水最高含沙量达到384公斤/立方米,长期泥沙沉积造成周围、下游河床增高,河道行洪量减少,险情增加危险增高[3][4]。具资料显示仅仅山南地区每年流入西藏雅鲁藏布江河流的流沙为1470—2550万吨/年,数量相当的惊人。水土流失的日趋增加导致“一江两河”农业生态流域农田土壤表层流失变薄甚至完全丧失,农作物产量不断下降,水土流失日渐严重,耕地质量严重下降。
1.2 沙漠化面积日趋扩大
据2012年数据资料推算与显示,西藏“一江两河”农业生态流域地区面积沙化已经达到270.7万亩,今后并以每年10—20万亩的平均速度逐步推进与扩大,沙化面积占到“一江两河”农业生态流域耕地面积的2. 36%,日常的沙漠化防治的植被、树种试种与推广面积微不足道,对于日益扩大的沙漠化趋势呈现出高压态势,土地的逐步沙化导致农业生产能力的降低、养分的丧失、环境的恶化,给农牧业生产、人们的生活、经济发展的危害十分严重。
1.3 草场退化严重不堪
由于水土流失日趋加剧、沙漠化面积日趋扩大等因素导致植被的退化与稀少日趋严重,西藏作为农牧业大区牲畜对牧草的需求与日俱增,牧草的有限性以及退化的严重性极大的限制了畜牧业经济的发展。例如,目前优质畜牧饲料草比重正在逐步下降,狼毒等各种外来野生毒草增加,部分缺失水土等区域毒棘豆大量繁殖生存,覆盖面积最高达到40%—55%,单位常用牲畜饲用草产量逐渐下降和减少。
2 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西藏“一江两河”农业生态流域属于高原温带季风半干旱气候,由于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旱、涝、冰雹、霜冻以及风沙等自然灾害常年发生。根据资料显示与统计:“一江两河”农业生态流域全年霜日在200天—250天之间;干旱是“一江两河”农业生态流域常见的自然灾害,冬、夏、春、秋一年四季连旱基本在156天—228天之间,其中每年的6—8月份是盛夏干旱频率基本保持在43.5%;每年的6—9月份时冰雹的灾害时间;多风、大风天气主要集中在每年的3月—4月份,周期为60天左右,其中山南地区以全年108天为最高境界,大风天气导致水分蒸发旺盛、干旱的加重。不同程度的灾害对沿江流域影响较深,受灾面积呈现逐渐增长的态势,就仅仅以山南地区为例:作物面积受灾影响程度从1985年的7.2万亩—增加到2011年36.7万亩,各个沿江地区受灾面积各不相同,造成的后果就是给农业生产带来不同的程度与损失,影响农业经济发展[]。
3 环境污染日趋严重
西藏“一江两河”农业生态流域是西藏经济发展的重要地区之一,伴随工业、农业、手工业等部门的发育与成长,环境问题逐渐呈现出突出的问题,局部地区影响严重。特别是工、农业聚居地,工业生产废气、废物、废渣等有害物质的排放没有经过处理。工业方面:1991年—2000年十年间数据资料显示最为突出的工业生产建设“三废”排放量占据全区的90%以上,平均每年工业废水排放量在100万吨以上,废气在6亿标准立方以上,废渣在4000吨以上,近几十年伴随工业发展环境污染呈现出正比例的增长方式。生活垃圾方面:城市建设发展1991年—2000年之间平均每天城市排放近1.5万吨—2.0万吨城市生活污水和180吨—230吨的生活垃圾,污染物的积蓄导致环境更加严重,近些年城市的扩张与发展人口不断增加的同时污染物明显倍增。农业生产方面:每年西藏农作物使用农药、化肥逐年增加,棚膜使用量逐年加大,造成土壤资源、水资源和其他环境资源呈现出恶化的现象,尤其是土质退化变差、地下浅层水体轻度污染。其他污染方面如伴随城市扩张、人口增加、交通拥挤呈现出噪音明显超标的现象。
1 周边植被稀疏、破坏严重
西藏“一江两河”农业生态流域属于高原山地农业,多以河流为主的周边生长农业为主,属于特殊的少林谷地农业,天然乔灌木占据200万亩,森林覆盖率占据6.3%,累计人工林种植面积占据26.5万亩。西藏“一江两河”农业生态流域燃料能源问题十分突出,农村的生产生活主要依靠木材和蓄粪,以拉萨周边县农牧区为例,目前周边县区的乔木比30年前减少了50%(13万亩),西藏“一江两河”农业生态流域每年农牧区作为燃料的资源1.75亿公斤,绝大部分是砍伐当地的乔木、灌木以及牛羊粪,每年以10万亩以上的天然林遭受破坏,需求的无限性与供给的有限性导致了对能源的大量开采,很多地方出现了局部地区天然林面积的逐渐减少的不良局面,另外针对农牧区人工林管理的粗放,生产水平较低,造林没有规划与设计,污水、缺水灌溉设施不健全,导致牲畜破坏严重。此外地表裸露、水蚀风蚀作用剧烈,造成水土流失加剧,沙地面积扩大。
2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管理技术落后
水资源是农业的命脉,西藏“一江两河”农业生态流域水资源比较丰富,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用水紧张,针对农业灌溉用水管理不善,目前耕地面积约占28万亩耕地资源缺乏保障,35万亩耕地基本没有水源供给仅仅依靠夏季雨水与冬季雪水的灌溉。另外设施与发展的不相应配套导致农牧业抵制自然灾害的能力不断下降,大旱大减产、小旱小减产的现象十分的严重。另外草场超载率十分的严重,过度的散养与放牧导致牧草得不到回复与再生,人为的破坏,反复的乱挖与使用导致草场严重退化。
3 农牧业环境管理极为薄弱与落后
目前,西藏“一江两河”农业生态流域尚未形成完善的管理体系,根据调查区域环境管理机构极为不完善,环境保护机制与环境工作、内容难于开展,部分区域环境保护可有可无。没有纳入经济建设的发展规划,环境的立法、执法、规划以及地方环境标准的制定与执行处于初级阶段,发展缓慢。工业企业环境管理有待起步,总体环境意识较差,思想观念单薄,有待于加强与提高。
西藏“一江两河”农业生态流域资源开发是一项大型的系统开发工程,为实现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规划就必须有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所以必须注意保护和改善环境,避免环境的污染和破坏资源的“衰退”和“枯竭”保证自然资源开发的持续性。
1 制定区域环境发展规划
目前主要是组织一支科研人员为主体的环境规划队伍,认真学习内地相关科研单位的经验,在现有深入细致环境调查的基础上不断的收集与寻找确切的自然条件、自然环境、环境质量状况、社会和经济发展状况等各个方面的资料,综合分析环境状况做出正确的评价,进行区域环境功能的系统划分,明确规划目标,建立相应的区域环境指标体系并对环境规划做出科学的经济预测,找出潜在的矛盾并分析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环境问题,并对规划方案做出优化,研究达到预定目标各种有效的预防措施、概算方案、环境投资等对它进行环境影响的各项评估工作,改变环保投资、确保投资方向、投资重点、投资期限、投资效果,最后提出环保战略,研究环境技术政策与法规,不断的协调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并把此项工作作为经济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因地制宜开展环境建设
西藏“一江两河”农业生态流域资源开发主要是农业资源的开发,要积极实行农牧林全面的开发与建设,调整农业结构布局,按照农业自然规律和不同的生态环境因地制宜积极发展多种经营,要积极开展水利设施建设,充分合理利用现有的灌溉基础设施,统一规划、重点建设、发展经济效益,重点维修好水渠、排水管并做好维修、清理、加固等各项工作,实行水渠、水库、提灌的一体化建设在“一江两河”农业生态流域当中形成以引、蓄、提相互结合的科学管理灌溉体系。大力发展林业,规划林业发展营造保护林、防护林、薪炭林以及经济林建设,此外尽量可能的保护天然林的原始状态;加强草场建设,实行国家、集体和个人相互结合的原则,大力发展人工草场与半人工草场的建设与发展,调整牲畜结构合理控制牲畜的数量,实行畜牧业和草地业的统一协调发展,积极不断的推行围栏放牧、建立季节营地,不断的改良草地退化的现状;发展生态农业建设,根据不同生态环境状况可以在不同的区域选择不同的生态村、生态点作为农业的试验点,一点带面不断的推进发展生态农业,采取使用农家肥、有机肥、补充土壤有机质提高土壤的肥力,促进农牧林全面的发展与建设,做到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逐步推行农业的市场化;开发能源主要是以西藏的优势资源为主以地热能、太阳能、水能、风能等为主要的能源不断的解决农村资源和短缺问题,减轻人为的植被破坏;合理开垦不断的做好前期工作,选择面积较大、相对集中、平坦适宜的荒地进行集中开发与建设综合利用。
3 加强环境监督管理工作
环境管理是环境保护的核心工作,做好环保工作不仅要制定环保规划、协调环境保护、监督环保管理,减少环境污染的发生不断的改善有优化环境,环境管理内容设计方方面面,包括经济、社会、政治、自然、科技等方方面面,环境管理涉及各级部门要不断的实行环境目标责任制度,签订目标责任书,并根据目标的完成责任实行奖励机制,并在此过程当中进行协调环保部门的相互连接,针对环境保护工作进行层层落实,把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到经济建设的发展规划,促使总统目标与具体目标的以实施与开展,不断的动员各个部门、各个行业的积极性。开展环境项目建设必须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环境影响监测制度、环境影响报告制度”,环境项目前期阶段进行包括对前期、中期、后期的评级与论证工作,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选择技术上的可行性,经济布局的合理性、环境危害影响的最佳性,为领导部门的决策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针对“三废”污染的危害要不断的加强防止与治理工作,特别是工业企业污染较重的企业要限量排放污染物,增加排放费用,加强企业管理,节约综合利用资源,防止污染;针对交通行业不断的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与噪音的污染工作,结合新实际、新要求、采取新技术、新方案、新措施不断的控制汽车的尾气排放和噪音的减少工作;农业上要不断地应用法律的、经济的、行政的手段以及农业措施如秸秆还田、沼气建设等措施不断的改善防止污染建设;城市垃圾不容忽视不断的惊醒环境的综合治理工作,实行定量考核,定期向广大的市民进行公布,接受群众的监督,增加透明度,城市环保工作要不断地依靠群众、宣传教育去实现与完成;最后建立健全环境管理机制从分行驶环境统一、监督、检查机制,加强环境法制建设,使管理走向法制化,加强环境管理手段建设为环境管理服务,加强环境管理人才的培养不断的提高管理水平,加强环境科学建设研究依靠科学技术促进还礼水平的提高。
[1]尹发能,雷雨萌.衡水湖湿地生态旅游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天津农业科学,2011,5.
[2]郭建钦.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1989,4.
[3]康俊.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关于四川民族地区经济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几点建议[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9,4.
[4]毛文永.生态环境与中国农业的持续发展[J].环境导报,1996,5.
[5]陶俊唐.西部大开发要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2.
Study o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Tibet“YLN”agricultural watershed problems in the new period
Zhang huaguo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Tibet autonomous region,850032)
agricult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ibet Autonomous Region mainly concentrated in the“YLN”agricultural production basin,the basin is agricultural resources development,economic construction,population aggregation mainly concentrated,is to play the advan-tages of Tibetan agriculture,in line with the actual,enhance self innovation of regional land development.In the years of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the overall to regional development agriculture,irrigation and water conservancy facilities,vigorously upgrading of medium and low yield land,actively develop animal husbandry and agriculture and gradually promote the effective combination of industry and traffic transportation industry,has made considerable achievements. But in the face of today's increasingly advocated“beautiful building in Tibet,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home”theme,the construction of environmental problems lack the system research is the prominent problems currently faced by the“YLN”valley of Tibet and fundamental problem and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is economic development planning is an important part,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s the reactive power in the contemporary and future generations of historical mission.Therefore,the Tibet“YLN”agricul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blem is very necessary,more urgent,is the“YLN”agricultural watershed ecology were preliminarily for the relevant environmental departments for reference.
on the agricul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YLN
张华国,男,(1983-),中级经济师兼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环境经济,工作单位:西藏自治区拉萨市金珠西路130号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邮编:850032作者联系电话:13228995314作者联系邮箱:zhg2002hbh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