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秀丽
(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蔬菜研究所·西藏拉萨·850032)
西藏油用牡丹的生产和研究进展
曾秀丽*
(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蔬菜研究所·西藏拉萨·850032)
本文综述了西藏油用牡丹生产和科研现状,对今后油用牡丹的研究和利用方向进行了展望,旨在为西藏油用牡丹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油用牡丹 生产 研究 现状 西藏
油用牡丹具有抗寒、抗旱、病虫害少、耐贫瘠和耐粗放栽培等特点,适宜在拉萨、林芝、山南、昌都等地的荒坡荒滩栽培。牡丹花大色艳香气浓郁,正常花期正值西藏旅游旺季,发展适应不同气候特点的油用牡丹不仅能推动西藏旅游业的发展,牡丹籽榨油能增加和提高农民的收入,同时油用牡丹也是西藏生态林建设的优良树种。
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蔬菜研究所从2007年开始在各方的支持下进行了牡丹的引种栽培、花期调控、新品种选育、花色素分析、遗传多样性分析、传粉生物学等应用基础研究。8年来开展了西藏野生牡丹的资源收集、评价和远缘杂交研究,在高海拔牡丹的栽培、驯化、选育种等方面积累了重要的品种资源和技术基础,现有包括观赏和油用的西藏野生、西北和中原牡丹、芍药品种10万余株。2011年7月1日项目组在罗布林卡公园举办了小型牡丹花展;目前选育出了西北牡丹新品系8个;选育出了西藏野生牡丹新品系9个。结合露地、温室和冷库设施基本能使牡丹在拉萨周年开花。多年来,所有引种驯化的牡丹均能在拉萨露地和温室正常开花结实。牡丹资源圃油用牡丹品种的花期为每年5月15-6月28日,种子成熟期为9-10月,单株折算后约200KG/667M2,按每20RMB/Kg计算,仅牡丹种籽一项的收入约为8000RMB/667M2。
2011年卫生部发布了“关于批准元宝枫籽油和牡丹籽油作为新资源食品的公告”,这标志着牡丹籽油正式成为我国的一种木本食用油[1],目前,在拉萨市、曲水等地共栽培有油用牡丹约133400 M2,品种主要包括2009年西藏农科院通过各类项目引进的紫斑牡丹、西藏大花黄牡丹、黄牡丹;洛阳市、拉萨市园林局2013年、2014年通过援藏项目引进的凤丹。紫斑牡丹、西藏大花黄牡丹、黄牡丹已在拉萨栽培3-6年,生长开花结实正常,牡丹果实能正常成熟;凤丹在拉萨现为幼树期,部分植株已开花结实,但露地栽培的牡丹果实每年截止10月10日仍然在转色期,只有部分变为褐色并开裂;西藏农科院实验地凤丹种子的采收日期为10月15日,同样仅部分种子转为褐色,项目组已采集后熟的种子进行脂肪酸成分和含量的分析,将对种子的成熟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同时项目组也将继续观测以上油用牡丹品种在拉萨的生物学特性和生态适应性。
农牧业是西藏的基础产业,在全区国民经济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农牧业产业缺乏突破性的创新技术和新的种植业材料,科研、示范推广滞后于产业发展,具有西藏特色的油料牡丹研究还在起步阶段,科研经费严重不足,创新性、前瞻性和系统性研究课题几乎没有,科研选题与生产实际结合不够紧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品种(系)和技术不多,难以满足产业优质化、多样化和现代化发展的需求。科技链与产业链脱节,栽培技术的集成创新研究不够,新技术示范推广滞后,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缺乏科研和开发能力,还不能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油料作物比较效益高,是农民现金收入的重要来源,而牡丹油是目前油料植物的新星,它以牡丹籽为原料,经压榨、精制等工艺而成的金黄色透明油状液体,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49%以上,其中-亚麻酸占42%,多项指标超过被称为“液体黄金”的橄榄油[1]。素以严苛著称的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委员会(FDA)确认-亚麻酸的13项功能有:降血脂和降血压;增强自身免疫;预防糖尿病;防治癌症;减肥;防脑中风和心肌梗塞;清理血中有害物质和防治心脏病;增强注意力和记忆力;辅助治疗多发性硬化症等。目前仅山东、河南、陕西和甘肃等地能少量生产以紫斑和凤丹牡丹为原料的牡丹油,每500克的价格在1000-3000RMB,产品供不应求。
牡丹适应干旱、冷凉的荒坡地河滩地,不需要占用良田。西藏农牧民现金收入增长缓慢是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发展油用牡丹能有效刺激农民进行种植业结构调整、增加收入。目前,拉萨、林芝、山南等地均有野生牡丹的分布,但仅限于少量的野生,没有进行过规模和标准化栽培,油用牡丹在对西藏农牧民增收方面的作用还没有体现。
西藏特有的大花黄牡丹为专性种子繁殖,成年植株可产生大量种子,且种子巨大,千粒重达1332g左右[2],而凤丹种子的千粒重为289克[3],紫斑种子的千粒重为440克[3],四川牡丹种子的千粒重为312克[4]。可见,西藏本地的野生牡丹种子原远大于其他牡丹,可能具有产量上的优势。
西藏不同居群大花黄牡丹种子脂肪酸含量检测结果表明[5]:大花黄牡丹富含不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占总脂肪酸含量的86.32%,其中油酸含量最高为44.35±3.25 mg/g,其次为α-亚麻酸(26.64±1.19 mg/ g),亚油酸(19.00±1.14 mg/g);饱和脂肪酸棕榈酸和硬脂酸含量较少,分别为11.96±0.75 mg/g和2.30± 0.17 mg/g。大花黄牡丹油脂成分共测定检测出5种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与栽培品种接近,但油酸高于栽培油用牡丹α-亚麻酸低于栽培品种,亚油酸相对含量与栽培品种接近.西藏牡丹也许有自己的脂肪酸代谢途径,但究竟是环境的影响还是遗传特性的作用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
油用牡丹耐干旱、耐瘠薄、耐高寒,牡丹籽油亚麻酸含量高达49%左右。据研究报道,在风沙区种植油用牡丹覆盖度达60%以上,能有效降低风速22.7%(李育才)。油用牡丹是多年生灌木,栽植密度为每亩2500到3000棵左右,可30年到50年不换茬,有效避免了种植传统作物造成的水土流失现象。牡丹油能加工高档食用油、高档化妆品、保健品、药物、日用品[1]等。
西藏自治区有大量的荒地存在,西藏主要河谷农区光、温、水资源丰富,部分地方非常适合牡丹的生长。西藏高原特殊的地理环境,孕育着丰富的植物资源,特别是黄牡丹和大花黄牡丹资源在国内外都十分罕见和珍稀,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单纯的保护不仅达不到保护的目标,当地农牧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也面临巨大的挑战。因此,积极开发适应西藏气候的油用牡丹资源,不仅可以缓解我国食用油主要依靠进口的现状,充分利用西藏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植物资源发展特色产业是西藏经济发展的需要,能提高特色农产品的竞争力,促进农牧业结构调整、增收收入。
西藏农科院联合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所等单位已进行了大花黄牡丹、黄牡丹、紫斑和凤丹等在自然授粉下的结实率、单株产量、亩产的测算与统计,已进行了四川牡丹与大花黄牡丹的花部特征与繁育系统研究,开展了“五个管家基因克隆及其在牡丹系统进化分析中的应用”等研究。下一步将开展西藏油用脂肪酸含量和全营养分析,开展大花黄牡丹种子的露地条件下的发芽机理、生物学特性等应用研究,开展西藏大花黄种子脂肪酸的代谢机理研究等。以上研究将为发展西藏特色的油用牡丹产业打下理论基础.
[1]李育才.油用牡丹产业发展的思考[J].新产经,2015,06:52-53.
[2]曾秀丽,唐琴,潘光堂,邓岚等著.西藏野生牡丹研究[M].河南科技出版社,2013,河南郑州.
[3]张延龙,韩雪源,牛立新,张静,何丽霞.9种野生牡丹籽油主要脂肪酸成分分析[J].中国粮油学报, 2015,04:72-75,79.
[4]杨勇,刘佳坤,曾秀丽,吴云,宋会兴,刘光立.四川牡丹部分野生居群种子脂肪酸组分比较[J].园艺学报,2015,09:1807-1814.
[5]曾秀丽,张姗姗,杨勇,邓岚,薛璟祺,王亮生,李珊珊,张秀新.西藏不同居群大花黄牡丹的种子油脂成分分析[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15,03:285-288.
Production and research progress of oil tree peony in Tibet
Zeng xiuli
(Institute of Vegetables Tibet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and Animal Husbandry Sciences,Lhasa,850032)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production of oil tree peony in Tibet,Some research and oil tree peony production were also discussed.And we should strengthen the utilization and research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oil tree peony in Tibet.
Oil Tree Peony;Production status;Research;Progress;Tibet
藏财预指2015(31号)西藏油用牡丹新品种选育;西藏自治区科技厅重点项目“西藏特色观赏植物种质创新与产业示范基地建设”(藏财企指(专)字[2011]48号);西藏自治区科技厅园艺育种子课题“西藏野生花卉的驯化研究”;农业部行业专项(201203071)。
曾秀丽(1970-),女,副研究员。主要从事西藏果树和花卉的资源育种与生产示范推广。联系电话: 13628904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