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无畏著,韩敬山校注整理
(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北京100081)
藏尼游记(三)
欧阳无畏著,韩敬山校注整理
(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北京100081)
欧阳无畏在西藏地方至尼泊尔纪程途中,细致入微地对西藏三大寺与扎什伦布寺、萨迦寺的显、密札仓及寺院教育做了一番场景式白描,同时还以科学视阈得出在西藏“自然之赐不能长厚,犹赖人力以济,其惟植树”之论。正值抗战爆发初期,他竭诚期盼国民政府能充分运用自然资源在西藏开辟航空站和军马场,为国防大局服务。作为藏传佛教格鲁派僧侣的欧阳无畏,在文中对西藏贵族世家所拥有的特权进行了谴责,认为“盖同中世纪时代诸侯之采邑,实乃封建之残余现象耳”。以上种种,使这部藏地历史人类学笔记更显珍贵。
民国时期;欧阳无畏;西藏;尼泊尔;游记
按 语:为忠实原文,全文照录。对于其中因字迹潦草经多方反复查核依然难以识别的少数文字以□表示;因原手稿几无标点符号,现予以断句和标点;原文为繁体字,现均改为对应简体字。
两山与两宗
自宗唐西逾贾索山,此山为北道中所见之惟一黄土山陵。彳亍[1]岭上,犹远远可以从南山坳中望见达姆河绕流麓下,忽明忽灭。未几,折向正南流出,而山路须北折,人马随之下山而至森林小庄,达姆河遂不得复见。
庄中老柳四五株,大皆合抱,为自德庆后初见成长之大树。一水绕柳根,自北徂南,流入达姆。涉之,立进入热公山之沟峪中,初作西北向,两山窄合而陡峭,有二三处须攀援崖壁以行。路宽仅尺,土质尽为碎磔,夹杂泥沙,松动异常。稍一不慎,举足过重,则磐磐大石便崩裂颠坠。北道旅程,自然条件上最危险者,惟此二三处而已。
稍深入,则峪面稍宽,不如前段之险,浅坡茂草之地,时有牧户,渐折而西南,时或正南,逾过热公山口。
下山时,须西北西、或西南西互换而行一小节,盖山峦错综交叉,道路不得不屈就地形故也。
峪水名曰丹刚,荒凉无尽,一如蓄毂、马髯诸峪。两小时后,此水左折,成九十度直角,大转弯而向正南流,河岸宽展,沟峪菜花油油,金黄夺日,稞麦垂垂,新绿映天,空气鲜爽,呼吸畅快,农事之佳,超逾堆隆。盖因贾索、热公二山皆土质,藉雪水冲刷之力,积为沃壤。峪势兜转,湾中蓄积甚厚,复利用雪水引渠灌溉,不虞干旱,故造成此一方乐土也。自此前行,则愈行愈近藏江,[2]地势愈低,温度当愈高,土
地之膏腴当愈甚于此,想像构幻,欢乐入醉。
未几,河流一度折西南西流,但又恢复西南南之向。仰眺右首一峰,峰顶小寺,知为尼庵,庵名嬤将住康。[3]前数步,一圮[4]桥,□木秃顶而孑立,状殊滑稽。自此,沿途三家两户,炊烟连续,络绎不绝,感叹雪水之冲击作用,造福此峪不浅。然亦阅见数处乱石、高坡、废岸,完全不能利用。留心视察,则知其所倚靠之山,自顶抵麓,无一寸土,于是知现被利用之地,皆为有负固积土颇厚之山者。乃瞭然山坡有土者,其农必有田,否则适得相反之果。今日之无土之山,焉知非宿昔积土壅厚之山,因冲刷而淘磨净尽,则又孰料今之积土甚厚者,他日不被冲刷而淘洗净尽。则今日之良田美地,异日当复沦为乱世废岸,然则若之何而可使峪中居民百世永保其业,以遗给其万代子孙而不隳[5]耶?自然之赐不能长厚,犹赖人力以济,其惟植树也夫!
过髯唐,与占堆巴康二庄后,右山一嘴突伸展,几与左山相砥触。绕过此嘴后,前面又如此一嘴,作同样伸展姿势,两嘴正中腰坡上,一堡高筑于弧形之突出部分处,左右两嘴角各建一瞭台,以为堡之护哨,于是此堡三面环山,前面襟水,形势险要,直得地势之最者,此即拉布宗[6]也。同在坡上相连之建筑,乃杯笃寺,隶札什伦布。
自此以下,峪水名拉布藏布。[7]傍左岸行,水曲折西流,二小时后复南折,于折点处对山伸出,突峙一宗于嘴巅,名曰朗接,[8]形势亦佳。惟其背恃不及拉布,因拉布三面皆嶂,而此仅一面耳。
左转过山脚后,正南行,一小时余,为石山所扼。复折而西流,折点处一小溪,自南山流下,架石桥于其上。跨而过之,立遇磐磐大石,方圆数十丈,浑然天成,无复罅裂,条纹层次显明可数。斜上亦欹高十仞,瑰玮可爱。石上一庙,名丹纳则尔,如崖巅上嵌鑿之楼阁。附近庄田,皆斯庙产业也。
正西行,顺河水之屈折,时时须换方向,但总不离西北、西西、南西耳。未几,水流直下,山坳亦直,经各拉默村时,二三十里外遥见一宗,矗立江边,有千屋万户之概者,即南陵宗[9]也。
河水重返折回南向,南陵宗即位置于此折点外角之突伸山嘴上。全宗地形,浑如船锚,左、右、后三面岗峦环抱,锚之钩也;直前面江之嘴,锚之柄也;即在此柄头,连铁索桥横缆江面,直系对岸,则又锚之铁链也。
与宗相连之建筑,为噶丹群科寺,[10]有僧五百人,[11]宗内居民近二百户,皆事农为生,兼有走贩杂货者。
嘛呢堆之区域
自上流至南陵过铁索桥后,自是傍河右岸行,拉布藏布至是亦改称南陵藏布,再下直抵扼马岗入江处,则名唐巴河。南陵附近,山势忽开忽合,河水亦直左直右。未几,由西南向倒折而西北向,复又渐渐回原。水流成一大弯,一溪水,名曰巴宗楚密塞。逾桥行,江水忽大折而向东南流,湾之西南峪,名曰占木,沟口隐约见峪中有寺院式之建筑,乃班禅之降生地,[12]藏语尊称大活佛之生地,曰卷康,此乃班禅卷康之一。所有沟中农田,皆班禅之私产也。
水又折回正南,又微转西南,过一小庄,名朵菊,为一格儿康。格儿康者,藏语私房也。西藏世家,各有其格儿康,各世家对于其格儿康,有超越之威权,租庸尽入。世家对于格儿康之人民,有生杀奴役之随便,盖同中世纪时代诸侯之采邑,实乃封建之残余现象耳。
又十里,至央木庄,沿途小麦[13]丰饱,非复南陵以上驻地之以菜子、青稞为主要作物者矣。河渚水凫老鹳,时时振翼而飞,或拍水而嬉,生趣盎然,即此已足以象征此一带居民之安居乐业之景象。彼辈乃于衣食温饱之余,出其财力,从事于宗教之供养,沿途嘛呢堆络绎不绝,皆垒石为垛,匝木为轮,垩以白粉,镂以金漆,佛像幢幡,云烟花草,必穷极妍,似高达丈余,连墙数十□,自南陵过央木后,尤以董董南巴及顿堆夏巴二庄之嘛呢堆为最壮观。盖直可以名此路为嘛呢堆之区域也。
复经过一大滩,广袤都十余里,行滩中,见唐巴河作正南向,绕滩外注入藏江。滩尽,即至扼马岗渡口,乘皮船而过江。过江后,傍朵卜唐尬山麓,沿江西上,经贾岗公波庄,又一小时。过匾,又一小时后,乃左折转入南沟,沟中黄土累累,或方、或圆,排列整齐,如战堡,或如雉堞,[14]有时矗立如圆塔,有时圮塌如古墓,盖沟口本为黄土冲击之地,经山水冲刷,遂成一片零落破碎之荒址,人马有时须行壕中,目不得左右眺望,出而又入。如是者再,始逢小土阜环立前右两方,遂令沟中地形,成连续之两环土岗,绕越前方之小土阜后,乃豁然而见日喀则宗
之建筑横罅山腰,其后金顶红檐,飞楼叠阁,紫烟团簇,淄流来往踏□者,即札什伦布大寺也。
卫藏北道之评价
卫藏北道,自岸尬尔峪起,直抵宗唐之地,不见农事,商贾裹足,完全为贫瘠苦寒之区。复加蓄毂、马髯、热公三山之险阻,计程更较中道之经由仁琫,及南道之经由江孜者多费三两日,在济经[15]条件下,殊不足取。
然而联络拉萨与西藏最西北边界以通新疆之气息者,羊八井为必由之道,一也;札什伦布与黑河间之直接联络,更以之避绕拉萨,□与内地青康两省通声援者,羊八井为联络之中心,二也;羊八井地势空旷平坦,为天然之航空根据地点,[16]牧草丰富,宜于畜养军用马匹,[17]南距拉萨才三日程,随时都呈高瓴控制之势,三也。于是可知,北道之价值轻重,完全须视羊八井之利用程度如何而评定。
然则,吾人欲:第一,直接打通新疆、西藏间之孔道;第二,缩短康定、西宁与札什伦布间之距离;第三,击拉萨之背,以协助由西康方面向西藏推进之直接行动;第四,建筑由内地直达克什米尔之最短□之国际通道;第五,扶持西藏地方政府以南向争衡防御,为其实力之后盾。凡此皆为统治国家对于西藏国防上应有之措置,乌不可竭全力以谋羊八井现状之改进也哉!
希望十年之后,羊八井有十万高蹄战马雄嘶漠野,电杆千里络绎,[18]而航空站则有定期自空中冉冉降落之飞机来临也。[19]
日喀则一瞥
过夏尔日山麓之班禅桥,即日喀则,正位置于孃河[20]与藏江交点之西岸,孃河之水,从羊卓雍湖[21]经江孜流来,河峪口甚为宽大。两岸黄土冲击富厚,引孃水入渠灌溉,故峪地农利甚丰,村庄络绎。日喀则恰如无数小村庄之龙首,日喀则命名之义译,亦有村庄之尖顶之意焉。[22]
人户约近二千,人口约万余,蔚为西藏第二都会。[23]街市虽仅半日,然熙往攘来,颇有内地大集之风。其地东经仁琫[24]以赴拉萨,东南赴江孜[25]以往印度,南赴干壩[26]亦赴印度,西南赴定结、萨迦、定日皆通尼泊尔之大道也,西去拉孜、昂仁、桑桑、萨噶[27]以赴俄里、[28]拉达克,[29]西北赴朋措林,[30]北及东北经南陵以通藏北,为四通八达之地。握卫、藏、堆、俄里、拉达克、印度诸道之中心,为西藏第一重镇。
清初,前后藏分治于蒙古王公,如康济鼐、颇罗鼐故事。乾隆季年,平定廓尔喀乱[31]后,西藏政权一揽于驻藏钦差大臣掌握后,于日喀则设驻防制营,设统领游击一员,外委一员,把总一员,兵丁一百四十名,[32]以防变乱;并设粮台,[33]以知府职署用,管理全藏驻防制营粮饷恩赏事务。初创时,因兵士多籍隶四川,惯食稻米,军粮以米为主。惟藏中素不产米,由粮台负责,向尼泊尔、不丹、哲孟雄[34]一带采买,其采买之法,粮台先事囤收藏北池盐,招揽承办米户,转运至聂拉木、定结、帕里等边以易米,运回交官,军食由是而得济。百余年来,制度不逮。殆壬子变后,前清设施被西藏摧毁,荡然无存。现藏政府于日喀则设宗官二员,一僧一俗,[35]爵视藏中任何他宗为大,以四品授实职,[36]并升日喀则为稽宗[37]。稽宗者,总理宗之意也,凡附近诸宗,胥受管辖。[38]另设代本一员,率藏兵五百驻前清制营中,[39]所以防班禅出走后,后藏僧民反抗前藏之设置也。[40]
札什伦布剪影
札什伦布[41]在贡波托追与尼萨尔两峰之麓,[42]与日喀则东西毗连,僧众三千八百,盛时且达七千,目下衰散,仅二千余人。[43]全寺分为四院,即推山林、[44]夏则、[45]稽康[46]及俄康。前三者为学显法学院,后者专修密乘之处所也。各院都有堪布,[47]而以俄康之堪布为最尊崇,各院都分四学级,[48]曰诸札,[49]学诤论初步;曰日振,[50]学初级因明,量释前半部;曰日钦,[51]学量释后半部;曰帕尔清,[52]学般若现观庄严论。学者任居何级,不限年次,即在各级亦不限所学,每每帕尔清级中,颇多学中观、[53]俱舍、[54]毘奈[55]者。通经者得铨选为折格喜,折格喜者,就班之善知识之意也。每院各有二十一名,依其入寺年龄之先后为序以登录,每年复于此二十一名中以资历最深者为正式格喜。学位之名曰噶尔钦。噶尔钦者,意为大分头,或曰大劫数,以善知识之造成颇不易也。寺僧非居老二十余年,鲜有能充大分头者,[56]惟转生呼毕勒罕,则可不必循资,得有
越级超距之异数。各院除此两名大分头外,另附选四名大分头,此则不通经者亦可充数,于每岁岁首,各在本院公开考经,此则不似拉萨三大寺之聚集大招之不分院际之杂治也。除噶尔钦学位之外,尚有所谓错索巴一名,义为积资者,钟然巴六名,义为近习者,则须分赴江孜、拉孜、昂仁、朋错林等处寺院受公考。凡格喜考毕,则须进誐康学金刚乘法,此时谓之誐然巴,义为习咒者。此时如遇各院堪布出阙,则于誐然巴中以资格最深择用补阙,是故僧人自初学,以志皓首,穷钻数笈,一旦得为阿阇黎[57]受人崇敬时,早已豪气消磨净尽,无所作为,或曰烦恼近断矣!其然乎?其不然乎?
大殿每日施茶五次,其名曰早茶、热食、午茶、晚茶及夜集。茶味浓酽,视拉萨三大寺倍厚,僧徒可无用自炊而得专心静虑于学经。每逢节庆大典,则供施大面□。此外,每僧月给廪糌粑一斗,斗亦视拉萨倍大,堪粲之雄厚如汉统堪粲者。除糌粑外,且每僧给麦三斗,又每日寺外善施檀越,供舍银钱,亦较三大寺众多。仅冬季道场一轮(自十一月十五日始,十二月十五日止),每僧施得统计,超越哲琫寺每僧全年岁入。故札什伦布之僧侣,决无跂跂营运惟恐饥困之虞,宜如何爱惜温饱寸阴以精进求法矣。熟知寺中在学习经人数之成数,不及三大寺任何之一,[58]考录格喜,甚少有能比肩三大寺格喜之深通经论者,其辩难颇迂缓而谩讷,少具精悍渊沉之概,习于怠惰,媮玩消磨,良可慨已!
惟僧习较之前藏,则多守法纪,颇良善安分,不似三大寺僧之鲜衣骏马,动辄干涉政治,即三大寺有所谓阙宰之制者,乃富僧在其所隶学院施舍全院僧众各若干银钱或粥饭,则得为阙宰,上殿另设上座,豁免其应对寺中所应尽之一切苦役。但札什伦布则无此制,是故僧人中贫富阶级之划痕不甚显著。惟其最受人指摘者,□惟寺僧大半嗜饮黄酒,晨出暮归,酩酊歪斜,竟或醉宿于日喀则之酒肆而不归。寺中纠察僧,每日夕阳西落时,辄候于山门外,拦门检查,凡返寺僧人,及门,必须先对纠察张口呵气,纠察嗅无酒意,始放令入,否则立笞门外,虽云刑措烦碎,亦须纠察破除卫生观念也。
律制亦多与三大寺违异。三大寺着牛皮翻底之僧格达尔玛靴,札什伦布则穿厚底褐□之算巴;三大寺穿裙,两褶左前而右后,札什伦布则左右褶都向后;三大寺之辩难,问者立,而答者坐,札什伦布则两都对立;三大寺之僧,僧帽小儿高挺,札什伦布之僧帽横大而披幅。凡此虽均属细节,然与多数蒙藏青康籍僧人之习惯不谐。故札什伦布虽僧供富厚,蒙古青康等远地之僧人,甘忍饥饿困居三大寺,而都不愿居札什伦布。或者地方较拉萨僻远不便,惮劳而安易,是故,札什伦布不能多多招致远藉之僧。此亦该寺格喜之经术,终不能与三大寺抗衡之最大致命伤也。
札什伦布小传
札什伦布之建立,后于宗喀巴建甘丹寺二十九年,时为明英宗正统二年丁卯(西历一四四七),首创者为第一世达赖之名根顿翥,[59]彼生于明太祖洪武二十四年辛末(西历一三九一),于萨迦附近之古尔玛如村,父名管波朵结,母名觉嬷南姊,共生五子,师为第三。[60]生有异瑞,自幼出家,于永乐十二年(甲午西一四一四)始皈宗喀巴,时年二十四岁,五十七岁时建札什伦布寺,檀越建助者,乃率南杯及达尔结二人,翌年冬始定寺名,八十四岁时(明宪宗成化十二年西一四七四)令札什伦布寺仿其师在拉萨创摩烂节[61]之意,于岁首会开无遮,自是年年更续不断。其翌年,即明宪宗成化十一年(乙末西一四七五)十一月初七日入定,至二十二日出定,预嘱后事毕,复入定示寂,享寿八十五岁。[62]其后主持札什伦布者,皆称班禅,义为大宝师,依次为班禅桑波札什、班禅隆日嘉措、班禅耶西则摩。第二世达赖根顿嘉措,[63]班禅罗桑阙接,[64]是为班禅转化有呼必勒罕之始。清太宗崇德年间,遣使出关赴盛京朝贺者,即此班禅也,寿九十三岁。第二世班禅罗桑耶西,[65]始受清室册封,寿七十八岁。第三世班禅杯点耶西,[66]以痘症示寂于北京,寿四十三岁。第四世班禅丹杯尼玛,[67]寿七十二岁。第五世班禅丹杯旺曲,[68]寿二十八岁。第六世班禅誐旺罗桑阙基接参格勒杯桑波[69],即现受民国册封之护国宣化广慈圆觉大师[70]也,因受前藏之政治压迫而出藏内觐。当其出走消息初达到于藏政府时,立即派遣翠哥儿[71]代本率兵追赶。据闻翠哥儿当时曾立有军状,誓取班禅之左耳及右臂归报,事成则将札什伦布全寺平毁。幸班禅先一日已踰藏北某高山,翠哥儿追至南麓时,适大雹雪,被阻不得更进,而班禅获免于难。藏政府亦终以班禅在外可虑,故对札
什伦布寺亦颇存忌惮之心,迄今未敢有丝毫损害之事发生,亦可谓投鼠忌器者矣。
推山林院首始数堪布为直默西年、阙觉尔杯桑、罗桑西年等。夏则为香敦直默、刴登畏塞尔。稽康杯登阙、帕巴羌喀、誐康当根敦翥时为其师,喜惹僧格传法恩深,欲建此以报,但限于财力未成,逮第一世班禅罗桑阙接时,始得继根顿翥之志以完成,首始数任堪布为罗桑丹杯接参、贡波接参、喜惹仁钦、誐钦棍却接参。自后凡任誐康堪布者,均得誐钦之号,[72]现受国府册封之安钦禅师,即曾任此职。[73]安钦实为誐钦音译之误也。
奈塘
自札什伦布寺南门出,进西南峪,不远一小庄名曰德勒。[74]约二十余里时,过一小岗,岗即峪之南山之尽头处。岗前小沟,沟水自北向南流注的髯曲河。涉之,回望的髯曲河即沿南山之麓及嘉孜山峪东流,出日喀南,注入孃河。
溯的髯曲河北岸西上,二小时后抵奈塘。民居百余户,其地之胜迹为普恩寺,[75]寺与萨迦同年建立,[76]元、明间道场极盛,聚僧至一万人。布敦大师即居此校刊监刻全部甘珠尔、丹珠尔大藏经,该版现仍完好安放寺殿周围廊庑间,迄今仍为世界上最完备之内典木版。拉萨虽有新刻甘珠尔版,但无丹珠尔,其余如北平德格、卓尼诸刻,皆无此精雠(卓尼版已毁,北平尚有蒙文甘丹珠尔版)。
寺僧二百余,分为显、密两院,名为勒谢林及雀噶卜,堪布由札什伦布商上简放,盖早成为札什伦布之附属寺院矣。[77]
擦绒间之岐路
奈塘西南西进,涉一沟,行约十里,为则重小庄。又二十余里,涉小涧,又七八里,至夹日小庄。又五六里,见的髯曲之源,自西北方一山坳中流下。涉之,即登大拉山,山实一峦支,颇亦缓浅,脊上两寺遥瞩。东为大拉庙,西为岗见贡巴,[78]皆在北坡平台处,岗见寺之后有大路,西行直抵拉孜,西北行抵朋措林。
下大拉山后,萨迦之路岐为二:一南踰郎拉山顶,经娥儿贡寺,道较捷;另一则继续西南进,绕郎拉之麓,五里过萨果尔小庄,又六七里为裸髯小庄,又五里为南巴尔见,自此经耐宗至董纳,涉夏尔曲河,至对岸之噶尔顶。如经河上大石桥,则自南巴尔见折西北行,过耐小庄,绕过北山麓嘴,于葱大、讲大两庄,过桥至寄顶庄,庄之后山腰间,有庙名占德贡巴,经庙西踰后山,亦通萨迦及拉孜。惟溯河岸行,则自庄顺麓势倒屈东南行,约十里即至噶尔顶,此道则较董纳之途稍迂远。
过噶尔顶后,复折向西南,傍岸行,约十里至旺堆庄,郎拉之道于此合路。又约二十里,至借堆,峪势折而西向,十余里至桑娜,隔水山上一寺名裸不则,隶哲绷寺稽束管辖。昔有三百余僧,今不足半数,都属强迫令之居此者,寺中胜迹有龙宫,不悉究系何异?堪布阙出,就寺僧选放,附庸之国,礼文缺简,无足称述已。
峪向复折正南十余里,夏尔曲河,岔分两汩,自正南、正西各别流来,乃右折进西峪,峪始名擦绒。绿杨深处,有大庄院,名擦绒渚噶,乃现今号称最开通之西藏人物擦绒札萨[79]之格尔康也。
擦绒以后
河峪两岸寙毁蚀积,石块皆青如靛,红如硃,白似乳,水大冲汜而下,则往往阻塞河流,村屋皆相间以红黑白土,不若拉萨、日喀则之纯以白垩也。妇女头饰亦如日喀则之高札盘架,惟前额多覆一排璎珞而已。[80]农田引水灌溉颇便,故稼事足实,然非属哲绷寺,则系擦绒族之私产,哲寺稽束每岁冬初,即派管事来驻裸卜则寺中,坐收租给,即以之散施于裸卜则寺。西藏农村,无有非贵族与寺院之奴属者,良可慨已!
自擦绒洗噶[81]正西上,约十余里,大溪自西北峪流阻,涉之,临流小庄名松多兰,义为三义口。由此左折正南行,地势渐高,十余里,见隔水山上一尼寺,名贡巴干,路起此忽陡突,数里小庄名拉雄,仅五六户,尽牧牦牛之族。沿途坡傍生细叶刺树结小红果,俗名为救命粮之物也,未悉其学名为何耳。稍高处,生大黄,叶有大如荷者,但阴坡则无之。
过拉雄后,翻登雄誐山,夏尔曲河之源头尽于此,以此知凡萨迦东北诸山,皆该水之源也。雄誐之脊,能见南方之岗鹿马大雪峰,恶云蔽空,气候骤寒,下山后,正西行,为噶尔铺之短峪,其水源自南麓由东南方流下,入峪,则西流,谓之毒曲水,傍高
岸之处一庄,名曰毒炯夏尔。庄前涉水,即翻逾雅居拉山,毒曲则仍西流,未悉所终。雅居拉之阳,沿溪行,则合于南峪流出之克武水,其岸,则遥见萨迦寺依北山之麓掠一眼底,而克武之水,即横流寺门,涓涓西去。
哀萨迦
环萨迦皆山也,谷窐小,除西北方逐耶隆藏布河下行经多玛二日至拉孜外,其余西南赴定结、定日,东南进克武铺一日至稽隆[82]顿萨尔贡,二日塞拉邦噶尔,三日杂札或恰噶尔,四日鹿玛,共五日至干坝,东北赴扎什伦布,皆须翻山,尽属荒凉酷寒之道,气候冷虐,农事不茂,且限于萨迦寺谷。局促之间,无足称道,百里内外,又皆硗瘠,经济环境至劣,故此地虽于元代一度成为西藏政治宗教中心,终不能长久维持其统治权力。忽必烈帝在西藏经营下之萨迦政权,终随元社之屋而夭亡。惟其宗教势力,则颇雄伟,迄今仍为青、康、蒙古朝礼西藏僧脚趾第一圣迹。藏地各派佛教,除黄帽派外,仍不得不推萨迦为最崇盛,附属寺院,遍撒康、藏,于西康境内潜蓄尤大,如德格之大寺,乃最著之萨迦派寺院也。
萨迦之衰,弊在于家天下,掌教父子叔侄一姓嫡传,后嗣繁衍,宗□遂分,门户即起,党援乃兴,弟兄叔侄间互相嫉□,无复骨肉之情。初析之时,仅圆满、度母、两宫,其后两宫又各自分裂为洗堆、札什匝、纳则,合前为五,不知如何协议解决。由此五宫各出一子轮流承袭萨迦寺大方丈,以为掌教,亦曾相安一时。然而分形异气,各不相顾,如同路人,势力涣散,终至蹶而不振,此实为萨迦派衰落之最大原因。
然而得袭者,非死亡无法换继补阙,觊觎者朝夕营谋早日承袭,在位者不得不千方百计保持荣位。争夺之祸根不除,至愈演愈烈,而涉讼构,讼费既糜,乃至破产。于是洗堆、札什匝、纳则三宫产业,先后相继,全没于西藏政府。随而后嗣不振,人丁断绝,迄今只余圆满、度母两宫,亦复焦头烂额,犹不肯止息鬩墙。闻民国十七八年时,两宫又成大讼,度母方面竟愤而将宫产连元、明两代历次册封之玉册、印郜,完全献与达赖,数典忘祖,哀恸何□!
萨迦贡玛
贡玛者,义为上。此上字之义,恰如汉字称君上之上同。藏人称元、明、清各帝曰贡玛,称萨迦之掌教亦曰贡玛。谚云:“上有萨迦贡玛,下有嘉纳贡玛”。嘉纳者,震旦也,不啻以萨迦掌教,等视内地皇帝矣!
盛时五祖,号称萨迦五帝,即贡嘎宁波、[83]率南则摩、[84]札巴坚参、[85]贡嘎坚参[86]及帕克巴。[87]其后贡嘎仁庆及阙基接参,皆能绳继祖烈,斯后寝渐以衰。迄今萨迦之龙象,未或能有迹及此数贡玛者。
其教不舍俗节,主修无上瑜伽之喜金刚不共密法,父子嫡胤传续,复异于他派之师弟承袭。[88]贡玛族人不重显学,但五贡玛则无不精研中观、般若、因明、唯识、俱舍、戒律,而以号为萨迦班智达之贡嘎坚参为最善抉择,故历元明两代,萨迦正法,无论显密,常为四方学者负笈参学之中心道场。黄帽派始祖宗喀巴之师任达巴,即为萨迦派之著名学者,宗之大乘经论,多年从萨迦方面学得。
现袭萨迦寺大方丈之贡玛,乃圆满宫之子,名□央旺堆,今年三十五岁,名义上为萨迦政教之主,而藏政府视之不过等于一州县官而已。其妻称王妃,二子称王子,一女称女尊者。宫中官制,亦如达赖、班禅之有司礼、司寝、司膳三监,外官则有大总管,代贡玛总揽政务,如达赖之下有司伦,其下有仲译钦摩,秘书长也;又下有德羌娃二名,卓尼四名,皆备员而已。官制无论僧俗,皆戴纬帽,视其顶以分品级之大小,盖蒙古色目人服制也。俗官亦得肩披袈裟,似不失佛法度化之旨。
萨迦寺
萨迦寺建于元初,轮奂崇伟,柱径过尺,三大寺未有也。全寺墙壁,垩以黑土,尤为别致。隔克武水分为南北两部,河北山麓为誐札仓,为密学院,随山坡□之高下,得隙即建一殿,大小参差,各不相连,著称一百八殿,萨迦寺之重要圣迹,胥居此中,其堪布号为补处阿黎,地位视显学院之堪布较崇,萨迦派之教务,除贡玛外,一须听命于补处阿黎,如黄帽派[89]之三大寺,除达赖外之有甘丹蚩巴,[90]扎什伦布除班禅外之有誐钦[91]也。
河南岸傍平地筑方城,城中为朵札仓,即显学院,除掌院堪布外,有教习三名,传授寺僧经论,学
级凡四,曰堵札,曰南哲,即因明量释论,曰帕尔清,曰董松背冶,为律学。自来萨迦派重密而轻显,惟现贡玛颇重视显法,风气已变或将一洗数百年之颓靡乎?
全寺约有四百余僧,[92]律制袈裟与帽都红色,帽矩形,长过二尺五寸,戴时须裹褶,余衣均同三大寺,僧习较扎什伦布尤驯良,但不解者,北部诸殿中,女尼亦时眠宿,杂处僧间,颇启外人疑虑耳!
毗连寺外,即萨迦之市廑民居,度母宫在其南二里余,又东南为圆满宫,宫制两都狭小,建筑朽旧,不但不能追媲达赖之珠园与班禅之大安、广佑等处,反不如拉萨任何一世家私邸之豪侈。又东南现左右二峪,左即克武峪中有邦波写祠,右峪名山林,有山林寺,皆萨迦圣迹也。
(未完待续)
[注释及参考文献]
[1]读“赤处”,意即走走停停。
[2]雅鲁藏布江。
[3]亦称卓康,意为空行者。
[4]坍塌之意。
[5]毁坏之意。
[6]为西藏地方政府藏区十六宗谿之一,欧阳无畏所称之拉布宗实为拉布谿,虽然谿也大体相当于宗。宗是西藏地方政府机构名称,如内地之县。历史上,西藏地区较大城市或要隘之地,均建筑堡垒,派人防守治理,名为宗。
[7]今位于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南木林县,为雅鲁藏布江的支流。
[8]西藏地方政府塔布工布区11个宗谿之一,欧阳无畏称之为“朗接宗”即古如朗木杰宗。今大体位于西藏自治区山南市。
[9]实为南木林宗,亦称那木林宗。今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南木林县。
[10]藏语意为“具喜法轮寺”,位于今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南木林县。
[11]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前有700名僧人”(郭卿友编著:《民国藏事通鉴》,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8年10月,第362页)。
[12]九世班禅降生之地为西藏地方政府塔布工布区噶夏村,今西藏自治区山南市加查县安绕镇嘎麦村。
[13]雅鲁藏布江中下游及其支流年楚河谷是青藏高原著名的粮仓,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被称为“西藏粮仓”。“日喀则小麦每亩可达1700斤以上,是我国小麦亩产最高的地区之一”(杨武著:《中国民族地理学》,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3年6月,第515页)。但“在日喀则小麦越冬比较困难”(徐正余主编:《西藏科技志》,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95年10月,第23页)。
[14]城墙之意。
[15]意为考量比较。
[16]1955年11月29日,国务院第六办公室讨论在拉萨修建机场。1956年1月,空军修建部勘察队先后在拉萨、曲水、羊八井、当雄、日喀则、那曲踏勘,预选场址。最后确定将念青唐古拉山东麓的拉萨市当雄县城西南一海拔4230米的草地作为机场场址,并修建4300米长的土质简易跑道。该机场距拉萨市区为180千米,场地平坦,净空较好。不久,在此基础上改建成两条3100米长的沥青跑道。飞机进出当雄机场的必经航路是乔克溪山口。此机场与欧阳无畏于1937年提出的思路相差无多。
[17]早在17世纪,蒙古骑兵就在羊八井附近开始牧养军马,并在每年8月进行一年一度的骑兵检阅式,主要内容之一的赛马活动沿袭成为当雄赛马节,这是西藏众多传统节日中极具民族特色的重要节日。
[18]欧阳无畏所希望的“电力天路”场景在新中国已完全实现。2011年底,国家电网旗下青海、西藏电力正式联网,通过支直流系统向西藏输电数亿千瓦时,藏中电网水电亦在丰水期开始反送青海,并在青海境内得以消纳,有力保障了西藏经济社会发展。
[19]欧阳无畏1937年的愿景在近20年后的新中国彻底实现。1956年5月29日,毛泽东主席亲笔题写的“北京号”试航飞机暨中央代表团专机经布达拉宫上空飞抵西藏当雄机场,标志着西藏有了第一座正式机场,打破了“空中禁区”的神话。此前两日,十四世达赖喇嘛丹增嘉措专门书写《西藏人民的又一件大喜事》一文,称“现在从祖国首都北京到拉萨的航空线也试航成功了,这将会更进一步加强西藏人民和祖国各兄弟民族人民的团结”。1965年3月1日,中国民航正式开通北京——拉萨航线,架起了西藏同内地的空中桥梁(西藏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西藏自治区志民航志》,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5年7月,第139页)。值得一提的是,当雄机场通航仅一年,国家就决定在拉萨市西南、雅鲁藏布江南岸,临近山南市贡嘎县甲竹林镇修建海拔3569米的贡嘎机场,并于1968年建成投运。
[20]今译为年楚河。日喀则地区有大小河流一百多条,除少数内流河外,均属印度洋水系。
[21]亦称羊卓雍错湖或珊瑚湖,位于雅鲁藏布江南岸的西藏自治区山南市浪卡子县。它与位于藏北的纳木错湖和阿里的玛旁雍错湖并称西藏“三大圣湖”。
[22]日喀则藏语意即“最好的庄园”或“如愿以偿”,汉语亦译为桑珠孜。14世纪初,帕木竹巴政权在此设立谿卡(庄园),谿卡桑珠孜被习惯简称为谿卡孜,后统一译为日喀则。
[23]日喀则是一个拥有五百多年历史的高原古城,是雅鲁藏布江南岸最大的政教中心,亦是后藏的政教中心和班禅驻
锡地。
[24]今译为仁布。位于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仁布县。
[25]位于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江孜县。
[26]今译为岗巴。藏语岗巴汉译为雪山附近,位于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岗巴县,紧临珠穆朗玛峰。
[27]今译为萨嘎。位于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萨嘎县,地处喜马拉雅山北麓、冈底斯山脉以南的西南边缘,为边境县。
[28]今译为阿里。
[29]藏族传统居住区之一,位于克什米尔东南部,曾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拉达克有“小西藏”之称,历史上属于中国西藏的一部分。1834年,受到英国支持的锡金王国入侵拉达克,自此该区域始入英国之手。
[30]今译为彭错林或平错林。历史上为班禅堪布会议厅在后藏管辖的四宗之一——彭错林宗,位于今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拉孜县彭错林乡。著名的彭错林寺和彭错林铁索桥均在此地。彭错林寺始建于1615年,属觉囊教派。五世达赖喇嘛时期,该寺是西藏13座换教寺院之一,改奉格鲁派。值得一提的是,此寺的壁画及雕刻在西藏闻名遐迩。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前有350名僧人”(郭卿友编著:《民国藏事通鉴》,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8年10月,第363页)。
[31]1788年(清乾隆五十三年),廓尔喀以西藏地方政府驻聂拉木税收官员“妄增税课”“盐掺杂质”为由,发动第一次侵藏战争。中央政府派出3000名满汉等各族官兵,驱逐廓尔喀,随后拟议加强边政。1791年(清乾隆五十六年),廓尔喀以西藏地方不履行和约为名,发动第二次侵藏战争,札什伦布寺被洗劫。中央政府派出17000名勇士组成的进藏部队,击溃廓尔喀,收复全部失地。随后遵照新拟定的《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报经皇帝批准后照此规定在西藏建立常备兵制。廓尔喀是尼泊尔一个民族的名字,这个民族的统治阶级曾掌握该国政权。
[32]一说汉兵138人。
[33]欧阳无畏所称之粮台实为察木多粮务署和拉里粮务署。
[34]今印度锡金邦。
[35]为丹巴格桑和莫恰娃。“两人对待(扎什伦布寺)拉章的官员、僧人及富裕百姓非常苛刻”(李苏晋美旺秋:《噶厦政府与扎什伦布寺拉章之间矛盾的由来》,西藏自治区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西藏文史资料选辑(第六辑,内部发行)》,1985年6月,第59页)。
[36]十三世达赖喇嘛缘何授予四品官职,从清中央政府整顿西藏军政事务的第一个重要文献《酌定西藏善后章程》十三条中可以发现,章程首次出现军事武官职务“代奔”字样,即本文所述的“代本”。作为中央政府确立的“代本制”,章程明确规定“代本”为四品官职,实际上是从四品。十三世达赖喇嘛在九世班禅赴内地之后,强行派官治理其所辖区域,并强调是四品实职,肇源于此。
[37]今译为基宗,相当于地区。
[38]九世班禅于1923年底前往内地后,西藏地方政府彻底侵占其原辖区,并将日喀则提升为“基宗”(相当于现在的地区),下设16个宗(相当于现在的县级)和三十多个独立的谿卡(庄园),对九世班禅的“世袭地采取了与其他宗谿一样的制度,并取消札什伦布寺许多特权”(西藏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总编、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撰:《日喀则地区志》(上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11年7月,第5页)。1954年,西藏地方政府将日喀则基宗改为基巧,管辖范围不变。
[39]藏军中原有第三代本(团)常驻日喀则。1921年后组建第七代本(团),驻防于此。
[40]九世班禅于1923年底率部出走内地后,十三世达赖喇嘛强行吞并了班禅辖区,在印度事务部档案编号L/PS/12/ 4174(PZ1431/74)中,有一封1924年1月20日,锡金政治专员致印度政府的一封信的附件(转引自戈尔斯坦著、杜永彬译:《喇嘛王国的覆灭》,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5年1月,第69-70页)。这是九世班禅离藏后在内地首次看到了来自拉萨十三世达赖喇嘛关于他的公告,公告中充斥着威胁的话语:“您似乎已经忘记了您的先辈们的神圣历史,流浪到一个荒无人烟的地方,像被灯光吸引的蝴蝶一样,您这样是自找苦吃……由于您和您的总管和堪布们都已离开日喀则而到了异国他乡。所以,西藏噶厦政府将任命一位札萨喇嘛并把他派到扎什伦布寺去,以免延误札寺内外事务的管理……该通告将向所有喇嘛和属民发布,以使他们能够明白所发生的事情,使自己的行动不出现差错……”随即,扎什伦布寺的财产也被全部接管。九世班禅辖区的活佛、官员以及民众自此开始在西藏地方政府的统治之下,遭受了极大的苦难。“九世班禅的亲属——尧西洛康巴跟随班禅出逃之后,公彭措玉杰、四品官旺久加布等人,都被抓到罗布林卡交警卫团审讯。他们身受非刑后,钉上镣铐、判处终身监禁。旺久加布的弟弟德夏拉旺次仁和七品官顿吉、登巴等人被关在洛区地方监狱。班禅亲属尧西家的财产被没收,夫人和家人关进‘雪’白丁监狱。虽然不久开释,但生活无依靠。”(李苏晋美旺秋:《噶厦政府与扎什伦布寺拉章之间矛盾的由来》,西藏自治区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西藏文史资料选辑(第六辑,内部发行)》,1985年6月,第59页)“噶厦发布命令:‘任何官员,不得随班禅出走。否则,没收全部家产。日喀则基宗勒令拉章现有人员写保证书:如有逃亡,连同保证人在内,没收全部家产’。但还是有人不顾一切,相率出逃”(李苏晋美旺秋:《噶厦政府与扎什伦布寺拉章之间矛盾的由来》,西藏自治区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西藏文史资料选辑(第六辑,内部发行)》,1985 年6月,第59页)。
[41]位于今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几吉郎卡路。藏语全称为“扎什伦布拜吉德钦却勒纳巴杰瓦林”,意即“吉祥宏图资丰福聚殊胜诸方洲”。扎什伦布寺为简称,意为“吉祥须弥山
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在西藏的四大寺院之一。
[42]尼萨尔今译为“尼斯尔热”,今统称为尼玛山南麓。
[43]扎什伦布寺在四世班禅罗桑曲结主持期间,额定寺僧3800人,实际达到了5000人。欧阳无畏文中所称盛时达7000人,似缺乏史料的支撑。1959年,西藏进行民主改革后,扎什伦布寺的僧侣开始大批还俗。“从自治区宗教局我们了解到,目前全藏共有住寺喇嘛三千多人。札什伦布寺人数最多,包括喇嘛和在寺院的农场生产的人员共六百余人。宗教局估计,随着修复的寺庙的增加,喇嘛的数量还会增加一些。他们认为,从藏传佛教在西藏历史上的地位和目前群众的宗教生活的实际需要看,寺院和僧人的这种数量都属于正常的范围。旧西藏直到民主改革前,有寺庙二千七百多座,僧人十二万多。如此众多的寺庙、僧人,使广大农牧和其他劳动群众不堪负担。在政教合一的僧侣、贵族统治下,群众也无宗教信仰自由可言。”(葛象贤:《自由健康的宗教生活》,孙亚明主编:《西藏万里行——首都赴藏记者团见闻录》,北京:民族出版社,1988年2月,第88页)。
[44]今称为“图桑林”。
[45]今称为“夏孜”。
[46]今称为“吉康”。
[47]堪布有四种涵义:一是深通佛教典籍而掌管教律的喇嘛;二是在西藏拥有最高格西学位,被派到其他寺院成为主持的僧侣;三是大活佛身边高级侍从的官职名,他们对上虽为侍从,但对下、对外权力极大;四是凡僧侣参与政治,其职位均被尊称为堪布,只是有大小分别。
[48]西藏藏传佛教寺院僧侣学经次第共十三级,每级一至三年不等,需要学习五大部经——释论、般若、中论、戒律、俱舍论,严格遵照上述顺序学习,绝对不能拣挑。
[49]称为“对札”。这是藏传佛教寺院中第一级僧侣所学课程,分为大、中、小三部,内容则以浅显事物练习因明方法之应用。具体如下:“对群”是寺院中第一级僧侣第一年所学课程,即小对札;“对真”是寺院中第一级僧侣第二年所学课程,即中对札;“对庆”是寺院中第一级僧侣第三年所学课程,即大对札。
[50]亦称为“蹂真”,是藏传佛教寺院中第二级僧徒第一年所学课程。
[51]亦称为“蹂庆”,是藏传佛教寺院中第二级僧徒第二年所学课程。
[52]亦称“帕尔顷”,是藏传佛教寺院中第三级僧徒所学课程。
[53]佛教术语,三观之一。佛教诸宗各以中观为观道之至极。
[54]佛教术语,梵语译句捨,汉译为藏,包含摄持之意,列八藏:胎化藏、中阴藏、摩诃衍方等藏、戒律藏、十住菩萨藏、杂藏、金刚藏、佛藏。
[55]亦称“毘尼”“鼻那夜”“毘那耶”。佛教三藏之一,佛所说之戒律。
[56]“扎什伦布寺有自己的传达神谕的寺庙、自己的分寺、自己的教材和自己的学位”(沈宗濂、柳陞祺著、柳晓青译:《西藏与西藏人》,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6年7月,第90页)。扎什伦布寺僧侣事业的最高峰,需经数十年如一日的显、密宗修习方能成为仁波切——百宝大师。
[57]亦称“阿阇梨”,为梵语音译,汉译为教授之意。五种阿阇梨:出家阿阇梨、受戒阿阇梨、教授阿阇梨、受经阿阇梨、依止阿阇梨。
[58]欧阳无畏1937年所述扎什伦布寺学经人员无论从何角度讲均比不上拉萨三大寺,这种情况在改革开放后得到彻底的改观,“在西藏各寺中,宗教教学搞得最好的是扎什伦布寺。这个寺有专门的教学系统,目前有学经僧二百多人,其中三十五人是学密宗的,其余都学显学。1980年以来,已培养出十个‘格西’(属显宗)和四个相当于‘格西’的密宗学者”(葛象贤:《自由健康的宗教生活》,孙亚明主编:《西藏万里行——首都赴藏记者团见闻录》,北京:民族出版社,1988 年2月,第90页)。
[59]今译为根敦珠巴。
[60]“根敦朱巴生于后藏萨迦寺附近的霞堆牧场,父名贡布多吉,母名觉莫朗吉……根敦朱巴……初生之夜,家庭遭匪徒抢劫,生活困难,根敦朱巴幼时帮助父母牧羊。”(牙含章编著:《达赖喇嘛传》,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9月,第3页。)
[61]今之传召大法会。
[62]“一世达赖喇嘛圆寂于1474年”(西藏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总编、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撰:《日喀则地区志》(上册),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11 年7月,第1698页),牙含章编著的《达赖喇嘛传》同样认为一世达赖喇嘛圆寂于明宪宗成化十年,即1474年。两部权威版本的一世达赖喇嘛圆寂时间与欧阳无畏所称的1475年说有异。
[63]二世达赖喇嘛根顿嘉措(1476-1542)实为被追认,在10岁时候,被迎护到札什伦布寺坐床,圆寂后,其银质灵塔供奉在拉萨哲蚌寺内。
[64]今译为罗桑曲结,为四世班禅。由牙含章编著、西藏人民出版社1987年11月出版的《班禅额尔德尼转》第53页称四世班禅“为人也很谦虚,生活非常简朴,他虽然在宗教界有崇高地位,但出外讲经说法,都是自己背着行李,来去步行,保持着一个普通僧侣的本色。”
[65]今译为罗桑益喜,为五世班禅。
[66]今译为巴丹益喜,为六世班禅。清乾隆皇帝在他圆寂第四年,在其生前居住的北京黄寺西侧(俗称西黄寺)修筑了规模宏伟的“清净化城塔”,并用汉、满、蒙、藏亲撰碑文。
[67]今译为丹白尼玛,为七世班禅。
[68]今译为丹白旺修,为八世班禅。
[69]今称为曲吉尼玛,为九世班禅。法名今译为“吉总罗桑
曲吉尼玛格勒南结巴桑布”。
[70]欧阳无畏所述错误,国民政府实册封九世班禅为“护国宣化广慧”大师。值得注意的是,国民政府在九世班禅圆寂后,追封其为“护国宣化广慧圆觉大师”,这与欧阳无畏所称只有一字之差。缘何有此问题,笔者觉得此书稿并不完全是1937年书写,至少应该在1938年书写。换句话说,欧阳无畏书写此段时,已知九世班禅在青海玉树圆寂。
[71]今多译作崔科。
[72]汉译为大密,是西藏日喀则扎什伦布寺历代密宗札仓堪布所持的尊号。
[73]藏名洛桑旦增晋美旺秋,1920年任札什伦布寺密宗札仓堪布。1923年底,九世班禅前往内地,安钦以修行为名顺利出藏,经印度抵京与九世班禅相晤,其后随九世班禅在内地弘法。1934年9月24日,国民政府册封即将返藏为国工作的中央委员安钦活佛“普静法师”。自1933年后,“安钦的任务就是说服十三世达赖喇嘛与九世班禅放下隔阂,重新合作。当年5月1日,安钦呼图克图就已赴江西‘面谒’蒋介石。此后安钦还参与了一系列不属于宗教的政治事务,如出席‘军官团升旗典礼’、提案‘军校课程应增设军校史地科’等。国民政府主动请其参与这类事务,似希望安钦能够尽快适应角色,返藏时转换成国民政府的职官思维,为国家大局服务。”(韩敬山:《戴传贤与民国藏事(1912-1949)》,中央民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5年7月,第222-223页)1938年8月出任国民政府监察院监察委员。1947年圆寂于扎什伦布寺,终年63岁。生前著有《藏文文法注释》《明辨罪恶教导目珠良药》等。
[74]今译为德来村,位于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桑珠孜区。
[75]普恩寺为清雍正皇帝所赐名,原名为纳塘寺,又称那当寺、拉尔塘寺,为噶当派寺院。今距日喀则市区20千米。一世达赖喇嘛根敦珠巴在此受戒并学佛法十七载。
[76]普恩寺建于1033年,萨迦北寺建于1073年,两寺修建时间前后相差40年,因此欧阳无畏的说法是不准确的。
[77]欧阳无畏于1937年路经此寺时僧侣为两百余人,之后二十余年,寺院进一步衰落,到1959年时僧侣仅160余人,并且寺院经堂全部倒塌,仅剩大殿。1980年代,政府对寺院予以全方位修复。
[78]今译为刚坚寺。位于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萨迦县扯休乡岗坚村,距日喀则市区35千米,318国道位于寺院南边,寺院于1442年创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1940年有僧人百余人。刚坚寺现为第五世刚坚活佛赤列雅培,常年旅居意大利,信奉杰钦修丹护法神。
[79]西藏地方政府的噶伦擦绒旺秋吉波及其子被加以亲中央之名,于1912年在西藏地方权力斗争中被清洗。1904年英军攻入拉萨后,一名弓箭匠人之子达桑占堆凭借自己的能力成为十三世达赖喇嘛最亲近的侍从。在此情况下,十三世达赖喇嘛当上擦绒家族的上门女婿,成为贵族世家的继任人,最终晋升为藏军总司令。后被十三世达赖喇嘛撤职,但仍活跃于拉萨上层社会。
[80]以日喀则为中心的后藏妇女头戴“八廓尔”,是一种弓形头饰,上缀珍珠、珊瑚,戴时将镶嵌有珍珠、珊瑚、玉石的椭圆形红呢套在头发上,并将弧形藤架朝上竖起。值得一提的是,即使在日喀则,不同的宗谿也略有差别。欧阳无畏观察之细微可见一斑。
[81]今译作谿卡。
[82]今译为吉隆。位于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吉隆县,地处中尼边境,是中国与南亚交往的重要通道。
[83]贡嘎宁波(1092-1158),创立藏传佛教萨迦派完整教育体系,其主持萨迦寺45年,声势渐盛,门徒众多,因此被称为萨迦五祖第一人。
[84]今译为索南孜摩(1142-1182),博通显宗、密宗的学者。
[85]今译为扎巴坚赞(1147-1216),博通显宗、密宗的学者。
[86]今译为萨班贡噶坚赞(1182-1251),其通晓大小五明——佛学、医学、语言学、逻辑学、机械学、诗词学、韵律学、修辞学、星算学、歌舞学,获“萨迦班智达”称号。“班智达”是梵语学者之尊称,意即博学多能,精通一切,与汉语“大学者”意近似。
[87]今译为八思巴(1235-1280),其精通各种佛教经典,在政教方面都对元廷有重大影响。曾被封为元代第一任帝师及大宝法王。
[88]欧阳无畏所述不够准确。事实上,萨迦五祖中,前三者可以娶妻,俗称“萨迦三白”;后两者则出家为僧,俗称“萨迦二红”。
[89]即藏传佛教格鲁派。
[90]今译为“甘丹赤巴”或“甘丹池巴”。意为拉萨甘丹寺主持喇嘛。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圆寂于甘丹寺,其所遗座位由最高级僧侣传坐,称为甘丹赤巴。其人选纯粹以学问道德为标准,不论原有地位高低,其职位仅次于达赖、班禅而为格鲁派之掌教。“拉萨大法会中居于首位,权力高于一切,可指挥所有与会群众。其任期为七年,然得此职位者逾半年事甚高,多于任期未满时先行示寂。”(蒙藏委员会:《边疆政教名词释义》(全册),1933年7月,第26页)。
[91]今译为安钦。
[92]一说“清代定额僧人500人,1936年调查有僧人800余人”(郭卿友编著:《民国藏事通鉴》,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8年10月,第361页)。
[特约责任编辑 喜饶尼玛]
[校 对 康桂芳]
I266.4
A
1003-8388(2016)05-0076-10
2016-07-21
韩敬山(1974-),男,满族,辽宁金州人,现为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为藏传佛教格鲁派活佛转世制度和近现代边疆藏区社会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