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振兴 闫 芳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2)
美丽乡村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研究
——以焦作市双庙村为例
汤振兴 闫 芳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2)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是中华文明重要的物质载体。以河南省焦作市双庙村为例,探讨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如何实现古村镇保护与建设协调发展,同时使历史文化遗存能够得到合理及有效的开发利用,让现代文明与历史文化和谐共存,为河南省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历史文化传承和保护提供借鉴和参考。
美丽乡村;历史文化保护;双庙村
历史文化名村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历史事件、传统文化和社会活动的见证[1]。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对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与发展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在河南省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保护其历史文化遗产始终是必须坚持的原则。如何更好地保护历史文化遗存和合理利用,并使之持续发展;如何更好地保留历史文脉和地域特色,使历史性和现代化实现有机融合,已成为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双庙村位于焦作市修武县西村乡西北部,坐落在太行山南麓,离修武县县城约40 km。村子呈不规则形状,地势北高南低,村前地势相对平旷,村庄紧靠青龙峡风景名胜区,自然环境极其优越,山水水色十分宜人。旅游专用公路从双庙村前绕过,加强了双庙村的可进入性。2013年4月,在县委政府等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双庙村申报了中国古村落,同年8月底申报成功,被录入中国古村落第二批名录。2014年4月,双庙村被公布为河南省历史文化名村。
2.1 主要历史建筑
双庙村明清时期的建筑主要有佛祖庙、观音庙、三圣庙、文举人宅院和武举人宅院等多处,这些传统建筑形成较早,有些建筑风貌完整,有些选址和格局保持传统特色,有些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拥有较丰富的传统资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艺术、社会价值。
2.1.1 佛祖庙、观音庙。双庙村下堂庙由北佛祖庙和南观音庙共建而成,始建于明代,北佛祖庙为纵深4 m的3间青石瓦房建筑,建筑面积约80 m2,南观音庙为纵深4 m的3间2层青石瓦房建筑,建筑面积约100 m2,两庙相距50 m,相互呼应、相辅相成,和其他建筑和谐统一。
2.1.2 三圣庙。三圣庙位于双庙村古村落区偏中北部,当地人称上堂庙,和南部佛祖观音庙合称为双庙,建筑始建于清代,主房坐北朝南,东西两侧配有厢房。现状主房为坡屋顶,3间房屋,为2层建筑,东西厢房为石板平屋顶,建筑1层。3栋建筑墙体为石材砌成。
2.1.3 文举人宅院。文举院建于1865年,是清末举人郭静汾的宅院,坐西朝东,正屋5间,南北配房各3间,均为2层楼房共24间,占地面积380 m2,建筑面积360 m2,房屋全部用石头垒砌而成,门外有长约2.0 m的石柱2块平放两侧,门墩高1.0 m,进门有高约2.5 m的正方形石柱立于大门两旁,用于安装屏风,现屏风已毁,但安装屏风的石座犹存,整个建筑气势恢宏,端庄别致。
2.1.4 武举人宅院。武举院建于1864年,是清末武举人郭再汾的宅院,坐北朝南,为一门二进四合院,占地面积460 m2,建筑面积340 m2,房屋全部用青石垒砌而成,一进院落已被毁坏,二进院落经修缮保存完好,现在仍有村民居住。武举院门外的武举旗杆座石犹存,有关武举郭再汾的传说故事在当地一带闻名遐迩。
2.2 历史环境要素
2.2.1 碑幢石刻。佛祖庙石碑现有2块,位于村落南部佛祖庙内,现状保存较差,一块大明万历年间石碑保存相对较好,大部分字迹尚能辨认,另一块为清朝嘉庆年间石碑,现已残缺不全。
2.2.2 石阶铺地。双庙村古村落依山而建,地势起伏,村落内有多处历史石铺阶梯,采用当地特有石材,石阶铺地粗狂,体现出北部居民的独特的建筑特色。
2.2.3 涵洞。涵洞位于双庙村落南部,武举人宅院东侧,涵洞上面为房屋,涵洞宽度约1.0 m,高度约1.7 m,石砌墙体,石型拱顶。具有人行及排水功能。
2.2.4 古树。双庙村古村落内有一对百年古槐树,两树相距约2.0 m,2棵槐树高约12.0 m,冠幅约15 m2,乔木,根深发达,耐旱。
2.2.5 农耕器具。村落部分家庭存有耕、犁、耙以及纺花车、剿丝机等传统农耕器具。
2.2.6 石头器具。石磨、石碾、石盆、石桌、石凳、石槽、石磙、石夯和石臼等石具为数众多,在村内随处可见。
2.3 非物质文化遗产
双庙村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有根雕技艺、剪纸艺术、庙会、手工艺等多种非物质文化。
2.3.1 根雕。雕刻艺术以树根的自身形态及畸变形态作为创作对象,通过构思立意、艺术加工及工艺处理,创作出器物、人物及动物等多种艺术形象作品。
2.3.2 剪纸。剪纸艺术是村落传统的民间工艺,其源远流长,经久不衰,是中民间艺术中的瑰宝。
2.3.3 玉皇庙庙会。双庙玉皇庙会为农历3月初3,古代传统庙会吸引方圆百里百姓参加,规模宏大,非常热闹。现在因建筑的毁坏,仅存遗址,少有人参加烧香拜佛活动。
2.3.4 绣花。绣花,也称刺绣,又名“针绣”。以绣针引彩线,按设计的花样,在织物上刺缀运针,以绣迹构成纹样或文字,是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之一。
3.1 科学价值
双庙村的传统建筑风格是豫北深山地区的代表,是历史传承的民间文化、建筑工艺、美学、景观设计的杰出代表。双庙古村落依山而建,现状整体格局保存比较完好,石铺街巷、传统院落、就地取材的建筑材料体现出古村落的特色建设方式。不仅反映了中国北方民居的特点,同时又有当地风格遗存,尤其砖雕、石雕的运用成熟度,为研究明清时期的建筑提供了实物例证。
3.2 文化艺术价值
(1) 试验矿样中的主要金属矿物为黄铜矿、孔雀石、自然铜、蓝铜矿、褐铁矿等;主要脉石矿物为石英,其次有碳酸盐矿物和绿泥石、绢云母等。含银矿物包括银黝铜矿、辉银矿、深红银矿及少量自然银,银大部分产于铜矿物中,而脉石矿物中含银较少。
双庙村环境优美,具有典型的豫北深山乡村居住环境。建筑布局严整,体现了民间朴素的审美价值,具有较高的民俗价值。双庙文化所体现的文化是豫北乡村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教文化较为突出,村庄因内部有佛祖观音庙及三圣庙而得名。较为突出地体现了豫北地方宗教文化发展广泛。以传统的风水理论为指导的、独特的村落选址和布局形态,与自然环境协调统一,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
3.3 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
双庙村内有根雕、剪纸等多种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遗产是双庙村居民的重要生产及生活体现,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传承。
3.4 利用价值
双庙村的佛祖庙、观音庙、三圣庙、文武举人宅院、古树及其他古迹都是双庙村具有巨大价值的旅游资源,是双庙文化的历史沉淀,这些资源目前有的还保存较好,根据资源的重要程度,重建和修复具有代表性的历史建筑,并相应地赋予其历史功能或展示功能。
4.1 保护目标
一是全方位保护好传统建筑群、古村落格局,保护好其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环境,为其未来的发展保留不可再生资源。二是提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场所、有关实物与相关原材料的保护措施。对属于古村落的民俗节庆以及承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空间、场地、活动线路进行系统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文化空间、线路保护和利用的要求和措施。
4.2.1 保护区划划定的原则。一是保护区划的划定应科学合理,既能有效实现对各项资源的保护,又具有实际的可操作性;二是保护区划的边界应清晰、肯定,便于理解与管理;三是在核心保护范围之外划定建设控制地带及风貌协调区[2]。根据规范要求,在传统村落保护规划中划定核心保护区、建设控制地带和风貌协调区的范围。
4.2.2 核心保护范围与建设控制地带
4.2.2.1 核心保护范围。依据《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要求(试行)》(2012)要求,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较为完整,历史建筑和传统风貌建筑集中成片的地区划为核心保护范围。
4.2.2.2 建设控制地带。为保护传统村落整体的景观环境,在核心保护范围之外,为了协调双庙村古村落人工环境的整体形态和风貌,结合山脚、道路等明显的地理界线而设定的控制区域。
4.2.2.3 环境协调区。环境协调区是古村落风貌的背景区域,能够起到核心保护区的“衬景”作用。
4.3 控制要求
4.3.1 核心保护区控制要求。①对古村落的完整性起重要作用的已坍塌的建筑,如果有详细的历史资料和记载,可以按原样进行恢复。对于其他被毁的历史建筑要清理并露出基址,并做绿化处理。②修缮损坏比较严重的重要历史建筑。对现存历史建筑的屋顶、屋面、飞檐、院门进行检查,并加以修整,防止坍塌。对于保护历史建筑中的木雕、砖雕、石雕等艺术品要进行重点保护。 对区域内与古村落风貌不协调的现代建筑要整治或者拆除,使其与传统村落风貌相协调一致。④对于不是重点历史建筑的老宅,可以允许居民重新内部装修,但任何改造措施都需要经过有关部门审批,不得改变建筑外观以及传统院落的格局和风貌[3]。⑤为改善双庙村古村落景观,对于重要地段管线架设应有序和美观。⑥部分历史建筑经有关部门设计审批后作展示、服务之用,但不能改变原来建筑的结构、形式、色彩、空间关系和材料。
4.3.2 建设控制地带控制要求。①规划该区建筑层数控制为2层及2层以下,体量要合适,色彩以黑、灰为主,不允许出现大红大紫的颜色,形式风格简约式的现代建筑,以及所谓的欧式古典风格建筑[4]。②创造与古村落和谐的生活环境,建筑空间的组合要保护传统村落街巷肌理结构,注意历史文脉的延续和风格协调。③注重控制区内的建设,合理进行功能分区,并应与保护区建筑风貌协调。对保护要素有破坏的设施应进行拆除。④保护好古村落的生态环境,防止山体绿化退化,维护传统村落与自然环境的依存关系。⑤对新建、改建、扩建的建筑应保持传统风貌和传统建筑风格协调的要求进行实施,规划建筑屋顶采用坡屋顶样式,建筑材料以当地石材、青砖、小青瓦为主。⑥建设控制区内的古树名木、水系、农田和宅旁菜地都是传统村落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严格保护。
4.4 传统街巷保护措施
①严格保持双庙村内的传统街巷走向与基本形态,保持历史现状。保持街巷及两侧建筑的原有尺度关系及传统建筑形式。②街巷铺装保持传统特色,采用方砖或石材铺砌。保持街巷绿化的原生态性和乡土感。③保持沿街建筑以及院墙的立面形式、建筑色彩、建筑材料的统一性,保持视觉景观的完整性,对于传统风貌不协调的建筑采取整治更新等措施,使历史街巷景观得到延续[5]。
4.5 传统建筑保护措施
4.5.1 文物建筑保护。针对佛祖观音庙、文举人故居、武举人故居3处文物建筑,规划按照《文物保护法》要求进行保护。
4.5.2 传统风貌建筑保护。对规划区内的传统风貌建筑,规划在不改变外观风貌的前提下。改造应在深入研究并掌握其结构、材料、构造和色彩等方面的特点的基础上展开,并且不得改变原尺度、风格、材料和工艺,应尽量保持原有的室内外形式。
在河南省美丽乡村建设中要注重历史文化遗存的开发利用,要走保护式开发与开发式保护并举之路。双庙村的传统建筑风格是豫北深山地区的代表,是历史传承的民间文化、建筑工艺、美学、景观设计的杰出代表。独特的村落选址和布局形态,与自然环境协调统一,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双庙村以保护来增强历史遗存的价值内涵,使其得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进而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建立探索型、创新型历史文化遗存的开发利用发展模式,实现双庙村的可持续发展。
[1]李秉毅.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与原则[J].城市经济,2004(5):35-36.
[2]赵中枢.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特点及保护的若干问题[J].城市规划,2002(7):35-38.
[3]赵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理论与方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4]阮仪三.历史环境保护的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5]郭明,闫欲晓.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利用——由社旗县历史文化名镇规划引起的思考[J].小城镇建设,2004(5):26-29.
TU982.29
A
1674-7909(2016)30-74-3
河南省社科联项目(SKL-2016-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