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文永
(运城学院 政法系,山西 运城 044000)
伊斯兰教学者马注对异端思想的认知述论
姚文永
(运城学院 政法系,山西 运城 044000)
伊斯兰教之异端是违背伊斯兰教经典精神与基本原义宗旨的人或思想。异端思想影响甚巨,对于异端思想出现的原因,马注总结为教领选择不当、掌教持身不正、饥寒所迫、虚文所致、学无所方、其他异端思想的影响、过度饮酒、嗜烟所致、不能遵守教体等数条。马注对异端思想持严重的批判态度,并提出继续发扬伊斯兰教的中和思想、不断加强学习、加强清真禁律、教领掌教要慎重选择、戒烟酒等措施。
马注;异端;伊斯兰教
异端是一个常见的词汇,也是一个内涵较难界定的词汇。在伊斯兰教中,有学者认为,“原则上,凡是有违于经训精神的创新行为是异端。”[1]不管在宗教史还是在思想史中,异端思想都是一把双刃剑,可以走向邪恶,也可以走向创新。在《清真指南》一书中,马注对异端思想进行了诸多探讨,然学界对马注的异端思想研究并不多见。本文以文献为基础,初步探讨马注对异端思想的认知,希望能为马注及异端思想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帮助。
在《清真指南》一书中,马注多次提到异端。那么,究竟什么是异端,我们先从看马注对异端一词的运用谈起。对于儒家之异端,马注说:“孔子,儒者之宗也。后天地而生,知天地之始;先天地而设,知天地之终。且纲常人伦之大,隋唐而下,百氏争鸣。孔子扫除异端,赞述前圣。”[2]
从孔子“赞述前圣”这一目的看,此处“孔子扫除异端”之“异端”,应该是思想与孔子及前圣不一致之学者。同时,马注又极力提倡回儒“教异而理同”,那么,伊斯兰教与儒家的异端会一样吗?
“回之与儒,教异而理同也。惑于异端,则子不能似父,弟不能似师,况千载而下,真传或隳,即朱程数儒,未足以尽孔氏所学。”[3]
“回之与儒”“惑于异端”之后,都会出现“子不能似父,弟不能似师”的情景,其结果可能是“真传或隳”。可见,此处“回之与儒”之异端是不能传承学术之人。特别是马注举“朱程数儒”为例,更能说明问题。
从以上两例异端而言,异端多指学术思想不同于本派真传之人或思想。然而,对于究竟什么是异端,在《清真指南》中,马注并没有明确的定义,仅仅有对圣谕的引用。“圣谕云:‘两等人将我教道后辈斩绝,一乃有学无行之学者,或人效之,习为违背;一乃有行无学之清廉,或人效之,习为异端。’违背、异端,主上吩咐是地狱。”[4]从这个定义而言,关键是理清什么是“有行无学”、“清廉”等核心概念。下面我们结合马注在《清真指南》中的话语来阐释一下什么是异端。
其一是“行”。“行”的释义颇多,有道路、修行、道行、实践等。对于“行”,马注说,“盖学不精不可以立教,行不端则难以劝人。学行俱兼,自然宾服。”[5]从句意看,此处“行”应该是学以致用的行为,即实践。行为与实践与“有行无学”中“行”的意思应该是一致的。
其二是“学”。学主要有学习、学问等义。“盖学不精不可以立教,行不端则难以劝人。学行俱兼,自然宾服。”[6]“学”在此处是学问,严格说是伊斯兰教学问。在《清真指南》中,马注曾专门就学者做过界定。“无忧衣禄,托靠真主,谓之清廉;撇弃世务,预备无常谓之办道;奉命则行,奉禁则止,谓之学者。”[7]可见,学者是“奉命则行,奉禁则止”之人,学者可以理解为有思想或学问但又能“奉命则行,奉禁则止”之人。“有行无学”中的“学”虽然是学问的学,但“有行无学”是为了界定异端之人,故“有行无学”之“学”界定为“有行无学”之人似乎更合作者原文之意。在此基础上,“学者”比“学”应该更接近“有行无学”之“学”的意思。同时,我们也要明白,马注所言的“学者”并非我们所知的某一领域术有所专的人,而是学习伊斯兰教的人。另外,“奉命则行,奉禁则止”中的“奉命”是奉谁之命?“奉禁”是奉谁之禁?在伊斯兰教语义中,此必为真主。“奉命则行,奉禁则止”即是守规矩。可见,学者即有思想或学问但又能遵守规矩之人。结合以上分析,“有行无学”即有学以致用行为或实践能力,但无思想或学问、又不能遵守规矩的人。
其三是“清廉”。关于清廉,马注说,“无忧衣禄,托靠真主,谓之清廉”[8],可见清廉即是别无他心,一心向主。
结合“有行无学”、“清廉”等意,异端在马注的伊斯兰教语境中的释义是有学以致用行为或实践能力,但无思想或学问、又不能遵守规矩却一心向主之人。同时,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言之异端,多是指伊斯兰教内部之异端。
异端概念阐释之后,我们再看看异端的危害。对于异端思想的危害,马注多处有明确的表达。如“隋、唐之际,异端蜂猬,鸣羽西方。纪纲废而尊卑倒,贵主折节于阇黎,教道衰而真传隳,编民称尊乎释梵。”[9]可见,异端可以让“纪纲废而尊卑倒”、“教道衰而真传隳”,异端的危害主要是伦理纲常与宗教信仰。下面,我们再具体看一下异端思想的危害。
其一,异端思想可以蛊惑人心。对此,马注说,“人中之鬼,邪曲小人是也;人中之祟,异端左道是也。宰辅正人处以光明,至忠至信,至公至顺,夙夜办功,不违于主,死归天堂,则品逾天仙。邪曲异端,乃阴蠡憎恶凝结成性,虽有可观,死归地狱,不若鬼祟。盖鬼祟得以自由,罪人永遭束缚……故人莫患于心死,身死次之。异端之学可以惑邪曲,而不可以惑正人。由正人得以妈纳之光亮,若止水明镜,妍媸自辨。”[10]异端左道是“人中之祟”,这种思想“阴蠡憎恶凝结成性”。在世人当中,有正人君子,有邪曲小人。正人君子得以妈纳之光亮,异端左道难以侵入。然邪曲小人却心志不坚,这也是异端左道思想重点侵入的人群,“异端之学可以惑邪曲”,可见,异端之学可以迷惑人心。
其二,异端思想可以败坏道德。道德是世人认知的最大公约数,不管社会如何变迁,礼、义、廉、耻等基本道德的是不会变的。然而在异端思想的侵蚀下,世人的道德观也会有所变化。对此,马注说:
“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异端左道,如黄柏之坏蜜,丰稗之乱禾。蜜可弃,稗可拔,异端之害不可除。孔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孟子曰:‘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拒扬墨,放淫词,以承三圣。’夫钟馨之声不同音,红紫之色不同彩,邪正之术不同迹。辨声以耳,辨色以目,辨道以心。心偏则性偏,性偏则道偏,道偏则理偏,理偏则随人邪道,不可治矣。”[11]
礼、义、廉、耻,是国之四维。然而,异端左道如“黄柏之坏蜜,丰稗之乱禾”,长期侵蚀下去,黄柏、丰稗也会变坏,所以,我们要做的是弃其蜜,拔其稗。对此,孔孟先圣也有论述,如孟子的“正人心,息邪说”,就是去除异端思想对道德的危害。异端思想一旦侵入人心,就会导致一系列不良后果,“心偏则性偏,性偏则道偏,道偏则理偏,理偏则随人邪道,不可治矣。”最终会达到“不可治”的地步,所以,我们要做到就是提前预防,适时干预,以减少异端思想到道德的侵蚀。
其三,异端思想可以动摇信仰。不管是在宗教领域还是普通世人当中,信仰都非常重要,信仰是世人长期意识行为所建立起来的对某种思想或价值的皈依。信仰是世人也是社会所需要捍卫的价值高地。信仰也是道德的动力,损害了信仰,道德的自律也难以保障。所以说,信仰极为重要。然而,异端思想却在不知不觉中稀释甚至改变着我们的信仰。
“若夫异端左道、叛主背恩之人,膏梁文绣,认拜不知,诚所谓借寇兵而赍盗粮,倾肥甘于沟壑。格物格理,不可不知。”[12]此处之异端左道是“认拜不知”之人,更是背主之人,背主是违背伊斯兰教教徒的信仰,是最严重的思想性错误,更是最大的异端。同时,背主也是从根本上瓦解了信仰。“奈源去而流不清,枝剪而根未拔。外国之外道易分,内地之异端难晰。数年以来,萌糵复生,毒流天上,乱我纪纲,伤我彝伦,败我风化,紊我教条,乱我清真。”[13]“奈源去而流不清,枝剪而根未拨。”背主之异端就如同水之源、树之根,它是从根本上动摇了信仰,其结果是“乱我纪纲,伤我彝伦,败我风化,紊我教条,乱我清真。”“紊我教条,乱我清真”的结果就是将伊斯兰教引向邪途。特别是在偏僻的地区,异端思想更易乘虚而入。“奈武定山蛮之所,汉彝杂处,贤少愚多,既不通儒,又不遵经,异端左道,混杂于间。灭人伦之大典,坏朝廷之国法,将清真正道渐入邪途。”[14]武定山蛮之所,加上民族复杂,当地人知识水平不高,异端就“将清真正道渐入邪途”。
对于伊斯兰教异端思想出现的原因,马注总结为以下几条。
其一,教领选择不当。对于异端思想出现的原因,马注认为教领正确与否排第一位。
“教领之宜选授也。风俗关乎教化,董率贵择名师。譬之病者求医,必须访寻高手,倘值庸才,不惟已病未除,更且益增新症。教领不择,风俗由兹日坏,邪正由兹不分,是非由兹不辨,取舍由兹不明,心术由兹不正,行为由兹不端,教规礼体由兹不振,天命圣行由兹不遵。”[15]
教领是以顾主命而夙兴夜寐、以化导群迷者为己任之人。教领不择的后果是“风俗由兹日坏,邪正由兹不分,是非由兹不辨,取舍由兹不明,心术由兹不正,行为由兹不端,教规礼体由兹不振,天命圣行由兹不遵。”无专责与正直的教领,其结果是小人得位。“小人在位则正人隐,正人隐,则邪道入,邪道入则正教衰,紫能夺朱,乡愿乱德。此可优者一也。”[16]
当时,最为严重的问题是,“近之教领私富众力垄断,以重任为家传,构讼夤缘,折枝舐痔,不顾子孙之愚不肖,何异九方皋之相法授之子孙乎?噫,危矣!”[17]近之教领的问题有二,首先是被“私富众力垄断”;其次是“家传”。垄断的结果只能为“私富”服务;家传即“不顾子孙之愚不肖”,皆可胜任,结果是不乏滥竽充数之辈。所以说,“教领不择,譬延庸医,不惟己病未除,更添新症,上连祖考,下及儿孙,一方之灾也。”[18]教领关乎一方之教,必须谨慎选择。
其二,掌教持身不正。相对于教领需要慎重选择,掌教的问题是学问不精,持身不正。“掌教司一方风化,系大众之升沉,无论老少,即为一方之官长,与众不同。不可失之过谦,过谦则卑猥可厌而受贱。亦不可近于自大,自大则骄慢咸憎而寡俦。做人惟是一味率真,踪迹虽隐亦显,存心半毫未净;做事虽公亦私。附势趋炎,见利忘义,外洁内污,包藏机械,此是掌教中第一件大病。”[19]掌教关乎一方之教化,然掌教“附势趋炎,见利忘义,外洁内污,包藏机械”,学不精不可以立教,行不端则难以劝人。掌教持身不正,更难以正人。
针对掌教的现状,马注提出应该由“品行学识及无过犯者”任职掌教。“掌教司风化之源,即为一方之官长,与众不同,须要择品行学识及无过犯者,方称此职。”[20]掌教说话做事,能让世人有敬畏、尊道之感,方不愧为真掌教,这也是世人需要的掌教。
其三,饥寒所迫。异端思想产生的第三个原因是经济因素,即饥寒所迫。“坏教为非,虽是心地不明亦因饥寒所迫。他教贫难易于丐取,惟守教回民饥寒困苦,既不仰给予他教,复不敢犯义乱取。寡独孤鳏,其苦尤甚。异乡之投食资生者,又尤甚焉。清真教奉主命,凡有资财满贯则计财抽课,以岁末分给,一遇贫难协力相扶,风俗所以日善,情义所以日亲,教化所以日盛。贫者固勿论矣。近见有余之家不惟隐昧天课,视同教之贫难不顾,即骨肉至亲饥寒困苦,了不相关,倾覆流离视同陌路。”[21]回民因饥寒所迫,“不仰给予他教,复不敢犯义乱取”,所以,他们的生活极为艰苦。伊斯兰教本来有天课之规定,然现实的情况是,有余之家隐瞒天课,哪怕是至亲骨肉都无怜悯之心,更别说资助同教之贫者。世人贪荣吝财的结果是,“嫉人之贫,妨人之富,怀人之仇,乐人之祸,富与富日亲,贫与贫日疏,互相刻薄,习染成风,于是因贫坏教,仇忿日生,弃正从邪,远贤亲佞。”[22]这种富人、穷人“互相刻薄,习染成风”形成的过程,也是“因贫坏教,仇忿日生,弃正从邪,远贤亲佞”的过程。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除了在思想上对有余之家进行教育外,还要对天课制度进行必要的改革,以更能激起有余之家主动交纳天课的激情。饥寒贫困向来是异端思想及行为产生的根据地,伊斯兰教也不例外。
其四,虚文所致。婚丧嫁娶,乃世人常事。有些地方一家有事,互相资助,家有奇缺,众力相扶。然如果没有实际资助,仅仅是虚文,却害人不浅。“虚文之宜革也……子弟不能念经者,代为供膳。恩不求报,德不沽名。奈有不遵经教,不体圣行,假正教之虚名,倡异端之陋俗。馈送既属虚文,庆吊全无实礼。既借贷之无门,待宾朋之浪费。水益深而火益热,雪益飘而风益寒。甚至婚勒财礼,怨女旷男;丧争孝帛,变产倾家。富者因婚丧而贫,贫者因婚丧而走。利不思义,财不顾亲。人情如此,世道如此,风俗焉得不薄?此可忧者四也。”[23]虚文表现为“子弟不能念经者,代为供膳。”然有些人“不遵经教,不体圣行”,他们“假正教之虚名,倡异端之陋俗”,此种行为的后果是异端思想得以出现并泛滥。同时,虚文在现实中还表现在,“庆吊全无实礼”,这样就会出现借贷无门的无奈。加上“婚勒财礼,怨女旷男;丧争孝帛,变产倾家。”其结果“富者因婚丧而贫,贫者因婚丧而走。”如果是一件事一时发生就是偶然,如果是多件事情多时发生就是风俗的改变。“人情如此,世道如此,风俗焉得不薄?”这也是马注深为忧虑的。
其五,有些人人生机遇不好,学无所方,并因此进入困境,困而不得出,最终走向异端。
“总缘祖习、风俗、自性相沿日久,叩道既无明师,相逢又无好友,便把自己埋没在苦海之中,乡党无所称,考妣无所望,做个半上落下人,岂不虚度?……祖宗之教,有贤有愚,有是有非,贤者从其正而大,愚者从其偏而鄙。从其正者吾顺之,以慰先人之心,从其偏者吾改之,以救先人之苦。是顺亦孝也,不顺亦教也,风俗自性,何足论焉?”[24]
有些人“叩道既无明师,相逢又无好友”,他们在无人指点的前提下,“便把自己埋没在苦海之中”,在苦海中不得出,只得做个“半上落下人”。任何思想或宗教的学者都是有贤有愚,有是有非,“贤者从其正而大”,而那些“半上落下人”只能“从其偏而鄙”。当然,“从其偏而鄙”者如能“改之”,是“不顺亦教也”。然而,还有一些“从其偏而鄙”者不能“改之”,这些人就会成为异端思想的来源。
其六,其他异端思想的影响。从其他宗教思想对伊斯兰教的影响看,马注主要是反对佛教,并认为其害甚于杨、墨。“僧尼之患毒流天下。即患如猾夏,不过侵吾之境,劫吾之财,戕吾之人民,于吾彝伦未有所伤,风俗未有所坏。然侵境有时,动财有限,戕民有数。异端之害根于心,发于事,行于事,害于政,入于禽兽而不知者。”[25]马注认为,佛教之害,不是“侵吾之境,劫吾之财,戕吾之人民”,而是于吾彝伦有所伤,风俗有所坏。甚至得出佛教之害“根于心,发于事,行于事,害于政,入于禽兽而不知者”的严重结论。
针对佛教的危害,马注认为,应该“激浊扬清”。“奈舌不可以为剑,笔不可以为刑。荣邀一命,为朝廷除妖党,正教立纲常,移风易俗,尽天下而人其人,兽其兽,激浊扬清。”[26]马注对佛教有“为朝廷除妖党,正教立纲常,移风易俗”之决心是天日可见的。
其七,过度饮酒所致。伊斯兰教认为,“酒乃是恶之媒,邪魔入罪之根,古来丧国倾家、败伦灭理者不可胜记。”[27]伊斯兰教把逸乐视为万罪之源,饮酒是逸乐之一,酒醉后,就会废礼仪非尊长,无问亲疏事理,甚至辱祖丧伦。所以,伊斯兰教有禁饮酒之规定。
其八,嗜烟所致。如果说酒可以使人失去本色,那么,烟可以毁坏人的身体。“烟之宜禁也。……被其毒者,或脑流黑汁,服药莫能效;或灼烂脏腑,火从口出;或晕倒炉灶,灼烂肌肤。”[28]烟对人的大脑、内脏、肌肤等都有极不好的影响,所以伊斯兰教主张禁烟。除此之外,烟酒等均能无限制发挥人之欲望,让人走向异端之深渊。
其九,遵守教体。圣人垂教不同,各教之遵守亦不同。然相同的是,各教之教体都应当得到遵守。“教体之宜遵也。……清真教本清静,不得一毫掺杂。一有掺杂便是画蛇添足,刻鹄类鹜,叛教离本,罪莫大焉。”[29]作为自成体系的伊斯兰教,其教体“不得一毫掺杂”,否则,就是“叛教离本,罪莫大焉。”
针对以上诸多可能导致异端思想产生的因素,马注认为,除了教领、掌教要慎重选择、戒烟酒等具体措施外,最重要的莫如以下三项。
其一,总体上,继续发扬伊斯兰教的中和思想。中和思想不但是儒家所追求的,也是伊斯兰教的目标。“清真之与儒教无所分别,惟认、礼、斋、济、游之五常,便有些回辉气象,余则皆同。非若玄、释之绝婚姻而废人伦,削须发而禁肉食。便于亲朋中看着有些没体面,不受用处。吾教道理是至中至庸、至和至平之正道。”[30]马注认为,伊斯兰教总缘祖习、风俗,与儒家差别不大,“吾教道理是至中至庸、至和至平之正道。”“至中至庸、至和至平”的思想与境界是保证伊斯兰教无异端思想的根本。
其二,不断加强学习。加强自身学习与信仰是抵御异端思想之良方,对此,马注说,“我等生居东土,学难两兼。经不通儒,若苗而不秀;儒不通经,若秀而不实。苗不秀,其弊也矫;秀不实,其弊也狂。二者之患,皆由所学不精,故邪道得而诱之。”[31]
在学习内容上,马注主张经儒兼备。经不通儒,儒不通经,皆均是所学不精所致,都会导致“邪道得而诱之”。
其三,加强清真禁律。禁律犹如规矩,遵守禁律,就会减少不当行为。“清真禁律,普布西方,家传户诵,垂于简册,昭如星日,民风淳睦,教化易行。乃此地距天房数万里之东,去圣人千百年之后,风景既殊,俗染各异,杂教丛兴,异端并起,禁之所及者及之,禁之所不及者亦置之而已。”[32]清真禁律在天房执行的较好,然中国“距天房数万里之东,去圣人千百年之后,风景既殊,俗染各异,杂教丛兴,异端并起”,从地理上,中国距离天房远;从时间上,此时之中国距离穆罕穆德圣人远;同时,中国又有自己独特的情况,即“杂教丛兴,异端并起”,这一切都增加了执行清真禁律的难度,这也是中国伊斯兰教禁律不严之重要原因。
综上所述,伊斯兰教之异端是违背伊斯兰教经典精神与基本原义宗旨的人或思想。宗教是一种信仰的产物,宗教异端思想会导致信仰极端化,所以说,异端思想影响甚巨,对于异端思想出现的原因,马注总结为教领选择不当、掌教持身不正、饥寒所迫、虚文所致、学无所方、其他异端思想的影响、过度饮酒、嗜烟所致、不能遵守教体等数条。马注对异端思想持严重的批判态度,并提出继续发扬伊斯兰教的中和思想、不断加强学习、加强清真禁律、教领掌教要慎重选择、戒烟酒等措施。
[1]从恩霖.“比德阿”浅析——应辩证地看待伊斯兰教关于“异端”与“创新”之说[J].中国穆斯林,2001,(5).
[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32]马注.清真指南[M].余振贵标点.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8.37,76-77,430,354,354,188,311,109,357,83-84,420,421-422,352,354,207,429,354,429,355,355,356,357,357-358,360,360,361,362,363,356,429,364.
(责任编辑马倩责任校对马倩)
1001-5140(2016)03-0042-05
2016-02-28
姚文永(1978—),男,河南延津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明代思想史研究。
B963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