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人才培养路径的研究与实践——以吉林农业大学为例

2016-02-19 01:33刘占柱尚微微
中国林业教育 2016年2期
关键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实践

刘占柱 尚微微 徐 玲

(吉林农业大学教务处,长春 130118)



卓越人才培养路径的研究与实践——以吉林农业大学为例

刘占柱尚微微徐玲

(吉林农业大学教务处,长春130118)

摘要:高等院校为了推进内涵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落实国家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相关文件精神,制定了各种不同的人才培养方案。目前,国外的卓越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2种,一是在校企合作教育中企业起主导作用、学校起辅助作用的模式,二是在校企合作教育中学校起主导作用、企业处于从属地位的模式。国内各高校开展卓越人才培养的路径主要有2种:一是包括4种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的本科阶段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路径,二是包括6种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的本硕博连读拔尖创新型专业人才培养路径。在借鉴国内外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吉林农业大学对卓越人才培养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制定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卓越人才培养方案,对大学新生入学后的选拔、实验班学生的培养、英才班学生的培养等予以规范,并对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高等教育;卓越人才培养计划;人才培养模式;路径;实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部分明确提出了“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和卓越工程师、医师等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可见,“卓越人才培养计划”是我国为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而确定的改革项目,旨在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人才。其具体培养方案是对卓越人才培养路径的体现。目前,不仅国内与国外的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有所不同,而且国内各高等院校的卓越人才培养模式也存在很大的差别,有的是培养应用型卓越人才,有的是培养复合型卓越人才,有的是培养拔尖创新型卓越人才,培养的具体路径、采取的学制各有不同。“卓越人才培养计划”是我国为了培养各行业杰出人才而制定的,对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出了挑战。

一、我国“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目标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提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4个必须”,即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必须大力增强科学研究能力,必须大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根据“4个必须”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我国“卓越人才培养计划”明确了实施目标,即高等院校要注重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积极营造鼓励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不断培育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思想观念,使学生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在掌握前人积累的文化成果基础上,能够扬弃旧义、创立新知并传播到社会、延续至后代,从而为培养和造就更多的新知识创造者、新技术发明者、新学科创建者做出积极的贡献。

二、国外卓越人才的培养模式

国外的卓越人才培养模式大多建立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根据合作过程中企业与学校所承担的角色不同,基本可以分为2大类。

(一)在校企合作教育中企业起主导作用、学校起辅助作用的人才培养模式

德国的双元培训制属于这一模式。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双元”特征主要表现为在合作企业与职业学校2个地点实施职业教育和开展培训活动,其目的是“通过为学徒(学生)提供宽厚的职业基础培训,使年轻人具备在不断变化的职业环境中完成工作任务所必需的技术和能力”。通常,学校采取分散教学的形式,所开展的教学活动是与企业的培训活动相配合的,学徒(学生)每周用1~2天的时间在职业学校学习普通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用3~4天的时间在合作企业接受职业培训。

英国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也大体属于这一模式,主要有长期教育和短期培训2种形式。长期教育有“2+1+1”和“1+3+1”2种不同的学制。采取“2+1+1”学制的长期教育规定,学生前2年在学校学习,第3年在企业工作,第4年再回到学校学习,最终完成学业。采取“1+3+1”学制的长期教育规定,学生第1年在企业工作,第2~4年在学校学习,第5年再回到企业工作。而短期培训通常只有6个月的学习时间。总之,英国企业在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学校不仅要按照企业的要求设置专业,而且学校领导班子的组成以及各种评估体系和职业资格标准的制定等都必须有相关企业的参与才能最终确定,特别是学生在企业工作期间的酬金也是由相关企业支付的。

(二)在校企合作教育中学校起主导作用、企业处于从属地位的人才培养模式

美国的合作教育属于这一模式。美国合作教育的特点是强调将学生的课堂理论学习与生产工作经验的学习结合起来,主要有2种形式:一种是交互式的,学生的课堂学习与实际工作是交替进行的,在单设的工作学期学生要全职工作;另一种是平行式的,学生的课堂学习与实际工作是平行进行的,没有单设工作学期,学生要在在校学习习期间从事兼职工作。

三、我国高校卓越人才培养的路径

为了落实国家的“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我国高等院校纷纷对卓越人才培养路径进行了积极探索,通过调整相关专业本科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课程教学内容的结构等,对卓越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一)本科阶段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路径

本科阶段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路径以培养具有扎实的学科基础、良好的业务素质、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探索精神的专业技术人员为目标[1],注重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强调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活动,从而激励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注重引导学生从继承性学习走向探究发现性学习,为学生提供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以培养学生提出新问题、发现新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本科阶段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路径采取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以下4种。

1.“3+1”人才培养模式:规定本科阶段的前3年学生在校内学习,人才培养以学校为主;最后1年学生到相关企业进行生产实习和完成毕业设计(论文),人才培养以学校与企业合作为主。

2.“4+1”人才培养模式:规定本科阶段的学制为5年,学生除了在校内学习4年之外,还要用1年的时间到人才培养合作企业进行生产实践。

3.“1.5+2.5”人才培养模式:规定本科按大类招生,学生在接受1.5年的通识教育之后再确定所学的专业,然后用2.5年的时间完成专业学习以及在合作企业的实习。

4.“2+2”人才培养模式:规定本科按大类招生,学生在接受2年的通识教育之后再确定所学的专业,然后用2年的时间完成专业学习以及在合作企业的实习。

只有所培养的专业人才动手能力强,在实际工作中上手快、任务完成得好,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才算成功。上述4种人才培养模式的最主要特点是都明确规定学生必须到合作企业进行实习和实践,都强调通过教育与行业、高校与企业的密切合作,以实际工作为背景,以实际工作所需要的技术为主线,着力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意识、业务素质和实践能力,进而促进了大批各专业类型工程师和技师的培养。

(二)本硕博连读的拔尖创新型专业人才培养路径

本硕博连读的拔尖创新型专业人才培养路径以培养拔尖创新型学术人才为目标,注重选拔优秀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包括自学能力、研究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以及意志品格等多方面的能力和素质[3]。本硕博连读的拔尖创新型专业人才培养路径采取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以下6种。

1.“3+1+2”本硕连读人才培养模式:选拔优秀本科生用6年时间攻读学士、硕士学位,其中3年学习本科课程,1年学习硕士研究生课程,2年完成硕士研究生阶段的实验和毕业论文。

2.“3+3”本硕连读人才培养模式:选拔优秀本科生用6年时间攻读学士、硕士学位,其中3年学习本科课程,3年学习硕士研究生课程并完成硕士研究生阶段的实验和毕业论文。

3.“3+1+1+3”(或“3+2+3”)本硕博连读人才培养模式:选拔优秀本科生用8年时间攻读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其中3年学习本科课程,1年学习硕士研究生课程,1年完成硕士研究生阶段的实验,3年完成博士研究生阶段的实验和毕业论文。

4.“4+2+3”本硕博连读人才培养模式:选拔优秀本科生用9年时间攻读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其中4年学习本科课程并完成毕业论文,2年学习硕士研究生课程并完成实验和毕业论文,3年完成博士研究生阶段的实验和毕业论文。

5.“4+4”学士直接攻读博士学位人才培养模式:选拔优秀本科生用8年时间完成本科阶段和博士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其中4年学习本科课程并完成毕业论文,4年学习博士研究生课程并完成博士研究生阶段的实验和毕业论文。

6.“4+M+3”本硕博连读人才培养模式:选拔优秀本科生用7+M年时间攻读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其中“4”为本科阶段学习年限,“M”为硕士研究生阶段学习年限,不同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学习年限可为2年或2.5年,“3”为博士研究生阶段学习年限。

上述6种人才培养模式的最主要特点是都把培养研究客观规律、专注学术探讨、发现科学理论的拔尖创新型学术人才作为目标,通过积极营造鼓励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激励学生的创新智慧竞相迸发,从而培养和造就更多的新知识创造者、新技术发明者和新学科创建者。

四、吉林农业大学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吉林农业大学在借鉴国内外高等院校人才培养先进经验的基础上,选择试点专业开展了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逐步形成了实验班人才培养和英才班人才培养2种卓越人才培养模式。①实验班卓越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为目标,采取“3+1”培养模式。实验班学生在前3学年以学习本科课程为主,第4学年需到企事业单位进行实习。②英才班卓越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学术型专业人才为目标,实行本硕博连读,采取“3+2+3+x”培养模式。英才班学生在前3学年进行本科课程学习,在第4学年经过选拔相继进入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学习阶段。根据国家相关政策规定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为2+x年,博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为3+x年。吉林农业大学卓越人才培养的具体方案详见图1。

图1 吉林农业大学卓越人才培养方案

(一)大学新生入学后的选拔

1.新生分班。大学新生入学后,吉林农业大学按照入学成绩和综合能力考核成绩,从中择优选拔出10%~20%的学生组成英才班(以培养学术型专业人才为目标);其余学生按专业组成实验班(以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为目标)。

2.实行滚动式管理。吉林农业大学规定,有一门成绩不合格或有记过及其以上处分的学生将随时滚动出英才班进入本专业的实验班学习,同时由实验班择优补足英才班的学生差额。

(二)实验班学生的培养

实验班学生的培养主要有以下特点。

1.采取“3+1”的培养模式,前3学年以课程学习为主,课程分为基础课、专业课和技能就业课,采取中小班授课,学校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最后1学年规定学生需到企业、农场进行实践,以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为主。

2.实行实验室开放政策,引导并鼓励实验班本科生积极开展各种实验。

3.实行本科生导师制,规定每位导师最多可指导8名同届实验班学生。

4.在第1~3学期,为实验班学生单独开设有别于英才班的基础课;在第4~6学期,根据专业课的师资情况确定是否为实验班学生单独开设有别于英才班的专业课。

5.实验班学生需各门课程及实践环节考核合格,方可准予毕业,并授予学士学位。

(三)英才班学生的培养

英才班学生的培养主要有以下特点。

1.实行本硕博连读,采取“3+2+3+x”的培养模式,即本科阶段的培养年限为3年,硕士阶段的培养年限为“2+x”年,博士阶段的培养年限为“3+x”年。通常,学校会根据国家政策和学生完成实验的情况确定“X”的具体年限。

2.在本科阶段的第1~3学期,为英才班学生单独开设有别于实验班的基础课,并选用优质教学资源开展小班授课;在第4~6学期,根据专业课的师资情况确定是否为英才班学生单独开设有别于实验班的专业课。

3.实行实验室开放政策,要求英才班学生进入本科实验室和导师的研究室参加科研训练。

4.实行本科生导师制,规定每位导师最多可指导3名同届英才班学生。

5.在大学第4学年之初,通过推荐免试研究生(以下简称“推免生”)择优选拔英才班学生攻读硕士学位。学校适当扩大了英才班的推免生比例,规定英才班的推免生占当年全校推免生总数的比例为10%。同时,未被推荐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的英才班学生直接回到本专业与实验班学生一起到企业、农场进行毕业实践,并在各门课程及实践环节考核合格后毕业,获得学士学位。

6.通过推免生选拔的英才班学生从大学第4学年开始攻读硕士研究生课程,用2年时间完成硕士研究生阶段的课程学习和实验后,申请本硕博连读资格。获得本硕博连读资格的英才班学生需继续进行为期“3+x”年的博士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学习成绩合格并完成博士论文后准予毕业,获得博士学位。同时,未获得本硕博连读资格的英才班学生,需继续用1~2年的时间完成硕士研究生论文,考核合格后准予毕业,获得硕士学位。

五、吉林农业大学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

①在同一个专业实施2种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分类培养、因材施教,解决了单一人才培养模式对学生的培养只能是“一刀切”的问题。同时,围绕专业教育适度拓展了素质教育内容,使素质教育通过具体的人才培养标准渗透到专业教育的各门课程教学中。这样,既没有增加学生太多的学习负担,也没有脱离现有的教学实际,还使素质教育兼具了较强的科学性和良好的可操作性[4]。

②在落实“卓越人才培养计划”过程中,始终坚持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为核心。因此,无论是实验班学生的培养,还是英才班学生的培养,对学生的知识要求和能力培养更强调要体现学生个体发展的要求,注重培养学生获取知识、学会学习的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通过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对相关专业本科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课程结构等进行了优化,更加突出了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重基础、宽口径”的特点;同时,缩短了本科阶段和硕士研究生阶段的课程学习年限,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实习和开展实践技能训练。这使学生不仅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和良好的基本技能,而且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④依托校企合作,通过采取“3+1”模式、实施课程置换、引入导师制等措施,进一步加强了实验班学生的实践训练,并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从而使所培养的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的质量有了明显提高。

⑤本硕博连读模式在本科阶段就引入了竞争和淘汰机制,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而且促进了良好学习氛围的形成。

⑥优秀的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分别有机会提前1年进入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课程学习阶段,能够使其较早地参加到导师的课题项目研究中,从而为完成较高质量的硕士论文、博士论文打下基础。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校“百篇优博”的建设。

总之,对“卓越人才培养计划”这一国家重点推出的重大工程教育改革计划,大多数高等院校都予以了高度重视,并进行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高等院校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各种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参与实践活动以提高动手能力的机会,从而促进学生在师生、生生的互动与合作中更好地成长、成才,进而追求卓越,走向成功。

为了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等院校今后还应根据各自的办学特色健全和完善卓越人才分类培养计划,特别是具有多科类交叉办学特色的高校,应在进一步凸显已有专业培养计划优势的基础上,研究制定复合型、应用型卓越人才培养标准,从而使所培养的专业人才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资助项目: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研究课题“地方高等农业院校实施‘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的研究与实践”;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卓越农林人才选拔与培养机制的研究”;吉林省教育厅“十二五”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高教强省战略下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参考文献

[1]王娜君,王杰,李旦,等.基于工程能力培养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探索,2011(10):49-50.

[2]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32(2):47-55.

[3]梁波,谭涛.土木工程行业拔尖人才科技创新能力培养路径探析[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95-97.

[4]贡福海,范守信.论卓越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与素质教育的契合[J].中国农业教育,2011(6):5-8.

(责任编辑柳小玲)

猜你喜欢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实践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