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生《企业战略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2016-02-19 13:14吴丹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7期
关键词:企业战略管理教学方式教学改革

吴丹

摘要:企业战略管理是工商管理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如何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性与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理论学习兴趣和实践应用能力,提高课程教学创新能力,完善创新教学方法,是本课程教学改革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从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三个方面分析了我校本科生本课程教学现状与问题,进一步提出了本课程的教学改革方向,即教学模式优化、教学内容细化、教学方式精化。

关键词:企业战略管理;教学改革;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7-0017-03

教育是民生之基。201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温家宝同志强调:坚持以教学为中心,把培养人才作为高等学校的第一职责,学校和教师都要把主要精力放到搞好教学和培养好学生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大力提高高校教师教学水平、科研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结合本科生《企业战略管理》课程现有的理论知识体系,如何提高本课程的教学创新能力,完善创新本课程的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性与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理论学习兴趣和实践应用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是目前本课程教学改革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针对该课程体系的教学改革,本文从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三个方面分析了我校本科生本课程教学现状与问题,进一步提出了本课程的教学改革方向,即教学模式优化、教学内容细化、教学方式精化。

一、我校本科生《企业战略管理》课程教学现状与问题

《企业战略管理》作为一门独立的管理课程,最早在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的工商管理硕士课程中率先开设。它是反映企业全局性、长远性、指导性的战略性思维的综合性课程,在高校经济管理学科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1996年,《企业战略管理》课程引入我国,国家教委(教育部的前身)“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把本课程列为工商管理类专业培养计划的主干课程之一。《企业战略管理》作为社会实践应用型课程,现已成为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

(一)教学模式

目前,高校本科生专业必修课的教学模式多样化,“大班制”和“中班制”教学已经成为各大高校普遍采用的教学模式。所谓“大班制”教学模式,即同一年级修学相同的专业必修课程的本科生都集结在一个大课堂里,集中由一位教师进行授课,课堂容量较大,达到200人左右。而“中班制”教学模式的课堂容量相对较适中,为80~100人左右。

我校自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开设了本科生《企业战略管理》课程,该课程的授课至今已历经了15余年的时间,2015年之前,先后采用了“4”、“4+1”、“4+2”的“大班制”教学模式。其中,课程开设初期和中期的授课对象主要为本科学生,“4”指包含同一年级四个班级本科学生的大课堂;课程开设后期的授课对象扩展为本科学生和专升本学生,“4+1”指包含同一年级四个班级本科学生和一个班级专升本学生的大课堂,“4+2”指包含同一年级四个班级本科学生和两个班级专升本学生的大课堂,“4+2”的课堂容量达到最大值200位左右。

自2015年开始,我校本科生《企业战略管理》课程的教学状况取得了重大突破。根据同一年级本科学生和专升本学生之间知识储备的不同和学习能力的差异,改变原有的“大班制”教学模式,采用“3”+“2”并行的“中班制”教学模式,分别对本科学生和专升本学生进行独立授课。其中,“3”“中班制”教学模式,即专门为本科学生进行独立授课的教学模式,课堂容量控制在90位左右;“2”“中班制”教学模式,即专门为专升本学生进行授课的教学模式,课堂容量控制在80位左右。

(二)教学内容

1.教学教材缺乏。目前,我校本科生《企业战略管理》课程的教学配备了相应的多媒体设施,有利于教师讲解教学内容的同时,便于学生学习、理解和掌握课堂教学内容。但从本课程开设以来,并没有出版课程配套的专属教材,主要以教师推荐的学习教材为主。

2.教学内容体系不完善。针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主要分为五大部分,即“战略环境分析与判断”、“企业文化构建与战略目标确定”、“战略制定与选择”、“战略实施与执行”、“战略控制与评价”。其中,“战略环境分析与判断”、“企业文化构建与战略目标确定”、“战略制定与选择”这三大部分是战略管理过程的战略发动和战略计划阶段。“战略实施与执行”是战略管理过程的战略行动阶段,是对“战略制定与选择”的具体实施和执行。“战略控制与评价”是战略管理过程的战略控制阶段,是对“战略实施与执行”的具体控制。

目前,迈克尔·波特所奠定的竞争战略框架是《企业战略管理》课程教学内容体系的核心部分,其主要观点和战略分析研究工具包括:宏观环境分析的PEST模型、产业竞争环境分析的五力模型、竞争对手分析模型、竞争优势来源分析的价值链模型、企业内外部环境分析的SWOT模型。但从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框架内容来看,仅涉及教学内容体系中的两大部分,即“战略环境分析与判断”与“战略制定与选择”。现有的相关教材补充了“企业文化构建与战略目标确定”这部分内容,但关于“战略实施与执行”、“战略控制与评价”这两个阶段的两大部分内容,在教学内容体系中涉及并不多。我校本科生《企业战略管理》课程的教学内容中,适度补充了关于“战略实施与执行”的一些相关知识,但仍缺乏“战略实施与执行”、“战略控制与评价”这两部分内容的完整体系。

3.教学知识点不足。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仍以理论知识讲授为主,实践案例讲解较为缺乏。本课程作为实践应用型课程,若上课所用的演示文稿仅讲授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脱钩”,则不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点。重大理论知识点必须结合相适宜的案例进行讲解,通过经典案例重现,既寓教于乐,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此外,本课程涉及众多的战略预测与决策思想与方法,必须开设《管理决策方法》课程进行辅助教学,实现定性预测分析与定量决策分析的有机结合。

(三)教学方式

目前,本课程的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方式,即教师教、学生学的课堂教学方式。但教学互动是本科生学习必不可少的因素,没有互动就无法产生学习效应。“大班制”教学由于学生人数较多,教师无法与每个学生之间形成互动交流,也无法保障每个学生上课的理想状态。导致老师在讲台上授课时,学生更多的是处于一种失控状态,部分学生不认真听课,在课堂玩电脑、玩手机、说话、睡觉。这样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紧密互动,学生缺乏积极主动性。不利于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此外,学生学习本课程知识时没有相关实践经历,无法亲身感受企业战略管理过程。导致本课程的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学习兴趣。

二、我校本科生《企业战略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方向

(一)教学模式优化

结合《企业战略管理》课程教学模式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为提高本课程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建议采用“中班制”教学模式的基础上,适时采用“小班制”教学模式,实现“中班制”和“小班制”教学模式有机结合。

所谓“小班制”教学模式,是指仅针对一个班级的学生进行专业授课的教学模式。“小班制”教学是以学术发展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指导下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目前,实行“小班制”教学,已成为发达国家现代教育的主流。现代教育注重根据学生差异进行因材施教,“小班制”教学适宜了学生对高质量教学的需求。小规模、高效益的“小班制”教学模式逐步成为现代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小班制”教学模式容易形成课堂的师生互动,课堂气氛活跃。这样有利于上课教师了解班上每位学生的优势和弱势,因人制宜、因材施教地进行教学,改善每位同学的学习状态,提高每位同学的学习能力。建议学校高度重视专业必修课的“小班制”教学改革工作,将其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大力推进。

由于实施“小班制”教学模式,需要进一步增强学校的师资力量,为“小班制”教学提供必要条件,但足够的教师会成为十分现实的问题。因此,针对学校在短期内无法增强师资力量、课堂容量不能大幅度减少的情况,本课程的教学可实行“中班制”“小班化”的教学模式。“中班制”“小班化”的教学模式,即将参与课堂授课的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结合本课程的各章节知识点,以实践中某一企业为研究对象,自主确定一个企业选题,对企业的战略管理进行研究,在课堂上与教师和其他小组进行企业战略管理探讨。这样,一方面,可以加深每个小组的理论知识学习。另一方面,可以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案例相结合,培养学生的企业实践能力和企业战略思维。“中班制”“小班化”教学实质就是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最大空间,更多的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二)教学内容细化

1.教学教材编写。结合《企业战略管理》课程教学内容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编写独具特色的教材是本课程教学的当务之急。好的教材辅以好的教学方式,势必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教学内容体系完善。结合《企业战略管理》课程的五大部分,即“战略环境分析与判断”、“企业文化构建与战略目标确定”、“战略制定与选择”、“战略实施与执行”、“战略控制与评价”,完善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重点完善“战略实施与执行”、“战略控制与评价”两部分教学内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企业战略管理过程的全面性、综合性和系统性。

3.教学知识点补充。为提高本课程的实践应用性,避免本课程的教学仍以理论知识讲授为主、实践案例讲解较为缺乏的问题。可在教学课件中充分补充企业社会实践案例,并辅以相应的企业战略管理经典案例视频,通过经典案例讲解,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强化学生的战略实践能力。

此外,为提高本科生的战略预测与决策思维,掌握战略预测与决策方法。建议尽快开设《管理决策方法》课程进行辅助教学,实现定性预测分析与定量决策分析的有机结合。或者与《管理决策模拟》实验课程进行融合,加强本课程知识点在《管理决策模拟》实验课程中的模拟练习。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本科生的战略思维,更有利于提高本科生的战略预测与决策能力。

(三)教学方式精化

加快转变本课程的教学方式,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互动式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根据每个小组自主确定的企业选题,结合每个小组对该企业战略的分析,形成某一特定企业的综合案例。由每个小组的学生在课堂根据书面材料进行轮流发言和演示,增强学生在企业管理实践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战略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良好习惯。

此外,可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针对喜欢思考问题和探讨真理的学生,鼓励他们加入教师的科研创新队伍中,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投身科研领域,不断创新和发展企业战略管理的理论与实践,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并将最新的战略研究成果展现给学生。

三、结语

威廉·R·金在《战略规划与政策》一书中提出:有没有能力进行“战略性的思考”也许是各人在管理能力上的最大差异。《企业战略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目的就是提高《企业战略管理》课程在应用型本科生培养中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具备宏观战略思维、充分掌握战略理论与方法、学会在企业管理实践中合理应用战略分析研究工具。

总之,正确的教学方法应当是因人而异和扬长避短地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并不断地对其进行改进和完善,发挥其最佳效果,以实现《企业战略管理》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和提升。

参考文献:

[1]王忠伟.“企业战略管理”教学中的若干尝试[J].四川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09,(3):53-55.

[2]王溥.课程教学创新与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研究——以企业战略管理为例[J].未来与发展,2009,(3):53-56.

[3]邹树梁,王铁骊.“企业经营战略”“四个三”教学模式改革和实践[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2(4):78-80.

[4]伊磊.企业战略管理沙盘模拟实验教学的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11):312-315.

[5]杨利军.在本科生中开展企业战略管理教学的难点和教改方向[J].中国电力教育,2011,(32):99-101.

[6]余奎,李成文,杨波,等.基于学生主体理论的教学模式探索——以宜宾学院《企业战略管理》课程综合改革为例[J].技术与市场,2012,19(11):142-143.

[7]尹凤哲.学习型组织理论在《企业战略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应用研究[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3,12(6):120-121.

[8]李力.企业战略管理教学方法研究[J].管理观察,2014,(536):85-86.

猜你喜欢
企业战略管理教学方式教学改革
高校钢琴教学方式拓展的思考与实践
浅析《企业战略管理》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以战略为导向的全面预算执行控制研究
转型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企业战略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探索不同教学方式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