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爱甜甜圈

2016-02-18 21:29
南都周刊 2016年3期
关键词:外皮油炸面团

韩良忆台湾美食旅游作家,著有《在欧洲,逛市集》。

转眼又要过年,亚热带的城市也有了冬天的气息。那天,北方的寒流来袭,我上街买东西,尽管穿着厚外套,系着围巾,冷风一吹,还是禁不住打起哆嗦。黄昏的街角,路边小贩守着一锅热油,正在那儿嗞啦嗞啦地炸着甜甜圈,油香阵阵传来,着实诱人。

我哪里受得了诱惑,掏出钱包,买了一个,当场吃了起来。解了馋,抹抹嘴,踏上归途,走在终年常绿的林荫道上,竟想念起荷兰的冬天,尤其是飘雪的日子。下雪天里,我出门办事也好,买菜也罢,就像方才那样,总是被街边的油炸球(Oliebollen)摊车氤氲的香气吸引过去,一定会买上一球,趁热吃下去,整个人从胃里直到心窝里都暖和起来。

每年一到天气变冷,那一辆辆顶着“荷兰糕点摊”(Hollandse Gebakkraam)招牌的大拖车,便悄悄出现在荷兰的大城小镇街边。长方形的车厢朝向人行道的一面是挖空的,装着透明窗,车里常有两三位伙计或老板,有的脸朝里,忙着在滚烫的油锅里,炸着金黄色的面球;有的隔着橱窗,守着刚起锅的油炸球和包着苹果泥或杏仁馅的油炸饼,等候客人上门。

通常每隔不多久,就会有路人闻香而来,购买刚出锅、这会儿还热呼呼的油炸球。碰上午休或下班时刻,生意更好,人潮一波波涌来,照料炸炉的伙计,这下子忙得连抬头张望的时间也没有,只顾着不断地翻动锅里的油炸球。

客人上门点好自己要的东西后,店家照例会问客人,是要现吃或带走,若是当场就要享用,还会加再问一句:“要不要洒糖?”地道的油炸球食法是,不仅要洒上细绵的糖霜,且越多越好,最好能把外皮都遮住了,透不出一丝金黄的痕迹。

金黄的油炸球是荷兰人传统的除夕甜点,其大小如同五六岁小孩的拳头,外皮稍带脆,外皮下的面团则虽已炸至熟透,却仍保持湿润,口感在软中稍带些韧性,近似美式的油炸甜甜圈,只是中间没有一个孔。

油炸球和美式的甜甜圈,“关系”其实颇为密切,因为英文原名叫做Doughnut(另一种拼法为Donut)的甜甜圈,当初正是由移民至新大陆的荷兰人带到美洲,最早亦呈球形,后来不知道是哪位聪明人率先在面团中挖了一个洞,好节省油炸的时间,此人就这样创造出我们如今熟悉的甜甜圈。

在欧洲好几个国家,向东到德国、向北到丹麦、向南到葡萄牙,都见得着类似油炸点心的踪影。不同的国家的各种油炸点心,形状或有差异,做法和成分却差不多,而且多半都在冷飕飕的冬天食用。

荷兰的油炸球,不论在外表或内容上,都和这个民族务实且理性的性格相符,做起来并不麻烦,但因讲究料好实在,故越食越有滋味。传统的油炸球,主材料有面粉、酵母或发粉以及牛奶等,不包馅;近些年来,大部分人更偏爱在面团中掺和了葡萄干的改良派油炸球,说是口感比较丰富,更有嚼劲,且带果香。

传统口味也好,新口味也罢,都得把所有材料和成一团比湿面糊厚,又比面团稀一点的厚面糊后,置放在室内较温暖的地方,让它醒上一个小时左右,到涨成本来的两倍大,接着将两根汤匙过过清水,用汤匙将已膨胀的面糊挖起来,塑成球形,下锅油炸。

虽然每近岁暮,到处都有油炸球摊车,但是我的荷兰朋友却清一色坚持,他们的妈妈或爸爸做的油炸球“才叫好吃”,这当中也包括我的丈夫,他对市售油炸球的美味于否的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像不像我妈妈做的”。必须像,才算合格。

今年丈夫已发下豪语,要在台北的厨房复制荷兰妈妈的油炸球之味,我当然得选择支持他、相信他,说到底,事关我的口福啊。

猜你喜欢
外皮油炸面团
悠闲茶餐厅
为小黄菇娘做造型
跟踪导练(二)(3)
窍门课堂
咖喱香肠面包
猫面团
蓝莓的光泽
非油炸薯片比油炸薯片健康?
美味的水果
尖椒牛肉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