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怀宇
唐翼明和唐浩明是同胞兄弟,在文化界是一对奇人:唐翼明是文学评论家夏志清在哥伦比亚大学的关门弟子,博士论文《魏晋清谈》由史学家余英时先生作序,现为华中师大国学院院长;唐浩明是小说《曾国藩》的作者,现为湖南省作协主席。事实上,这对兄弟的成长过程是离开亲生父母的,而且唐浩明是送给邓姓人家养大的,养父母并不识字。为什么经历了这么艰难的成长岁月,这对兄弟最后都能成材?
唐翼明、唐浩明的父亲唐振楚曾是蒋介石的机要秘书,1949年唐振楚夫妇转赴台湾,就把3个孩子送回老家,寄养在哥哥唐宣祖家里。1951年,乡下搞土改,唐翼明的伯父被捉去关起来。随后,弟弟唐浩明被送给别人家当养子,剩下唐翼明和妹妹唐漱明相依为命,后来妹妹患痢疾不治身亡。
按常理讲,以唐翼明和唐浩明的条件,一般会“泯然众人”。可是,这对兄弟的成长故事,就像金庸的武侠小说中所描写的那样,小主人公经历了无数磨难之后,终成“侠之大者”。
究其原因,唐翼明说:“我弟弟大概3岁多就送给别人,在另外一个家庭长大,养父是理发匠,养母是家庭妇女,两人都是文盲,就他一个小孩,所以他不可能在家里接受任何教育。我受点影响的就是我伯父冬天叫我们背书,别的也没有。我觉得我们后来都对文史有兴趣,都还有点成绩,还是跟遗传有关。”
他特别讲到中国农村耕读的传统:“我父母两家都是书香家庭。我父亲的爷爷是清末的秀才,同时家里还在种田,这种家庭就是中国农村传统的耕读之家,就像曾国藩那种家庭。曾国藩家离我们家很近,大概就几十里路。曾国藩小时候上的私塾,就是我们唐家办的。以前中国的农村,尤其是湖南,文风很盛,都注重私塾教育,注重读古文、背古文。如果是一个读了一点书的家庭,总是会把习惯维持下来。我的伯父是地道的农民,田种得很好,很勤劳,他还知道子弟无论如何都要认字、读书,要保持对文化的敬畏。所以,一到农闲时,他都会让子女读书、背书,督促还相当严,这样的家庭通常都有严格的家教和家规。”
唐翼明认为中国的传统社会,士绅阶层对社会的稳定起着很大的作用,就像钢筋水泥墙里面的钢筋。其中的优秀人物,往往都会步上仕途,成为社会的管理者。这个传统中产生了很多优秀的人才,像曾国藩就是出身于普通的耕读之家,通过科举考试到中央做官,因此,他就以儒家的那一套学术来管理自己,管理他组织的军队。
教育是“百年树人”之大计。“耕读之家”“士绅阶层”的传统经历了千百年的浴火重生,也许能为今天教育界的“大哉问”提供一点具有启发性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