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苏省如东县掘港镇新苗幼儿园 徐朗煜
大班音乐活动:稻草人与小鸟
■ 江苏省如东县掘港镇新苗幼儿园 徐朗煜
《拍大麦》是一首活泼、欢快,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乐曲。根据它的风格,我创设了田野里“稻草人赶小鸟、小鸟逗稻草人”的游戏情境,“稻草人”与“小鸟”这两个角色在动作上表现为很强的互动性合作关系,这样的“合作”学习令幼儿眼前一亮,同时也成为了本节韵律活动的重难点问题。于是,活动过程中我做了如下设计:从一人随乐动作到师幼互动,到幼幼合作,再逐步累加队形变化及追捉游戏的挑战,如此循序渐进地引导幼儿在随乐动起来的基础上不断提升难度。
1.在游戏中关注同伴的动作,感受合作游戏带来的快乐。
2.熟悉乐曲旋律,根据故事情节学玩“稻草人与小鸟”游戏。
3.能跟随音乐与同伴比较协调地做出赶、逗及相应的互动性动作,并初步尝试创编简单动作。
1.音乐《拍大麦》。
2.稻草人与小鸟的指偶各一个、草帽一个。
一、做律动“小鸟吃稻谷”,萌发活动兴趣
教师:丰收的季节到啦,田野里到处是金黄的稻谷,把小鸟(出示小鸟指偶)都吸引来啦!我们一起学小鸟飞一飞!
(注意:教师引导幼儿跟随音乐做小鸟飞一飞、吃一吃的律动进场,一方面让幼儿初步感知了音乐,另一方面萌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二、感知A段音乐,随故事情境开展“稻草人赶小鸟”游戏
1.运用手偶,导入故事。
教师:小鸟吃了这么多稻谷,可急坏了农民伯伯,怎么办呢?农民伯伯请来稻草人帮忙。稻草人这儿看看、那儿看看,发现小鸟就急忙去赶。稻草人一赶,小鸟一躲。
2.幼儿创编稻草人“看一看、赶小鸟”的动作。
教师:我们一起学稻草人看一看,怎么看?这时稻草人发现了小鸟,又会怎么赶呢?
(注意:根据故事情节,教师抛出问题:“可以怎么看?”幼儿调动已有经验,创编了各种看的动作,有的伸长脖子左看右看、有的单手扶额远眺、有的变成双筒望远镜……然后幼儿选中了一组他们喜欢的“赶小鸟”作为固定动作,充分发挥了幼儿学习的主动性。)
3.匹配音乐。
教师:让我们跟着音乐学一学稻草人赶小鸟。
4.学小鸟飞一飞、躲一躲。
(1)跟随A段音乐示范“赶小鸟”的互动游戏。
教师:稻草人赶小鸟,小鸟会怎么样呢?现在我就是小鸟,请一个小朋友来当稻草人。仔细看看,我们是怎么玩的?
(2)幼儿学小鸟飞一飞、躲一躲。
(3)幼儿围双圈两两合作玩赶小鸟游戏。
教师:谁想当稻草人,谁想当小鸟的?请你找个好朋友商量一下。稻草人站在点点标记上背朝圆心,小鸟和稻草人面对面站好!
(4)交换角色,再次游戏。
(注意:这个环节采用的是教师与一名幼儿做互动示范的尝试,教师与幼儿分饰小鸟与稻草人,幼儿已有了“稻草人赶小鸟”的动作经验,因此这个难度的任务对于幼儿是可以胜任的。同时对其他幼儿具有示范的性质,这就降低了幼儿合作时对互动性动作难以把握的状况。在幼儿分饰角色站双圈两两合作过程中,辅以圆点标记,很好地帮助幼儿解决了空间辨认困难和角色记忆困难。)
三、感知B段音乐,学玩“小鸟逗稻草人”游戏
1.老师饰小鸟逗稻草人,幼儿感知B段音乐。
教师:稻草人有没有把小鸟赶跑?小鸟发现这些稻草人的脚不能动,不是真的人,于是就大着胆子去逗稻草人啦!
2.幼儿跟随音乐学小鸟“啄一啄、逗一逗”稻草人,把握乐句和节奏。
教师:小鸟啄了几次稻草人?分别可以啄稻草人身体的哪些部位?
3.幼儿探索、表现稻草人保护自己的办法,并随乐动作。
教师:小鸟来啄稻草人,稻草人会怎么保护自己呢?快快帮稻草人想个好办法!
4. 幼儿围双圈两两合作玩“小鸟逗稻草人”游戏。
5. 交换角色,再次游戏。
(注意:教师根据B段音乐的节奏饰小鸟逗稻草人,通过“啄一啄、逗一逗”与众多幼儿互动,在“逗一逗”时一边勾勾手指头一边辅以语言增加游戏的趣味性,“啄了几次”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去关注B段音乐的乐句和节奏;“小鸟来啄稻草人,稻草人会怎么保护自己呢?”教师顺理成章地提出这一问题,引导幼儿创编稻草人的动作,可以用双手护住身体、也可以拍打小鸟……幼儿想出了各种办法并随乐动作。这一游戏环节增加了幼儿身体的接触,将幼儿带进了“真游戏”的氛围,使幼儿之间的互动更为有趣。)
四、逐步增加难度,完整游戏
1.完整感受音乐,借助手偶回忆游戏情节。
教师:让我们完整地来听一听这首音乐,回忆一下稻草人和小鸟玩了什么游戏。
2.围双圈分角色完整游戏。
3.增加队形变化完整游戏。
(1)幼儿探索、表现B段音乐,变化队形换朋友。
教师:小鸟逗了几个稻草人?能不能逗一逗别的稻草人呢?怎样换朋友?都朝哪个方向换?我们来试一试!
(2)尝试增加队形变化完整游戏。
教师:小鸟换了几个稻草人朋友?我们加上前面的赶小鸟,连起来完整地玩一玩!
(注意:这一环节在完整游戏的基础上添加了一个挑战,就是外圈按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换朋友,里圈位置不变。教师以游戏的口吻提出:“能不能逗一逗别的稻草人呢?怎样换朋友?”引导幼儿自我尝试并逐步跟随音乐换朋友。通过提问“小鸟换了几个稻草人朋友”进一步强化幼儿对B段音乐的把握,从而帮助幼儿在头脑中建立啄稻草人与换朋友之间的联系。)
4.增加追捉难度完整游戏。
教师(戴上草帽):谁来啦?农民伯伯带来了一顶神奇的帽子,戴在哪个稻草人的头上,他就变成真的人,去追他对面的那只小鸟,要是小鸟被抓住了,就交换角色!到底这顶神奇的帽子会戴到谁的头上呢?我们听好音乐!
(注意:挑战环节从交换朋友到增加追逐环节,游戏规则逐一累加,既有利于幼儿循序渐进的学习,又能满足幼儿的好胜心,从而不断将活动推向了新的高潮。)
五、介绍音乐,自然结束活动
教师:今天我们玩了什么游戏?这首好听的音乐叫《拍大麦》,我们还可以用它玩很多的游戏呢,下次我们再一起玩吧!
活动反思
合作学习能够激发和满足幼儿的社交需要,是音乐游戏活动的重要快乐来源之一。不管是本节活动涉及到的配合性合作还是竞争性合作,每每出现,幼儿的眼睛都会立刻亮起来。但如果把握不好,合作学习的内容也容易造成混乱。在本节活动中我运用了以下策略来突破这一难点问题。
1.故事为线索,贯穿始终。
故事作为韵律活动的一个手段,已不鲜见,它可以激发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审美情趣,帮助幼儿理解和记忆随乐表现的动作,并进一步帮助幼儿感知音乐的结构。本节韵律活动的音乐分为A、B段,结构简明易掌握,为此我分别编配故事“稻草人赶小鸟”“小鸟逗稻草人”,两个故事情节独立而又与音乐的结构、性质匹配和谐,联合而又体现了故事角色之间有趣的矛盾冲突,以此贯穿始终,激发了幼儿的参与积极性。
2.指偶为辅助,降低难度。
指偶作为一种综合的艺术符号,融合了文化、美学等多重价值,是不可或缺的教育资源。在此节韵律活动中我主要在两处运用了色彩鲜艳、造型生动的“稻草人”与“小鸟”指偶,一处是故事导入环节,解决了现在城镇孩子对稻草人经验不足的困难,让孩子直观了解到稻草人的作用和特征;另一处运用在了完整感受音乐环节,幼儿调动耳、眼等多种感官通道, 一边倾听音乐一边观看两个指偶的表演,从而更好地回忆起完整的游戏情节,降低了愉悦表现的难度,促进了幼儿的思维发展。
3.动作再细化,分解难度。
此节韵律活动的合作表演属于同时“主导与配合”型合作,表现为一方主导、一方配合,在时间上是同时进行的,且每一种角色都是从头到尾跟随音乐做动作的。A段音乐,“稻草人”赶、“小鸟”躲;B段音乐,“小鸟”啄“稻草人”身体的不确定部位、“稻草人”同时作出反应,对动作配合的时间精确性要求严格,相对比较困难。于是在让孩子多感受音乐的基础上,细化动作,如:啄一啄、逗一逗,并提问“啄了几次”“换了几个朋友”……引导幼儿去关注音乐的乐句与节奏,分解难度,引导幼儿更好地把握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