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中外战争长篇小说的思想析解

2016-02-18 23:17:21
西安工业大学学报 2016年7期
关键词:西洋战争小说

王 昊

(西安工业大学 人文学院,西安 710021)



明清中外战争长篇小说的思想析解

王昊

(西安工业大学 人文学院,西安 710021)

从文化学视角对明清中外战争长篇小说进行思想析解,从政治伦理观、英雄崇拜和华洋观念三大方面发掘明清中外战争小说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思想特点.明代长篇小说是小说创作的主流,随着海外贸易长足发展,专门描写中外战争的长篇小说出现.以晚清为界,之前的写作以神怪与中外战争相嫁接的方式,呈现出多姿的幻想和奇情,之后则是在实录小说观的统领下,从想象走向趋实,贯穿以大国独尊的英雄崇拜、战而终胜、救亡图存的爱国思想情感,不断探索趋于理性的思想观念——华洋观念,达到明清中外战争长篇小说创作的巅峰.

中外战争;政治伦理;英雄崇拜;华洋观念

明朝万历年间,以利玛窦为代表的西方传教士远渡重洋,从大洋彼岸的西方国家纷至沓来,到他们自认为神秘的东方大国——中国传教布道,“洋人”西学一时间成为士大夫之间的时髦学说,普通国民颇感震动.同时明代以来,国人与海外“洋人”之间的商贸不断发展繁荣,经常漂洋过海游走于国内外的“洋人”和国人商贾为国人们宣扬着新奇的海外见闻,使得中外交流呈现出异彩纷呈的新图景,小说对战争的摹写也随之延伸至中外战争.明清以中外战争为描写对象的长篇小说有明晚期的《三宝太监下西洋通俗演义》(以下简称《西洋记》)、清中叶的《飞跎全传》及晚清期为数众多的新小说.

在明清中外战争小说中“华夏优越论”思想消长与更生,小说描写以暴力战争展示双方国力高下和地位尊卑,呈现出起伏有致的爱国思想情怀,反映了作者复杂的内心世界和深沉悠长的民族情感.

1 明至清中期中外战争长篇小说的析解

明至清中期的中外战争长篇小说采取神怪与中外战争相嫁接的方式,代表作有《西洋记》和《飞跎全传》,一些局部描写中外战争的长篇小说也采取这一方式,如《野叟曝言》《女仙外史》《蟫史》等.究其原因,首先源于国人对幅员辽阔的域外世界的认识还处于懵懂状态,《西洋记》这样描绘世界图景“天覆地载,日往月来,普天下有四大部洲:一个东胜神洲,一个西牛贺洲,一个北俱芦洲,陛下掌管的山河就是南瞻部洲”[1],接着借碧峰长老所画的四大部洲的“经折儿”展示了郑和所要经过的西洋各国,诸如金莲宝象国、爪哇国、女儿国等十八国.参照《明史·郑和传》及郑和随员马欢、费信所著的《瀛海胜览》《星槎胜览》及汪大渊的《岛夷志略》,可以发现其中准确详实的国家寥落无几,“书中的描写仍然是神话化的,只是这一神话的主角不再由神佛充当,而是由被神化了的人来担任,其情节仍然不如真正的历史有趣,这是由于作者虽然了解这一史实,由于不同的文字体系和语言交流障碍等原因,未能得到足够的写作材料去客观描述史料实际情况等的细节,《西洋记》的神魔化与作者罗懋登所掌握史料的不足有很大关系”,使得思想“知识与经验的范围越小,幻想的空间就越大”[2],从而促成神怪化是这一历史时期小说对中外战争一种合理的演绎.其次神怪小说契合当时国民长期积淀的宗教心理,尤其明代三教合流具有强大思想动力和空前规模,因果报应、转世轮回、服丹养生等宗教思想观念在此时具有众多信徒和深远影响,既为小说创作的思想上和学识上的支持和储备,又为其接受和传播提供了社会土壤.“在19世纪之前的中国古代战争小说中,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此类将现实加以魔幻化的情节,成为小说创作的一种普遍风尚”[3].

明至清中期的中外战争长篇小说的思想共同点是明显的.首先,小说主要人物俱是三教中人.虽然小说描写海外战争,但呈现的却不是刀戈剑戟的血腥拼杀,而是形形色色的佛法道术.《西洋记》的主人公根本不是三宝太监郑和,而是金碧峰长老和张天师,一路上所遇到的敌手俱为身怀绝技的佛道中人,这使得作者将郑和航海伟绩,更多地归功于两人的神通,一路上诛妖除怪、逢凶化吉.《飞跎全传》中,跳跎子之所以能够衣锦还乡、受封跎王,凭借的是他从道家悬天上帝那里习得的奇门遁术,四国联盟请来的救星是佛家的脱空法师.

其次,小说都宣扬三教合一的思想内蕴.《西洋记》主角分别是金碧峰长老和张天师一佛一道两位人物,虽然作者有明显的扬佛抑道的用意,如郑和西行途中所遇的敌人,多为道教人物,而张天师的法术总也不敌金碧峰.作者并没有将道家压得一无是处,而是使两人互相协作、和平共处、同心辅国,共助永乐帝“抚夷取宝”的宏伟大业,表现出作者对三教合流的思想认同,对佛、道的尊重和认可:尊佛不忘道,敬道不忘佛.《飞跎全传》中直接道出“有海外天子的旧臣秦与理说道:‘今日两下既已和好,何不请三教归宗.’抗囊菩萨道:‘这个容易,释教是脱空祖师,道教是悬天上帝,儒教是跳飞跎子,不知众人以为何如?’众人大喜,于是三教都拜在抗囊菩萨门下”[4],三教归一,共拜儒门.两部小说有着截然不同的审美风格和文化内涵.《西洋记》中,作者着力塑造以金碧峰为主英雄人物,体现着儒家的政治伦理观,通过描写波折跌宕“抚夷取宝”的西征之路,将上邦情结叙说得淋漓尽致.小说着力塑造佛界长老金碧峰的正面形象,他乃如来佛祖授记师父燃灯古佛,为救东土苦厄投胎转世,接着又写他如何在与张天师斗法中取胜,尊为国师,荣宠备极,这为后文彰显他的非凡德才奠定了坚实基础.在西征路上,竭力歌颂了他集忠诚、仁爱、慈悲、智慧、无坚不摧于一身的英雄形象,如写他的仁爱和慈悲,十六回白龙江上,当郑和和张天师要用五十个生病军人来祭江时,他却借用诸葛亮祭泸水之法,用纸糊成军士模样,“肚里安上些猪羊鹅鸭肠肚血脏”[1]化解此难,小说叹道:“长老只是这一句话儿不至紧,正叫做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莫说是救了五十个军人的性命,这都是佛爷爷运用之妙”[1].再如写他的智与勇,集中表现在斗法伏怪的情节中,代表章回如三十四到四十五回写他与王神姑斗法.作者大肆渲染法宝迭出眼花缭乱,法术高深千奇百怪,参加斗法的人物更是仙品甚高,这些都凸显了金碧峰的智勇非凡.小说极力刻画了凡人的智勇双全,如王明盗宝,所盗之宝每次各有不同,盗法又各自相异,如此多变求新显示了这位征西大都督的过人勇力.作者借助波澜诡谲的情节,生动活泼的语言,颂扬了大国僧道的高深功力和中华英雄人物的聪明才智,从而体现作者英雄崇拜的思想.

另外,小说通过描写金碧峰歌颂了忠君和信义的政治伦理道德,还通过永乐帝颂扬了仁民爱物的德政思想.当西征一行归国后,永乐帝看过览过各国呈文,看过各色礼物,说“此行诸将士勤劳,天师、国师扶助,皇风宣畅西夷,夷而慕华,莫大之益.但越海浮,搜奇索异,不足为宝.又且狮象之类,每日食万钱,非中人数十口之费,不足给养,谓缓急何?着所司一切不可驯服之物,置之牧养之所,毋令伤人;一切飞走之类,纵之闲旷之地,容其自去;一切有用之物,给散各司候用;一切珍宝,藏之内帑”[1],显示了大国君主扬威德于天下的上邦精神和体民惜物的雍容态度.郑和一行过关斩将,历经三十九国磨难,一直走到了“极天之西,穷海之湄”的酆都鬼国,所遇各国均呈上了降书顺表,贡献了大量异域珍宝,把“抚夷取宝”的上邦情结宣扬得淋漓尽致,透过神怪的虚幻,行文中处处洋溢着中华帝国无上的优越感和浓厚的爱国情.

表面看来《飞跎全传》和《西洋记》一样,虚构了腊君这一国君形象,“亏他空拳赤手就打下一座江山.十三岁走湖广,慢慢取了荆州,得了钻天句容、遍地徽州,又得了老不入川、少不入广的法儿”[3],显然借此指代中华天子,从而和海外天子形成对峙力量.他对海外天子的进贡不但照单全收,还扣留殿下猛古儿和一个使臣做人质,任海外天子“一连讨了三回,腊君仍是不放”[3],直至挑起海外战争,极大的彰显了大国的嚣张霸气和中华天子高大威猛一言九鼎的形象.《飞跎全传》用一群跳梁小丑取代了可歌可泣英雄人物,解构了儒家政治伦理的忠君与仁政,“华贵夷贱”观念也因此消减.《西洋记》用曲折有致的情节,雅驯生动的语言,丰富瑰丽的想象,成功塑造了英雄们的伟岸形象,彰显了忠君仁政的政治理想,构筑了天朝大国的鼎世宣言.《飞跎全传》反其道而行之,用平淡无奇的情节,俚俗促狭的语言,信手捏来的调侃,将这一切泯灭殆尽.《飞跎全传》通篇用扬州俗谚写成,这也是其突出的艺术魅力之所在,以方言谐谑之美取代了情节之美.小说主人公外号“飞跎”一语乃扬州土语,焦循《易余龠录》卷十八云:“凡人以虚语欺人者,谓之跳跎子;其巧甚虚甚者,则为飞跎”[5].其本名作者语多嘲讽,石信,字不透,隐喻其铁石心肠.人如其名,这使得无论在之后的情节里,他做出何等丰功伟绩,都跳不出小人发迹的窠臼.作者在小说伊始就揶揄讽刺,彻底瓦解了国君的威严和臣僚的贤明.国君称为“腊君”,宫殿叫做“无底殿”,喻其贪婪,其收宝物扣殿下的不耻行径被海外天子斥为“腊手太重”,让人从“腊”联想“辣”,借以揭露国君残暴无德的本性.同时还刻画了屎迷星、没良星、鹦歌鼻子、称钩星等一帮辅佐腊君的“穷文富武”们.从而使小说描写去掉了以往代表正义的国家形象,小说中的战争就成为无义之战,跳跎子所报效的不过是一个腌臜污秽的朝廷,消解了小说中惯用的“忠奸对立”情节模式,架空了其中的英雄形象.

究其原因,《西洋记》的作者罗懋登身处明末时期,此时政坛内外交困失和四夷,他描写这一往昔的国家盛事,是要表达他个人对于救世英雄的强烈渴望,对国家复兴重振朝纲的急切心情,虽然在小说末尾郑和一行未找到镇国之宝传国玉玺,暗藏着作者梦碎的无奈悲概.从小说创作的整体风格可看出作者的创作思想是积极的,中华优越论在其中被渲染到极致,“其一,地理位置中心论,即‘中国据内,为君为父;夷狄居外,为臣为子’其二,中国民俗优越论.中国上邦,物阜民丰;幕尔小国,野蛮贫穷.其三,中国人种优越论”[6].这一思想在明代各阶层具有相当的普遍性,这使得《西洋记》难免追忆往昔的痛楚,但更多的是鼓舞砥砺奋发的意志,张扬“皇风宣畅西夷,夷而慕华,莫大之益”的思想情感,凸显“华贵夷贱”的文学旨趣,代表着时人“华贵夷贱”大国外交的思想观念.《飞跎全传》作者邹必显生活的清代,统治者本为关外夷族,康雍乾三朝血腥的文字狱在知识分子心目中还弥漫着愤怒和惊恐,乾嘉年间国事已渐露衰颓,没落的科举制又垂死挣扎地勒紧了知识分子的喉咙,作者运用俚语方言的游戏放浪之语,对这个行将就木的时代发出苍凉的笑声,引起强烈的共鸣,在康乾时期名噪一时,成为“郡中称绝技者”[7].《飞跎全传》促狭泼辣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时代、政治和人生巨大的绝望和内心难以平复的伤痛,华与夷已成为无谓的固守和执着.此时,作者内心思想发生巨大变化,思想观念得到发展和升华:华人之华,已非以往无上优越之帝国;洋人之神怪或夷蛮,已非以往光怪陆离之域外神怪或不可同语的未经教化穷苦落后的荒蛮国;洋对华无须仰视与朝拜;华与洋彼此平等,小说描写中外战争是在平等境界中发生的相互“游戏与嬉戏”,显示出平等平和对外交往的思想新观念——华洋观念.

2 晚清的中外战争长篇小说析解

进入晚清,中外战争长篇小说掀开了新篇章.中日甲午战争的隆隆炮火彻底摧毁了国人虚妄的优越感,促使中华民族思想觉醒,随后的戊戌变法成为先进知识分子在政治舞台的全新登场,庚子国变最终让清廷也认识到闭关锁国抱残守缺只有死路一条,被迫接受西方思想全面学习西方,随着科举的诏停,新式学堂的创办和出洋留学的大热,域外已不是神怪充斥的世界和随意涂抹的天地.梁启超倡导小说界革命,使得小说救国的思想观念炙手可热,中外战争小说是其中重要的一类.知识分子敏锐地认识到正是由于一次次的中外战争战败,不断地割地赔款,国家的主权才丧失殆尽.作者们保持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创作了许多描写中外战争的长篇小说,代表作如描写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罂粟花》,中法战争的《死中求活》《中法战纪》,中日甲午战争的《中东大战演义》,庚子国变的《救劫传》《庚子国变弹词录》和《邻女语》,在《飞跎全传》中所传达的思想观念——华洋观念再次凸显,与《西洋记》表现大为不同,宣告演绎神怪失去了以往魔力.

首先,作者高扬爱国救世的思想旌旗,对中外战争的描写多依傍史实,尝试去深挖导致战争爆发、影响战争走势、决定战争成败的诸个关键因素,这使得小说描述的中外战争的始末渐趋丰满可感,随之几千年来的华贵夷贱的天朝之威被击碎.小说《罂粟花》中,元和观我斋主人就极力挖掘第一次鸦片战争开战的因由,并将之归纳为外国人要求通商,若顺其要求,这场战役完全可以避免.基于此,即使对待林则徐这样的民族英雄,作者因其没有应洋人通商之求,而颇有微词“这年八月,义律托一个别国西洋人到林钦差那边来说情,情愿依照钦差的号令,设或夹带烟土的,船货充公就是,那斩首一条,总不肯依,林钦差因此不准.”倘若林钦差趁着这个时候就此歇手,后来便没事了”[8].

其次,作者出于急切的救亡图存之心,描写原本在中外战争小说中作战双方剑拔弩张的对立关系已经松动缓和,在《救劫传》中体现得最为明显.“中国的人,看见他们面貌不同,言语不同,服饰不同,便欺负他是外国人,称他是夷狄.列位!要晓得古代夷狄,都是我中国边界穷苦地方,未经教化,不知礼仪的人,与现在各国来通商的洋人,绝不相同,岂可混乱说他是夷狄?至于相貌言语不同,那时地土之故.我中国人,各省地方也有不同的,难道就算是夷狄不成?一定要同他作对吗?”[8]作者指出洋人的身份,他们绝不是落后粗俗的夷狄;继而将长期激起中国人民仇洋的鸦片烟和基督教一一解释开来.关于鸦片烟,作者将矛头内指,指出鸦片之横行中华,根源不在英人倾销,而在国人堕落贪吃,试想人人都深知鸦片害人,不予采买,则从根本上断绝了英人鸦片的销路,此语一语中的.再谈洋教,虽为异种宗教,但深究其教理教义,发现其多合中国儒家礼法,且无赖教民惹是生非,也非入教而为,教士的良莠不齐,也属惯常,犹如儒生学问优劣一般.

小说中这样的描写频频出现,显然与晚清的民族情感相矛盾.救亡图存是近代知识分子思想中的历史重任,小说描写中外战争中我国的惨败,痛缅国事危亡,固然能够砥砺民族士气,奋起抗击外辱.但无论是改良派,还是革命派,都已经深刻认识到向西方学习是大势所趋,要学习首先就要消除中西之间的隔阂和对抗的紧张状态,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小说中会出现刻意赞美列强的文字,无非是想启迪民众放下以往的成见,开眼看世界、虚心学西方,从而去实现中华民族的崛起与复兴.两者完美统一在爱国救亡、启悟民智这一时代主题之下,这使得晚清这些小说与《西洋记》之间有了共通之处,或暗讽隐喻,或痛陈国事,都是为了引起世人特别是当权者对疗救国家的关注,因此小说中蕴含了深刻沉郁哀婉的爱国情感,皆出自作者的爱国思想情怀.

晚清时幻想型的中外战争小说依然得到延续,并借此复苏了传统中的天朝中心论,代表作品为碧荷馆主人的《新纪元》,它是《西洋记》、《飞跎全传》这类神怪小说的延续,彻底摈弃了神怪因素,显示出时代赋予的新特色——科幻.小说描写了以中国为代表的黄种人族群迅速崛起后引发白种人族群深感“黄祸”危机,由此爆发了一场中西大战.虽然是幻想,但作者视角却植根于现实,不再是出尘桃花源式的幻想,而是混合了中西价值观、政治制度等的复杂物,“说穿了都是现实的倒影延伸”[9],这体现在三个方面——被欺凌民族和国家的独立、富强与相互联合,社会发展要依靠科技的不断进步,复兴后的中国要继续坚持“华洋观念”发展和平友好的外交政策.将这种幻想与期盼深植于世界体系中,显示出鲜明的思想政治色彩.

晚清中外战争长篇小说高度赞颂忠于职守、奋勇杀敌、为国捐躯的爱国志士和民族英雄.在《中东大战演义》中用两个细节——邓世昌撞船及义犬救护,左宝贵誓死不脱黄马褂,将两位中华英雄忠君报国的神武风采毕现纸上.但对比之下发现,作者们更着力塑造了那些卖国求荣、昏聩庸碌投降官僚,如《罂粟花》中的钦差大臣琦善到广州后,不思与洋人义正言辞地交涉,一味去苟且巴结洋人“可恨这班奸臣琦善等,定要弄到广州去办理,各省督抚又无缘无故地到处巴结洋人,做出种种丑态,倒被洋人看得中国不值一文钱,后来到了广东,更故意需索起来”[7].小说不再大费笔墨歌颂英雄人物,而是着重用文字刻画反面形象,使其更具艺术生动性和感染力,从而痛彻淋漓批判乱臣贼子,使得批判深度和力度远超歌颂和褒扬.促使这一状态转型的根本原因是急迫的救国救民的爱国思想,作者清醒认识到晚清爱国志士和民族英雄无法力挽狂澜保国卫民,罪魁祸首就是奸佞小人兴风作浪,故加强了对祸国殃民罪臣败将的严厉批判和谴责,在思想上,“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暴露为特征的清末新小说的艺术审美倾向,即以抨击现存的腐败政治和鞭挞封建官僚颟顸无能为创作目的,重在引起人民对现实社会的否定和抗争”[10].

晚清前的中外战争长篇小说一直保持着神怪性,负载着文人思想的美好期待或辛辣讽刺,用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情节或方言俗谚的辛辣语言,展现着一个虽不真实却五光十色的海洋彼岸和域外世界.晚清之后,西学新知大量涌入,一次次中外战争摧毁了虚傲的帝国,在经历痛裂之后,国人的思想空间意识从天下转向国家,“天朝大国”世界中心的上邦情结彻底瓦解,从“华贵夷贱”转向了努力学习西方洋为中用,晚清文人的身份认同从天下的主人到了落后的挨打者,并由此构成外向社会和内向自我的主体性的发生和构成,看似外指和比较性的小说意图,其实仍然延续了之前的内指性,并由于启蒙和疗救的思想功用,呈现出一种较为趋同的情感取向.但由于太近的时空,救国的迫切性,执着于发动民众,使得作者无法与热切关注的客体拉开距离,从而无法获得相对客观的描摹和反思.加之晚清价值体系分崩离析,新的思想价值体系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得以建构和认可,使得作者无法对中外战争做出更为充分地理性思考,建立起战争叙事的合理视角和价值判断,所以即使他们全身心去探索,去呈现他们理想中的完美答案,仍与他们追索的现实之间充满了种种隔阂和误解.这正是这类小说大多显示出态度真诚却又认识浅薄的主要原因,如在《罂粟花》中一味将战争爆发的原因归于清廷和朝臣没有满足英人的通商要求,《救劫传》《庚子国变弹词录》将庚子国难的责任完全推给义和团及支持义和团的乱臣贼子,“对义和团责难备至.对帝国主义所施与民众之残暴,则一笔未及”[11].如《邻女语》前六回中以金不磨为视角的限知限能叙事,被赞为“实近日历史小说之别开生面者”[12].为了扩充视野,增大小说容量,第七回又转入了全知全能的叙事中来,远没有达到推陈出新的艺术效果.由于作者深受小说界时下思想的影响,注重小说的政治功利性,将小说从娱乐导向思想教诲,在结构中频繁出现用议论消解甚至统摄情节的做法.《救劫传》中大量单纯的说理,情节只是为了说理而存在,既无连贯性更谈不上曲折生动;或力求客观而过度实录,缺乏文采.《中东大战演义》中《马关条约》的签订,本是全书的高潮,应写得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特别是其中李鸿章遇刺、激烈的两方舌战、暗地里的双方较力,尤可加入人物内心的诸多描写,但却全无,李鸿章的委曲求全百般哀告,伊藤博文的嚣张跋扈野心勃勃,在小说中仅把这两位风云人物的性格特质用平铺直叙的“曰”“云”的人物对答来展示,仿若谈判笔记,很少辅之动作表情语气等描写,更没有细节描写,显示出对文言报道对话的极力模仿,虽然给人以真实感,但这样的人物描写和情节设计,形如流水账,读之干涩无味,无身临其境之效,虽然也突出了几个历史人物的形象,却是框架式的描写,血肉并不丰盈饱满.可圈可点的只有《庚子国变弹词录》,成功地使用了旧瓶装新酒,阿英赞它为“代表了旧弹词的最高发展,是突破了英雄美人、才子佳人一般的固定的老套内容,开始走向广大的社会生活,历史上的特殊事变”[13],并认为它是“最能反映这一国变,最通俗的,而又有文艺价值的书”[13].

晚清文人饱受中外战火的洗礼,目睹国家在中西交往中的主动地位降为被动屈从,多次战败求和受西洋控制,屈从于西洋规则,这导致“华贵夷贱”的传统观念的巨变:“华夷”观念渐趋土崩瓦解,这代表着时人思想的巨大进步,突出表现在近代先进知识分子身上,促使其向以往的神怪异邦做了彻底告别,消解了之前上邦大国为中心的天朝之威,代之而起的是西学东渐洋为中用的爱国思想和趋于平等平和中外交往的观念——华洋观念.小说描写中外战争是吐露作者思想的窗口和途径,作者将中外战争小说视为思想政治的传声筒,深刻地发掘着战争影响的方方面面,推崇中外交流中平等的华洋观念,同时不断洞悉着“洋人”与中国传统观念中的夷蛮不同,“洋人”不但不比中国人落后,而且在很多方面独具优势,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反思,从而为大规模深入地向西方学习铺平了道路.

3 结 语

明至清中叶的中外战争小说以演绎神怪的方式,显示着儒家上下尊卑伦理思想原则在中外交往的国际关系上的延伸.进入清晚期国事衰弱,中外战争题材长篇小说文本数量激增,内容从虚幻走向真实,实现了思想上的突破,达到了明清中外战争长篇小说创作的巅峰.时人使中外战争小说寓教于独特的思想意蕴,使小说呈现出“杂而不乱”的状态,符合当时读者拿小说当经史子集和教科书的阅读心理,在中外战争小说作品的影响下,成就了作者展示进步思想和传播中外交流平等平和的华洋观念的双重功效.

[1]罗懋登.三宝太监下西洋记通俗演义[M].北京:昆仑出版社,2001.

LUOMaodeng.HistoricalNovelofSanboEunuch’sVisittotheWesternWorld[M].Beijing:KunlunPress,2001.(inChinese)

[2]刘红林.《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神魔化浅谈[J].明清小说研究,2005(3):209.

LIUHonglin.HistoricalNovelofSanbaoEunuch’sVisittotheWesternWorld[J].TheResearchonMingandQingDynastiesNovels,2005(3):209.

(inChinese)

[3]邹必显.飞跎全传[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

ZOUBixian.TheLegendofFeituo[M].Beijing:HuaxiaPress, 1995.(inChinese)

[4]焦循.焦循诗文集·易余籥录[M].扬州:广陵书社,2009.

JIAOXun.TheCollectionofJiaoXun’sPoems[M].Yangzhou:JiangshuGuanglingPress,2009.

(inChinese)

[5]沙宗平.从罗懋登《三宝太监下西洋记》看明代之中华文明中心论[C]//郑和下西洋与文明对话国际研讨会.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5:68.

SHAZongping.ChineseCivilizationCentrismintheMingDynasty:FromLuoMaodeng’sHistoricalNovelSanbaoEunuch’sVisittotheWesternWorld[C]//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theConversationofCivilizationandZhenghe’sGrandVoyagestoWesternWorld.Yinchuan:NingxiaPeoplePress,2006:68.(inChinese)

[6]李斗.扬州画舫录[M].北京:中华书局,1960.

LIDou.CollectionofYangzhouPaintedBoats[M].Beijing:ChinaPress,1960.(inChinese)

[7]元和观我斋主人.中国近代珍稀本小说17·罂粟花[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7.

Yuanheguanwozhaizhuren.RareNovelsinModernChina17·Poppy[M].Shenyang:SpringArtPublishingHouse,1997.(inChinese)

[8]对镜狂呼客.中法战争文学集·死中求活[M].北京:中华书局,1957.

Duijingkuanghuke.NovelsabouttheSino-FrenchWar:StruggleforSurvival[M].Beijing:ChinaPress,1957.(inChinese)

[9]王德威.被压抑的现代性——晚清小说新论[M].宋伟杰,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WANGDewei.RepressedModernities—NewCommentsonFictionsintheLateQingDynasty[M].SONGWeijie,Transl.Beijing:PekingUniversityPress,2005.(inChinese)

[10]陈颖.中国近代反侵略战争小说综论[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2):60.

CHENYing.ReviewsontheNovelsaboutWarsAgainstAggressioninModernChina[J].JournalofFujianTeachersUniversity(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sEdtion),1997(2):60.(inChinese)

[11]阿英.晚清小说史[M].北京:作家出版社,1955.

AYing.HistoryofFictionsintheLateQingDynasty[M].Beijing:Writer’sPress,1955.(inChinese)

[12]蒋瑞藻.小说考证·续编[M].北京:古典文学出版社,1957.

JIANGRuizao,EvidentialInvestigationonChineseNovel:Continued[M].Beijing:ClassicalLiteraturePublishingHouse,1957.(inChinese)

[13]阿英.小说二谈[M].北京:中华书局,1959.

AYing.SecondDiscussionofChineseNovels[M].Beijing:ChinaPress,1959.(inChinese)

(责任编辑、校对白婕静)

NovelsabouttheSino-ForeignWarinMingandQingDynasty

WANG Hao

(SchoolofHumanities,Xi’anTechnologicalUniversity,Xi’an710021,China)

ThepaperanalyzesthethoughtsofnovelsinMingandQingDynastiesaboutsino-foreignwarsfromtheperspectiveofculturology,discussingtheirthoughtsatdifferentstagesfromthethreemajoraspectsofpoliticalethic,heroworshipandequalsino-foreignexchanges.Withtherapiddevelopmentofoverseastrade,thenovelsaboutsino-foreignwarsemergedintheMingDynasty.BeforethelateQingDynasties,thenovelswerefullofcolorfulfictionandromancebygraftingmonstersintothewars,andlaterrealismbacamedominantinnovels,whichwentgraduallyfromimaginationtoreality.Thesenovelswerefilledwithpatrioticideas,includingworshipingtheheroes,winingthefinalvictoryandsavingthenation.Thenovelsduringthisperiodcontinuedtoexploretherationalthoughts-equalsino-foreignexchanges,andfinallyreachedtothepeakintheMingandQingDynasties.

sino-foreignwar;politicalethic;heroworship;ideaofequalsino-foreignexchange

10.16185/j.jxatu.edu.cn.2016.07.012

2015-11-08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4AZJ002);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15XZW013);

王昊(1979-),女,西安工业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近代文学.E-mail:dulusf@163.com.

中图号:I242A

1673-9965(2016)07-0586-06

陕西省社科基金(13J186);陕西省教育厅社科基金(14JK1321)

猜你喜欢
西洋战争小说
未来战争我们最强
心声歌刊(2021年4期)2021-10-13 08:31:40
清宫里的西洋钟表师
紫禁城(2019年11期)2019-12-18 03:14:40
紫禁城内的西洋科学家
紫禁城(2019年11期)2019-12-18 03:14:34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被风吹“偏”的战争
学生天地(2019年32期)2019-08-25 08:55:12
他们的战争
对郑和下西洋的再认识
西洋船模王——童鑑良
航海(2014年6期)2014-12-12 10:36:03
战争
英语学习(2009年7期)2009-08-05 05:3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