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加快四川民族医药人才培养的思考

2016-02-18 11:01李佳川许世林
关键词:医疗卫生医药卫生

李佳川,顾 健,许世林,刘 鹏

(西南民族大学药学院,四川 成都 610041)

对加快四川民族医药人才培养的思考

李佳川,顾 健,许世林,刘 鹏

(西南民族大学药学院,四川 成都 610041)

目的对四川民族医药人才培养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为民族医药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提供科学的对策和建议.方法通过民族地区实地走访、高校调研以及相关文献资料查询,多途径整理四川民族医药人才培养的现状,并提出相关思考.结果近些年来,四川民族地区医药卫生人才培养取得了较好的新成绩,但民族地区医疗卫生人才数量不足、分布不均、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仍是制约民族医药发展的重要瓶颈.结论优化建立多形式、多层次的民族医药人才培养体系,对加快四川民族地区医药人才培养,提升四川医疗卫生水平,促进四川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四川民族地区;民族医药;人才培养

民族医药是各少数民族在长期与疾病斗争过程中,通过长期医学实践形成的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医疗体系,是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四川是多民族聚居省份,民族地区土地面积占全省60%以上,是全国第二大藏区、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和唯一的羌族聚居区,素有“中医之乡”、“中药之库”的美誉,既是我国重要的中药及民族药资源宝库,又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南派藏医”的发祥地,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近年来,在中医药现代化科技产业的强势带动下,四川民族医药事业蓬勃发展.民族医药事业的发展,关键在于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加快四川民族地区医药人才培养,对提升四川医疗卫生水平和农牧民健康水平,促进四川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意义十分重大.本文通过民族医药实地走访、高校调研以及相关文献资料查询,多途径整理四川民族医药人才培养的现状,并提出相关思考,以期为建立多形式多层次的民族医药人才培养体系提供科学的对策和建议.

1 四川民族医药人才培养的现状

1.1 民族医药人才培养取得新成绩

多年来特别是近些年来,在四川省委、省政府和民族地区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关怀下,先后在2007年颁布《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民族医药事业发展的意见》、2011年《四川省民族地区卫生发展十年行动计划(2011~2020年)》、2012年《健康四川2020》发展战略、2014年《四川省卫生厅关于印发2014年全省卫生工作要点的通知》等一系列加强民族医药人才培养的相关文件和通知.同时,各有关部门单位积极配合支持、对口支援地区和单位无私援助、卫生计生系统特别是民族地区卫生计生系统干部职工团结奉献,认真实施民族地区卫生队伍建设行动,四川民族地区医药卫生人才培养取得新成绩.

据四川省卫计委资料显示,截止2015年,全省民族地区卫生人员达到76166人,较2010年增长38.57%,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执业(助理)医师、注册护士、专业公共卫生人员分别为3.66人、1.36人、1.29人和0.49人,分别比2010年增长39.01%、15.34%、75.72%和38.15%,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超过全省平均水平;中高级卫生技术人员比例提高到18.69%;在民族地区乡镇以上实现了中医药民族药全覆盖.

1.2 多形式多层次的民族医药人才培养体系正逐渐形成[1-3]

(1)高等教育

充分发挥在川高等学校教学资源优势,突出民族医药专家以及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的作用,加强民族医药专业研究生和本科生各人才层次的培养,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积极创建民族医药高等教育保障体系.

第一,从办学规模来看,全省培养民族医药专业本科人才的高等院校主要有西南民族大学药学院和成都中医药大学民族医药学院.西南民族大学是新中国最早建立的民族院校之一,是国家民委与教育部、国家民委与四川省人民政府共建的重点民族院校.学校以“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服务,为国家发展战略服务”为宗旨,较早在全国开展民族医药高等教育,拥有较齐全的民族医药本科教学体系.2001年招收制药工程专业本科生,2004年招收药物制剂专业本科生,2006年招收中药学(民族药物方向)专业本科生,2011年招收药学专业本科生,2013年招收藏药学专业本科生,民族药物化学硕士研究生,2014年招收中药学(彝药学方向)专业本科生,同时获批四川省省级制药工程卓越工程师试点专业招收.尤其首次在我国招收中药学(彝药学方向)专业本科生,实现了彝族文化教育史上彝医药现代教育传承零的突破,将彝族民间自生自灭的师徒传承创新为国家高等教学体制化的传承,填补了国内外彝医药学科的空白.同时,为进一步推进民族医药特色专业藏药学、中药学(彝药学方向)、中药学(民族药物方向)本科专业的建设,学院还分别在四川阿坝州红原县宇妥藏药药业有限公司、四川好医生攀西药业有限公司、云南楚雄州老拨云堂彝医馆、云南黄家医圈中医肿瘤医院和云南黄家医圈制药有限公司等多个民族医院或药业有限公司建立了民族药学教学实习实践就业基地,切实将理论和生产、医疗实践相结合促进民族医药专业教育的发展.学院目前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000余人,研究生70余人,年招生规模240余人,其中少数民族学生占全院学生总人数的2/3,涵盖31个少数民族,藏药学和中药学(彝药学方向)专业学生全为藏族和彝族.近15年来,先后为民族地区培养了近2000余人民族医药专业技术人才.同时,成都中医药大学民族医药学院作为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中第一个建立的民族医学院,拥有藏医学和藏药学两个本科专业.1992年开始招收藏医学专业专科生,2001年招收藏医学专业本科生,2007年招收藏药学专业本科生.学院目前已招收和培养藏医藏药专业学生近500余人,年招生规模80余人.

第二,从办学层次来看,全省目前已拥有较完整的“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一体化、多层次的高等民族医药人才培养体系.西南民族大学药学院拥有“民族药物化学”二级学科硕士点,成都中医药大学民族医药学院拥有“民族医学(含:藏医学、蒙医学等)”二级学科博士点,2010年培养了我国第一位民族医学博士后[4].近10年来,两所学校先后共培养民族医药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学专业人才100余人.

第三,从办学师资来看,西南民族大学药学院现有教职工27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9人,具有博士学历教师16人、硕士学历教师8人,35岁以下青年教师全部具有硕士以上学历,有7位教师具有海外留学或博士后经历.研究生培养方面,现有专兼职博士研究生导师3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3人.同时,成都中医药大学民族医药学院现有教职工15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5人;具有博士学历教师6人、硕士学历教师4人.拥有专兼职博士研究生导师9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1人.两所院校通过近几年不断的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已形成一支结构合理、师资力量雄厚、老中青梯度传承的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学科研创新团队.

第四,从学生就业率来看,近几年来两所院校民族医药相关专业本科生就业率达到90%以上,硕士研究生达到95%以下,博士研究生达到100%,这些民族医药高级专业人才已成为全国各地各级民族医院、民族医药生产与经营企业,各级民族医药科研院所、教学单位,保健养生康复机构等民族单位的主要业务骨干和技术力量.

(2)中等教育

近5年来,在《四川省民族地区卫生发展十年行动计划(2011~2020年)》的指导下,为进一步促进四川民族地区基层医药卫生水平的发展,四川省卫计委结合民族地区自然药材优势以及自身民族医药的历史宗教信仰影响[5],先后发展和扶持了一批适合民族地区群众需要的民族医药职业教育卫生学校.甘孜卫生学校设有藏医学、藏医医疗与藏药高职/中职专业;四川省阿坝卫生学校设有藏医医疗与藏药高职/中职专业;四川省藏文学校也含有藏医和藏药两个特色中职专业.目前已形成了联办培养高职教育(3+3、3+2以及定向免费培养模式)、成人专科教育与中职学历教育、继续教育与短期培训相结合的多办学格局,为民族地区基层医疗单位培养了大量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才.据统计,阿坝全州基层医疗单位中,90%都毕业于阿坝卫生学校;甘孜卫生毕业生已占全州18个县300多个乡(镇)卫生人员的94.7%,县以下的医疗卫生单位的主要负责人80%毕业于甘孜卫校,还有部分已担任了县级及以上领导职务,这些人员已成为当地民族医疗卫生战线的业务及管理骨干.

(3)师徒传承

师承教育也是民族医药人才培养尤其民族地区当地医药传承与培养的重要形式组成.四川民族地区多分布在四川岷江上游、大小凉山与安宁河流域,以及甘孜、阿坝高原地区,地形复杂,海拔悬殊,气候多变.特殊的地域因素以及历史、文化、语言等诸多因素的限制,诸如羌医药、彝医药、土家族医药等,家传和师承已成为这些民族医药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要形式[6].通过口传心授、脚踏手指或投师学艺,方药对换等多种方式将民族医药沿袭下来.全国著名藏医学家旦科教授博览藏医药古籍文献,结合教学实际,亲自编写各类藏医药中专教材13种,78万多字,包括《藏医药常用验方荟萃》、《四部医典》对勘版上册等.旦科教授从1974年开设藏医师承班至今,先后为阿坝州培养出合格的藏医药人员2100名.著名藏医果塔拉吉·彭措热登出身于正宗传承的藏医世家,是甘孜南派藏医泰斗级人物,在国内外都享有盛誉.多年来他义务讲学带徒,培养了大量优秀藏医人才,充实到各乡村建立藏医门诊,为甘孜州乡村医疗卫生战线输送了新生力量,纷纷成为基层卫生单位骨干.

(4)继续教育、人才引进、对口帮扶等多种形式并存

近10年来,四川省卫计委、省中医药管理局先后开展多项藏医药继续教育培训项目,大力提升民族地区基层医药卫生人员中医药、民族医药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从2004年开始,从甘孜、阿坝两州选拔多名藏医药技术骨干,送至西藏自治区藏医院培训,通过“藏医药人员赴藏培训项目”,提升其藏医药学术水平和临床能力,这些学员回到当地后,已成为当地藏医药的学术带头人.从2003年起,在凉山州实施了“乡村医生中医学专业学历教育项目”,在让广大乡村医生提高医疗业务水平的同时,通过3年的继续教育学习,取得普通中专文凭,获得参加执业助理医师的考试资格.通过项目的实施,已招收三届学员近600余人,稳定了民族地区乡村医疗队伍,提高了中医药、民族医药服务的能力和水平.2015年,来自阿坝州、凉山州的28名学员参加了在成都中医药大学为期两个多月以四大经典临床应用为主的中医药学习和培训,通过“乡镇卫生院中医临床骨干培训项目”的实施,极大地提升了民族地区乡镇卫生院中医药骨干的中医药素养,培养了基层医生学习的习惯,提高了中医及民族医的临床水平.通过这些继续教育强化人才培养的方式,为四川民族地区州、县两级医疗卫生机构先后培养专科团队60个,为藏医培养技术骨干145名,对1260名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岗位能力培训,培训乡镇卫生院全科医生1483人次.

此外,四川还通过“三支一扶”天使计划、“一对一”对口帮扶计划,以及对口支援、巡回医疗等多种形式,整体提升民族地区基层卫生人才队伍素质和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从2011年起,在“三支一扶”天使计划中,增加面向民族地区医疗卫生机构特别是乡镇卫生院的计划名额,五年累计引进医学大学生143人.从2012年起,结合民族地区地广人稀、医疗卫生服务半径大的实际,加大乡镇卫生院招聘执业医师对民族地区的倾斜力度,到2015年底,累计为民族地区招聘执业(助理)医师369人、公共卫生人员300人、乡村医生1200人、“阳光天使”计划医学大学生1172人.通过强化对口帮扶,从2011年起,连续五年落实医疗、中医、妇幼、疾控、监督五支队伍对口支援的全覆盖;从2012年起,组织内地医疗卫生机构与被帮扶单位建立长期稳定的“一对一”帮扶、合作关系,帮助民族地区医疗卫生机构提高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五年选派卫生干部360名,培训州、县中层以上干部486人、医疗卫生单位负责人343人、乡镇卫生院院长793人,帮扶力度在全国多民族省份位居第一.五年对口支援、巡回医疗累计诊治群众上万人次.

通过上述这些多形式、多层次的民族医药人才培养,已形成一批民族医药的学术或技术带头人.据统计,甘孜州藏医院有4人获“四川省名中医”称号;2人获“甘孜州名中医”称号;1人为甘孜州学术技术带头人;7人为甘孜州卫生系统学科带头人.甘孜州藏医院杨宝寿获得了“四川省第二批名中(藏)医专家”及2002年度“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称号.阿坝州藏医院旦科被四川省人事厅、四川省中医管理局批准为“全省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指导老师”,卫生部授予“藏医学专家”称号,经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凉山的阿子阿越被确定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彝医药的传承人.

2 四川民族医药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近些年来四川省在民族医药卫生人才建设方面实现了新突破,但目前四川民族地区卫生人才队伍依然不能满足需求,本地卫生人才匮乏、职业技能不高的情况仍较为突出.数量不足、分布不均、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已成为严重制约民族医药发展的重要瓶颈.

2.1 落后的卫生基础设施、地域因素等仍严重的制约着民族医药人才的培养

尽管四川是全国第二大藏族聚居区,拥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甘孜州南派藏医药”.但连一所专门的大型综合民族医药医院都没有.在彝族人民聚居的凉山州甚至连一所像样的彝医专科医院都没有.同时,由于民族地区地域的因素,医疗卫生服务半径大、交通不便等因素,在数量上,甘孜、阿坝、凉山三州本地每千人口医师数、护士数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三州卫生人员相对于内地水平还缺少20%以上.乡镇卫生院核定人员编制后,空编率普遍较高,有的地方将编制使用控制在总量的50%至60%以下,满足不了需要.在质量上,三州卫生人员呈现“三低、三少”现象,即学历低、职称低、职业技能低,专业人才少、具备执业资格人员少、会操作医疗设备人员少.卫生人才队伍不稳定,医务人员特别是中高级医务人员“不愿进”、“进不来”、“留不住”和本地医务人员“不愿学”、“干不来”、“干不好”的现象并存.同时,医疗卫生人才流失严重.最近几年,藏区医疗卫生机构人员流失达722人,且绝大多数是中级职称及以上专业技术人才,而各地极力引进的大多是刚毕业大中专学生,呈“强出弱进”态势.

2.2 民族医药相关科学建设仍有待提高

目前,开设民族医药相关专业的高校四川目前仅有两所,且生源比例相对单一、生源数量较少,民族医药专业师资力量仍较短缺,科学系统的符合各民族医药特色的教学体系也仍在积极探索中,这些短板均制约着规模性的发展民族医药高等教育[7-8].同时,相对于西医药和中医药,无论是人才发展政策和机制,还是对民族医药的科研投入均严重不足,导致高层次民族医药研发人才和科研团队短缺,难以将那些独具特色、疗效显著的民族医药与现代科学紧密结合,开发出能够普遍推广的名优医药产品.因此,将全省各医学院校教学资源优化,加大高校民族医药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建立完善的民族医药学科培养体系对民族医药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9-10].

2.3 民族医药名老专家的经验传承仍急需整理

近年来,省中医药管理局十分重视名老医药专家经验的传承与整理,通过成立名老专家工作室、确定名老专家传承人等多方面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并著书立册.但与中医药名老专家的传承相比,每批传承名单中民族医药名老专家的经验传承与整理可谓是仅有一二,尤其一些名老专家身处民族基层地区,受地域环境、从业资格、知识产权保护等的限制,导致师承工作无法良性开展;同时,由于传承人老龄化,潜在传承人数量锐减、传承人受教育程度低,民族医药的传承、人才培养面临断层危机等[11],均严重的制约着民族医药的有效传承与良性发展.

3 对四川民族医药人才培养的可行性建议

3.1 突出高层次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加强民族医药高等教育

加强民族医药高等教育,通过开展民族医药教学质量评估工作,建立民族医药教育质量保障机制,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注重充分发挥西南民族大学药学院和成都中医药大学民族医药学院的特色与优势,将全省各医学院校教学资源优化,适时扩大民族医药高等教育办学规模;努力建立多形式多层次民族医药人才培养体系,通过优化学科专业和层次结构,重点建设一批民族医药学特色学科群和优势学科群,创造条件扩增民族医药专业研究生培养教育,增加和完善各学校研究生学位点,形成多学科、一体化的高层次民族医药培养体系[12].此外,加强高层次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还要充分结合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的培养,加强以藏医药、彝医药为代表的民族医药优势学科学术技术带头人和后备人才的培养,并积极发挥我省民族医药专家作用,建立完善的师承制度,采取结对方式跟师学习,继承名老民族医药专家优秀的学术思想和宝贵的临床经验[13].

3.2 努力提高民族地区卫生学校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加强定向学历教育

全面提升民族地区卫生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通过与省属医学院校联合办学的方式,大力实施基层医疗人才培养质量工程,积极开展多形式的民族医药高职人才培养、订单定向式人才培养教育.通过面向民族地区定向招收农村医学专业中等职业教育学生,拓宽民族地区卫校优秀学生对口升入医学院校学习渠道,鼓励优秀考生专升本接受医学教育;同时,增加民族地区成人高等医学教育教学点的设立,以委培方式招收在职卫生技术人员开展本专科学历继续教育,继续实施“国家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项目”.

3.3 努力提升民族地区医疗人员的学历职称、执业资格和岗位技能,加强民族医药继续教育

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培养,重点加强毕业后的培训、乡村医生培训、管理人员培训、技术中坚培养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等多种形式的民族医药继续教育,使民族地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学历、职称、执业资格和岗位技能明显提升.对到民族地区医疗卫生机构工作的民族地区卫校应届毕业生,可开展为期1年的岗前技能强化培训;以县为单位,每年可开展1次以上的乡村医生业务培训;同时,每年可在民族地区医疗卫生机构选拔优秀的中级以上骨干卫生技术人员进行重点培养,组织到对口支援城市二甲以上医院免费进修;对州、县级医疗卫生单位负责人及卫生部门中层以上干部、乡镇卫生院长开展普遍轮训,提高其管理水平[14].

3.4 充分发挥对口支援、远程医疗、巡回医疗优质资源优势,增强基层医疗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

充分发挥对口支援、远程医疗、巡回医疗优质资源优势,完善对口帮扶机制,强化对口支援.组织内地三级医院和市级以上疾控机构、妇幼保健机构、卫生监督机构与民族地区州、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建立长期稳定的对口帮扶关系,帮助基层专业技术人员提高其专业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如组织内地实力较强的二级甲等以上综合医院对口支援民族地区中心卫生院,从整体上提高其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在帮扶医疗的同时,培养一批基层医疗专业技术能手.

3.5 着力制度创新,完善激励机制,用政策和待遇留住人才,加强其主动提升的内在动力

民族地区卫生人才队伍的稳定,关键在于医疗人员能否安心基层卫生工作.通过制度创新,完善激励机制,保障和改善医务人员工资等待遇,激发卫生技术人员主动创新创造的激情和服务患者的热情.尤其对边远艰苦的民族地区医务人员,应加大职称政策扶持力度,认真落实卫生技术人员参加职称(资格)考试和专业技术人员职称晋升、岗位聘用等政策待遇,适当提高专业技术岗位结构比例,切实解决边远贫困地区进人难、留人难的问题;同时,完善相关服务模式和激励机制,改善现有职工和支援人员的居住生活条件,充分调动基层专业技术人员的内在动力,让其安心基层卫生工作,以更主动的提升医疗技术水平,更好地服务于民族大众.

3.6 高技术的民族医药人才还需要高素质的医学人文素养,加强民族医药人文素质教育

民族医药从古至今都离不开人文精神的孕育.培养现代社会合格的民族医药学人才,既要求其掌握民族医药学专业知识,更要求其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高度的责任心及与病人沟通的能力和技巧等医学人文素质.因此,加强民族医药学的人文素质教育[15-16],使继承者成为高素质的民族医药学人才,是民族医药学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也是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重要元素.

4 结语

民族医药的发展,关键在于人才的培养.着力破解制约医疗卫生人才发展的政策和机制瓶颈,着力解决医疗卫生人才数量不足、分布不均、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是促进民族地区医疗卫生状况改善的重要内因.笔者坚信,在省政府、省卫计委《四川省民族地区卫生发展十年行动计划(2011~2020年)》等系列政策的继续实施下,未来5年,四川民族地区医药才人培养将会取得更新的成绩,民族地区医疗卫生状况将会发生质的改变,不断推进民族医药事业发展.

[1]郑文,张恒,王艳.民族医药多元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3,19(5):72-74.

[2]赵文华.加强民族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加速民族医药事业发展[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0(17):149-150.

[3]崔箭.深化民族医药教育改革,加速民族医药事业发展[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12(4):374-377.

[4]黄晓芹,泽翁拥忠,降拥四郎,等.当代藏医高校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意义及问题浅析[J].民族教育研究,2014,25(1):27-30.

[5]史华,周瀚光.藏传佛教对藏族医药学发展的作用与影响[J].中医药文化,2014,31(5):42-47.

[6]李佳川,顾健.我国民族药物的现代研究与二次开发——以藏药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41(5):42-47.

[7]韦贤,王金妮,黄祖良.民族院校中医药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探究[J].广州化工,2015,43(5):187-188.

[8]李玉光,杨棉华,何萍,等.医学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1,15(6):7-8.

[9]沈星辉,雷蕾.浅谈医学院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J].西北医学教育,2012,20(6):1076-1078.

[10]葛立军,朱振洪,万海同.多学科交叉在中医药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4):5-7.

[11]邓鑫.名老中医学术传承模式探索[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0,31(7):10-12.

[12]谢华民,黄宏兴,陈彦东.中医药研究生教育结构优化发展性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07,(18):166-167.

[13]高彦彬,赵慧玲.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相结合是培养高质量中医人才的有效途径[J].世界中医药,2013,8(2):138-142.

[14]罗实.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基本策略与建议-贵州省卫生人力资源现状调研报告[J].卫生政策,2005,17(3):36-38.

[15]次央.藏医药人才培养与医学人文素质的关系[J].西藏科技,2014,39(4):52-53.

[16]扎西嘉,逯畅,张黎,等.民族院校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形式的研究——以西南民族大学为例[J].教育,2016,37(6):214.

(责任编辑:李建忠,付强,张阳,罗敏;英文编辑:周序林,郑玉才)

Promoting the cultivation of ethnomedicine talents in Sichuan province

LI Jia-chuan,GU Jian,XU Shi-lin,LIU Peng
(School of Pharmacy,Sou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Chengdu 610041,P.R.C.)

Qbjective By analyzing the present status of ethnomedicine talents training in Sichuan province to propose scientific strategies and suggestions on how to establish the training system of ethnomedicine talents.Methods The present situations of ethnomedicine talents training in Sichuan were analyzed by on-the-spot visit in minority concentrated region,survey in universities and related literature search.Results Recently,medical and health personnel training in the minority area of Sichuan has made a great achievement,but the shortage,uneven distribution,unreasonable structure of medical workers in minority concentrated region still restrict the development of ethnomedicine in Sichuan.Conclusion The establishment and optimization of training system of ethnomedicine talents on multi form and multi level is important for accelerating the medical personnel cultivation in minority concentrated region of Sichuan,promoting medical and health level,and boosting the great leap forward in the development of minority regions of Sichuan.

minority area of Sichuan;ethnomedicine;talent training

R2-4;R29

A

2095-4271(2016)05-0473-06

10.11920/xnmdzk.2016.05.001

2016-07-26

李佳川(1984—),男,汉族,副教授,博士后,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中药及民族药物创新研究与开发.E-mail:ligat@163.com

顾健(1967—),男,汉族,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中药及民族药物基础研究与开发.E-mail:gujiancd@163.com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302912);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科研项目(2016Q068);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2016NZYQN18);西南民族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X201610656301)

猜你喜欢
医疗卫生医药卫生
为了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
传统医药类非遗
医药下一个十年 创新为王
卫生歌
京津冀医疗卫生合作之路
京津冀医疗卫生大联合
讲卫生
《中国当代医药》来稿要求
《中国当代医药》来稿要求
办好卫生 让人民满意